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都市现代渔业发展
7604400000030

第30章 渔业常见病害防治(2)

7.2.3真菌、细菌、病毒诊断

真菌病一般采用显微镜检查患病机体,即可做出诊断。但要鉴定真菌的种类时,还需进行分离培养,查明其无性繁殖及有性繁殖的情况。随着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种类不断增加,有些疾病的症状相似或基本相同,仅仅根据调查访问和患病机体的解剖检查还不能做出正确诊断,尤其是对治疗方法不同而症状又相似的疾病就特别要注意。根据不同疾病采取免疫学诊断、病理学诊断、人工感染试验或对病原体进行分离、培养、鉴定等工作,来诊断细菌病和病毒病。

7.2.4不良环境、营养及中毒诊断

根据调查访问和对患病机体的解剖检查,初步怀疑是由环境不良或中毒引起的疾病,那就需要及时对水质、底泥、饲料和患病机体进行分析测定;由某种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引起的中毒,则需对该浮游生物进行鉴定。当然有些疾病在没有进一步进行水质等分析测定时就可以做出正确诊断,如由于缺氧引起的浮头和泛池。

7.2.5鱼病诊断注意事项

1、调查访问和病体的解剖检查必须交替进行。

2、供检查用的病体应选择患病症状明显,尚未死亡。

3、要尽量多检查几条病体。

4、解剖检查时,由表及里,对病变及易感染组织先进行镜检,再对其余组织进行镜检。

5、解剖病体时,注意不能将内脏剪破。

6、解剖工具必须洗干净。

7、检查体表及鳃用普通自来水;检查内脏及眼睛、肌肉用生理盐水。

8、压片检查时,取的组织应适量不能太多。

9、根据各种病的轻重及危害性,找出主要矛盾先解决。

10、每次进行诊断都必须做好详细记录。

7.3养殖鱼类常见疾病

7.3.1微生物病原体

1、鲤痘疮病

发病症状在病鱼的皮肤表面,出现许多光滑、柔软、白色小斑点,严重时,形成大片的粗糙、稍硬、蜡状增生物,增生物上有极细小的红色条纹(毛细血管)。增生物长到一定大小后,可自动脱落,但在原位置会又重新长出新的增生物。

病原与流行鲤痘疮病的病原体是疱疹病毒。病毒颗粒近球形,复制适宜温度为15~22℃,通常成群聚集。通常流行于秋末冬初和早春季节,水温在10~20℃时,水质较肥、高密度养殖的鲤鱼易发此病,特别是一龄以上的鲤鱼对此病较敏感。当水温升高或水质改善后,痘疮会自行脱落,条件恶化后又可复发。水温上升到15℃以上,患病轻的病鱼会逐渐痊愈。在越冬后期可引起病鱼死亡,在其他情况下,一般不会引起急性大批量死亡,但影响鱼的生长及鱼体外观,降低商品价格;患病严重时,病鱼完全丧失商品价值,影响经济效益。过去只危害鲤鱼,近年来危害延至鲫鱼、草鱼等。

防治方法①严格检疫,不从疫区购进鱼种。②流行地区或池塘,在彻底清塘后,改养对该病不敏感的团头鲂、鲢、鳙等鱼类。③升高水温或适当稀养有较好的预防效果。④隔离病鱼,以避免疾病蔓延,或将病鱼放入含氧量高的清洁水中。

2、水霉病

发病症状当鱼体受伤后,水霉动孢子入侵伤口,吸取鱼皮肤内的营养而萌发,并迅速生长,菌丝的一端像树根一样吸附在鱼的皮肤组织内,其余大部分露在体表外面。水霉菌丝呈白色或灰白色成棉絮状在水中飘动,肉眼可见。鱼体寄生水霉菌后,会表现出烦躁不安,由于菌丝吸取鱼表皮内的组织营养,与伤口的细胞组织粘连分泌大量蛋白分解酶,使组织坏死,鱼体负担过重,游动失常,食欲减退,最后衰竭死亡。

病原与流行水霉病是由真菌寄生鱼体表引起,主要是真菌门藻状菌纲水霉目水霉科的水霉属和绵霉属。水霉病在晚冬和早春最为流行,进入越冬期的鱼种和成鱼在1~2月份最容易发生。发病范围广可危害各种淡水鱼类、鱼卵,甚至鳖、蟹等都可以感染。

防治方法①用生石灰彻底清塘,可减少此病的发生。②拉网捕捞操作时要小心细致,勿使鱼体受伤。③鱼病发生的早期,可用亚甲蓝全池泼洒,浓度为2~3ppm,隔2天1次,5天后再用0.2~0.3ppm海因类药物泼洒1次。④3~4%的食盐水,或食盐与小苏打各0.4‰制成合剂浸洗鱼体5~15min。⑤若亲鱼感染,则用高浓度的龙胆紫或高锰酸钾涂抹。

3、鳃霉病

发病症状病鱼失去食欲,呼吸困难,游动缓慢,鳃上粘液增多,鳃上有出血、淤血或缺血的斑点,呈现花鳃;病重时鱼高度贫血,整个鳃呈青灰色。

病原与流行鳃霉病是由鳃霉菌寄生鱼鳃引起。鳃霉的形态和寄生情况分两种:寄生在草鱼鳃部的菌丝粗直、分枝少,仅在鳃小片组织上生长;寄生在鳙鱼、青鱼鳃部的菌丝细弯交织呈网状、分枝多,能沿鳃丝血管或穿入软骨生长。水霉病在晚冬和早春最为流行,进入越冬期的鱼种和成鱼在1~2月份最容易发生。发病范围广,可危害各种淡水鱼类,甚至鳖、蟹等都可以感染。

防治方法①清除池中过多淤泥,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②严格执行检疫制度。③施肥必须施以发酵过的肥料。④注意水质,尤其在疫病流行季节,要定期加注清水。

4、暴发性出血病

发病症状病鱼体表充血,甚至出血,眼眶周围充血,眼球突出;肛门红肿,腹部膨大,腹腔内积有大量的腹水并有溶血现象,肠道内无食物,却有很多的黏液,有的肠腔内有积水或有充气;鳃、肝脏、肾脏颜色变浅且呈花斑状,严重时肝、脾、肾脏肿大,脾呈紫黑色;有时鳞片竖起,鳃丝末端腐烂等现象。因病程长短、疾病发展阶段、病鱼种类和年龄、病原菌毒力和数量等不同,病鱼症状表现多样化。病情严重的病鱼,停食、厌食,静止不动或发生阵发性狂游、乱窜,最后衰竭死亡。

病原与流行暴发性出血病又称细菌性败血症,病原体为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鲁氏耶尔森菌、豚鼠气单胞菌、河弧菌生物变种Ⅲ和产碱假单胞菌等多种革兰氏阴性杆菌。此病主要经过损伤的皮肤和鳃侵入鱼体。经常发生在底质恶化,长久不清淤池塘;饲养管理不当,池塘水质恶化、老化,池水中氨氮、亚硝酸盐、病原菌数值严重超标;养殖鱼类由于近亲繁殖而体质下降;再加投喂变质、劣等、低廉商品饲料;皆易造成此病的发生、发展。暴发性出血病是目前危害鱼的种类最多、范围最大、流行地区最广、流行季节最长及造成损失最大的一种传染病。

防治方法首先要加强饲养管理,采取生物、物理、化学等方法保持优良水质和底质。投喂优质全价饲料,按“四定”投饵方法进行投饲;定期投喂药饵、水体、食场消毒,用微生物制剂对不良的水质进行净化;定期检查鱼体,杀灭体外寄生虫。治疗时采取综合性措施,要鱼体杀虫、水体消毒、药饵投喂、水质调整同事进行。先采取有效的药物杀灭寄生虫,随后采用二溴海因(0.2mg/L)、溴氯海因(0.3mg/L)进行水体消毒,其次用光合细菌(5mg/L)改善水质环境,同时投喂药饵,每1kg鱼用磺胺二甲氧嘧啶100~200mg投喂,连续投喂4~5天。如病情较重,应隔2天再投喂3天药饵即可。

5、烂鳃病

发病症状病鱼体色发黑,食欲减退,打开病鱼的鳃盖可见鳃盖内表面的皮肤充血发炎,中间部分常烂成圆形的透明小窗,俗称“开天窗”。鳃丝红肿,黏液增多,末端缺损,绝大部分病鱼的鳍边颜色发白变淡。

病原与流行烂鳃病的病原体为柱状屈挠杆菌。一般是由鱼体与病原菌直接接触而引起。尤其是当鱼的鳃部受到机械损伤后,更易感染。该病在水温15~30℃范围内均可发生,并且水温越高越易暴发。此病主要危害草鱼、鲤鱼、鲫鱼和团头鲂等。

防治方法烂鳃病的预防方法。在操作时要轻快,避免鱼体受伤,放苗时用药水进行浸泡、消毒。养殖过程中定期对池塘消毒,发病后采用二溴海因(0.3mg/L)全池泼洒即可。

6、疖疮病

发病症状发病部位不定,通常在鱼体背鳍基部附近的两侧部位。当疖疮部位尚未溃烂时,切开疖疮,明显可见肌肉溃疡,有脓血状的液体。随着病情发展,该部位的鳞片脱落。隆起的皮肤继而坏死、溃烂,形成火山口形的溃疡口。病鱼身体瘦弱,游泳迟钝;发病严重时,可陆续出现死亡。当水质不清洁或鱼体受损伤时,常会感染此病。没有明显的流行季节。

病原与流行疥疮病的病原体是运动型气单胞菌(原称疖疮型点状产气单孢杆菌),最适培育温度25~30℃。无明显的流行季节,一年四季都有发生。主要危害鲤、草、鲫等鱼。

防治方法①在捕捞、运输、放养等操作过程中,勿使鱼体受伤。②药物消毒,用2g/m3水体呋喃唑酮药浴鱼体30min,可消毒受伤部位,防止细菌感染。③内服磺胺类药物,混合饲喂,连用5天。④内服氟哌酸,拌入饲料投喂,每天1次,连用3天为1个疗程。⑤大型鱼可肌肉注射青霉素4~8万单位或用药液冲洗疮面。

7、竖鳞病

发病症状病鱼体表粗糙,多数在尾部的部分鳞片松球似地向外张开,而鳞片基部的鳞囊水肿,其内部积聚有半透明或含有血的渗出液,以致鳞片竖起,用手按压有液体从鳞下喷出,鳞片随之脱落。伴有表皮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胀等症状。病情严重的,鳍的基部充血,鳍有腐烂的现象。病鱼游动迟钝,呼吸困难,腹部向上,2~3天后即死亡。

病原与流行竖鳞病的病原体是水型点状假单胞菌。此菌是水体中的常在菌,当水质恶化或者鱼体受伤时,养殖鱼类就能感染此菌。此病主要危害鲤鱼、鲫鱼和草鱼、鲢鱼等品种。发病范围广,从鱼种到幼鱼均有发生,患病鱼死亡率极高。流行于冬末初春,适宜低温。在北方地区比较常见。

防治方法人工捞捕、运输、放养等操作的过程中要避免鱼体受伤;保持养殖水体的水质清新。治疗:①用3%食盐水溶液浸洗鱼体10~15min。②用5ppm硫酸铜、2ppm硫酸亚铁和10ppm漂白粉混合液浸洗鱼体5~10min。③0.3~0.5ppm二氧化氯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用2天~3天。④每1kg鱼用磺胺二甲氧嘧啶100~200mg投喂,连续投喂4~5天。

8、赤皮病

发病症状病鱼体侧腹部出血、发炎,鳞片脱落、皮肤溃烂,鱼的鳍基部充血,鳍的基部充血,鳍条末端腐烂、断裂,呈扫帚状,常称“蛀鳍”,有的鱼还出现“开天窗”的烂鳃症状。

病原与流行赤皮病的病原体是荧光假单胞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在严寒冬季水温过低,鱼体出现冻伤后,或捕捞造成鱼体受伤,引起病菌侵入而发病。此病主要危害草鱼、鲤鱼、鲫鱼和团头鲂等。

防治办法赤皮病一般是用消毒剂予以防治。在起捕、放养时,动作要轻快,避免鱼体受伤,越冬之前,要使用溴氯海因(0.3mg/L)等消毒剂对池水进行消毒。开春时随水温回升时,要及时采用杀虫剂与消毒剂相结合的办法,对水体进行处理,并结合内服饲料药物。①发病季节每月全池泼洒生石灰15~20ppm,1~2次/月。②用有效氯浓度为30%的漂白粉全池泼洒1~1.2ppm。③用有效氯85%的三氯异氰酸钠0.4~0.5ppm全池泼洒。④先把五倍子磨碎,用水煎,全池泼洒,浓度为2~4ppm。⑤每1kg鱼用磺胺六甲氧嘧啶5~20g投喂,连续投喂4~6天。

9、肠炎病

发病症状病鱼一般腹部膨大,且有红斑,肛门红肿,轻轻挤压腹部有黄色黏液从肛门流出;解剖可见肠壁充血发炎,肠道内无食物,只有淡黄色黏液,内壁腐烂。

病原与流行肠炎病的病原体为肠型点状气胞菌,为条件性致病菌,整个养殖过程中,鱼类的肠道中都存在着此类病菌。在健康的鱼体中,该菌种不占优势,不会引发疾病,但当受到水质恶化、溶氧降低、投喂变质的饲料以及投饵不当等原因影响时,鱼体的抵抗力下降,从而使病原菌随病鱼的粪便排到水中污染水质及饲料,经口传染到其它鱼类中。因此,这类疾病在整个养殖周期都有可能发生、发展。当池塘中水温在18℃以上,该病即可流行,一般发生在4~9月份。此病主要危害草鱼、鲤鱼、团头鲂等吃食性鱼类。

防治方法与暴发性出血病方法一致。

10、三毛金藻病

三毛金藻大量繁殖时,向水中分泌细胞毒素、溶血毒素和鱼毒素等五种毒素,可使鱼类和水生动物中毒死亡。养殖鱼类中鲢、鳙鱼最为敏感,其次是草、鲂、鲤、鲫等。三毛金藻中毒常给水产养殖单位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所以要引起充分的重视,做好防治工作。

发病症状三毛金藻的毒素引起鱼类中毒是一种麻痹性中毒,初期鱼类焦躁不安,呼吸频率加快,游动急促,方向不定;经过短时间后就渐渐平静下来,中毒的鱼反应迟钝,鳃分泌大量粘液,鳍基部充血,鱼体后部颜色变浅,呼吸缓慢,鱼向池塘的背风浅水处集中。排列无规则,受到惊扰能较快速地游到深水处,不久又返回池边;随着中毒时间的延长,鱼布满鱼池的四角及浅水池边,大都头朝岸边,排列整齐,在水面下静止不动,也不浮头,受到惊扰也毫无反应,自胸鳍以后的鱼体麻痹、僵直,尾鳍、背鳍都不能摆动,只有胸鳍尚能缓慢活动,但鱼体不能前进,呼吸极为困难而微弱,鳃盖、眼眶周围、下颌及体表充血,但也有体表不充血的,最后失去平衡而死。有的鱼死后鳃盖张开。鱼的死亡时间随水温升高而缩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