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背针疗法治百病
7612800000043

第43章 内科疾病(19)

【按语】

有人用三种不同的针灸方法对心俞、肝俞,配穴厥阴俞、脾俞、肾俞进行治疗,观察患者心率变化,结果不同针刺方法对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的心率均有一定的纠正作用,声电加脉冲波减慢心率的作用优于规律脉冲波和针刺。规律脉冲的作用优于针刺,提示声电加脉冲波和规律脉冲波疗效均比针刺组稍佳[殷之放.上海针灸杂志,1988,(3):19]。

针挑疗法是一种以针挑皮部治疗疾病的疗法。挑的深度只限于皮部,刺激手法以横刺挑提,牵拉摇摆为主,或者在皮层挑出一些组织、体液,并留下一个小小的创口,由于此法刺激量大,见效快,故疗效较为显著。

埋线疗法治疗本病,能更快地促进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且远期疗效和临床控制率明显优于单纯西医组。配合化学药物治疗,在减少西药服药量的同时,也减轻了不良反应,是一种有效的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的辅助方法。

二、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以糖代谢紊乱为主的慢性内分泌疾病,中医将其归属于“消渴”范畴。

【病因病理】

本病可因遗传、环境、自身免疫因素扩胰岛素受体抵抗造成胰岛素缺乏或不足,引起血糖升高。久病可累及神经系统任何部位,以周围神经病变最常见。中医认为,人至中年,阳气自半,肾元亏虚,病及于脾,脾肾两虚,肾虚精关不固,精微失于统摄,脾虚升清失职,水精随浊阴直趋膀胱,而见小便频数而有甜味。脾失健运,散精功能失职,津液不能上承而见口渴多饮。肾阴亏虚,脾失健运,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致胃家津亏热灼而见消谷善饥。

【诊断要点】

1.患者空腹、餐后2h血糖和尿糖升高。

2.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尿频量多,形体消瘦。

3.病久常并发眩晕、肺结核、心绞痛、卒中、疮疖等,严重者可见酮症酸中毒。

4.可并发周围神经病变,表现为对称性的周围神经炎。

【治疗方法】

方一

1.取穴膈俞、肝俞、脾俞、胃俞、三焦俞、关元俞、膀胱俞、魂门、阳纲、肓门、志室。随证加减。

2.操作用电针法。用毫针向脊柱方向略斜刺,双侧同时取穴,行捻转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接G6805-2型电针仪,采用连续波,强度以患者可以耐受为度,并予TDP局部照射,每日1次,每次35min,10次为1个疗程。

方二

1.取穴胃脘下俞(第8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2.操作用埋线法。将0~3号羊肠线剪成0.5cm长的线段。穿入9号腰穿针的针尖内。右手持针快速刺入皮内,待患者得气后左手将针芯往里推,右手将腰穿针往外抽,使得羊肠线留在体内,然后将针退出。用创可贴把针眼处贴敷1d后取下。15d埋线1次,4次为1个疗程。

方三

1.取穴肺俞、脾俞、肾俞。

2.操作用毫针刺法。取足太阳经背部的肺俞、脾俞、肾俞,用3寸不锈钢毫针平刺,进针得气后,施平补平泻法,留针20min,每日1次,4周为1疗程。

方四

1.取穴膈俞(双)、胰俞(双)、肝俞(双)、足三里(双)。配穴:多饮加肺俞;多食加胃俞;多尿加肾俞。

2.操作用毫针刺法。患者取俯卧位,将毫针刺入穴位,用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休息1d,再针下1疗程。治疗期间患者均服消渴丸,并制定糖尿病饮食。

【治疗效果】

沈中秋用方一治疗2型糖尿病87例,经治3个疗程,显效41例,占47.1%;有效40例,占46.0%;无效6例,占6.9%,总有效率93.1%[沈中秋.上海针灸杂志,2004,23(2):17]。董卫用方二治疗本病62例,结果埋线组、埋线加等量西药组、西药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9%、93.7%、60、0%[董卫.上海针灸杂志,2002,21(3):3]。曲齐生用方三治疗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25例,临床治愈25例,占44.8%;进步14例,占17,9%;无效4例,占5.1%。有效率94.9%[曲齐生.针灸临床杂志,1996,12(3):20]。陈伟江用方四治疗28例,证明治疗组、对照组在治疗后空腹血糖均下降,其中针刺组下降幅度最大[陈伟江.针灸临床杂志,2003,19(8):65]。

【处方荟萃】

1.取肾俞、脾俞和气海穴,用敷贴膏(主要成分为丁香、肉桂、细辛、冰片、姜汁等)行穴位敷贴,3d1次,每周2次,第7天为皮肤休息,5周为1个疗程。

同时口服格列吡嗪,每天1次,每次5mg[邵敏.中国针灸,1999,19(8):453]。

2.肾俞、肺俞、胃俞、大肠俞、阳池。采用单纯拔罐法。每次选用1侧穴,留罐15~20min或用药罐法。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程爵棠.拔罐疗法治百病,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191]。

【按语】

埋线时应严格无菌操作,埋线3d内不吃鱼腥及发物(如酒、鱼虾等)以免感染。另外,有外感发热者和月经期妇女不宜埋线,有感染或溃疡的部位不宜埋线。

有人将42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艾灸组、针刺加艾灸组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3组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24h尿糖定量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以针加灸组的疗效最佳(P<0.01)[曹少鸣.中国针灸,1997,17(10):586]。

对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可用下方。在其背部膀胱经,夹脊穴及督脉等施术部位用液状石蜡油涂擦均匀。选用中号玻璃火罐,用闪火法把罐吸拔在大椎穴上,用双手握住火罐,依次循膀胱经,夹脊穴,督脉由上而下往返推移,每条经络走罐3~4次,直至皮肤红润充血或出现瘀斑为度。走罐完毕,在命门,腰阳关,双侧三焦俞,肾俞,膀胱俞,次髎穴上拔罐10min,隔日治疗1次,7次为1疗程[王琳.针灸临床杂志,2004,20(10):45]。

对糖尿病神经系统病变可用下方。主穴:腰阳关。配穴:并发周围神经病变加委中、阳池;并发复视加太阳、太冲;并发自主神经损害加足三里、三阴交;合并肌无力、肌萎缩加伏兔、阳陵泉、曲池、合谷。用附子研末,黄酒调和做饼,厚2~3分,上置艾炷在腰阳关灸3壮,患者有全身温热感。合并周围神经病变者,可同时用附子饼灸委中和阳池各3壮,患者出现两下肢及双手指处温和舒适感。其余并发症者,在灸腰阳关后,再针刺所取各穴,运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min,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休息3d后行下1个疗程[徐福.中国针灸,2002,22(5):318]。

第八节其他疾病

一、发热

任何原因使机体产热过多和(或)散热减少,致使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时称为发热。

【病因病理】

引起发热依病原可分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以前者最常见。内热源存在于多形核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内,当上述细胞在外热源或淋巴细胞在抗原作用后产生的淋巴活素的刺激下,即释放出内热源,内热源作用于体温中枢而引起发热。中医学认为发热分为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外感发热则为表邪入里化热而引起。

【诊断要点】

1.人体腋温超过正常值。

2.分为低热(37.1~38℃);中度发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

3.常伴寒战、结膜充血、头痛、身痛等症状。

【治疗方法】

方一

1.取穴大椎。

2.操作用针罐疗法。将针进针至大椎穴深层,得气后用透天凉手法反复操作3~5次,然后留针10min,患者即可觉背部发凉,最后摇大针孔出针,再拔罐出血,每天1次,6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3d。也可在出针后,用梅花针重叩后再拔罐。主治长期低热患者。

方二

1.取穴背部督脉和膀胱经。

2.操作用刮痧和按摩法。先用牛角刮板自胸椎向腰椎方向,沿背部两侧膀胱经,自上而下轻刮5~7遍,后以两手挤捏督脉和膀胱经及背腧穴,督脉从大椎至命门,膀胱经从大杼至肾俞,挤至皮下瘀斑即可。主治小儿发热。

方三

1.取穴大椎。

2.操作用电针法。用毫针刺入大椎穴,将G6805-1型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的输出端夹在针柄上患者手持另一端,选用2/100Hz疏密波,刺激强度以引起肌肉微微颤动、患者感觉舒适为宜,每次治疗20min,治疗1次。主治感冒高热。

方四

1.取穴大椎。配穴少商、关冲、环指螺纹中心。

2.操作用三棱针刺络法。用三棱针快速刺入穴,点刺出血,约绿豆大的血珠3~5滴点,若咽喉肿痛加环指螺纹中心。每日2次。主治高热症。

【治疗效果】

阮经文用方一治疗低热33例,痊愈19例,显效10例,无效4例,痊愈率58%,总有效率88%[阮经文.上海针灸杂志,1997,16(4):23]。殷明用方二退热44例,2h退热3例,4h退热22例,6h退热14例,8h退热2例,8h以上不降3例[殷明.按摩与导引,1999,15(4):12]。邓玲用方三治疗感冒高热45例,对照组41例,结果分别痊愈9、2例,解热21、18例,起效14、21例,无效1、0例[邓玲.中国针灸,2006,26(8):554]。毛宗政用方四治疗高热症56例,痊愈49例,好转6例,有效率98.2%[毛宗政.中国针灸,1993.13(6):18]。

【处方荟萃】

1.取大椎,配百会。用三棱针刺络拔罐法加艾灸。用三棱针点刺3~5下,然后用大号火罐拔罐15min,出血量可达10~20ml,出血越多越好。百会穴采用艾条温和灸,每次20min。每天治疗1次[袁志太.中国针灸,2003,23(8):466]。

2.取双臂穴、双督穴,头痛配双头穴,用毫针刺法。右手持针,快速刺入穴位表皮内,先以90°直刺1.0~1.4寸,进行一个方向捻或转,得气后左手拇指指腹或示指指腹压在刺入穴位下边皮肤上施行压拉手法行针数次,再将针退至皮下,以45°向前下方斜刺1.0~1.4寸,以压拉手法行针数次,再将针退至皮下,以与皮肤成15°向下沿皮下刺入1.4寸,平放留针30~40min。在留针期间,可令患者任意活动,到时间将针拔出即可[王惠敏.脊针,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84]。

3.取督脉经穴,从大椎穴向下,每个椎间隙为一穴,大椎、陶道、身柱、3、4、5、6胸椎棘突下,共计7穴。将患儿皮肤轻捏起,强刺激点刺出血,不留针[焦文汉.河北中医,1985,(6):41]。

【按语】

刺络疗法具有开窍、泻热、活血作用,治疗发热疗效迅速,体温稳定不反弹,因此,治疗高热多采用刺络法,本疗法对脑疝高热无效,对其他疾病所致发热均有明显效果。治疗中凡有汗出者降温效果好。

在治疗外感发热时,适宜于外感高热中的风热型感冒初期,对流清涕,舌苔薄白者疗效较好,舌苔满布厚腻者则疗效较差。

应用方一治疗低热有较好疗效,但在治疗的同时,也应查找出引起低热的原因,一般来说,由器质性疾病引起者疗效较差。有些反复低热者往往和他们工作的高温环境有关,病人应多饮水,注意休息。

从方二的观察中发现,体温开始下降多从4~6h起,体温恢复正常在6~8h,下降呈逐步下降趋势,并非直线下降,但其退热疗效持久,一般体温恢复正常后不再反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