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民族情怀
7586400000109

第109章 “小市民论”可以休矣

“民”以其境遇和地位分,有“选民”“弃民”“草民”“平民”“公民”之称;以其恭顺程度分,有“良民”“顺民”“刁民”之称;以其文明程度分,则有“乡民”“山民”“市民”之称。

在人类演进史上,城市的出现,是一次巨大的历史性跨越。城市者,乃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从历史学文化学的角度看,城市是近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摇篮。所谓市民,即城市居民。既然城市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以及人类向更辉煌的文明时代迈进的基点,那么作为市民,本身应引以自豪;作为乡民,也应尊崇钦慕向往市民之身份。市民意识便是工业意识商业意识竞争意识,市民精神便是开拓精神进取精神创业精神。市民文化更远离原始愚昧偏见封闭保守,更趋开放公正平和宽容进步。在如我国般落后贫困的国度里,城市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不是太大而是太小。市民数量之少说明我们离“工业化”还有漫长距离,市民之精神之意识的淡薄,更使我们离“现代化”遥遥万里。鉴于此,转化乡民为市民,培育市民精神,应是当前社会的迫切任务,似应受到全体国民的关注与支持无疑。

但是且慢,中国的事情别扭起来,令人始料未及,且让人不好理解,肠为之扭结。中国是个封建社会长达两三千年的国度,历史前进的每一步都显得十分沉重,文明的每一次分娩都十分艰辛。对于市民,不论统治者,还是农民牧民游民,均以斜眼视之。古代对于商人,就有不许穿戴华贵服饰,不许坐高级马车的规定;士农工商,工商作为“末业”,地位排在最后。近现代工商业者的路更充满了艰辛与屈辱,受洋人的气、同胞的气自不在话下,有的还落得悲惨下场,并累及子孙。工商业者一度便是原罪者,是戴罪字的奴隶。中国社会之所以落后,与中国人太注重政治、思想,太耽于权术、整人而轻视工商业、鄙夷市民阶层有重要而直接的关系。

历史自有历史的不幸,古人自有古人的不争。更为不幸的是,现实仍依历史的轨迹,今人重蹈古人的覆辙。目前对于工商业发展不利的意识和潜意识仍很浓厚,落后的思想观念如影随形般缠绕在现代化前进的身前身后。更严重的政策方面意识方面的现象不用去说,但就对“市民”的歧视而言,于今仍是一大沉疴。

中国人蔑视起人和事物来,可以说从里到外彻头彻尾。古之大圣人孔丘便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气概。一个“小”字,三个笔画,活脱脱画出了人们的心态,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闻止。近人轻视市民,未用更多的贬义词,未着更多的丑化色彩,只在“市民”前面着一“小”字,鄙薄之情便已入木三分。

“小市民”的发明权,当在“大市民”。西方资本主义获得迅速发展后,出现了一批腰缠万贯百万贯千万贯的大亨,他们忘记了原始积累时的艰辛,抛却了发家创业时的节俭,淡化了成功前的竞争,于汽车楼房靓女美酒音乐宴饮旅行等物质精神享受之外,开始自我历史否定,并消遣城市中那些占有少量财富的居民。单从财富的占有量讲,以大亨“大市民”讥笑小商人小手工业者等“小市民”,应该说不足为奇,他们是有“资格”的。因为这里除了“剥削”因素,也包含不少的智力因素勤勉因素应变因素。

“小市民”之毁,在旧中国就已流行。上海十里洋场大亨中亨小亨们骂普通市民“小瘪三”“小市民”“小赤佬”是极为普遍的。解放之后,“小市民”一度为“阶级成分”之一,但人们对“小市民”的理解,并没有多少“阶级”色彩,并未因其是城市中的“贫下中农”而减轻对他们的轻蔑。尤其是后来入了城的乡民及其弟子,他们有些并未与工商业结缘,对于“小市民”的轻蔑却更进一步,更深一层。稍有不顺心,便骂别人为“小市民”。似乎此语一出,自己便立刻伟岸对方便立刻萎缩。这是中国一些人渗入骨髓的清高孤傲,是没有来头的狂妄自大。他们赋予“小市民”的含义,是“斤斤计较”,“俗气”等等。实际上,在一个工商业不发达,物质极端贫穷的国度,除了达官贵人暴发户贪赃枉法者,一般人为了生存与繁衍,有谁能不“斤斤计较”,又有谁能彻底免“俗”。实际上,乡民或其他什么民之计较等行为方式,比之“小市民”有过之而无不及。没有一点“市民”因子与气质,混迹于机关工厂但不懂现代城市生活的人们,又何尝不“俗”得令人难以忍受。

就以“斤斤计较”论,恐怕也比“彼此不分”的原始意识要进步得多,因而也高贵得多。因为它更符合人类社会进步的要求,也更适合商品经济要求的独立意识、公平意识和竞争意识,更富有理性色彩,更缺少虚伪性懦弱性和落后性,因而更有利于社会的繁荣与进步。承认这点是痛苦的,但不承认可能会更痛苦。

让我们先作小市民、市民,等到全体国民的境遇彻底改善,素质大大提高之时,再来摒弃“小市民”吧。现在是提倡市民精神,提倡商品经济意识、竞争意识,加快城市化、工业化步伐的时期,一切轻视鄙视藐视“小市民”的论调可以休矣。

(载《学习与交流》199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