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赫鲁晓夫的访美,冷战也进入了一个快速变化的新时期。回顾历史可以看出,1959年晚秋到1960年冬也许是50年冷战中关键的一年。毫无疑问,这一年和1946年、1972年同样重要。1946年,美苏之间的斗争首次暴露在世界面前,而在1972年,美苏达成战略缓和。只有随着克里姆林宫档案的公开,我们才能知道,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赫鲁晓夫在为减少战争危险,缩小庞大国防开支而创造着机会。赫鲁晓夫之后,直到戈尔巴乔夫,苏联领导人才再次大胆地开始结束冷战的行动。
1959年9月28日一回到莫斯科,赫鲁晓夫马上就对党的干部和苏联人民发出信号——冷战的转折点已经到来。尽管只有5英尺高,赫鲁晓夫还想站得更高些;尽管刚刚结束洲际长途旅行,但他还要显得更精神些。他向人们宣布,超级大国的关系完全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我坦率地告诉你们,亲爱的同志们,我和美国总统就具体的问题进行了会谈和讨论,”在莫斯科伏努科沃机场,赫鲁晓夫向迎接他的一大群官员说道,“我得到一个印象——美国总统真诚地希望看到冷战的结束……对此我充满信心……我们能为和平做许多工作。”离开讲台时,赫鲁晓夫喊了起来,“苏美友谊万岁!”这让台下的一些听众吃了一惊。
赫鲁晓夫的讲话有所变化,这既不是出于一种宣传目的,也不是出于一种礼貌,那是他少有的一种个人性格特征。对于和美国的斗争,这位苏联领导人的看法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我非常高兴访问美国,”离开纽约前,赫鲁晓夫告诉一群美国商人,“在我看来,似乎美国人民很想达成一项协议,他们想过一种和平生活。”访美之前,或许他会说,美国人民的这些愿望注定要被华尔街所破坏。但是,访美之后,他不再像以前一样相信这种观点。尽管警告自己不要“触及灵魂深处”,但赫鲁晓夫似乎对这个看法充满信心,即在内心深处,美国商人更爱好和平,而不是追逐商业利润。赫鲁晓夫相信,在西方,正是那些资本家决定了政治决策。对他来说,这个新的结论有着非常广泛的含义。
从纽约到加利福尼亚的多个城市,赫鲁晓夫已经看出,普通美国人的生活水准几乎让他难以理解。展览会上看看美国家庭厨房的展示是一回事,就像1959年尼克松副总统来访时一样,而从纽约到华盛顿铁路沿线看到一栋栋中产阶级的独立房屋,则又是另外一回事。赫鲁晓夫不得不承认,美国人成功地向其劳动者提供了一种生活方式,这是他想象中的目标,它只有在实现共产主义后才能实现。这次美国之行并没有让赫鲁晓夫变成一个资产阶级,相反,却激发了他的竞争意识。
赫鲁晓夫清楚,要让人民生活得更舒适,苏联必须要更有效率。访问美国让他颇为吃惊,但即使在访美之前,他也清楚,国内的许多事情进展并不顺利。七年计划并没有带来利润,相反,1959年的劳动生产率却大幅下降,从预计的72%降到了27%。来自农业部门的消息更糟。1959年,农业产量实际下降41%。二战后市场因素在美国的繁荣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因为缺乏这种市场的力量,赫鲁晓夫认为,解决苏联经济问题全靠克里姆林宫的英明决策和人民群众对这些决策的落实。回国后的最初几周里,赫鲁晓夫抓住苏联人生活中的各种低效率行为,以此来强化自己的观点。赫鲁晓夫注意到,美国各大城市都大量种植草坪,而不是大规模种花。由此他开始怀疑,建数英亩的温棚来让莫斯科主要大街摆满鲜花的做法是否明智。如果连富有的美国人都不需要这么多花,那苏联人为什么要这么做?同样,他注意到,纽约市的路灯也没有莫斯科大道上的路灯多,“我们并不需要这么多路灯,为什么还要浪费那么多电来点亮我们的城市?”他质问道。如果连纽约著名地产商罗伯特·摩西也不认为每个街区至少需要两盏路灯,那么莫斯科市政当局为何要这么想呢?
在赫鲁晓夫的意识里,他把提高苏联的生产率和与美国保持友好关系直接联系在了一起。赫鲁晓夫一直担心和华盛顿进行军备竞赛将会拖垮苏联。“如果我们被迫这么做,”他告诉儿子谢尔盖,“那我们连裤子也穿不起。”1958年,纳赛尔首次访问苏联,赫鲁晓夫就曾警告他,不要听信那些军事顾问有关国防建设的话。“你加倍给他们,第二天他们会告诉你,我国国防建设还需要更多的钱。”赫鲁晓夫认为,军备竞赛会损坏一个国家的民用事业,如果有将军或元帅不这么想,他告诉纳赛尔,“你应该向他们的头上浇一盆凉水”。
对美国外交政策的意图,赫鲁晓夫的信心越来越大,同时,他也颇有信心在经济上赶上美国。这两者缺一不可,它们决定着下一步的重大行动。但是,最后真正促成这些行动的则是苏联在核技术上的突破。回国3个月后,苏联核科学家给了一个史无前例的机会来让他验证,苏联到底能削减多少国防预算。六年前,克里姆林宫下令发展核武器,现在,苏联第一枚洲际弹道导弹R-7即将在普列茨克的两个发射基地投入使用。虽然这种导弹早在1957年10月就已用于发射人造卫星,但是,在携带核弹头并投入军事使用之前,还需要对它做更多的技术改进。1959年7月底,在普列茨克进行的第一次发射取得成功。现在,苏联军方报告,它们准备把两枚R-7导弹部署在两个发射基地,每枚导弹各携带一个当量为300万吨级的核弹头。和美国的核武器比起来,虽然有些微不足道,但它更具有象征意义。苏联最终具备了向美国发射核武器的能力。
赫鲁晓夫希望,一定要有一些核武器基本达到美国核武器的水平。1958年,苏联军方向他提交了建设一个庞大的洲际弹道导弹基地的计划,它将会使苏联的核武器完全达到1960年代美国核武器的规模。但是,他否决了这个建议,而是信任一种所谓的有限威慑的逻辑。为什么要把钱花在苏联无力承担的项目上?赫鲁晓夫认为,只要苏联有一些核武器,那么,那些神智清楚的领导人就不敢冒险向苏联发动战争。现在还不清楚,赫鲁晓夫当时就知道需要多少核武器才能达到核威慑目的,但是,他有一种感觉,即他只需要足够的火箭就能让任何一位美国总统对核战争的代价产生恐惧心理。“导弹并不是黄瓜,”他喜欢这么说,“人们不能吃它,为了遏制战争,人们也不一定需要那么多核导弹。”
凭借莫斯科刚刚具备的核威慑力量,赫鲁晓夫开始加速转变苏联政府对待冷战的态度。苏共中央主席团和中央委员会有人抱怨,对12月底即将召开的党的全体会议没有做好准备。但是,赫鲁晓夫想让政府再提供一些议题。军事战略也被增列到12月14日主席团的一次会议议程中。考虑到主席团委员对此可能会有所反应,赫鲁晓夫决定暂不宣布其新的军事计划,以免让人们吃惊。会议召开的前几天,主席团委员都收到一份长篇备忘录,描述了他的所思所想。
赫鲁晓夫决定在12月某一天上午来讨论他对苏联未来的看法。“每个公民,”他说,“每个苏联的百姓都应当被赡养,他们的需要应该都能得到满足。”赫鲁晓夫认为,苏联的经济不但不能让苏联公民过上体面的生活,而且也不能实现马克思和列宁所预见的无阶级社会的目标。“当我们为实现共产主义打下物质基础时……哪里有自由,哪里没有自由,就很清楚了。”12月14日,赫鲁晓夫这样告诫其同伴。但是,访美归来后,对多久苏联才能实现共产主义这个问题,他有一种迫切感。
这次高层秘密会议中,赫鲁晓夫承认,自己几乎从未在其他场合说过这些话。在整个美国之行中,他都一直在夸耀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是,在克里姆林宫的高墙后面,他又承认,他不再完全相信这个说法。美国的所见所闻让他相信,美国人更接近他所期待的那种共产主义制度下的民主社会。美国人已经找到一种保证让权力从一个总统和平过渡到另一个总统的办法,这让他印象深刻。他还认为,苏联可以从美国最近批准的第二十二条宪法修正案中学到很多东西,修正案规定美国总统只能任满两届八年。“当我们实现共产主义时,一个人不可能会永远坐在一个职位上……不可能让一个人一直工作到他无法工作时为止。”赫鲁晓夫警告道,“如果连资产阶级和资本家都不用担心在两届任期届满、总统更换后,他们的社会基础会被破坏,那我们为什么要担心呢?我们不相信自己的社会制度?或者说我们更相信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
让赫鲁晓夫感到沮丧的是,多年来,苏联从未进行过政治改革。他相信,不提高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那么,现行制度就比不上自由投票或权力定期交替的制度。只要苏联人民吃不好,住不好,没有工作,而西方国家的公民则过着优裕的生活,那么,苏联人民就不可能相信共产主义比资本主义优越。赫鲁晓夫建议克里姆林宫的领导应限定任期,他考虑的是一代接班人的成长,要补充新鲜血液,而不是让西方的自由派或保守派来代替共产党的领导。赫鲁晓夫认为,只有当苏联的经济很发达时,莫斯科才敢冒险引进美国式的民主制度。“我们的经济越发达,”他解释道,“民主化的基础才越深厚,越牢固。”
至于如何改善苏联经济,赫鲁晓夫并未在会议上提出具体计划。他只要求经济计划的制定者们要对实现共产主义目标的每一个具体步骤进行详细的阐述,这实际上意味着美国式生活标准在苏联的翻版。赫鲁晓夫提出15~20年后的发展目标,届时苏联经济要有极大的转变。1957年,赫鲁晓夫曾声称,到1970年至少要让苏联的肉食品和牛奶产量赶上并超过美国。然而,不像当初那样,现在,他确实不知道到底要多久才能赶上美国,但他仍然相信,赶上美国是可能的。同时,他也想让克里姆林宫向苏联社会各阶层发出一系列信号,莫斯科将会严肃对待这些发展目标,按照精心制定的目标,预计苏联将会取得许多成就。
对改善苏联人民的生活,赫鲁晓夫只提出要减少冷战开支,以便把更多的钱投入民用工业的几条具体意见。按照苏共主席团对苏联政治目标的论述,这个国家最有权力的军事人物都被带到了克里姆林宫的会议室,要参加这次会议。赫鲁晓夫对这些军方领导都很满意,因为,他们都是他精心挑选的。好惹麻烦的瓦西里·索科罗夫斯基元帅下台了,他曾经怀疑过赫鲁晓夫接近中东的政策。尼古拉·库兹涅佐夫海军元帅也下台了,他梦想建立一支庞大的横跨三大洋的海军队伍——他的想法是错误的,如果这么干,国家就会被拖垮。赫鲁晓夫现在的军事骨干都是二战时期和他并肩战斗过的战友,他们是罗季翁·马利诺夫斯基元帅、安德烈·格列奇科元帅和伊万·科涅夫元帅。此外,还有一批新一代的军事将领,他们也是赫鲁晓夫提拔起来的,如基里尔·莫斯卡连科元帅、米·伊·涅杰林元帅,还有苏联军队建设的设计师德米特里·乌斯季诺夫元帅。依靠这些元帅,赫鲁晓夫为苏联设计了一种全新的、可怕的军事策略,他要不费一枪一弹而赢得冷战的胜利。
赫鲁晓夫急于要把超级大国间的斗争从军备竞赛转移到意识形态和经济方面的竞争上来。他认为,冒险和美国达成一项重要裁军协议的机会已经到来。这年早些时候,苏联政府已决定同时进行R-9和R-16两种洲际弹道导弹的研发工作,这两种导弹比发射人造卫星的R-7导弹更轻、更细。赫鲁晓夫也一直想研制出一种可以部署在地下发射井的导弹,以免遭受美国的袭击。早在设计阶段,R-16导弹就增加了使用固体燃料的功能,这意味着它比使用液体燃料导弹发射所需要的准备时间更短,性能也更稳定。唯一的问题是,R-9和R-16系列导弹的部署长达六年时间,尽管它们不像常规武器那么昂贵,但是对一个经济不宽裕的国家来说,还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苏联人面临着严峻的抉择。苏联的核打击能力已经远远落后于美国,要想在军事上尽快赶上华盛顿,莫斯科并没有多少选择余地。即使美国的火箭计划赶不上苏联,但美国在欧洲的北约基地部署了可携带核武器的轰炸机,它们只要几个小时就可飞抵莫斯科。只要下一道命令,艾森豪威尔就可以打击苏联,使其瘫痪。而要实现这个目标,赫鲁晓夫还需要好多年时间。从公开的资料来看,美国已经着手研制可用于潜艇发射的远程核导弹和普通导弹。在R-9和R-16部署之前,两国导弹之间的差距很大,而优势则在美国一方。
既受制于苏联的经济发展水平,又想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鉴于此,赫鲁晓夫不想制定一个应急的军备计划或者加速研制下一代导弹。他决定实施外交策略,以此来避免和美国进行代价高昂的军备竞赛。其计划是,在1月召开的党代表大会上,苏联将宣布单方面大幅裁减军队。他建议裁减100万~120万军人,大约相当于苏军现役人数的三分之一。西方大国一直抱怨苏军规模过于庞大,对中欧,特别是德国的安全形成威胁。现在,赫鲁晓夫要向华盛顿、伦敦和巴黎表明,莫斯科对波恩并不抱什么军事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