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民族情怀
7586400000123

第123章 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

赵普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名相。他辅佐宋太祖赵匡胤,打江山治天下,为宋室立下了汗马功劳,为中国古代政治家增添了光彩,也为中国历史的早期管理理论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赵普的治国理论,主要来自儒家思想。据说赵普死后,人们从他的枕头内取出了他的秘不示人的宝贝。这宝贝不是金银珠宝不是田契“存折”,也不是宋室皇帝曾颁赐过的“铁券丹书”之类,而是儒家经典《论语》。请注意,这《论语》不是整本,只是半部。于是,“半部《论语》治天下”,便被史学家传为美谈,也为赵普的政治生涯涂上了更加炫目的色彩。

对于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有些人信,有些人不信,有些人半信半疑。疑之者诘问,《论语》乃孔夫子与弟子的言行集,它岂能有如此神奇的效力?翻烂整本《论语》,未必能成秀才。因为“《文选》烂”,才能达到“秀才半”的程度。梁太子萧统所编的《昭明文选》,汇集了古代许多哲人伟人的佳作华章,集中了古代许多的谋略与思想。熟读《文选》才能成为半个秀才,学孔夫子一家之言而且是一家之言中的一半,能不能成为半个秀才尚值得怀疑,更不用说靠他治理国家,而且要治理好国家了。对于“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与断语,也曾有人予以全盘否定并予以揶揄讥讽。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如不仔细考察与研读《论语》,对此疑问便无法作答。

《论语》的精髓我认为就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这个词,最早不出自《资本论》,不出自《国家与革命》,也不出自《矛盾论》《实践论》,虽然最早出自《汉书》,但在儒家经典《论语》中已有充分体现。实事求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思想的精华,也恰恰是《论语》的闪光点及其价值与魅力所在。一部《论语》处处充满了“实事求是”的辩证法思想。比如“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治理国家,辅佐“人君”所需要的知识品格学问很多,但有“实事求是”一条,不但能言之信之而且用之,便具备了必要的条件,奠定了事业成功的坚实基础。赵普有半部《论语》在手,便得其要领,知其精髓,从而知事用人,“顺天承运”,因而便能如鱼在水,如鸟在林,处理政务得心应手,政绩颇丰。相反,如果赵普未得其精髓,即使“韦编三绝”,读烂《论语》,甚至读尽天下书籍,也只能是个书虫,是个饱学的愚昧者而已。当好宰相,治好国家便无从谈起。

历史上藏书满楼、诗书满腹却不谙时世,不会治国者大有人在。曹植学问当在曹丕之上,但在兄弟争权中却彻底败北,倘不是他机灵,吟出“煮豆燃豆萁”的七步诗,被砍了脑袋也未可知。唐后主李煜是位才情难得的大诗(词)人,但却做了亡国之君,南只能发出“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悲叹,以至被宋室毒死。王明号称马列通,能倒背马列著作,可他在复杂的中国局势面前却无能为力,忽“左”忽右,一错再错,滑入错误与罪恶的泥坑。此类事例,中外均有,举不胜举。这从反面证明了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高超处与可信度。历史上成功的政治家,大多是赵普型而非王明型的。

邓小平同志最近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他还说:“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过去我们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老人家的话可谓语重心长,充满了人生的体验,闪烁着大彻大悟的光芒。我无意用赵普来证明邓小平,也无意用邓小平来证明赵普,而只想把“实事求是”这条中国历史长河中闪光的线索开掘出来,展示于世人。本本主义寿终,教条主义绝迹,中国才会更有希望。

(载《共产党人》199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