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素质教育在中国
7579200000003

第3章 素质教育的涵义与功能(3)

所谓素质教育的外化性就是属于学生内部的主体素质,要转化为外部客体的东西。在实施素质教育时,在抓内化的同时,还要及时地抓住外化不放,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适用自身特点去处理实际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外化性与内化性是结合的。我们应该将外化性与内化性统一起来,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将内化和外化充分发挥出来。

(七) 实践性与理论性

素质教育既带有实践性,又带有理论性;开展素质教育时,实践性与理论性是结合的。

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行,虽然时间很短,但继承了古今中外很多有价值的教育理论,但这一理论仍处于发展阶段,仍不成熟,还需要去不断完善。

素质教育不仅要求我们总结前人的优秀理论,也要求我们踏踏实实实践,实践才是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方能让素质教育成为我国21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

实践性与理论性的结合。我们应该将实践性与理论性统一起来,将素质教育的理论付诸于实践中,并在素质教育的实践中总结出理论。

素质教育的特征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总结,我们将它概括为7对14项:成功性与主体性;发展性与基础性;个别性与全面性;个体性与全体性;层次性与交互性;外化性与内化性;实践性与理论性。

素质教育的目的问题

素质教育的内涵、特点前面都已讲过。本节专门讲讲其目的问题,将其分成一个目的、两个层次、四个任务等三个方面来加以分析。

目的

整体来言,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人们的全面素质,从大的方面来说,就是《决定》中提出的“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从小的方面来说,就是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决定》说: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对素质教育目的的深化与具体化。由此看出,全面提高国民与学生素质是紧密相联甚至是基本相同的。基于国民与学生,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提高国民素质与提高学生素质是相辅相成的,提高其中一者的素质,就会提高另一者的素质。学生素质是国民素质的基础和前提,国民素质是学生素质的目的和归宿。因此我们全面加强基础教育、推行义务教育、实施素质教育,不能忽视其中的任何一部分。

素质教育必须既考虑人的素质的特点和本身的要求,又要顾及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其目的不能随意而定。前者即为个人本位,后者即为社会本位。我们在确立素质教育的目的时,应该合理定位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不能偏倚。需要提醒的是,远在古代就有教育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结合的优良传统。比如《说文解字》关于“教育”本义的解释就说明了这一点。其言云:“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上所施的、应作的善,都反应了个人发展(“作善”)与社会需求(“上施下效”)的统一。通常说,古今中外的教育思想与实践,都是就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作双向考虑的,但也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在这两方面有所侧重但因其时代不同,古代特别是封建社会的教育目的多倾向于社会本位,而现代社会多倾向于个人本位,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个人应与社会相统一,所以素质教育的目的也就很明了了。

两个方面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可分为两个方面,即做人与成才。

(一)做人

从古至今,海内外的教育在培养学生做人这一方面都有共识。北宋的张载和现代的陈鹤琴都论及过做人。陈鹤琴认为在具备健全的身体,创造的能力,服务的精神,合作的态度,世界的眼光的基础上,不仅要做中国人,而且还要做世界人,要以宇宙为学校。要做世界人必须具备爱国家、爱人类、爱真理。陈鹤琴指出:“所谓世界的眼光,就是如何看待世界,才能对世界有正确看法。必须真正了解世界的万事万物,大自然是如何在运动的,社会是如何在发展的。只有认识了世界,才能打开视野,拥有宽阔的胸怀。”

当今社会中,陈鹤琴的“三做人”目的这一理论,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吉林省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将这一理论应用到多年的“教育与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改革实验中,不但继承了这一理论,并发展了该理论。并结合当今现实对之有了进一步的深化。下面一起来看看该校对“三做人”培养目标的阐述:

首先“三做人”目标的内涵是做人。这是达到从自然人持向社会人的第一步,是最基本的要求。是先要掌握做人的最起码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其次,还要着眼于“人”的民族性,教育学生做中国人,热爱祖国,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树立雄心壮志;最后,还应着眼于当今社会,着眼于孩子们未来所处的国际环境,让他们具备竞争意识、合作意识、时间观念、效益观念等适应现代生活的能力,成为现代的中国人。

该校对“三做人”的阐述,由浅到深,逐渐深入,可谓是科学而详尽地回答了“做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这是可取的,我们应当将其应用于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当中。

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柳斌从“教育学生会做人,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的观点出发,关于做什么样人的问题,提出了五项要求。如下:

第一,做一个能够关心别人的人。这是助人为乐、为人民服务的基点。

第二,做一个能够承受困难和挫折、敢于进取的人。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第三,做一个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忠于职守、遵纪守法的人。这是民族团结的需要,也是社会稳定的需要。

第四,做一个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人。我国现在并不富足,人民并不富裕,仍十分需要这种精神。现在享受主义处于上升势头,针对这种情况,尤为关注这一点。

第五,做一个真真正正的有中国心的人。要以热爱祖国为荣,不爱国为耻。这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最基本的品质。

这五项做人的要求,适用于从中小学生到大学生,甚至是所有中华儿女。这是做人的最基本要求。只有实现了这五项标准,一个人才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毛泽东:《纪念白求恩》)但我们又不能将这五项做人要求只局限在字面上、口头上,我们必须将其付之于行动,使其成为行为的准则。

(二)成才

素质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还要让他们成才。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我们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中小学教育阶段,我们在课程设置,活动的安排,教育质量评估等过程中,要注意到,我们并不是要把学生们培养成专门人才,而是要让他们涉猎广泛,为其以后的成才过程打下基础。

2.在培养学生成才的过程中,我们要有发展的眼光,不能只顾眼前。如今已是一个知识化、全球化、网络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它要求我们有更高的竞争力,更高的效率与创造力,具备更多的科技知识,还要有更高的抗风险能力。所以我们要不断发展和完善“高素质”的概念。所以我们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要跟上时代的发展。

3.做人与成才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一、做人是成才的基础。换句话说,一个人只有先学会了做人,才能够成才。即使一个人不会做人,他却成了才,也是劣才。二是做人是成才的一种基本素质。就是说,各类人才都应当会做,因而也应将是否会做人作为评价与考核人才的一项重要指标。三是成才是学会做人者的后续部分。即在做人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把自己培养成才。而不是只局限于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国家等方面的关系。四是做人与成才在互相制约、与渗透之中求得发展。因此,做人与成才是相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的。在做人的过程中成才,在成才的过程中学会做人,做人、成才、再学做人、再成才,循环往复。

4.对每个学生都要有一样的要求,共同的标准,做人没有高低之分,但成才与之不同,每个人不会成为相同的人才。这里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因素。从主观上来讲,要面对这个现实,予以分别对待。从客观上来讲,一是为了满足国家、社会的需求,而要培养各种类型的人才,以担当并完成各种工作任务;二是每个人所处的家庭、教育与环境的条件有差别,人才自然会不同。单就主观方面而言,南宋思想家、教育家朱熹所讲的几句话是富有现实意义的:“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孟子集注·尽心上》)现在西方社会中提出的把学生放在“适应性领域发展”的观点与朱熹的思想大致相同。因为成才要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因素,所以我们在培养学生的成才过程中,一方面要符合学生自身的要求,同时又要符合社会的需要,不能忽视这两种因素的差别,一意孤行,这样不但不能达到成才目的,反而会达到负面效果。

素质教育的任务

依据素质的分类,素质教育从自己的“一个目的”出发,很明显可以有四个任务来承担与完成。兹分别略述如下:

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提升学生们身体素质。身体素质也是做人与成才的前提条件,是素质结构的物质基础。它主要有潜能和特点(力量、耐力、速度、灵敏度、柔韧性)等两个方面,由于体现在身体结构与机能上,因此取决于身体结构与机能的状况。所谓提升身体素质,就是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和完善身体结构和机能,使其表现出来,发挥其潜能,促进身体健康。

其次是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做人与成才的心理基础或机制,也是素质结构的中介层。它主要有潜能、特点与品质三方面,并体现在认识(认知)、智力因素与意向(非认知)、非智力因素上,取决于人的所有心理活动的状况。所谓提升心理素质,就是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和完善心理品质,使其在认识、智力与意向非智力等因素得以体现,发挥心理潜能,促进心理健康。

再次是提升学生的社会素质。社会素质是做人与成才的主导者,也是素质结构的调节层。它主要包括潜能与品质两方面,并体现在政治、思想、道德、业务、审美与劳动技术上,取决于政治等发展状况。所谓提升社会素质,就是要培养和完善政治、思想、道德、审美与劳技等诸方面社会品质,发挥社会性潜能,促进社会健康。

最后是提升学生的创新素质。前面已经说过,创新素质是生理素质、心理素质与社会素质高度发展的综合产物,而不是与三类基本素质并列的另一种素质。它主要有潜能与品质两方面,并体现在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格与创新方法上,取决于创新意识等四大因素的发展状况。所谓提升创新素质,就是要培养和完善其创新意识的品质,发挥创新潜能,促四类素质的发展。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其两个层次为做人与成才;其有四大任务,即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和创新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