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根据试点单位的改革经验和市场实践有针对性地制定不同的改革方案
广西演出公司积极探索产权制度改革的新路子,原红星剧场始建于1951年,系广西演出公司所属二级单位,1995年被南宁市政府鉴定为危房而停止使用。公司决定把红星剧场重建为文化商贸多功能的红星城,在政府没有一分钱投入的情况下,公司不等不靠,通过自筹和向银行贷款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引进广州市演出电影公司、广州嘉裕集团共同组建了广西红五星影业有限责任公司,其中广州市演出电影公司参投20%,广州嘉裕集团参股20%,广西演出公司参股33%,职工参股27%,成为广西第一家按国家五星级标准建设的电影超市,2004年开业以来,年收入达300万元。广西区演出公司成功地探索出一条积极利用两大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国有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新路径,为公司今后产权制度改革的整体推进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全国政协副主席、时任文化部长孙家正同志2004年初考察了红五星影业有限责任公司,对广西演出公司在产权制度改革的成功实践给予高度评价,并在文化部《文化要情》2004年第29期上向中央领导同志作了汇报。基于产权制度改革的成功和广西演出公司多年来市场运作的实践,该公司的改革方案采取转企改制一步到位的办法,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设计直接进入股份制改革。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积极探索现代企业制度的体制创新模式,依托两大市场两种资源,走内涵发展、自我裂变的发展道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用了五年的时间,成为一个拥有15家下属企业和控股公司、参股公司和一支700余员工队伍的跨区域跨领域发展的大型出版企业,作为列入全国高校出版社改制试点单位,该社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设计直接进入股份有限公司的产权制度改革。
5.根据试点单位的具体情况,采取增量改革与存量改革相结合,以资本运作兼并重组推动改革试点工作
广西日报社以自治区党委机关报《广西日报》为核心,其他子报子刊为成员单位,组建广西日报报业集团,由于该社资产庞大,采取分步推进、增量改革先行、增量与存量相结合的方法,以资本运作方式兼并重组了原南宁茅桥机械厂,建成中国西部最大印务中心——广西南国印刷有限公司。广西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为自治区人民政府直属企业,拥有市级新华书店14家、县级新华书店81家。属企业性质61家,属事业性质或参照事业单位工资标准分配的35家。至2006年10月末,共有职工4590人,资产总额22.21亿元,自有出版物发行网点224个。2006年总销售22.4亿元。基于资产庞大,又分别隶属于各级政府国资部门,资产整合难度较大,采取增量改革与存量改革相结合的办法,引进民营资本,建成了广西最大的超市航母书店——广西书城。广西新新华传媒有限公司2007年8月23日成立,由广西新华书店集团与广西茂功建筑集团共同出资组建,由广西新华书店集团控股。12月8日上午,广西最大的文化主题商场,广西新新华传媒有限公司旗下的大型直营图书音像旗舰店——新新华广西书城在南宁市北大路开业。书城总投资1.5亿元,营业面积1万多平方米,以经营图书为主,兼营音像制品、文体用品、数码产品等,品种约30万种,是广西目前经营面积最大、品种最多的文化主题商场。该书城在全国各大书城中,首开24小时经营的先河。与24小时不打烊相配套,书城还设立了各种“店中店”,如考试书店、儿童书店、文化会所、时鲜图书样板区、在音像区设有视听产品专区等等。卖场服务则突出人性化:在儿童图书区设有亲子乐园,在每个楼层的营业区设立休闲、休息区,配备专职导购员。为方便读者找书、买书,该书城还对书籍实行架位信息管理,方便查询。同时,书城还设立了网络购书系统,斥巨资打造了“新新华书城网”,为广大网络读者提供图书音像网上推广与交易平台,将逐步实现与全国出版系统联网,实时交换监测,精确发布交易信息。书城在经营方式上,除零售外还开办批销、团购、网销等业务。
6.以体制创新推动文化创新和改革发展
广西广播电视网络传输有限公司根据桂政发[2003]52号文件精神,于2003年9月开始对全区网络整合,并于2004年5月完成了全部资产重组。由原“广西广播电视网络传输有限公司”全体股东以发起的方式联合区内其他广电部门组建创立了“广西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现有股东单位93个,注册资本10亿多人民币。公司在14个市、76个县设立分公司,现有员工2600多人。公司拥有光缆线路10000多公里,电缆线路70000多公里。有线电视用户遍及全区各市、县、乡镇,是全区唯一有权经营广播电视网络业务的公司。公司以经营广播电视信号传输、分配业务为主业,在保证广播电视节目安全传输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扩展业务及增值业务。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后,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关心支持下,用9个月时间将互不联通的90个市、县分配网与干线网整合成为一张大网;用1年时间,使16400多个村屯的农民看上了有线电视;又用2年时间,发展了204万城市有线数字电视用户,使广西广电网络一跃成为全国目前最大的数字电视运营网,确保了中央、自治区、市、县各级广播电视节目畅通无阻,进一步满足了城乡群众丰富多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也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公司年经营收入已从整合前的1.84亿元快速增长达到7.54亿元,现拥有300万网络用户,新兴业务不断拓展。2008年2月19日广西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进入“中国文化企业30强”,显示出文化体制改革带来的多重效益。
一是体制机制创新:形成全区一张网。广西在推进网络整合中,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自治区光缆干线及分配网资产连同债务,一并划转广西电视台,市、县广电行政部门原有的网络资产划属同级电视台和广播电视台或广播站,在进行资产评估的基础上作价入股,按照《公司法》组建股份制公司,经营权统归自治区网络公司规范运作。为了确保各方利益不受损害,广西坚持以“存量不变、增量分成”的原则设计利益分配方案,以2003年网络公司的净收入作为参照系,整合后自治区网络公司按这个参照系把收入返还各地。用以分成的增量包括新增用户和增值业务等,这些都按照一定比例在各股东之间进行合理分成。在网络整合当年广西就新增有线电视用户9.3万户,实现收入2.89亿,同比增长11.8%,公司完整独立运营第一年即2005年实现收入3.68亿,同比增长27.3%。公司成立以来,累计返还存量4.0367亿元,增量分成累计2736万元。
二是服务体系创新:加快文化惠民一号工程建设。在实施国家2004~2005年5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建设中,广西要完成16014个村屯建设任务。由于在此之前自治区、市、县广电网络已实现三级贯通,“村村通”在广西进展迅猛,用一年的时间就超额完成了两年的建设任务,使16401个村屯、157万户农村用户、702万农民群众收看到了电视节目。广西通过广电干线网和支线网引接,进行联网。实现“村村通”的村点占村点总数的85.62%。有线联网技术覆盖的地方,城乡收看到的电视节目基本一样。广西广电网络公司进一步延伸整合了乡(镇)、村广播电视网络资产,实现了自治区、市、县、乡、村广播电视网络五级贯通,形成了村村通长效机制。目前,公司正在稳步推进农村广电网络建设,发展有线电视服务。2007年全区农网新建村点1731个,新入网安装用户总数78989户,实现收入6290万元。
三是文化业态创新:打造中国最大的数字电视网。目前广西数字电视系统拥有60多套定制好的电视节目,还有一些可供选择的付费频道。这要归功于2005年开始的数字化整体转换工程。2005年4月,广西正式被国家广电总局批准为全国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试点省(区),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广西很快完成了全区14个地级城市城区的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被称为中国有线电视数字化发展的一个奇迹。国家广电总局正式授予广西“全国有线数字电视示范省(区)”荣誉称号,“广西有线数字电视省(区)市县三级贯通技术新体系的建立”项目荣获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创新一等奖。广西已累计完成74个县(市)城区有线电视整体转换,发展数字电视用户达204万多户,建成目前中国最大的数字电视网。
(二)着眼增强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大力推进内容形式创新
准确把握社会文化生活的新特点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在内容上、形式上进行积极探索和大胆创造。努力创作具有广西特色、时代风格、深受群众喜爱的优秀文学艺术作品。加强对群众文化需求和文化市场消费的调查研究,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和愉悦方式,在内容上进行独特的、富有创意的开掘和提炼,开发深受群众喜爱、市场占有率高的文化产品,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地域的文化需求。建立一批文艺创作基地。培育一批达到国家文化水准、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文化名人和名品。要善于运用现代技巧增强文化的表现力,不断创造新的文化样式,催生新的文化业态,实现题材、品种、风格和载体的极大丰富,使我们的文化更具吸引力、感染力。
我区具有转折意义的文化创新始于1999年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是年,新一届自治区党委把广西国际民歌艺术节更名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指定由南宁市主办,南宁市委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大手笔打开了创新的大门。年轻的总导演刘真做出了令中国音乐界惊世骇俗创新之举:民歌新唱,民族性、时尚性、世界性,气势恢弘、大气磅礴,南宁成了中国民歌革命与创新的发源地。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凭借着明确的节庆定位、高水准的主题活动策划和大手笔的运作,以浓郁的民族风情、开阔的国际视野和强劲的现代气息,赢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赞誉和广泛好评。秉持创新的原则,六年来,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坚持常办常新:主题活动策划年年有“亮点”,年年有“热点”,年年有“卖点”,“三点”成一线,创新成了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生命线。作为“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印象·刘三姐》是中国首部大型山水实景演出作品,2005年荣获“第三届中国十大演出盛事奖”。它以方圆两公里的漓江水域和十二座背景山峰为表演舞台,将刘三姐经典山歌、广西少数民族风情、漓江渔火等元素创新组合,巧借春夏秋冬的自然景观,配以变幻莫测的灯光,创造出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在漓江山水间展现出一幕幕原生态的艺术画面。《印象·刘三姐》的主题就是“天人合一”,它的独到之处在于把舞台搬到了漓江山水间,突破了传统的“三面墙加一个空地”的舞台模式,大写意地将刘三姐的经典山歌、民族风情、漓江渔火等元素创新组合,不着痕迹地融入山水,还原于自然,成功诠释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创造出天人合一的境界,被称为“与上帝合作之杰作”。世界旅游组织官员看过演出后如是评价:“这是全世界看不到的演出,从地球上任何地方买机票飞来看再飞回去都值得。”《印象·刘三组》被纳入中国文化产业十大经典案例,获文化部2005年创新奖。
广西虽是经济欠发达省区,但在文化创新发展上一直走在兄弟省区的前列,其中的重要标志,就是国字号精品三连冠:民族音画《八桂大歌》、壮族舞剧《妈勒访天边》、桂剧《大儒还乡》分别荣获2003~2004年度、2004~2005年度、2005~200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在全国31个省区中,广西是首个荣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三连冠的省区,这在中国新时期文化发展史上是一个首创和奇迹,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和时代启迪:
1.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创新发展和精品创作,为广西文化的创新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舆论环境。“十五”时期,自治区党委政府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文化发展的决定、实施《2001~2005年广西文化发展总体规划》的系列政策措施,“十一五”开局又制定关于建设文化广西六个政策性文件。早在2002年,时任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刘奇葆提出:“搞一台体现壮、苗、瑶、侗、京5个少数民族风情的精品剧目。”“用人民的语言塑造人民的形象,用人民的歌声礼赞人民的生活”。时任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潘琦在具体组织落实《八桂大歌》剧目创作,目标是夺取国字号大奖。当民族音画《八桂大歌》、壮族舞剧《妈勒访天边》分别相继蝉联国字号大奖时,自治区党委政府大张旗鼓地给予这两大创作团队各100万元奖励。所以,这次广西荣获国字号精品三连冠,就是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创新发展和精品创作的标志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