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素质教育在中国
7579200000002

第2章 素质教育的涵义与功能(2)

二是建立为人处事的基础。从古至今,海内外教育界一致认为,教学生学会做人至关重要。怎么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具有时代性,社会性和民族性,但有一定的共性。用高尔基的话讲,就是要做“大写的人”,实际上也就是我们所指的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依照邓小平的要求,就是要做一个“四有”新人。我们要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从小打好基础,因为它不是一件短时间就能见效的事情。困此,可以见得在基础教育阶段为学生打下做人基础相当重要。

三是建立立志成才的基础。中小学生不仅要学会为人处事,还要使自己成为人才。但并不是说,完成了基础教育就能成为人才,这时充其量还只是人才的雏形,它只是为其成为人才建立基础。所谓基础,我国思想教育家认为是德、识、才、学四大要素,即道德品质远见卓识,聪明才智,知识学问。基础教育就是要为中小学生们打下这样的基础,在这样的基础上,他们再继续成长,成为不同类型的人才。

四是建立终身学习基础。何为终身学习?终身学习是使自身与社会均得以持续发展的一种个人行为与社会行为协调和统一的过程。也就是说,终身学习不是单一的问题,它既是个人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它既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要进行终身学习一个人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这个“基础”也应当由基础教育来为之而奠定。奠定怎样的基础呢?我们看来,青少年要具备积极的学习态度,有效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三方面的基础,才能顺利地进行终身学习。

五是建立发展的基础。在这个问题上我国学者季苹所讲的一段话是颇值得回味的:“基础教育是为知识大厦打基础,还是为人的发展打基础?如果为知识大厦打基础,教育重视的自然是知识的传授和知识体系的建构,而会忽视甚至损害人的情感、意志及健康等人性发展中除知识以外的有机部分,造成人的片面的甚至不可持续的发展。倘若是为人的发展打基础,我们就要全面地认识人,理解积极的生活和学习态度、审美的体验与追求、健康的身体在人一生中占有的重要的基础意义,重新理解知识在人发展中的地位,能够果断地割舍掉一些知识去真正实现发展人的目的。”传统教育的不合理性在于教育与发展缺少紧密联系,而现代教育则走出了这种误区。在现代的基础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当前发展,还要注重他们的未来发展,并使这两方面有机统一起来。

总的来讲,基础教育就是为中小学生奠定身心健康、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之基础的教育。

(二)基础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基础教育的性质已很清楚。目前就讲讲素质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关系。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

1.从本质上来看,虽然基础教育就是素质教育,但又不能等价于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始终,它不仅要包括中小学阶段的基础教育,还应当包括终身教育。所以素质教育包括基础教育。所以说中小学阶段的基础教育一定是素质教育。

2.就目标来讲,基础教育是为学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而素质教育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由此可见,基础教育所要打下的基础就是素质教育追求的素质,也就是说素质就是基础。所以,素质教育与教育是相互补充的,明白素质的含义,有助于理解“基础”,反之亦然。

3.就内容来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这里所讲的德、智、体、美劳与社会实践,也就是素质教育的各个环节,同样也是基础教育所实践的。从这方面来说,素质教育与基础教育也具有共同性。

4.就方法来讲,素质教育与基础教育也具有共同性。《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教育规律,使学生健康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这里涉及五种教育方法与原则,即:(1)面向全体学生;(2)促进全面发展;(3)顾及身心特点;(4)遵循教育规律;(5)激励主动发展。我们认为,这五项教育方法和原则,是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共同具有的。

基础教育旨在为学生打好基础,素质教育旨在使学生增强素质。不管多少项基础,均可以概括为素质;而素质乃是具有普遍性的基础。可见,素质教育与基础教育在目标上是相同的。不仅如此,二者在内容与方法上也大致相同。

素质教育的一些特点

上一章,我们分析了素质的主要特点,这此特点不仅适用于素质同样也适用于素质教育。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素质教育的特点。

(一) 成功性与主体性

素质教育既具有成功性,又具有主体性;在实施素质教育时,成功性与主体性是相结合的。

主体性。众所周知,作为主体的每一个学生,都具备素质的潜能,并非常想尽快地把这种潜能发挥出来,这就是学生主体。素质教育本身无所谓主体性,其主体性反应在学生主体上,即学生主体是素质与素质教育的承担者与体现者。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时,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主体积极性。

成功性。心理学的研究表明:(1)每一个人与生俱来都具备追求成功、避免失败的心理倾向;(2)每一个人都亟欲获得成功;(3)每一个人只要不懈地努力都会获取得成功。这三点就含盖了人们的成功心理或成功意识,所以很显然,素质教育的成功性就是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有利条件,使他们都有机会取得成功,从而都能在素质上得到提高。

成功性与主体性的结合。我们要将主体性与成功性相统一起来,让任何学生都去挑战,获得成功,让他们发挥主体的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去获得成功。

(二) 发展性与基础性

素质教育既带有发展性,又带有基础性;开展素质教育时,发展性与基础性是相结合的。

基础性。包含了三方面的涵义:一是学生的素质是做人的基础。即通过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学会做人,会做人也是他们应具有的素质。二是素质是成才的基础。即通过实施素质教育,得到各方面素质的提高,从而为成功打下基础。三是个人的素质是民族素质的基础。一个民族要想永远强盛,就要提高其素质水平,即提高全民的素质水平。个人素质是民族素质的构成基础,同时一个民族的素质也在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素质。

发展性。任何事物都在发展、变化,素质教育也不例外。其根据是,人的素质处在“日生日成”之中,可以说“未成可成,已成可革”(王夫之:《尚书引义·太甲二》)。不仅天生具有的特性尚可发展,后天习得的品质更处于持续变化之中。因此提高学生素质的素质教育同样具有发展性。这一特性要求在教育中注意两点:一是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学生,并坚信每位学生均具有发展的潜能,均会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二是要将教育与发展结合起来。教育应走在发展的前面,不断地促进学生素质水平的发展与提升。

发展必与基础性的结合。我们要将基础性与发展性统一起来,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基础,然后再在基础上,继续发展。

(三)个别性与全面性

素质教育既带有个别性,又带有全面性;开展素质教育时,个别性与全面性是相结合的。

全面性。教育的全面性就是要将人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审美素质和劳技素质都得到发展,但不能走入平均发展的误区。

个别性。由于各种素质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独特规律,所以在我们教育实践过程中,要加以区别。比如,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就有很大的不同,有益于身体素质发展的要求与方法,不一定适宜于心理素质的发展。即使是政治素质与思想素质而言,二者有紧密的联系,依然有很大的区别。以往将二者混为一淡,导致将思想问题看成是政治问题,在教育工作中引起了一定的混乱,产生了不少的不良影响。在素质教育中应引以为戒。

个别性与全面性的结合。我们要将个别性与全面性统一起来,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既要注重素质全面性的发展,也不要忘记素质个别性的发展。

(四) 个体性与全体性

素质教育既带有个体性,又带有全体性;开展素质教育时,个体性与全体性是相结合的。

全体性就是我们在搞素质教育时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顾及到优秀生,还要顾及到差生。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四有”青年,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出贡献。

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还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不仅优秀生得到发展,差生也能得到合理的发展。拿教学为例,厦门市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推出的三项举措就很值得肯定:(1)将同步教学与异步教学统一起来;(2)分层推进,异步达标;(3)上不封顶,下要保底。

个体性一全体性的结合。我们要将个体性与全体性统一起来,在发展全体的同时注重发展个体,发展个体的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全体。

(五) 层次性与交互性

素质教育既带有层次性,又具有交互性;开展素质教育时,层次性与结合性是结合的。

交互性就是指素质交互作用,相互制约,它包括相互促进和相互促退两方面。所以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时,要做到全顾及,不能有所偏倚。

层次性,包含了两方面涵义:(1)人的生理素质是基础层;心理素质是核心层,它对生理素质和社会素质都会产生主要影响,社会素质是调节层,既为其他两层打基础,又为其打上烙印。素质的层次决定了素质教育的层次性。(2)三种素质教育本身具有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多层次性。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特点,制定相应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充分发挥出其特性来。其层次性对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教育阶段起到一定的作用。

层次性与交互性是结合的。我们应将层次性与交互性统一起来,在素质教育中既有交互性又有层次性。这对素质教育来说也是不言而喻的。

(六) 外化性与内化性

素质教育既带有外化性,又带有内化性;开展素质教育时,外化性与内化性是结合的。

所谓素质教育的内化性就是学生内部的主体,素质都是由外部的客体的东西转化而来的。依照这一特性,一定要抓住内化这一关键,让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获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