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养殖鱼类
2.1.1鲤鱼
拉丁名Cyprinus carpio
地方名鲤拐子,毛子,鲤子
分类鲤形目,鲤科,鲤亚科,鲤属
1、生物学特性
(1)形态特征体侧扁而腹圆,头后背部稍隆起。口端位,呈马蹄形。须2对,颌须比吻须长。下咽齿呈臼齿状。背鳍基部较长,背鳍和臀鳍均有一根粗壮而带锯齿的硬刺。鳞较大,身体背部呈灰黑色,体侧青灰带金黄色,腹部灰白色,臀鳍和尾鳍下叶呈桔黄色。
(2)生活习性鲤平时多栖息于底质松软、水草丛生的水体低层,冬季游泳迟缓,在深水底层越冬。它对水体环境适应性极强,能耐寒、耐碱、耐缺氧。鲤的成鱼是以底栖软体动物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幼鱼期则以大型浮游动物为主食。
(3)繁殖习性多数1岁鱼就达到性成熟,生殖期随生长地区不同而有所变化。珠江流域因气候温暖,2月底或3月初即开始产卵;长江、黄河流域多集中在4~5月;东北地区比较寒冷,6月才开始产卵。产卵场多在河湾或湖汊的水草丛生的浅水区产卵,鱼卵粘附于水草上发育。亲鱼生殖后即转入肥育期。
2、分布
鲤鱼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虽各地品种极多,形态各异,但实为同一物种,唯在西南地区生活着15种地域性种类,其中分布于云南湖泊中为11种,2种在广西西江,1种在广西钦江和海南,1种在四川邛海。
3、经济价值
鲤鱼肌肉营养成分的组成,随品种和生长阶段而有所变异,其变化范围为:水分占75.0~79.6%,蛋白质14.8~20.5%,脂肪1.1~8.7%,灰分1.0~1.2%。食用价值为每1kg鱼肉总发热量1415Kcal。可食部分占52.02%。蛋白质中所含数种人体氨基酸的含量都比较高。每100g含糖类0.2g,热量88~115Kcal,钙28.0mg,磷175~407mg,铁0.5~1.6mg,以及多种维生素。鲤鱼的肉、胆、血均可入药。其肉性味甘、平,有下水气、利尿消肿功效;入药可开脾健胃、利小便、消腹水、消水肿、止咳及发乳。
2.1.2草鱼
拉丁名Ctenopharyngodon idellus
地方名鲩、油鲩、草鲩、白鲩、草鱼、草根(东北)、棍子等
分类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草鱼属
1、生物学特性
(1)形态特征其体较长,略呈圆筒型,腹部无棱。头部平扁,尾部侧扁。口端位,呈弧形,无须。下咽齿二行,侧扁,呈梳状,齿侧具横沟纹。背鳍和臀鳍均无硬刺,背鳍和腹鳍相对。体呈茶黄色,背部青灰略带草绿,偶鳍微黄色。
(2)生活习性草鱼一般喜栖居于江河、湖泊等水域的中、下层和近岸多水草区域。具河湖洄游习性.草鱼性情活泼,游泳迅速,常成群觅食,性贪食,为典型的草食性鱼类。其鱼苗阶段摄食浮游动物,幼鱼兼食昆虫、蚯蚓、藻类和浮萍等,体长约达10cm以上时,完全摄食水生高等植物,其中尤以禾本科植物为多。草鱼摄食的植物种类随着生活环境里食物基础的状况而有所变化。
(3)繁殖习性草鱼和其它几种家鱼的生殖情况相类似,在自然条件下,不能在静水中产卵。产卵地点一般选择在江河干流的河流汇合处、河曲一侧的深槽水域、两岸突然紧缩的江段为适宜的产卵场所。生殖季节和鲢相近,较青鱼和鳙稍早。生殖期为4~7月,比较集中在5月间。一般江水上涨来得早且猛,水温又能稳定在18℃左右时,草鱼产卵即具规模。草鱼的生殖习性和其他家鱼相似,达到成熟年龄的草鱼卵巢,在整个冬季(12月至2月)以Ⅲ期发育期阶段越冬;在3~4月份水温上升到15℃左右,卵巢中的Ⅲ期卵母细胞很快发育到Ⅳ期,并开始生殖洄游,在溯游过程中完成由Ⅳ期到Ⅴ期的发育,在它溯游的行程中如遇到适宜于产卵的水文条件刺激时,即行产卵。通常产卵是在水层中进行,鱼体不浮露水面;但遇到良好的生殖生态条件时,如水位陡涨并伴有雷暴雨,这时雌、雄鱼在水的上层追逐,出现仰腹颤抖的“浮排”现象。卵受精后,因卵膜吸水膨胀,卵径达5mm,顺水漂流,在20℃左右发育最佳,大约30~40h孵出鱼苗。
2、分布
草鱼广泛分布于我国除新疆和青藏高原以外的广东至东北的平原地区。自1958年人工催产授精孵化成功后,已移植至亚、欧、美、非各洲的许多国家。
3、经济价值
草鱼生长快,个体大,最大个体可达35kg。肉质肥嫩,味鲜美。每100g可食部分含蛋白质15.5~26.6g,脂肪1.4~8.9g,热量83~187Kcal,钙18~160mg,磷30~312mg,铁0.7~9.3mg,硫胺素0.03mg,核黄素0.17mg,尼克酸2.2mg。草鱼肉性味甘、温、无毒,有暖胃和中之功效。其胆性味苦、寒,有毒。
2.1.3鲢
拉丁名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地方名鲢子,白鲢,边鱼
分类鲤形目,鲤科,鲢亚科,鲢属
1、生物学特性
(1)形态特征体侧扁,头较大,但远不及鳙。口阔,端位,下颌稍向上斜。鳃粑特化,彼此联合成多孔的膜质片。口咽腔上部有螺形的鳃上器官。眼小,位置偏低,无须。下咽齿勺形,平扁,齿面有羽纹状,鳞小。自喉部至肛门间有发达的皮质腹棱。胸鳍末端仅伸至腹鳍起点或稍后。体银白,各鳍灰白色。
(2)生活习性栖息于水体的中、上层,性活泼,遇惊后即跳跃出水。以浮游植物为食。3龄可达性成熟。
(3)繁殖习性亲鱼多于4月下旬至6月,当水温达18℃以上,江水上涨或流速加剧时,在有急流泡漩水的河段繁殖。幼鱼主动游入河湾或湖泊中觅食。产卵后的亲鱼往往进入饵料丰盛的湖泊中摄食肥育。冬季,湖水降落,成熟个体又回到干流的河床深处越冬;未成熟个体大多数就在湖泊等附属水体深水处越冬。冬季处于不太活动的状态。
2、分布
鲢广泛分布于亚洲东部,在我国各大水系,随处可见。此鱼生长快,从2龄到3龄,体重可由1kg增至4kg,最大个体可达40kg。天然产量很高。同时,鲢的食物为浮游植物,因而成为饲养鱼类的上等鱼品,历来被列入我国淡水养殖的“四大家鱼”之一。
3、经济价值
鲢肌肉的营养成分随体长和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其变化范围为:水分占60.3~80.9%,蛋白质15.3~18.6%,脂肪2.0~20.8%,灰分1.0~1.4%,无氮浸出物0.2~1.7%。鱼体肌肉的生化成分亦随着鱼体的生长发育而变化,当水分含量逐渐下降时,蛋白质及脂肪则逐渐增加。
除蛋白质和脂肪外,它每100g可食部分含糖类0.8g,热量117~123Kcal,钙22~31mg,磷86~167mg,铁1.2~13.3mg,硫胺素0.04mg,核黄素0.21mg,尼克酸2.1mg,营养比较丰富。
其肌肉可供药用,味甘、性温,具有温中益气的功能,主治久病体虚、食欲不振、头晕、乏力。胆汁有毒,吞服鱼胆会引起中毒。
2.1.4鳙
拉丁名Aristichthys mobilis
地方名花鲢,胖头鱼,黑鲢,黄鲢,松鱼,鰫鱼,大头鱼
分类鲤形目,鲤科,鲢亚科,鳙属
1、生物学特性
(1)形态特征鳙鱼体侧扁,头极肥大。口大,端位,下颌稍向上倾斜。鳃耙细密呈页状,但不联合。口咽腔上部有螺形的鳃上器官,眼小,位置偏低,无须,下咽齿勺形,齿面平滑。鳞小,腹面仅腹鳍甚至肛门具皮质腹棱。胸鳍长,末端远超过腹鳍基部。体侧上半部灰黑色,腹部灰白,两侧杂有许多浅黄色及黑色的不规则小斑点。
(2)生活习性鳙喜欢生活于静水的中上层,动作较迟缓,不喜跳跃。以浮游动物为主食,亦食一些藻类。鳙生长迅速,3龄鱼可达4-5kg,最大个体可达40kg,天然产量很高。疾病少,易饲养,我国淡水养殖业中的“四大家鱼”之一,为我国重要经济鱼类。
(3)繁殖习性性成熟年龄为4~5龄,亲鱼于5~7月在江河水温为20~27℃时于急流有泡漩水的江段繁殖;幼鱼一般到沿江的湖泊和附属水体中肥育,到性成熟时期至江中繁殖,以后又回到湖泊食物丰富的地方肥育。冬季多栖息于河床和较深的岩坑中越冬。
2、分布
分布于亚洲东部,我国各大水系均有此鱼,但以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为主要产地。
3、经济价值
鳙肌肉的营养成分为:每100g可食部分含水分73.2~83.3g,蛋白质14.8~18.5g,脂肪0.9~7.8g,灰分1.0~1.3g,无氮浸出物0.1~1.3g,热量69Kcal,钙36mg,磷187mg,铁0.6~1.1mg,硫胺素0.02mg,核黄素0.15mg,尼克酸2.7mg。而且随着鱼体的生长发育,水分的含量逐渐减少,蛋白质和脂肪的含量则逐渐增加。鳙和鲢的含脂量不同,主要是食物不同而致。鲢、鳙都是滤食浮游生物,但鲢以摄食浮游植物为主,而鳙以摄食浮游动物为主。在浮游植物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它是鱼类机体合成脂肪的主要碳源,因而它们肌肉的脂肪及蛋白质含量显出差异。其肉性平味甘,有暖胃益筋骨之功效。
2.1.5鲫鱼
拉丁名Carassius auratus auratus
地方名喜头、鲫拐子(湖北),鲫瓜子(东北),河鲫鱼(上海),月鲫仔(广东);古称鰿、鲋、寒鲋
分类鲤形目,鲤科,鲤亚科,鲫属
1、生物学特性
(1)形态特征鲫体型侧扁而高,体长为体高的2.2~2.8倍,腹部圆,头较小,吻钝,口端位,无须,下咽齿侧扁。背鳍和臀鳍均具一根粗壮且后缘有锯齿的硬刺。鳞较大,整个身体呈银灰色,背部深灰色,腹部灰白色。
(2)生活习性鲫鱼为广分布、广适应性鱼类,对各种生态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从亚寒带到热带,不论水体深浅,流水或静水,清水或浊水,低氧、酸、碱等环境均能适应。一般比较喜欢栖息在水草丛生、流水缓慢的浅水河湾、湖汊、池溏中,它对水温、食物、水质条件、产卵场的条件都不苛求,能在其它养殖鱼类所不能忍受的不良环境中生长繁殖。鲫鱼又是一种广温性鱼类,水温在10℃左右以至32℃左右都能摄取和消化食物。能在水中含氧量较低的情况下长期生活。只有当含氧量低达0.1mg/L时才开始死亡,在较强碱性(PH=9)的水中也能生长繁殖。鲫鱼又是杂食性鱼类,它的食谱极广,动物性食物以枝角类、桡足类、苔藓虫、轮虫、淡水壳菜、蚬、摇蚊幼虫以及虾等为主;植物性食物则以植物的碎屑为主要,常见的还有硅藻类、丝状藻类、水草等。在我国南方,鲫鱼几乎全年都能摄食;在北方则由12月至翌年3月停止摄食。而6~8月则为它们最旺盛的摄食时期。鲫鱼的生长速度较慢,当年仅长至50g,第二年长到100~150g,第三年可达300g以上;最大个体可达2.5kg,常见的个体一般都在250g左右。
(3)繁殖习性鲫鱼在南方一般在1冬龄时便开始成熟,北方一般为2冬龄始达性成熟。产卵时期可从3月延至8月,其天然产卵场多在浅水湖湾水草丛生地带,产卵时水温在15~16℃以上,多数在下雨以后,亲鱼逆水游到产卵场去产卵。产卵场选择在湖湾、河川沿岸水草丛生的浅水区,也能在池塘等静水环境中产卵。产卵多在半夜或清晨进行。卵分批产出,受精卵具有粘性,粘附于水草上发育。鲫鱼的性问题相当复杂,曾有雌雄同体现象的报导,也有人说鲫鱼有雌核发育的能力。在自然界中,雌鱼比雄鱼多,雌雄鱼的性比约为4:1。
2、分布
鲫鱼在中国除青藏高原外各地各种水域皆产。鲫鱼在各地生长过程中,由于环境生态条件的差异,各地产生了众多品系,其中有东北的银鲫,江西的彭泽鲫、江苏的龙池鲫、杭州的西湖鲫、吉林的松花湖鲫等。其中又以东北银鲫个体最大,可达2.5~3kg。
近年来,各地普遍养殖东北银鲫和江西的彭泽鲫。各研究单位进行了鲫鱼的育种研究,其中育成的有明显生长优势的有异育银鲫、松浦银鲫和湘云鲫(工程鲫)。这些鲫鱼都已在生产上大规模养殖,现分别介绍如下。
(1)银鲫盛产于我国黑龙江流域,故又称东北银鲫。银鲫体形比普通鲫鱼显著地高且宽,其生长速度较普通鲫鱼快,个体大,最大可达3kg。分布在黑龙江上游及嫩江上游的某些水域中,镜泊湖中的银鲫最著名。银鲫个体大、肉质厚、味鲜美,起捕率高、疾病少,适合在池塘和湖泊中饲养。它是中、下层鱼类,喜栖息于有淤泥的底质的静水处,其食性和对环境的适应性与普通鲫鱼相似。银鲫体高,体长为体高的3倍,头短小,尾鳍短而分叉小,体色稍呈青灰色,腹部呈银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