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素质教育在中国
7579200000024

第24章 创新素质教育的目标与途径(2)

在实际生活和教育教学活动中完全没有仿效是不可能的,没有模仿,人们连走路、说话都不可能,更何谈创造。创新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最大区别是:(1)将仿效限制在最小范围内,尽可能少地仿效。(2)将仿效当成是教学的手段而非目的,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创新、是为了摆脱仿效。传统教学是将仿效当作目的,他们将已有的或权威的、书本的、定型的事物当成是永不变的定理,教师只要教学生依样画的葫芦地模仿到手,就达到了教育目的。这不仅在知识技能的学习中如此,在品德习得过程中也是如此。让学生进行仿效。这种机械的或亦步亦趋的仿效只能是其的仿品、复制品或同类批量产品,并未因此而增加社会新价值、新产品。创新素质教育则不同,虽然它也不否认模仿,但它的模仿是创新意识支配下的模仿,它在模仿中有着强烈的跳出仿效的意向。所以,在创新素质教育中的仿效不但参与学习主体的个性,还是一个主体不断改造对象的过程。可以说,一切创造中都仿效成分,仿效和创新是一个问题的两个端点,在二者的连线上有很多中间的成分。传统教育站在仿效端点上停止不前;而创新素质教育却从仿效头顶跨过,跳出仿效的局限获得创造。

创新可以仿效,但不能局限于仿效。在创新中仿效是为了打破仿效的局限而进一步地创新。

实施创新素质教育的三大领域

创新素质教育来自家庭、社会和学校同其他类型教育是相同的。将这三方面形成合力,就可确保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家庭领域

家庭是人生第一驿站,是人生首个人文环境。因此家庭也应是培养每个人创新素质的启蒙学校。家庭环境、家庭成员的关系对培养儿童创新素质有极大影响。

自由、民主的环境是发展儿童创造力必不可少的条件。处于和睦家庭的孩子会呼吸到更多自由的空气;文化素质高的家庭的孩子会受到更多的教育文化熏陶;发展于乐观、有独立性的家庭的孩子,会获得更多的进取心;长在常与外界沟通信息家庭的孩子,会取得更多的社会阅力。因此,家庭教育方式对培养儿童创素质影响很大。

家庭的教养方式可上划分为三种类型,即压制型、溺爱型和民主型。研究表明,前两种的教养方式,易养成儿童依赖顺从的习惯,思维不积极,缺少独创性,长此以往,必然阻碍提高创新素质。民主型教养方式,是让儿童积极参到事务中,从而激发儿童强烈的创新欲望。有学者曾指出,家庭创新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在家庭中创造一种和睦、温馨、融洽和民主的气氛,在这样的气氛中,儿童从小就尝试构想新主意、新想法、新方法;家长才能够培养儿童的独立性,容许他们异想天开,彼此之间积极交流。

家长本身的教育素质、教育信念、教育智慧和行为也会极大地影响着儿童的创新素质。家庭创新素质教育首先取决于家长的教育素质,尤其是家长的教育责任心和使命感。其次,家长的教育理念也是不可低估的。若在家长心目中,把应试教育的观念视为经典,那么此时家长的教育责任心越强,对其的伤害就越大。相反,若家长心中已树立了创新信念,便会充分尊重其个性、他们的兴趣爱好,并对之予以鼓励,并为其发展创造条件。第三,家长的教育智慧和行为也具有直接意义。事实表明,家长光有责任心和正确的教育信念还远远不够,由于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复杂性、创造性的劳动,教育行为应是一种充满智慧的行为。儿童会在充满智慧的行为中学习榜样,模范,渐渐学会了创造,形成了创新意识,取得了创新能力,构建出自己的创新人格。例如家长善于把握时机对学生实施某种特定的教育方式会在无形中让儿童学到要善于抓住解决问题的时机;当面对儿童的逆反情绪和抗拒心理时采用延迟反应、迂回、暗示性批评,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行为,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地渗透给他们,成为他们创新素质中一笔珍贵财富。

人类的家庭教育史上,诸多家长都因具备这三种品质而成功地培养了自己的孩子。达尔文的父亲和托尔斯泰本人便是典例。请看下面一段小资料:

俄国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儿子在《我的回忆》中谈到,原先他是个劣等生,可因父亲教育有方,他的数学成绩渐渐提升,并爱上了数学。经过勤奋学习,在参加中学入学考试时,儿子翻译古典作品的能力全在场教师惊讶不已。

美国总统林肯有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南希·汉克斯,一位是继母萨莉·布什。生母抚养他度过艰难的童年,使他具有了正直、勤劳的好品德;其继母则用全部的爱和远大的目光,将他造就成一代伟人。爱迪生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发明家之一,他的创造性智慧与他母亲精心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爱迪生上小学时成绩总是全班最后一名。恩格尔牧师把爱迪生叫到办公室,进门便是一顿皮鞭,打得爱迪生叫苦不迭,跑回家后对妈妈说再也不去学校了。妈妈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的孩子被学校当做“低能儿”并受到体罚。于是开始自己在家教育孩子。在同爱迪生谈话中妈妈发现成绩差的主要原因是上课不注意听讲,爱胡思乱想些古怪的事情。母亲把这看成是孩子富于想象,对未来充满幻想,于是因势利导,让爱迪生读自然科学读本。书中介绍了简单的物理、化学知识,列举了家庭制作小实验。于是爱迪生便对科学小实验入了迷,每天摆弄各种仪器和工具,亲自动手制作小玩意。日后已成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每当回忆起童年时,深有感触地说:“母亲最理解我,她根据我的兴趣和爱好循循善诱地引我走上科学的道路。塑造我的是亲爱的母亲。”

由此可见,在家庭实施创新素质教育是必要的,尤其是家长作为儿童的首任教师,对子女的创新素质教育富有责无旁贷的责任。

家庭是人生教育的起点,是未来教育的基础,对儿童教育成长的方方面面,包括新素质教育的培养影响都具极其重大的。

社会领域

社会创新素质教育是创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对学校创新素质教育的补充,还对学校、家庭创新素质教育具有导向作用。社会的价值取向直接引导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价值取向,反之也会产生影响。那么有哪些影响呢?应采用怎样的措施呢?

(一)社会制度对创新素质培养的影响

社会制度有先进和落后之分。通常先进的社会制度具有更发达的生产力,即先进的社会制度首先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社会制度有专制和民主之分。民主的社会制度中,生活的人们更加自由化,活动空间更大,可以更多地独立思考,因此如欧洲中世纪将人的思想禁锢得像盒子一样,而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冲破了中世纪的禁锢,进行了一次思想大解放,这时人们的创造力如同火山一样迸发出来,因而产生了大量的创造型巨人。以如中国在“文革”期间,一句不对,就会被打成“现行反革命”,粉碎“四人帮”后,人们的精神得到了全部的解放,人们创造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人们的创造热情空前高涨。

(二)文化传统对创新素质的培养的影响

从创新角度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先进的、开放的、创新的文化传统,另一类是落后的、团塞的、保守的文化传统。

据有关资料表明,获世界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中17%是犹太人;美国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中的27%是犹太人;每5个美国大学教师中便有一个是犹太人;每5个美国大学生中有1个犹太人。科学家中除爱因斯坦外,繁茂的哥廷根花园的缔造者弗兰克、两次改变世界的伟人尼尔斯·玻尔、“核和平之父”西拉德、“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氢弹之父”特勒、天才物理学家费曼、吞噬细胞的权威梅契尼科夫、“控制论之父”维纳、“世界语之父”柴门霍夫等人全是犹太人。著名经济学家中的大卫·李嘉图、萨缨尔森、阿瑟·伯恩斯、海尔·布隆纳、西蒙等全是犹太人。在医学、解剖学和病理学中的“亨勒环”、“亨勒疣种”,“亨勒包膜”、“亨勒裂沟”等全是犹太人亨勒的贡献。在可的松发现之前,拉沙药膏是可治疗许多皮肤病的最常用药膏,它是以皮肤病专家拉沙命名的。发现青霉素是医学史上的重大里程碑,其发现者弗莱明、弗里洛和钱恩都是犹太人。为此而荣获1945年诺贝尔奖。链霉素是犹太人瓦克斯曼发现的,因此而荣获1952年诺贝尔奖。犹太著名生物学家阿瑟·科恩伯格发现了生物合成结构及脱氧核糖核酸,由此而获1975年的诺贝尔奖。心脏跳动频率与乙酰胆碱的释放有关的科学家是犹太生物学家勒韦发现,因此而获得了诺贝尔奖。科学家犹太人深入细致固里希发现的呼吸酶活动的性质和方式,荣获1931年诺贝尔奖。犹太科学家哈伯发现了合成氨,荣获1918年的诺贝尔奖。

艺术领域,同样产生了诸多超凡脱俗的艺术大师。著名犹太画家有:拉斐尔、毕加索、夏加尔、布洛赫、爱泼斯坦;犹太音乐家有:门德尔松、梅纽因、马勒、鲁宾斯坦、梅耶贝尔、勋伯格、帕尔曼、卡拉扬等。犹太著名作家有:海涅、施尼茨勒、茨威格、卡夫卡、奈丽·萨克斯、普鲁斯特、亨希·曼、托马斯·曼、爱伦堡、索尔·贝娄、艾·辛格、肖洛姆-阿莱汉姆、戈迪默等,其中有10人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犹太电影导演大师、表演艺术家有:爱森斯坦、史提芬·斯皮尔格、达斯汀·霍夫曼、保罗·纽曼等。

政治领域的犹太籍名人处处可见。其中最杰出代表便是马克思。此外,还有伯恩斯坦和社会主义者的代表拉萨尔、女革命家卢森堡和奥尔加人、共产国际的神秘使者鲍罗廷和马林等也是犹太人。带有传奇色彩,被称作“超级男子汉”、“美国奇缘博士”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现代政治中同样是犹太人的杰出代表。

因此可以看出,一个具有创新文化传统的民族对青少年创新素质培养其价值其作用是难以估量的具有十分宝贵的价值。

从总体上说,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一种优秀的、先进的文化。因此它创造了中国古代的文明。从历史的角度看,在公元1400年之前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1400~1600间无多大进步;1600年后开始逐步落后于西方文明。正像很多学者,包括李约瑟博士在内,他认为是中国人的智慧、创造力点燃了西方文明的火炬。尤其是古代的四大发明对西方现代文明具有决定性作用。早在17世纪的英国著名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曾对此有过高度评价。

但必须注意的是,传统文化中,尤其是儒家文化中,确实存在着深厚的抗创新基因。例如儒家文化中的大一统思想形成了中国强烈的求同意识、求同思维,而对求异思维则缺少生长的文化土壤。还有中庸哲学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人的进取心、冒险精神的发展。传统中国人不仅“不为戎首”,“不为祸始”,甚至“不为福先”。

鲁迅对这种民族文化的劣根性曾痛心疾首,揭露说:

所以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屡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战具比我们精利的欧美人,战具未必比我们精利的匈奴蒙古满洲人,都如入无人之境。

鲁迅先生所揭露和鞭挞的是传统文化中糟粕的一面。但这一面却大大地束缚了中国人的创造力。建立新中国后,随着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的二十年里,传统文化中的落后、保守的观念受到强烈冲击。但文化改造是一个长期的工程,社会应承担起改造文化的责任,尤其是要摒弃落后的、闭塞的传统文化的观念。改革开放后的青少年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素质创建了一种良好的环境。

(三)群体环境对创新素质的培养影响

个体创新素质的培养除上述讲到的之外,还与个体直接接触的群体关系。一个和谐、进取、有很强创新意识的群体,对个体、青少年创新意识的培养是非常有益的。

著名物理学家、原子结构模型的创始人之一的卢瑟福,当年就成长于由导师汤姆生所营造的科学家的创造性群体中,汤姆生的学生有8人获诺贝尔奖,卢瑟福即是其中之一。而在卢瑟福的学生中又有11人获奖。因此有人称卢瑟福领导的实验室为“科学家的幼儿园”。1902年,23岁的爱因斯坦到伯尔尼专利局工作。他常与一些志同道合的青年朋友共同博览群书,并自由地展开讨论。在这个被称作“奥林匹亚科学院”的聚会中,对斯宾诺莎、休谟、马赫、彭加勒、狄更斯等科学家、哲学家和文学家的著作进行了研究。正是大量的信息刺激和思想对撞,引发了集思广益的合力效应,也刺激了爱因斯坦的创造性思维。1905年,他接连发表了5篇重要论文,在狭义相对论、光量子假说和布朗运动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

因为群体成员可以实现知识上、能力上、性格上、优势上的互补。

现代创新素质培养中的明显特点之一,就是利用群体的信息、群体智慧激发自己的创造性火花。

社会对个体创新素质有很大影响,主要表现在社会制度、文化传播、群体环境三个方面。先进的民主的社会制度,先进的开放的创新的文化传统和一个和睦、进取、有强烈创新意识的群体才有利于创新素质的培养。

学校领域

学校创新素质教育是创新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关键性领域。它的目的更具明确性、组织性和系统性,所以其收效更明显。具体途径有:

(一)将创新素质教育纳入课程

1936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开设“创造工程”课程以来,世界各地,尤其是一些学校相继开设了创造力的课程。美国、日本在这方面的成绩非常突出。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一些中小学相继开设了创造力训练的课程。不过直到现在,创新素质教育课程的面依然很狭窄,只是将创新素质教育认为是训练创新技法,是小发明、小制作的活动。缺少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全面培养。创新素质教育必须从创新意识、创新强力、创新人格、创新行为几个方面有序展开,全面推进。

(二)在全部教学内容中融入创新素质教育

在所有学校教育中教学都是达到教育目标的主要方式。通过各科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具体方法:

1.创造原理、方法运用于实际教学。教师要把掌握的创造原理和方法运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设计的教学内容、选取的教学模式、教学的组织形式、实施的教学各个步骤等各个方面。

2.关注教学活动设计的创造性;就是为学生创新提供榜样和典范。它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创新素质。例如,能为学生提供高参与度的学习情境、手脑并用的机会、充分发表自己意见和见解的条件、营造和谐民主的气氛,那么自然会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反之,整个教学活动犹如一潭死水,学生置于低参与度的情境中,缺少和谐自由的师生共同交流气氛,难以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三)通过活动形成人的意识,实现人的性格与智慧

人的意识是在活动中形成的,人的智慧、人的个性都是通过活动来实现的。因此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创新活动是学校创新素质教育中重要的一个环节。这方面的内容我们在前面章节中已有述及,这里不再赘述。

学校是优胜于家庭和社会的创新素质教育的至关重要的领域,更具明确的目的性,组织性系统性和高效性的特点,我们必须在全部教学内容中包括各学科教学和课外教学活动中进行创新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