书城医学背针疗法治百病
7612800000045

第45章 外科疾病(1)

第一节骨科疾病

一、颈椎病

颈椎病是因颈椎间盘退变、颈椎骨质增生所引起的综合征。属中医学“骨痹”范畴。

【病因病理】

本病多以长期静力性劳损、牵拉,颈椎间盘发生慢性退行性变,导致颈部关节失稳、椎间盘慢性萎缩、纤维环外破裂与髓核突出、椎间隙变窄、椎间孔缩小及椎间组织挛缩粘连、骨质产生增生等,使颈部脊髓、神经、血管受到卡压、刺激、牵拉,从而导致相应症状。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体虚,复感寒湿,导致颈部项后区经脉气血阻滞,或因跌仆损伤,动作失度,损伤颈部脉络,使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而致。

【诊断要点】

1.起病缓慢,年龄多在40岁以上,男性多于女性,长期低头工作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2.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3.颈、肩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脊髓受压时可出现下肢麻木失灵;椎动脉受压时可出现头晕、恶心呕吐、骤然倒地;交感神经受影响时可出现头晕、头痛、视物模糊、耳鸣、手麻、心前区不适、心律失常。

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或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抬头试验阳性。

5.X线片及CT、磁共振检查可帮助诊断。

【治疗方法】

方一

1.取穴大椎。神经根型加肩三针、曲池、合谷;椎动脉型加风池;脊髓型加环跳、阳陵泉;交感神经型加内关、足三里。

2.操作用毫针刺法。以大椎穴为中心,上下左右1寸处各取一穴,大椎直刺25mm,其上下左右各1寸处,针向椎体方向斜刺,深度约20mm,环跳直刺87mm左右,余穴直刺25~30mm。大椎穴用补法,其他穴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min,期间行针3次。

方二

1.取穴天宗。

2.操作用指针法。取患侧天宗穴,用拇指揉按该穴,患者有很强的酸、胀、麻、痛得气感传导至上臂或小指。手法以按压为主,结合揉法,并横行弹拨皮下反应物,用力应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时间为3~5min。

方三

1.取穴大椎八阵(以大椎穴为中心,左右旁开1寸、2寸、3寸处为半径所形成的八阵穴)。配穴:颈4~7平脊穴、肩嵎、曲池、外关。

2.操作用杵针法。在大椎八阵处行烧山火手法。先用杵针在皮肤浅层(天部)点压后向上推动重复9次,然后依次在皮肤中层(人部)及深层(地部)重复上述动作9次,最后将杵针退至浅层,再如前法操作。每次治疗30min,每日治疗1次,6次为1疗程。休息1d后再行第2个疗程。余穴用常规针刺,并辅以牵引。

方四

1.取穴大椎。穴位注射法。头痛头晕配风池;肩胛痛者配肩井、肩胛脊柱缘中点;上肢麻木者配手三里。

2.操作用穴位注射法。取丹参注射液4ml,地塞米松5mg,用5ml注射器抽取药液,刺入所需深度,有针感时快速推注,每穴注药量为0.5ml,隔日治疗1次,治疗7次为1疗程,休息5d进行下一疗程。

【治疗效果】

李相慧用方一治疗颈椎病260例,夹脊对照组260例,牵引组260例,结果分别治愈182、156、120例,好转72、91、104例;无效6、13、36例,总有效率97.7%、95.0%、86.02%[李相慧.中国针灸,2004,24(7):455]。韦扬帆用方二治疗颈椎病某某,左侧颈部疼痛半年,伴项背部强直感,视物模糊,时有头晕,用方二按压8次,症状消失[韦扬帆.针灸临床杂志,1984,14(12):4]。蒋振亚用方三治疗30例,对照组30例、基本痊愈14、9例,显效7、8例,有效7、10例,无效2、3例[蒋振亚.中国针灸,21(2):95]。殷凤新用方四治疗302例,经3个疗程治疗,痊愈187例,占61.9%;好转111例,占36.8%;无效4例,占14.3%。总有效率98.7%[殷凤新.中国针灸,2000,20(8):511]。

【处方荟萃】

1.颈胃综合征可选取颈部阿是穴、脊中线阿是穴、夹脊区阿是穴及脾俞、胃俞、肝俞。两侧颈肌按之有结节点或条索状物、酸痛感,即为颈部阿是穴。脊中线或夹脊区按之疼痛点或条索状物即为脊中线或夹脊区阿是穴,多在第4、5或第10~12胸椎棘突附近。均直刺1~1.5寸,脾俞、胃俞、肝俞应与皮肤成15°~30°斜刺1.5寸。用G6805治疗仪分别连接颈部阿是穴和胃俞,连续波刺激半小时,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每日1次,7日为1疗程[苏勋庄.中国针灸,1997,119(9):545]。

2.颈心综合征以阳性反应的颈椎夹脊穴配合足太阳膀胱经的大杼、膏肓、督脉之至阳穴,针刺以得气为度,至阳穴针感传至前胸最佳。留针30min,10d为1疗程[黄聪阳,针灸临床杂志,1998,14(7):35]。

3.用三棱针点刺大椎穴后,吸拔口径合适的火罐,留罐15min,隔日1次,5次为1疗程。配合颈椎牵引,每日1次,每次20min,10次为1疗程。重量开始为4kg,逐渐增加,一般不超过10kg。主治颈性眩晕[刘辉.针灸临床杂志,2001,17(4):10]。

【按语】

从治疗效果上可以看出颈型治愈率最高,脊髓型则最低,这符合病情轻重之分,因为脊髓型病情较复杂较重。

临床观察,通过揉按天宗穴,特别是直下1.5~2寸处,并配合其他手法治疗颈椎病,特别是对于颈型和神经根型,能获得较好的疗效。同时,天宗穴的压痛程度可反应颈椎病的轻重程度,并随着治疗的进展而减轻或消失[韦扬帆.针灸临床杂志,1984,14(12):4]。

大椎是背穴治疗颈椎病的常用穴位,为督脉要穴,诸阳之会,针灸治疗可收到疏散风热,泻火解毒,通络止痛之效,除以上治疗方法外,用皮肤针重叩后拔罐,出血量湿透3~5个棉球为度,3d1次。亦可在大椎穴涂上少许万花油,用艾炷灸有灼热感后拿掉,灸5壮,隔天1次,10d为1疗程。疗效颇高。

二、落枕

落枕是颈项部强痛、活动受限的一种病变。中医又称为“失枕”。

【病因病理】

睡眠时枕头过高、过低或过硬,或睡眠时姿势不良,头颈过度偏转,均可使局部肌肉处于过度紧张,发生静力性损伤而引起本病。中医学认为,颈背部遭受风寒袭击,使颈背部气血凝滞,经络痹阻,僵凝疼痛。

【诊断要点】

1.多因睡眠姿势不良,或感受风寒所致。

2.睡眠后一侧颈部出现疼痛、酸胀,可向上肢或背部放射,活动时疼痛加重,头部向病侧偏歪。

3.患侧常有颈部痉挛和压痛,可触及肿块和条索状改变。

【治疗方法】

方一

1.取穴天宗。

2.操作用毫针刺法。用毫针刺入穴位,针尖向上斜刺10~20cm,采用手法捻转,进针用泻法,使针感向肩及上臂传导。有酸胀感时留针25~30min,留针时间每间隔5min捻针1次。在针刺中令患者不断活动头颈部,起针后医者用手拍打颈肩部5~10min。

方二

1.取穴大椎。

2.操作用艾灸法。选准穴位,用艾条点燃后闪电式灸大椎穴,以有温热及轻度灼痛为度,灸治20min,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方三

1.取穴肩井。

2.操作用毫针刺法。用1.5寸毫针快速刺入0.5寸许,不可深刺,行捻转手法之泻法,得气后留针30min左右,再配以红外线直射局部。每隔10min左右再以捻转泻法行针,时间约1min许,加强得气感,刺激量以能忍受为度,取针后嘱患者稍活动颈部。每日治疗1次。

方四

1.取穴脊针穴:颈穴、督穴。

2.用电针法先按脊针针刺的方法将针刺入穴位,行针至有针感后再把电针器的正负两极输出线分别接在已刺入的两根针体上,刺激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刺激时间10~40min,每天1次。

【治疗效果】

王占慧用方一治疗落枕45例,治疗1次治愈者39例,2次治愈者6例,有效率100%[王占慧.上海针灸杂志,2006,25(12):39]。王渝燕用方二治疗患者1例,颈、肩及上肢疼痛,头重,头晕目干。用方二治疗20min后,自觉好转,多次治疗后诸症消失[王渝燕.上海针灸杂志,2006,25(2):45]。刘蓉治疗本病48例,治愈为30例,2次治愈为12例,治愈率为100%[刘容.中国针灸,1999,19(10):612]。王惠敏用方四治疗116例,基本痊愈16例,明显好转49例,好转46例,无效5例[王惠敏,脊针,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47]。

【处方荟萃】

1.取天宗。用地塞米松注射液2ml,苯甲醇2ml,当归注射液2ml,分别注入两侧穴内,每日1次[何锦圣.中医外治杂志,2002(1):20]。

2.大椎、大杼、膏肓俞、神堂。配阿是穴、风池、后溪、落枕穴、绝骨、肩井、缺盆。用刮痧法,先用泻法刮主穴至出现痧痕为止,然后加刮配穴,刮后饮热开水250ml,出汗即可(程爵棠.刮痧疗法治百病,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420)。

【按语】

落枕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给人们带来一定的痛苦和诸多不便。背针疗法治疗落枕具有疗效显著,疗程短的特点。对于经常反复发作的患者,需作进一步检查,以排除颈椎病。

三、肌筋膜炎

肌筋膜炎称纤维织炎,或称肌肉湿病。颈肩肌筋膜炎,系指肌筋膜炎发生于颈肩部位。相当于中医学中“颈项痛”、“背痛”、“肩痹痛”、“肩背痛”的范畴,都归属于“痹证”。

【病因病理】

本病多由于颈肩部肌肉的急性扭挫伤未能得到及时适当的治疗,或因单一姿势如伏案、弯颈、负重,使肌肉和筋膜长期受外力牵拉,多次轻微外伤,慢慢积累形成,发生无菌性炎症、水肿、渗出,久之则粘连及纤维性变。如再复感风寒,进一步刺激肌肉反射性收缩,可加重疼痛。中医认为,背部肌肉在扭伤、闪挫或急慢性劳损时,局部气滞血瘀,脉络痹阻,不通则痛;或因风寒湿邪侵袭肌肤筋肉之间,经气运行不畅,凝滞不通,治之不当,筋膜肌肉痉挛粘连,压迫肌群间血管和神经,致炎症渗出而疼痛。

【诊断要点】

1.有外伤或劳累史。

2.背部酸胀不适,沉重乏力,钝痛,易疲劳,身体前屈后仰和侧弯均受限。

3.背部肌可扪及滑动的条索物或梭状结节,按压疼痛,无下肢放射痛。

4.背伸抗试验及背肌牵拉试验均阳性。X线和其他检查;脊柱生理曲度稍变直或有轻度骨质增生。

5.排除其他骨科病变和脏腑实质性病变。

【治疗方法】

方一

1.取穴大椎透灵台,至阳透脊中,大杼透心俞,督俞透脾俞。配穴:承山透委中。

2.操作用透针法。取0.28mm×125mm不锈钢毫针8枚。针尖与皮肤成15°角刺入深约13cm(督脉沿皮刺下后平推),然后缓慢平推进针约10cm。行捻转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每天治疗1次,每次30min,7d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3d。

方二

1.取穴压痛点。有固定压痛点者取压痛点或其周围腧穴;压痛较广泛者,取压痛范围内的腧穴,如两肩胛间压痛取肺俞、大杼,背痛伴肩臂牵涉痛取天宗、肩井等;局部可触及硬结或条索状改变者取硬结或条索状改变的中心点。

2.操作用穴位注射法。用5ml一次性注射器抽取当归注射液4ml和维生素B12注射液1ml。选取患部1~3个穴位,将注射针斜刺入注射部位,得气(不强求)后,回抽无血液反流即可缓慢注入药液,每穴注射1~2ml,隔日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

方三

1.取穴压痛点。

2.操作用浮针疗法。在距压痛点左或右2~3寸处确定进针点。用1.5寸毫针1枚,针尖对准阳性反应点,快速沿皮下平刺进针,一般压痛立即明显减轻或消失。若疼痛未见减轻,则检查针尖是否正对痛点并重新校正。

以胶布固定针柄,视天气情况留针8h或2d。取针后,若疼痛仍未消失,可间歇1d或选取其他进针点再行浮针治疗,共治疗5次。

方四

1.取穴压痛点。

2.操作用毫针刺法。在患处扪及结节状、条索物之压痛最甚点。押手固定结节状及条索状物,选用直径在0.33mm以上的毫针,缓慢向下直刺,待手下感觉出现突破感后,提示毫针已穿过肥厚变性的筋膜,患者自觉针处酸胀感强烈,常伴放射感。然后采用快速提插捻转,捻转幅度不可太大,提插幅度不用太深。约提插15次后,将针退至皮下,押手拇指压其下方皮肤,使针尖向上方,将针缓缓刺入,等针下出现突破感后,施用上述直刺时同样手法,然后将针提至皮下,使针尖再向下、向左、向右等各个方向采用上述同样手法,完成上述手法后,即可出针。然后再以同样的方法治疗下一个穴点,每次选用2~5个,因为反应较大,每次治疗不宜选用太多。患者每隔3~5d治疗1次,共治疗5次为1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