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病原与发生规律
葡萄霜霉病是由鞭毛菌亚门卵菌纲霜霉目单轴霉属侵染所致。该菌为专性寄生菌,只为害葡萄。在露地栽培条件下,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在落叶中越冬,在暖冬地区,附着在芽上和挂在树上的叶片内的菌丝体也能越冬。其卵孢子随腐烂叶片在土壤中能存活2年左右。翌年春天,气温达11℃时,卵孢子在小水滴中萌发,产生芽管,形成孢子囊,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借风雨传播到寄主的绿色组织上,由气孔、水孔侵入,经7~12天的潜育期,又产生孢子囊,进行再侵染。孢子囊通常在晚间生成,清晨有露水时进行侵染,没能侵染的孢子囊暴露在阳光下数小时即失去生活力。空气高湿与土壤湿度大,利于霜霉病的发生。降雨是引起该病流行的主要因子。孢子囊形成的适宜温度范围为13℃~28℃,最适宜温度为15℃;孢子囊萌发的温度范围为5℃~21℃,最适宜温度为10℃~15℃;游动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范围为18℃~24℃。孢子囊的形成、萌发和游动孢子的萌发侵染均需有雨水或露水时才能进行。
不同品种对霜霉病的感病程度不同,欧亚品种群的葡萄易感病,欧美杂交品种较抗病,美洲品种较少感病。果园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利于发病;氮肥施用过多,树势过旺,通风透光不良也利于发病。
(3)防治方法
防治葡萄霜霉病必须采取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方能奏效,具体措施如下:
①彻底清除落叶,细致修剪,剪净卷须、病枝、病果穗,并将其清除于设施外或深埋,以减少病源。
②选用无滴消雾膜做设施的外覆盖材料,并在设施内全面积覆盖地膜,降低其空气湿度和防止雾气发生,抑制孢子囊的形成、萌发和游动孢子的萌发侵染。
③调节室内的温湿度,特别在葡萄坐果以后,室温白天应快速提温至30℃以上,并尽力维持在32℃~35℃,以高温低湿来抑制孢子囊的形成、萌发和孢子的萌发侵染。下午4时左右开启风口通风排湿,降低室内湿度,使夜温维持在10℃~15℃,空气湿度不高于85%,用较低的温湿度抑制孢子囊和孢子的萌发,控制病害发生。
④果穗套袋,消除病菌对果穗的侵染。
⑤药剂防治:发芽前地面、植株细致喷布波美3~5度石硫合剂+100倍五氯酚钠药液,铲除设施内的病原菌。发芽后每10天左右细致喷布一次杀菌保护剂,或点燃灭菌发烟弹或熏蒸剂。具体用药可采用200~240倍少量式波尔多液、或27.12%铜高尚悬浮剂(300~400倍液)、或30%绿得宝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或绿乳铜(800倍液)等。以上药液应与8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克露可湿性粉剂(7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0倍液)、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8%科博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2%普力克(700倍液)、72%霜露速净(600倍液)等药液交替使用;或与克露发烟弹、克霜灵发烟弹、百菌清烟熏剂等交替使用。注意药品使用时,不可同一品种药品连续使用,以免产生抗药性。为提高葡萄的抗逆性与防治效果、增加产量,喷洒非碱性农药时,可掺加600倍天达2116药液或1000倍旱涝收药液。
4.葡萄房枯病
葡萄房枯病又名穗枯病、粒枯病,主要为害果粒、果梗及穗轴,发生严重时也能为害叶片。
(1)症状发病初期,先在果梗基部产生淡褐色病斑,逐渐扩大后,变为褐色,并且蔓延到果粒与穗轴上,使穗轴萎缩干枯;果粒发病,先以果蒂为中心形成淡褐色同心轮纹状病斑,有时轮纹并不明显,后病斑扩展,果蒂失水皱缩,果粒腐烂变褐色,病斑表面散生黑色小粒点(分生孢子器),后果粒干缩成灰褐色僵果。病果穗挂在树蔓上可长期不落。叶片发病,先是在叶面上产生红褐色圆形小斑点,后逐渐扩大,病斑边缘呈褐色,中心灰白色,后期病斑中央散生黑色小粒点。
(2)病原菌与发生规律
房枯病是由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球壳菌目囊孢壳属侵染发生的。病菌以菌丝、分生孢子器和子囊壳在病果或病叶上越冬。在露地栽培条件下,翌年5~6月间散发出分生孢子、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到果穗上,进行初次侵染。分生孢子在24℃~28℃经4小时即能萌发,子囊孢子在25℃经5小时即可萌发。病菌发育的温度范围为9℃~40℃,发病最适宜温度范围为24℃~28℃。葡萄果穗一般在7月份开始发病,果实近成熟期发病较重,高温多雨天气利于该病发生。欧亚种葡萄较易感病,美洲系统葡萄发病较轻。设施栽培葡萄较少发病。
(3)防治方法
同葡萄炭疽病、霜霉病等。
5.葡萄白腐病
葡萄白腐病亦称腐烂病,主要为害果穗(包括穗轴、果梗及果粒)、叶片及新梢。
(1)症状果穗感病,一般先从接近地面果穗的尖端开始,穗轴和小果梗最易感病,发病初期,产生水浸状、淡褐色、不规则的腐烂病斑,后病部逐渐失水干缩并向果粒蔓延,果蒂部分变为淡褐色,后逐渐扩大呈软腐状,最后全果粒变褐腐烂,果粒形状不变,穗轴果梗常干枯缢缩;病后1周左右,果面密生一层灰白色小点粒,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发病严重时经常整穗腐烂,受震动时,病穗与病粒极易脱落。病果潮湿时能释放出一种特殊的霉烂味。若在果实上色前发病,因其糖分含量低,果粒易失水干枯,形成深褐色的僵果,往往挂在树上长久不落。易和房枯病混淆。新梢发病,多在摘心处和其他受损部位先发生,特别是由土壤中萌发的萌蘖枝最易发病。发病初期,病斑呈水浸状、污绿色或淡褐色的椭圆形斑,后病斑向两端扩展,逐渐变暗褐色,病斑凹陷,表面密生灰白色小点粒。有时表皮变褐干枯翘起,与木质部组织分离,纵裂呈乱麻状。病害严重时,可使枝蔓枯死或折断,严重影响植株的生长发育。
叶片发病,多在叶缘、叶尖和受损部位发生,先是产生边缘呈水浸状、污绿色至黄褐色、不规则形或近圆形病斑,后逐渐向叶片中部蔓延,并形成深浅不同的同心轮纹,天气潮湿时亦可形成分生孢子器,多产生在叶脉两侧。病叶易破碎。
(2)病原菌与发生规律
葡萄白腐病是由半知菌亚门白腐盾壳霉属侵染引起的,病原菌以分生孢子器及菌丝体在病组织上越冬。土壤中的病残体是翌年初次侵染的主要来源。在露地栽培条件下,降雨后分生孢子借助雨溅、风吹和昆虫等传播到当年生枝蔓和果穗上,在有雨水或露水的情况下,分生孢子萌发,通过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组织内部,进行初次侵染。以后病斑又产生分生孢子器,散射分生孢子,反复进行再次侵染。
发病率的高低与温度、降雨强度、降雨频率关系密切,降雨次数越多,雨量越大,发病率越高,为害越严重。病菌发育最适宜温度范围为25℃~30℃,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13℃~40℃。在24℃~27℃的环境条件下,分生孢子萌发迅速,空气相对湿度在92%以上时,病斑扩展快。空气湿度低于92%时,温度低于23℃、高于36℃时,病斑扩展缓慢。
结果部位的高低与发病关系密切,一般与地面距离越近的果穗发病越重,离地面距离50cm以上的果穗较少发病。品种间抗病性不同,一般欧亚种较易感病,欧美杂交种较抗病。
(3)防治方法
防治葡萄白腐病必须坚持“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防治原则才能取得理想的防治效果。
①细致修剪,剪净病枝蔓、病果穗及病卷须,彻底清除,于室(棚)外烧毁或深埋,以清除病源。
②清扫落叶,并结合施肥,把落叶和表层土壤与肥料掺混深埋于施肥沟内。
③选用无滴消雾膜做设施的外覆盖材料,设施内地面全面积地膜覆盖,降低室(棚)内湿度,抑制病菌孢子萌发,减少侵染;提高地温,促进根系发育,增强树势,提高抗性;阻挡土壤中的残留病菌向空气中散发,降低发病率。
④注意调节室(棚)内温湿度,白天使室内温度维持在32℃~35℃,空气湿度控制在75%左右,夜晚室(棚)内温度维持在10℃~15℃,空气湿度控制在85%以下,抑制病菌孢子萌发,减缓病菌生长,控制病害的发生与发展。
⑤果穗套袋,消除病菌对果穗的为害。
⑥夏季不要撤掉棚膜(可开大顶风口与底风口),以便防止病菌借雨水传播,诱发枝蔓、叶片发病。
⑦化学防治:同葡萄霜霉病、炭疽病。
6.葡萄灰霉病
葡萄灰霉病主要为害花序、幼果和将要成熟的果实,也可侵染果梗、新梢与幼嫩叶片。过去露地葡萄很少发生,但是目前灰霉病已发展成为葡萄的主要病害,不但为害花序、幼果,成熟果实也常因该病菌的潜伏存在,而在储藏、运输、销售期间引起果实腐烂。特别是保护地设施栽培葡萄,发生更为严重。
(1)症状
花序、幼果感病,先在花梗和小果梗或穗轴上产生淡褐色、水浸状病斑,后病斑变褐色并软腐,空气潮湿时,病斑上可产生鼠灰色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与分生孢子。空气干燥时,感病的花序、幼果逐渐失水、萎缩,后干枯脱落,造成大量的落花落果,严重时,可整穗落光。新梢及幼叶感病,产生淡褐色或红褐色、不规则的病斑,病斑多在靠近叶脉处发生,叶片上有时出现不太明显的轮纹,后期空气潮湿时病斑上也可出现灰色霉层。不充实的新梢在生长季节后期发病,皮部呈漂白色,有黑色菌核或形成孢子的灰色菌丝块。果实上浆后感病,果面上出现褐色凹陷病斑,扩展后,整个果实腐烂,并先在果皮裂缝处产生灰色孢子堆,后蔓延到整个果实,最后长出灰色霉层。有时在病部可产生黑色菌核或灰色的菌丝块。
(2)病原菌与发生规律
葡萄灰霉病是由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葡萄孢属侵染引起的。该病原菌是一种寄主非常广泛的兼性寄生真菌,它可寄生多种水果、蔬菜与花卉。因此该病菌的侵染源十分广泛。病菌以菌核、分生孢子及菌丝体随病残组织在土壤中越冬。有些地方,病菌秋天在枝蔓或僵果上形成菌核越冬,也可以菌丝体在树皮和冬眠芽上越冬。菌核和分生孢子抗逆性很强,越冬以后,翌年春天条件适宜时,菌核即可萌发产生新的分生孢子,新老分生孢子通过气流传播到花序上,在有外渗物作营养的条件下,分生孢子很易萌发,通过伤口、自然孔口及幼嫩组织侵入寄主,实现初次侵染。侵染发病后又能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进行再次和多次侵染。
该病发生与温湿度关系密切。分生孢子萌芽的温度范围为1℃~30℃,适宜温度为18℃。分生孢子只能在有游离水或至少90%的相对湿度条件下萌发,在15℃~20℃的适宜温度下,侵染时间约15小时,温度降低,侵染时间延长。
(3)防治方法同葡萄炭疽病、白腐病防治方法。
(二)葡萄病毒病
在设施栽培条件下,葡萄经常发生的病毒病主要是扇叶病。
1.症状
病毒的株系不同,被寄生寄主的表现症状不同。
(1)扇叶型由变形病毒株系感染引起,病株生长衰弱、矮化,叶片扭曲变形、皱缩,有时伴有斑驳现象发生,叶形不对称,呈杯状形,叶缘锯齿尖锐。叶片症状多从春天开始发生,进入暑季症状稍退。新梢亦变形,分枝不正常,双芽,节间短,有时弯曲。花穗少,穗小,坐果不良,果粒小,成熟不整齐。
(2)黄化型早春,病株发芽后呈铬黄色,叶片上出现散生斑驳、环斑或条斑,严重时全叶黄化。花穗、果粒都较正常小,炎热夏季,新发嫩梢呈正常绿色,老的黄色患部,变为稍带白色或趋向于退色。
(3)脉带型或称镶脉型初夏至仲夏,沿主脉及支脉两侧形成一条黄色带状斑,叶形基本正常。
2.病原
葡萄扇叶病是由线虫传多角体(多面体)病毒组感染引起。病毒自然寄主只限于葡萄,但试验寄主很多,包括有7个科30种植物。杂色藜、昆诺藜、千日红、黄瓜都是很好的诊断寄主,用汁液接种效果很好。用嫁接接种,须用沙地葡萄圣乔治,也是很好的诊断、鉴别寄主。
扇叶型病毒存留于被病毒感染的植物体和活的残根上,土壤中的剑线虫是主要传播媒介,线虫取食几分钟就可获毒或传毒。长距离传播,主要靠感病的苗木(包括接穗、插条、砧木)的调运传播。
3.防治方法
(1)土壤消毒定植前,用溴甲烷熏蒸土壤,杀死土壤中的剑线虫,消灭传毒媒介。
(2)搞好苗木检疫,选用无毒苗木栽植。
(3)砧木嫁接育苗选用对扇叶病毒和剑线虫都具有免疫力的欧亚种、圆叶葡萄种做砧木,嫁接培育葡萄苗木。
(三)葡萄生理性不良反应的发生与防治
1.水罐子病的发生与防治
(1)症状
水罐子病一般于果实近成熟时开始发生。发病时先在穗尖或副穗上发生,严重时全穗发病。有色品种果实着色不正常,颜色暗淡、无光泽,绿色与黄色品种表现水渍状。果实含糖量低,酸度大,含水量多,果肉变软,皮肉极易分离,成一包酸水,用手轻捏,水滴溢出。果梗与果粒之间易产生离层,病果易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