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影响维生素添加量的因素
通过相应的酶对动物生理活动和生长性能发挥影响,不同种类的鱼对营养物质的利用能力、停放途径存在一定差异,因而不同种类的鱼对维生素需要略有不同。鱼类不同生长阶段对维生素的要求也不同,幼龄鱼由于其代谢强度大,生长快,故需要量相对增多。
对于集约化、高密度养殖;水质污染、水温剧变;人为生产操作的放养、称重、转塘等,鱼生理状态不同,为增强鱼类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故应增加维生素需求量。
水生动物的食物来源;维生素间的相互影响;饲料中存在的抗维生素成分;脂肪量阻碍维生素吸收;鱼类消化道内合成生物素、维生素B12、维生素C、烟酸等数量少,且消化道较短,食糜通过时间较快;等等原因均影响维生素的利用。
2、脂溶性维生素
维生素A、D、E、K可溶于脂肪和脂肪溶剂中,不溶于水。由于吸收后可在体内贮存,短期供给不足,不会对生长发育和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3、水溶性维生素
水溶性维生素主要是维生素B族(B1、B2、泛酸、胆碱、烟酸、生物素、叶酸、B12)和维生素C(L型、D型)。由于很少或几乎不在体内贮存,水溶性维生素短时间缺乏或不足均会引起体内某些酶活性的改变,阻抑相应的代谢过程,从而影响动物生长发育和抗病力,短期内不一定表现出来,只在较长时间后才出现缺乏症。
4、鱼类维生素需要量
3.2.5矿物质营养
矿物质元素是动物营养中的一大类无机营养素,自然界中存在100多种矿物元素,现已确认动物体组织中含有45种矿物元素,但并非动物体内的所有矿物元素都在体内起营养代谢作用,现已发现有26种为所必需。矿物质在鱼体中约占3~5%,不含能量,广泛地参与各种代谢。
1、矿物质作用
参与新陈代谢中的许多酶促反应,与三大营养物质代谢有关;维持体液的酸碱平衡和细胞的渗透压,保持细胞的正常形状;维持肌肉、神经组织的正常兴奋性;是形成骨骼、鳞片的主要成分,故起支架作用。
2、水产动物对矿物质元素的吸收利用
(1)矿物质的吸收与水环境的关系
鱼虾类除了由消化道吸收饲料中的矿物质外,还可直接由鳃及皮肤吸收矿物元素,鱼虾类的矿物质营养及代谢受环境影响很大,淡水、软水、硬水所含矿物质的种类和浓度相差很大。
(2)影响矿物质吸收利用的因素品种
生理状态:年龄、发育阶段、有无疾病以及是否处于应激状态。应激状态时,矿物质需要量增加,吸收率增加。
鱼虾体内矿物质贮存状态:当贮存量充足时,则对其利用率差。
矿物质的化合结合形态:与溶解性有关,水中溶解度越高,利用率越好,氨基酸微量元素螯合物的利用率优于相应的无机微量元素。
饲料营养成分:如VC可增强铁的吸收率,植酸和单宁酸则降低铁的吸收,饲料中有机成分可导致矿物质利用率的升高或降低,日粮中能量、蛋白质水平决定了体内的代谢水平,饲料中所含的矿物质也需与之相适应,矿物质间的协同与拮抗作用等。水质状况和饲料加工工艺(粒度)。
5、鱼类矿物质需要量
3.2.6能量营养
1、能量营养的意义
有机体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的第一需要是为了供给生命活动的能量需要,动物在其生存过程中,一切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鱼虾在生命活动过程中消耗了营养物质,释放了其中的能量,另外还有一部分能量贮存于体内。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输入的能量应该等于输出的能量与贮存的能量之和。
如果能量输入大于能量输出,则能量贮存为正值,这时组成鱼体的物质增加,其表现为鱼、虾体生长和体重增加。如果在饥饿和静息的条件下,既没有通过摄食输入能量,也没有通过作功输出能量,则输出的热能=-能量贮存,也就是说,机体产生的热量来自消耗体内贮存的物质,这时鱼体消瘦,体重减轻。
由此可见,鱼、虾在养殖过程中不断增重,就要不断给鱼、虾输入能量,且要保证输入的大于输出的能量。已知鱼、虾类能量输入的方式是在养殖条件下通过给其投喂饲料,由其摄食来获取。因而在鱼、虾饲料中不仅要含有鱼类必需的各种营养,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满足鱼、虾的能量需要。
2、能量的来源
饲料中三大营养素:即蛋白质、脂肪、糖类。无机盐大都被氧化成稳定态,维生素含量极微,含能量少,故不作为能量营养物质。各种物质氧化时释放能量的多少与其所含的元素种类和数量有关。有机物分子中只有C、H元素与外来的O元素化合才产生热量。物质分子中C、H元素含量高,产热量就高。
3、三大有机物间的关系
单从能量角度来看,三者可以互相转化,故当脂肪和糖类供给不足时,蛋白质便主要作为能量被消耗。若充分供给脂肪或糖类,就可保证鱼体对能量的需要,也就可减少蛋白质作为能量被分解代谢。而增加蛋白质在体内的积蓄,即产生脂肪或糖类对蛋白质的节约作用。只有在满足鱼类蛋白质的最低需要量时,增加能量才会对蛋白质有节约作用,也只有当鱼类能量的需要量达到最低标准以上时,增加蛋白质才能使动物有效地生长。
3.3水产饲料常用原料及其特点
饲料是饲养动物的物质基础。凡是能提供动物营养或者有利于动物对营养物质的利用或者有利于改善动物产品的品质,在适量采食时,对动物的健康和产品无不良影响的可食物质统称为饲料。我国疆域辽阔,饲料种类繁多,传统的饲料分类按饲料来源、理化性状及动物消化特性等将饲料原料分为动物性、植物性、矿物质和其他饲料,或分为精饲料、粗饲料、多汁饲料等。
3.3.1动物性饲料源
动物性饲料源主要是指用水产制品、畜禽类屠宰后制品及乳制品等原料制成的产品。此类产品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组成好,含钙、磷高,并富含B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有些种类还含有未知生长因子,因此是一种优质饲料蛋白源。
1、鱼粉
根据颜色可分为白鱼粉(或北洋鱼粉)和红鱼粉。白鱼粉是以鲽、狭鳕、无须鳕等鱼类为原料而制成的产品。其外观色淡,呈肉松状,具有特殊的清香气味。蛋白质含量高达60~70%,脂肪含量6~8%,富含赖氨酸、蛋氨酸。B族维生素中B1、B2、胆碱含量较高。采用白鱼粉制成的配合饲料,色、香、味俱全,适口性极佳,颇受养殖户喜爱。红鱼粉是以鲐、鱼参、鲱和沙丁鱼等鱼类为原料而制成的产品。由于原料鱼类中含有大量红褐色鱼肉,故生产的鱼粉颜色较深,故又称为褐色鱼粉。其特点是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平衡好、水分低、脂肪含量较高(8%左右)、质量比较稳定,是渔用饲料常用的原料。
鱼粉,在做品质分析时,不仅要做常规营养测定和氨基酸分析,还要测定其新鲜度。鲜度好的鱼粉是棕褐色(红鱼粉)或灰白色(白鱼粉),颜色均匀一致,具有正常的鱼腥味,而气味异常、带有哈喇味或腐臭味的则是鲜度差的鱼粉。鱼粉由于价格较高,市场上掺杂使假情况屡有发生,因此,在购进鱼粉时,必须对鱼粉进行掺假检验。
2、虾壳粉
虾壳粉是虾类加工时剩下的不能食用的残余物(壳、头、尾、脑,偶尔也混杂有整条小虾)经过干燥后制成的粉末状产品。虾壳粉中无机盐含量较高,富含胆碱、磷脂和胆固醇。另外,虾壳粉中含有还原性虾红素,对水产动物具有着色效果,属廉价的引诱剂和着色剂。添加量宜控制在3~8%,但用户在采购时应注意其质量及新鲜度,尤其要确认其盐分的含量,一般盐分应控制在8%以下。
3、血粉
血粉是我国一种富有潜力的营养丰富的动物性蛋白源。其营养成分,因血液的品种、来源、新鲜度、加工方法不同而各不相同。粗蛋白含量达80%以上,氨基酸组成中组氨酸、赖氨酸、亮氨酸、缬氨酸含量较高,但蛋氨酸、异亮氦酸含量偏低,因此,在设计配方时应注意渔用饲料中氨基酸的互补,尽量调整氨基酸平衡。
4、肉粉
肉粉是肉类加工厂、屠宰场、罐头加工厂及肉制品联合加工企业的下脚料经切碎、煮沸、压榨,尽可能去除油脂后将其残余的固型物再经干燥、粉碎而制成的粉末状产品。肉粉的粗蛋白含量可达到50~60%,蒸煮肉粉的还可更高。其氨基酸组成中赖氨酸含量较丰富,蛋氨酸和色氨酸含量较低。B族维生素含量高,尤其是维生素B12,但维生素A和维生素D含量较低。
5、肉骨粉
肉骨粉是肉类加工厂、屠宰场的副产品,它是将可食部分去除后得到的残骨、皮、内脏及碎肉等经干燥、粉碎而制得的成品。其来源广,价格低,但蛋白质的消化率较低。不同来源的肉骨粉含有的营养成分有较大的差异。
6、蚕蛹、蚕蛹粕、蚕粪粕
蚕蛹是缫丝厂生产生丝时的副产品。新鲜蚕蛹含水分多,脂肪高(20~30%),无法贮存,故必须干燥。蚕蛹蛋白质含量约为56%,氨基酸组成特点是蛋氨酸、赖氨酸、色氨酸含量高,因此可在渔用饲料中起到氨基酸平衡的作用;并且还是B族维生素的良好来源。不足之处是精氨酸含量偏低,脂肪含量高,若不经脱脂处理容易引起氧化酸败。蚕蛹粕是蚕蛹经脱脂后得到的饼、粕。其粗蛋白含量可达70%左右,约含4%的几丁质及丰富的B族维生素,乃属优质动物性蛋白源。
3.3.2植物性饲料蛋白源
某些植物性蛋白源比动物性蛋白源便宜,且营养价值高,经济实用,为此在渔用饲料中提高植物性蛋白的比例及寻找合适的植物蛋白源代替动物性蛋白源,成为饲料研究、开发的热点。
1、大豆蛋白
大豆蛋白营养价值高,资源丰富,原料成本低,被认为是能满足鱼类必需氨基酸要求的最好的植物性蛋白。鱼类对其有较高的消化率,消化程度与鱼粉蛋白相同或更高。
2、小麦蛋白粉
小麦蛋白粉是小麦制造食用面粉后的副产品,即将小麦粉用水捏和后,以水洗涤除去淀粉后得到的强粘性面团,俗称为面筋,商品名为谷朊粉。小麦蛋白粉含70%以上的蛋白质,其中麦谷蛋白是小麦蛋白的主要成分。小麦蛋白质中还含有一种麦胶蛋白,由于吸水会产生粘性,并可以拉成丝,在甲鱼等渔用饲料加工时显得极为重要,即合适的添加能提高粉状饲料或颗粒饲料在水中的稳定性。
3、玉米蛋白粉
玉米蛋白粉是玉米淀粉厂加工玉米淀粉时的副产品。为淡黄色、金黄色或橘黄色,多数为颗粒状,少数为粉状,具有发酵气味。其蛋白质含量一般有40%和60%两种,氨基酸组成特点为蛋氨酸含量高,赖氨酸及色氨酸明显不足,故在配制饲料时注意调整饲料氨基酸的平衡。渔用饲料中使用玉米蛋白粉时,蛋白质含量为60%的玉米蛋白粉容易满足配合饲料对蛋白质的要求。玉米蛋白粉在饲料中若调整得当还可代替饲料中的粘合剂,制成的颗粒在水中的稳定性极佳。玉米蛋白粉的另一特点是富含色素,是良好的天然着色剂。
4、蚕豆蛋白粉
蚕豆其蛋白质含量丰富,质地柔软,是良好的粮食及饲料资源。蚕豆蛋白粉是粉丝加工时的副产品,其粗蛋白可高达65%以上。
3.3.3饼粕类饲料源
饼粕类饲料系指富含脂肪的豆类籽实和油料籽实经提取油脂后得到的副产品。根据脱油方法的不同获得的产品形状可为圆饼状、瓦片状、碎片状及粗粉状。油饼、油粕类的生产技术有压榨法和浸出法两种,一般将压榨生产的产品称为油饼,而浸出法生产的产品称为油粕。饼粕类饲料是主要的植物性蛋白质饲料,使用广泛,用量大。渔用饲料中常用的有豆饼(粕),菜子饼(粕),花生饼(粕),棉仁饼(粕),芝麻饼(粕),向日葵饼(粕)等。
1、膨化大豆粉(全脂大豆粉)
将全脂大豆破碎后,通过膨化机处理,然后粉碎即成膨化大豆粉。全脂大豆还可经焙炒、蒸煮、压片、微波处理或加热等方法使大豆熟化,成为熟大豆粉制品。膨化大豆粉通常为淡黄色,有豆香味,粗蛋白含量为36~38%,粗脂肪为16%左右。蛋白质的质量较佳,尤以赖氨酸为高,但蛋氨酸含量不足。大豆粉中含不饱和脂肪酸较多,故贮存时应注意仓库温度、湿度、光照等以防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