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华盛顿时间晚上11点半,罗伯特·肯尼迪和博利沙科夫会面。“柏林局势已经更加艰难,”罗伯特·肯尼迪解释道,“今天我国大使会见苏联外交部长葛罗米柯,但后者拒绝我们就近期柏林意外事件所做的声明。我们认为,现在我们正在努力寻求柏林问题的解决办法,这种态度无助于问题的解决。”他再次代表美国总统要求克里姆林宫保证,未来4至6周内柏林不再发生这些意外事件,“对我们来说,似乎双方有义务采取必要措施,以保证在未来4到6周内有一个相对温和、平静的时期。我们的声明若再次遭到拒绝,可能会对未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会见结束后,博利沙科夫马上向莫斯科拍发电报,那时大约是莫斯科时间10月28日早上7点。格鲁乌总部收到了电报,尽管在克里姆林宫档案中没有发现这封电报,但它完全有可能是赫鲁晓夫采取下一步行动的原因。然而,有一点是清楚的,同一天,莫斯科时间上午11点半以前,赫鲁晓夫决定从弗里德里希检查站撤走苏军坦克。“我知道肯尼迪在寻求一条退路,”几天后他解释道,“因此我断定,如果我们先撤走坦克,那么他会照着做。(而且)他就这么做了。”
苏联从边界对抗中撤走坦克,更让乌布利希感觉到,自己被抛弃了。查理检查站的僵持发生之时,乌布利希正在莫斯科参加苏共二十二大。10月27日,乌布利希从莫斯科发去一封特殊信件,给东柏林的东德人撑腰。他告诉他们,要继续向不穿制服的西方军事人员索要身份证件。苏联人撤走坦克的当天,乌布利希并没有掩饰自己对国内同事的失望情绪。虽然他开始并未直接攻击苏联人,但却批评东德国防部,因为他们没有及时在查理检查站设置反坦克障碍以阻止美军坦克接近边界。
不久,乌布利希要把他的失望情绪直接告诉赫鲁晓夫,不能再等下去了。10月30日,他向赫鲁晓夫发出正式文件,列举苏联领导层为何会犯错——在苏共二十二大上取消推动和平条约的计划。柏林墙并未解决东德的根本性问题——经济问题。事实上,一定程度上,关闭边界已经迫使边界地区许多企业迁移,还导致国防开支大幅增加,现在,民主德国的经济状况更糟了。“今年签订和平条约已经无望,”他解释道,“而且两德关系的恶化威胁着民主德国1962年的经济发展计划。”
乌布利希主张,他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既成事实来确立东德的主权。他要求赫鲁晓夫不仅要保护那些导致查理检查站进入紧张状态的单方行动,而且也要考虑向华盛顿发出警告,美国军队无权派兵在高速公路沿线巡逻。他将逐步获得更多对进出柏林通道的控制权,而不会迫使西方动武。文件发出4天后,乌布利希会见了赫鲁晓夫,以亲自提出自己的理由。
1961年11月2日乌布利希和赫鲁晓夫的会谈是一次艰难、痛苦的遭遇,让赫鲁晓夫深感不安。苏联领导人不喜欢乌布利希的大多数建议,而且讨厌其态度。因为建成柏林墙,赫鲁晓夫想让柏林对他心存感激,他认为这是苏联决策英明的结果。“我们能在8月13日以前关闭边界吗?”他问乌布利希。“不能……对手可能会采取反制措施。”乌布利希答道,“但是,到8月13日,他已经筋疲力尽了。”现在,赫鲁晓夫坚持认为,最后通牒的目的就是要筑起柏林墙。此前他从未对乌布利希说过这样的话。这个说法也用来达到赫鲁晓夫的目的,即东德人应承担他不能通过签订和平条约而让危机持续下去的责任。“你清楚,我们知道他们在准备什么——准备实施一场经济封锁。届时你会真正轻松吗?”赫鲁晓夫认为,考虑西方可能会对东德实施贸易禁运,那会导致东德经济的瘫痪,他不能让柏林问题升级。
乌布利希拒绝接受任何指责,即东德要为赫鲁晓夫决定结束最后通牒而承担责任。但是,东德不是赫鲁晓夫的对手,而且后者明确让他知道这个原因。当乌布利希称他不知如何来向东德民众解释苏联的策略时,赫鲁晓夫告诉他,他不在乎乌布利希对东德民众说什么。“现在我想知道的是,”他说道,“我们将要互相告诉对方什么。我不同意那种认为和平条约拖得越久东德经济就越糟的看法。我们现在谈的是一个老话题,只要民主德国不能摆脱对西德的依赖,阿登纳肯定(就会任意摆布你)。”
赫鲁晓夫试图降服乌布利希。当后者解释道,离开西德的产品,“我们将完不成计划”时,赫鲁晓夫告诉他,苏联不得不在伦敦黄金交易市场卖掉价值45亿美元的黄金,以获得硬通货,东德可以用这笔钱来购买其所需的西德产品。“这是不可能的,这不是一个合理的办法。”赫鲁晓夫不满地说道,“我们的经济是独立的,无论美元、英镑或马克都不能控制我们。民主德国做不到,我们必须给伦敦提供黄金……”
对这次艰难的会谈,苏联人的记录中未提及乌布利希是否站起来走开了。赫鲁晓夫非常霸道,毫不留情。会谈最让人不能忍受的就是赫鲁晓夫心不在焉地承认,苏联和东德在这次危机中的利益不同。对赫鲁晓夫来说,和平条约唯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北约军队撤出西柏林。意识到乌布利希只想得到一纸签过字的文件,他对这个不听话的盟友吼道:“一纸和平条约不能带来任何政治利益……当然,对宣传来说是如此,但是,其他方面并非如此。然而,它对民主德国是有利的。”
对此,乌布利希勃然大怒,愤愤地说道:“好了,全都明白了。”赫鲁晓夫知道,在这一点上他已经输给乌布利希。他要乌布利希对这句话作出解释:“什么是明白了?那就解释一下什么明白了,什么不明白。”乌布利希并未给他满意的答复。
对于和肯尼迪的接触,或者他可能会重新为争取和平条约而努力的期待,赫鲁晓夫只字未提。乌布利希是他的下级,至少应该对建成柏林墙感到满足。赫鲁晓夫认为和美国的秘密外交如此重要,以至于不能允许乌布利希不断骚扰西方盟国驻德军事人员。他对乌布利希的唯一让步是对控制边界提出的几点建议。“我赞成维持好秩序,”赫鲁晓夫说道,“让他们明白,逃跑是不可能的。”但是,乌布利希想听的其他话都颇令人恼火。
尽管大嚷大叫,但和乌布利希的会谈还是动摇了赫鲁晓夫的自信心。他不满于东德的要求,多年来,他一直坚定地支持东德。但是,他知道,柏林局势为何变成这种现状,乌布利希有理由发火。东德人在1961年曾告诫过赫鲁晓夫不要在柏林挑起一场危机,除非他乐于看到签订一项和平条约。然而赫鲁晓夫10月17日在苏共二十二大上发表的声明让事情再清楚不过,苏联实际上已经放弃了1961年签署和平条约的目标。
几天后,赫鲁晓夫就柏林问题给肯尼迪写了一封非常坦诚的信。“亲爱的总统先生,给你写信不是要和你争论,或者像外交官所说的那样,试图找到一个退让到何种程度为止的立场。”他想让肯尼迪明白,尽管最后通牒被搁置,但克里姆林宫仍然把签订和平条约、终止西方在西柏林的特殊权利视为头等大事。
“那些依附于西柏林占领区政权的人们显然希望苏联来承担交通警察的所有责任,即对西方大国持续不断、不受控制地向西柏林运送军事物资提供安全保障。”他进而抱怨道,西德人把西柏林当成对东德进行颠覆活动的基地。信的末尾,他提醒肯尼迪,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不可能永远被剥夺控制西柏林进出通道的权利,因为西柏林毕竟在其境内。
在重申其过去立场时,赫鲁晓夫向肯尼迪披露了底线:不可能接受允许西柏林空中走廊存在的任何协议。肯尼迪有所不知的是,这条空中走廊一直是赫鲁晓夫和米高扬争论的主要问题。在1961年,克里姆林宫唯有后者批评苏联的外交政策。米高扬并未把空中走廊的存在视为谈判的障碍。赫鲁晓夫对此却有不同看法。一旦西柏林变成自由城市,西方飞机将不会被允许直飞西柏林,他们将被要求在附近的东德机场起降,让东德人来检查乘客和货物。赫鲁晓夫写道,“(这)不能被视为进入西柏林的条件进一步恶化了。”
赫鲁晓夫也决定向美国对手传递其所处的政治困境。他已经中止柏林危机,却没有从美国得到任何回报。“在和平解决危机的基础上,你若还有其他建议,我们将乐意和你交换看法。但是如果你坚持保留你们在占领区的神圣权利,那么,我看不到任何的前景。你不得不明白,我再无退路,后面只有悬崖。”
信没有威胁的口吻。赫鲁晓夫绝不是在重申他刚刚撤销的最后通牒。他以一种奇怪的、前所未有的方式在恳求肯尼迪,以帮助他解决柏林问题。苏共二十二大上,赫鲁晓夫中止了1961年在柏林问题上对西方发出的威胁。在这封信中,似乎他也中止了对肯尼迪的威胁。至少眼下赫鲁晓夫是在赌博:在柏林问题上,外交将能达到威力威胁不可能达到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