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红楼梦新说
7597300000059

第59章 平生遭际实堪伤——也说香菱(2)

香菱聪明好学,酷爱诗歌,喜欢学诗、写诗。一住进大观园,她便请求宝钗说:“好姑娘,你趁着这个功夫,教给我作的诗罢。”虽然遭到了宝钗训斥:“我说你‘得陇望蜀’呢”,“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的。”但她仍不灰心,又去求黛玉教她,黛玉欣然允诺:“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为师。”于是,黛玉又给她讲解诗的作法和要求,又把自己珍藏的诗集借给她,并指定阅读的篇目,又给她出诗题,并给予创作上的指导。香菱学诗十分勤奋刻苦,只一夜之间,便看了百来首王维的五绝,并能触类旁通。对于黛玉提到的陶渊明的“嗳嗳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之句也深有所得。香菱学习写诗,更是达到了呕心沥血,废寝忘食的地步。未得好诗,连房也不进,或站在池边树下冥想,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一会儿皱眉,一忽儿含笑,一会儿又自言自语。作诗时“茶饭无心,坐卧不定”,“耳不旁听,目不别视”,有时睡梦中竟会突然叫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确如佩之所云:“她的疯狂的样子,倒的确是个诗人。”连探春也感叹道:“明儿我补一个柬来,请你入社。”

功夫不负有心人,苦志学诗的呆香菱,几经挫折,“挖心搜胆”,终于悟出了做诗的灵感,“苦吟”成功。所作三首诗,一首比一首好,其中第三首云: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借问:何缘不使永团圆?

香菱第一首诗写得很幼稚,堆砌辞藻;第二首诗有所好转,但“过于穿凿”;第三首情景并茂,面目全新:首句写皓月当空,精华难掩,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学诗必能成功的自信;次句望月感怀,顾影自怜,吐露了自己精神上的寂寞;三四两句抒发内心幽怨,渲染出了一片鸡唱更残伤别的凄凉之境;五六两句写野客闻笛添愁,少妇凭栏望月,拓展了境界;全诗最后两句,本是感喟自己的孤独,却推给同样寂寞的嫦娥,诗意曲折,余韵悠长。香菱这首咏月诗,借景抒情,表面是咏月之阴晴圆缺,实际是咏人之离合聚散。天上孤独寂寞的嫦娥形象,不正是人间悲情女子香菱以及黛玉、宝钗等人的人生写照吗?香菱的魂返故乡,黛玉的红消香断,宝钗最终独守空房,哪一个又是团圆的呢?寄意深远,感慨良深。所以众人看了都称赞道:“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

香菱是诗的女儿,她向往诗的世界,做着诗的梦。在诗的世界里,她可以自由呼吸,驰骋思维,让想象遨游于天地之外。“根并荷花一茎香”,正如她自己所说:不独菱花有一股清香,“就连菱角、鸡头、苇叶、芦根得了风露,那一股清香,就令人心神爽快的”。香菱不仅如荷花般美丽,而且如荷花般清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荷花的品格正是香菱人格的写照。

致使香魂返故乡

如此清纯可爱、善良聪颖的女儿,如此如荷花般美丽的花朵,黑暗的社会、污浊的世道却容不下她!元宵节丢失被拐,是她乃至她全家生命轨迹的转折点,从此她的命运便一落千丈!从他人口中,可知她在拐子家中的生活境遇:“他是被拐子打怕了的”;进入贾府后,小说第七回写道:“周瑞家的又问香菱:‘你几岁投身到这里?’又问:‘你父母在那里呢?今年十几了?本是那里人?’香菱听问,都摇头说:‘不记得了。’”这四问与一答,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身世悲凉而无助的弱女的形象。

小说第七十九回《薛文龙悔娶河东狮》写薛蟠新娶的正妻夏金桂问香菱:“‘香菱’二字是谁取的名字,香菱答道:‘姑娘起的。’金桂冷笑道:‘人人都说姑娘通,只这一个字就不通。’”接着,第八十回《美香菱屈受贪夫棒》又写道:

话说金桂听了,将脖项一扭,嘴唇一撇,鼻孔里哧了两声,拍着掌冷笑道:“菱角花谁闻见香来着?若说菱角香了,正经那些香花放在那里?可是不通之极!”香菱道:“不独菱角花,就连荷叶莲蓬,都是有一股清香的。但他那原不是花香可比,若静日静夜或清早半夜细领略了去,那一股香比是花儿都好闻呢。就连菱角、鸡头、苇叶、芦根得了风露,那一股清香,就令人心神爽快的。”金桂道:“依你说,那兰花、桂花倒香的不好了?”香菱说到热闹头上,忘了忌讳,便接口道:“兰花桂花的香,又非别花之香可比。”一句未完,金桂的丫鬟名唤宝蟾者,忙指着香菱的脸儿说道:“要死,要死!你怎么真叫起姑娘的名字来!”香菱猛省了,反不好意思,忙陪笑赔罪道:“一时说顺了嘴,奶奶别计较。”金桂笑道:“这有什么,你也太小心了。但这是我想这个‘香’字到底不妥,意思要换一个字,不知你服不服?”香菱忙笑道:“奶奶说那里话,此刻连我一身一体俱属奶奶,何得换一名字反问服不服,叫我如何当得起。奶奶说那一个字好,就用那一个。”金桂笑道:“你虽说的是,只怕姑娘多心,说‘我起的名字,反不如你?你能来了几日,就驳我的回了。’”香菱笑道:“奶奶有所不知,当日买了我来时,原是老奶奶使唤的,故此姑娘起得名字。后来我自伏侍了爷,就与姑娘无涉了。如今又有了奶奶,益发不与姑娘相干。况且姑娘又是极明白的人,如何恼得这些呢。”金桂道:“既这样说,‘香’字竟不如‘秋’字妥当。菱角菱花皆盛于秋,岂不比‘香’字有来历些。”香菱道:“就依奶奶这样罢了。”自此后遂改了秋字,宝钗亦不在意。

当然,夏金桂嫁到薛家后,遭殃的不单单是香菱,薛蟠被她治得服服帖帖,薛姨妈和宝钗被她气得“暗自流泪,怨命而已”。因“薛”字谐音“雪”,雪旺于冬,遇夏则化,夏金桂使薛家自此无宁日。

小说第五回写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看了“金陵十二钗又副册”后,宝玉“又去开了副册厨门,拿起一本册来,揭开看时,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这幅画及其判词,暗示了香菱的人生遭遇和命运归宿。

香陵画册中的“莲”,即指香陵,因香菱原名英莲;画中的“桂花”即指薛蟠的正妻夏金桂;而“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则指香菱的悲剧结局。而这一切也就因莲花上的“一枝桂花”,也就是说香菱之死是由于夏金桂迫害所致。

判词首句“根并荷花一茎香”,写的是莲根、荷花同生池中,同长在一根茎上,并一同散发出一股芳香。这句暗点其名。因荷花又称莲花,故“荷花”暗指香菱前期的名字英莲;“香”暗指其后期的名字香菱和秋菱。从前期的名字到后期的名字,从而概括了香菱的一生。

次句“平生遭际实堪伤”,从字面上看,是写“莲”本身,莲藕、莲子、荷花、荷叶甚至包括荷茎,都被人当作佳肴或良药吃掉了,所以“平生遭际实堪伤”;而实际写的是香菱一生被丢失、被拐卖、为侍妾、被害死的不幸遭遇。

三四两句“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写自从薛蟠娶夏金桂为妻后,香菱就被妒忌成性的悍妇夏金桂迫害致死了。“两地生孤木”为拆字法,两个“土”字再加上一个“木”字,即夏金桂的“桂”字;魂返故乡,是“死”的意思。

夏金桂嫁到薛家后,对香菱千般挑剔,万般虐待:强行将“香菱”的名字改为“秋菱”;不惜将丫鬟宝蟾送与自己好色的丈夫,而设计让香菱撞破他们的“好事”,引得薛蟠厌恨香菱;让香菱晚上服侍自己,一夜使唤七八次,想尽办法折磨香菱;唆使薛蟠“赤条精光赶着香菱踢打”,使“美香菱屈受贪夫棒”。如此这般,娇弱的香菱怎么禁得起恶夫与泼妇的百般虐待与摧残,终于把香菱逼到了“莲枯藕败”的绝境。

另外,小说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作者通过宴会上行的“占花名”的酒令,暗示了红楼女儿的身世命运。香菱抽到的乃是并蒂花,原文是:“香菱便掣了一根并蒂花,题着‘联春绕瑞’,那面写着一句诗,道是:‘连理枝头花正开’”。此句诗出自南宋女词人朱淑真的《落花》诗:“连理枝头花正开,妒花风雨便相催。愿教青帝长为主,莫遣纷纷落翠苔。”这首《落花》诗,是朱淑真感叹自己不幸人生的心曲。而“妒花风雨便相催”的诗签,正是对香菱日后遭夏金桂所妒,被侮辱、被摧残之形象暗示。从“英莲”到“香菱”,又从“香菱”到“秋菱”,是香菱不幸一生的三个阶段。后两个阶段,都带有一个“菱”字。“菱”生在池沼中,为人所“食用”。暗示着英莲本为“乡宦”之家千金,却突然“祸起”而跌入命运的“池沼”;夏金桂嫁与薛蟠为妻后,香菱之“香”被强行剥夺,改成了“秋菱”。“秋菱”谐音“秋零”,暗喻香菱青春的花朵将凋零于寒秋,年青的生命将被恶人所吞噬。

关于香菱的悲剧结局,曹雪芹在第八十回就写香菱已被薛蟠和夏金桂折磨得病入膏肓,将不久于人世:“本来怯弱,虽在薛蟠房中几年,皆由血分中有病,是以并无胎孕。今复加以气怒伤感,内外折挫不堪,竟酿成干血之症,日渐羸瘦作烧,饮食懒进,请医诊视服药亦不效验。”现程高一百二十回本却写夏金桂在汤里下药,要毒死香菱,结果阴错阳差,自己误服了毒汤,害人反害己。而后又写香菱被扶正,最后为薛家留下一个男孩,难产“完劫”而死。续作者这样写,意在表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思想,以安慰和满足中国人传统的追求善果的心理需求,这显然严重违背了曹雪芹原意。曹公是借对香菱形象的塑造,以揭露和控诉封建宗法制度摧残妇女的罪恶,揭露和控诉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处在黑暗社会里妇女命运的悲惨,而高氏却把它改成了一个惩恶劝善的说教故事,两相比较,高氏实逊于曹公远矣。

香菱的被毁灭,就如红楼其他女子一样,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大悲剧,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里的一声哀音,是封建“末世”女子的悲惨命运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