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素质教育在中国
7579200000011

第11章 管理高素质学校(3)

所谓程序控制就是根据教育教学工作的运转规律,对教育教学流程及其相对应的管理行为,建立合理的程序规范,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能顺沿着一定的质量目标轨道稳定发展的一种质量控制方法。实现教学质量目标的是一个不间断的、螺旋式的运动上升和有序、有层次的发展过程。所以,实行程序控制就有必要掌握质量发展水平的状态,确定质量控制的始点及其发展目标,确定教育教学的进程、工作环节及其相互联接关系和规格、标准,以保证质量发展的连续性。

(三)随机控制法

所谓随机控制,就是为了使教育教学工作正常运转,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不断提高,而在教育教学流程通过反馈手段及时交流质量信息,排除各种干扰因素影响的一种质量控制方法。

教育教学系统在其运行流程中,时时会受到内外环境因素的干扰,导致教育教学质量与目标轨道发生偏差。内环境干扰指的是教育系统内部自身形成的阻碍教育活动正常开展的因素。比如,教师教学内容与方法组织不妥当,教育态度差,教学语言节奏太快、语病多或者教学仪器发生故障等机动因素。外环境干扰则是指教育教学系统外部环境中形成的妨碍教育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随机因素。如,意外停水,停电等。及时准确地掌握教育教学流程中的随机信息,采取有力的调控手段对内外环境的干扰因素加以排除,确保教育教学流程正常运转和教育质量稳步提高是随机控制的主要作用。

(四)条件控制法

所谓条件控制,就是为加强教育教学质量,提供或创造必要的教学条件,或有针对性地消除各种会影响教育教学工作正常开展的条件因素,促进教育质量能够不断提高的质量控制方法。

教育教学质量常会出现波动状况,引起这种质量波动的原因是各种各样的。不过归结起来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偶发性因素,另一类是系统性因素。那种由偶发性原因造成的波动,称之为偶发性差异或随机误差。这种质量波动常常是突发的,貌似很难以控制。可只需加强调查,科学预测并且随机处置适当,是完全可以预防避免或减轻质量损失的。而那些由系统性因素(如,学校所在处环境特点、生源、学校师资水平、学校设备设施条件和人际关系状况等)造成的质量波动与误差,称之为系统性差异或者条件误差。按照条件控制的理论,条件误差基本上来讲,是能够在波动的对象上检验出来的。一经检验发现,就立刻采取措施,有针对性地执行条件控制,误差就可以避免和克服,或者渐渐得到处理。实施条件控制,是教育质量管理为教育质量服务过程中最常见的工作。

条件控制的实施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合理组合学校中各种教育力量,为他们提供多种学习进修的机会,不断提升其全面素质;(2)努力创造高度的民主教学气氛,为广大师生、员工提供可以充分表达教育建议和意见的场所和机会,以调动性每个人的教育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3)为广大师生、员工不断创新和进步提供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条件,使其形成一种条件控制力,以便提高工作、学习效率与质量;(4)加强校内外教育环境建设,推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使其构成为教育合力,并不断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5)努力创建有特色的教育教学传统,让学校有特色、教学有特点、学生有特长。

实质上质量控制是学校管理服务于教育质量服务所采取的基本手段。掌握了以上质量控制的基本方法,就能有效地促进学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管理服务的关键在于机制的制定

机制即事物的结构方式及其功能的整体运作。机制支撑着事物的存在,而事物的发展要靠机制运行来实现;合理的机制结构方式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相反,会妨碍或延迟事物的转变。机制仿佛一只隐形的手,操纵着事物的转变与发展的全过程。

构建学校管理为素质教育服务的运行机制,其实质目的在于从整体上调动学校活力,整体开展素质教育,从而带动学校教育质量与办学效益的不断提升。上海市江宁路小学的改革实的经验表明,学校管理服务于素质教育,首先必须解决好办学方向与办学指导思想问题,可是不仅仅是转换办学指导思想的问题,这只不过是转变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必要前提,并是充分条件,它不可能取代学校教育与管理运行机制的转换。

必须依靠学校教育与管理运行机制的整体转化才能保证素质教育服务的有效运作。也就是说,其整体转换是个核心性问题,由于机制指的是系统构成诸要素合理组合的有效运作。因此,要构筑为素质教育服务的新型管理机制,从整体上配合学校管理系统结构各组在要素间的互相关系,使其形成新的运转方式,生成新的服务机能。

从总体结构上看,主要是通过目标导向、课程中介、竞争激励和评估调控等四方面多维镶嵌的机制作用的系统整合而实现学校管理为素质教育服务运行机制的整体构建。

正确的目标导向机制

管理是为了实现目标,而且目标是管理的终点(阶段性的)所在。但是,目标是一种向量,是带有方向标专性的(或正向“+”,或负向“-”)。目标效果的性质决定方向,若目标不对,那目标效果也就成为负效应,于是,后面全部的管理工作都将成为无用功。应试教育的失败表现在运行机制上,首先是目标方向上的错误。因此第一步要建立正确的目标导向机制,构筑符合科学的素质教育目标结构体系,才能服务于素质教育。

结构,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分解成由先天的遗传生理素质和后天的社会心理素质的构成二分法基本分类;一类是根据素质组成要素进行分类。常见的有:德、智、体三要素分类,或德、智、体、美四要素分类,或添上“劳动技能”成为五要素分类,另有一些还建议“心理素质”构成六要素分类等等。这两类流行的素质结构分类均属于二维的形式结构划分,而人(这里主要指学生)的素质结构,实际上是一种立体结构。各个学制阶段或年级段的学生,其素质结构具有显著的层次差异。所以,构建目标导向机制,要将素质结构划分成不同水平的结构层面。具体如下:

1.基础性素质。是指要为学生将来的生存与发展奠定好素质基础。具体分为三个方面:(1)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2)为学生将来就业发展奠定基本能力基础;(3)为学生终身的学习发展奠定学力基础。因此在目标导向上就要牢牢把握“基础”这个本质特点。

2.适应性素质。时代发展的节奏越来越快,因此适应时代发展速度的应变适应能力尤其关键。适应性能力素质势必成为现代人所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质。早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教育的使命,正是为未来准备。”为素质教育服务的目标导向就要以素质培养为本,严格训练和培养学生具有五种基本能力,即:(1)较强的取得信息、解决信息的认知能力;(2)独立自主地利用时间、空间资讯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3)较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与人合作共事的交际能力;(4)较高的适应及超越环境的应变能力;(5)拥有某一方面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的个性能力。

3.发展性素质。事业心、创造力和实干精神是目标导向致力逐求的发展性素质目标。当今时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建立起日趋成熟的新体制。基于信息社会高科技产业的飞速发展,我国从劳动密集型社会向知识密集型社会转化是必然趋势。这就要求我们的未来的劳动者具有以创造力为核心的发展性素质。因此,目标导向的实质作用就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其创新意识,鼓励他们的开拓精神。

课程过渡机制

课程是联接培养目标与教育质量的途径。由教育目标到教育实践(以教育质量为标志)的转变,其间必然有一个过渡环节。这个过渡环节就是课程。课程反应着目标,又转变成质量。所以,必须抓牢课程改革这一中介环节,加强管理服务,把各类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空间关系,推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全面转变,从而推动素质教育目标的整体实现。

依据第三次全教会确定的“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当前中小学校课程设置门类太多,过于宽泛、艰深的课程内容,而周学时却由6天改成5天。这样的反差,使学生课业负担日趋繁重,目前课程改革中应切实抓好下面五个方面的机制性转向的工作:

1.从信守学科界限编制分科必修课程内容的传统课程观,朝着破除学科界线,对课程门类、内容进行精简,设置选修课程与综合课程的方向转换;

2.从注重以学科知识内容传输为模式的传统课程教学观,转向强调重视学生掌握课程、以学习过程为本、增强学力的方向;

3.从注重教师对课程教材认知理解的教师为本的教学,转向注重强调学生对课程教材的认知兴趣和能力为本的教学;

4.从固守严密组织课程封闭式班级授课制度,转向以学生对课程认知能力为本的开放式分层分班学习制度;

5.从以重视学科课程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形式,转向开发动态课程、实践课程,优化环境潜在课程的大小课堂有机结合的大课程教学形式。

教育竞争激励机制

构建一个健康的教育竞争激励机制,对于学校管理更有效地为素质教育服务是必须的。

但是,有些人则认为在义务教育阶段尚不应引入竞争机制,因为竞争奉行“优胜劣汰”原则。事实上,那是在应试教育模式下的教育竞争价值观。竞争机制属于事物发展的普遍性机制,它在学校也属于一种客观存在。竞争机制时刻在牵动着校园中所有的心灵。它有的只是表现形式上的差别、体现强度上的强弱以及竞争性质上健康与病态的区分而已。因此,实际上不是要引入竞争机制问题。若说教育机制是使教育规律得以产生作用的内在基础,那么使学校管理规律得以发展的动因则是竞争激励机制。现在,在整体促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管理要服务于素质教育,一定要解决好怎样抑制病态竞争,引导健康竞争机制的问题。

健康的教育竞争是一种引导全体学生为步入将来人生而做好基础性、全面性、适应性和发展性素质准备的教育竞争,是一种要求不但要“学会生存”,还要“学会关心”的“竞争+合作”的竞争;而病态教育竞争则是一种淘汰性竞争,是一种仅为取得分数成绩的优秀及所谓的高升学率而不惜采取一味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推升”手段的病态竞争。

为了切实地为素质教育服务,学校管理要大力倡导和扶植健康的教育竞争激励机制,努力推动教育与管理的三方面转变:

1.由单一强调学校管理的规范化、程序化,向同时重视教育教学及管理的发展性与创造性方向转变,以推动学校全体师生激发创造潜能和充分发展学生个性。

2.由重视个人竞争向积极倡导群体合作竞争方向转变,创造“竞争+合作”的良好氛围,确保学校全体师生都迈向成功,学生都得到整体发展。

3.由注重智力因素开发,向同时重视学生的潜能开发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方向转变,从而确保全体师生的身心能够健康发展。

教育评价保障机制

教育质量评价是运转素质教育过程中的制导性保障机制。其制导保障机能,一方面受到来自教育目标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的约束,另一方面又制导着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运行方向。由此可见,要保障学校管理素质教育服务运作机制的有效运转及素质教育目标的全面达成,建立与健全素质教育考评保障体系,实施教育评价反馈控制都是极有必要的。

在教育评价制导保障机制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最大区别有三个标志:首先评价指标标准上,后者以升学率与考分的高低当做终极性指标和标准,而前者则以学生的基础性、全面性和发展性素质综合质量作为根本指标和标准;其次评价手段上,后者以考试成绩为质量保证的基本手段,而前者则以学生的知识能力、道德行为和体质体能以及心理素质综合质量的测评为主要手段;最后评价主体与客体关系上,后者将学生(被评对象)视为评价的客体,使其完全处于被评判的被动位置上,而前者则强调吸引被评者参与评估,拥有评价的主体地位,将“双向反馈——意见沟通——形成共识”的评价线路当成评价的主线,构建评价机制。

想要有效地建立素质教育评价保障机制,那么在管理服务过程中必须积极构建学校管理者与教职工、教师与学生以及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区之间的双向反馈评价机制,来推动办学水平的不断提升,有效地建立素质教育评价保障机制。

机制是系统要素的全面运作。尽管机制要素可以依次地进行分列单独分析,还能侧重注重某个机制的功能作用,可在运作中必须从整体上进行掌控,这样才从整体上能发挥机制的保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