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世界上最伟大的犹太商道
7576800000047

第47章 卓尔不群的文化巨匠(3)

普利策在报社拼命三郎式的工作方式使他付出了代价,他的健康严重受损。随着视力的下降,普利策和妻子于1883年去纽约,按照医生的要求准备乘船赴欧休假。然而他没有在纽约上船,而是与金融家杰伊·古尔德会面,与他谈判收购正面临财政困境的《纽约世界报》的各项事宜。普利策不顾身体健康,全身心的投入到寻找报纸的出路上,最终为《纽约世界报》社论方针、内容和版面带来了巴雷特称之为“单枪匹马的革命”的变化。他采用了一些曾提高《邮报》发行量的技巧,反对政府和商界的腐败行为,新闻专栏充满着大量的耸人听闻的特写,并首次采用大量插图,刊登新闻噱头。在其中一次极为成功的推销中,《世界报》自其订阅者募集捐款,为在纽约港入口处搭建一个台基,以使困在法国等待装船的自由女神像有个安放之处。

这一措施效果甚佳。在此后的10年里,《世界报》所有版本的发行量攀升至60多万份,成为全国发行量最大的一家报纸。但出人意料的是,普利策本人却在发行量的大战中成了牺牲品。《太阳报》的出版人查尔斯·安德森·达纳由于《世界报》的获胜而大受其挫,便对他进行恶毒的人身攻击,说他是“一个不承认自己种族和信仰的犹太人”。这一持续的攻击就是要让纽约的犹太人疏远《世界报》。1890年,年满43岁时的普利策退出了《世界报》的编辑岗位,从此再也没有回到编辑部。他几乎完全失明,又在极度的消沉中患上了一种对噪音极为敏感的病。他出国苦苦寻求良医,却一无所获。在此后的20年里,他在休息时常常呆在他称之为“地窖”的隔音室里。

在那些年月里,普利策虽然出访频繁,但在他的经营下,报业仍然稳步发展。在1896年至1898年期间,他卷入了一场与威廉·伦道夫·赫斯特领导的《日报》的激烈大战中。两报几乎毫无节制地刊登耸人听闻甚至胡编乱造的新闻报道。在古巴人反对西班牙人的统治中,普利策与赫斯特均想在煽动反西班牙人的愤怒情绪方面一争高低。1898年2月16日,美国军舰“缅因号”神秘爆炸并沉没在哈瓦那港后,双方均呼吁对西班牙宣战。国会面对强烈呼声,通过了战争决议。4个月的战争之后,普利策不再采取被称为“黄色新闻”的策略。历史学家认为,普利策在公共服务方面的成就要强于他滑入“黄色新闻”的过错。普利策开展了对政府和商业腐败行为的勇敢声讨,在很大程度上为反垄断法的通过和保险行业的规范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1909年,《世界报》揭露了一起美国对法国巴拿马运河公司支付四千万美元的舞弊案。联邦政府向《世界报》发动了严厉反击,控告普利策恶毒诽谤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和包括银行家摩根在内的一些人。但普利策没有退缩,他继续深入调查。当法庭终于撤销起诉后,普利策也因此为新闻自由赢得了关键性的胜利和广泛的声誉。

早在1904年5月,普利策就在为《北美评论》撰写的一篇建议成立一所新闻学院的文章中总结了他的信条:“我们的共和国将与媒体共存亡。拥有训练有素、是非分明、有勇气为正义献身的智能型报人的有能力、公正、具有民众精神的媒体,就能够维护那种公众品德,而缺乏它,人民大众的政府既虚伪又可笑。一个愤世嫉俗、唯利是图、蛊惑民心的媒体,最终会制造出一个像自己一样卑劣的民众。塑造共和国未来的力量掌握在未来的新闻记者手中。”

1911年,普利策去世。1917年在普利策授权委托管理的顾问委员会的监督下,设立普利策奖,并颁发了第一批奖项。对委员会成员和评审团的挑选,主要看专业才能,及其他方面的多样性,诸如性别、民族、地域分配,还有记者挑选和报纸规模。

据普利策1904年立下的遗嘱称,普利策奖的设立是对杰出成就的奖励,具体规定了四项专门新闻奖,四项文学戏剧奖和一项教育奖,还有四项旅行奖学金。在文学奖中,应有一本美国小说、在纽约上演的一部美国独创戏剧、一本有关美国历史的图书、一位美国人的传记和由媒体所作的公共服务历史的书籍。自1917年开始颁奖后,奖项又扩大到21个,增设了诗歌、音乐和摄影奖,同时仍一如既往地恪守设奖人遗嘱和意愿的精神。普利策奖被认为是产生高质量新闻的一个主要动力,它将全球的注意力都聚焦到美国的文学和音乐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普利策在他的遗嘱中将两百万美元捐赠给哥伦比亚大学,用以建立一所新闻学院,即哥伦比亚新闻学院。其中1/4用来设立鼓励公共服务、公共道德、美国文学、促进教育的奖项或奖学金。之所以这样做,普利策生前说:“我对新闻业的进步与提高深感兴趣,因为我一生从事这个行业,把它看作是一个崇高的职业,一个因其对人民心灵和道德产生影响的具有无与伦比重要性的职业。我希望能够协助吸引正直和能干的年轻人加入这个行列,同时也帮助那些业已从事这个行业的人获得最高水准的道德和智力培训。”

普利策自己在攀登美国新闻业顶峰的过程中几乎没有得到任何帮助。他是一个靠自己奋斗、艰苦创业而最终取得辉煌成就的人。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颠覆传统人性理论的心理学巨擘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奥地利精神科、神经科医生、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首创了一套治疗神经症的方法和理论,成为当代医学模式的先驱。他开辟了潜意识心理学研究的新领域,开创了动力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在人们眼中,他也是与马克思、爱因斯坦并肩而立的犹太民族伟人之一。

1856年5月6日,弗洛伊德出生于奥地利摩拉给亚的小城镇弗赖堡(现捷克的普赖博尔)的一个犹太籍商人家里。

弗洛伊德的父亲雅各布·弗洛伊德,在距维也纳150英里的弗赖堡从事羊毛纺织品的商业活动。弗洛伊德的母亲玛丽娅·内森逊是雅各布的第二个妻子,比丈夫年轻20岁。弗洛伊德是父亲第二个家庭里最大的孩子。他有两个异母哥哥、两个同胞弟弟和五个妹妹。1859年全家迁往莱比锡,1860年又搬到维也纳,当时弗洛伊德4岁,在维也纳一住,便是80个年头。

弗洛伊德始终热爱和尊敬他的母亲。弗洛伊德说,母亲在同儿子的关系中总是给予无限的满足;这是最完全、最彻底地摆脱了人类的既爱又恨的矛盾心理的一种关系。有的研究者指出,弗洛伊德在他的回忆中有把母亲过于理想化的倾向,正是以后他提出俄狄浦斯情结这一基本发现的基础,也是弗洛伊德人格结构形成的动力。

父母从小就注意培养儿子自强不息反抗到底的犹太精神。母亲在家里只讲犹太人所讲的“依他语”,而不是她家乡的高地德语,这给弗洛伊德从小就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入学前,弗洛伊德主要由父亲进行教育,父亲把研究犹太教法典《塔木德》获得的知识和自己的生活经验传授给他。

弗洛伊德在《自传》中自豪地写道:“我的父母是犹太人,我自己至今仍然是个犹太人。”他说:“我经常感受到自己已经继承了我们的先辈为保卫他们的神殿所必备的那种藐视一切的全部激情;因而,我可以为历史上的那个时刻而心甘情愿地献出我的一生。”正是这种强劲的精神动力,使他在开拓人类精神分析的处女地中孤军奋战。

1865年,9岁大的弗洛伊德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文科中学。他连续7年获得第一名。他在《自传》中写道:“我享有特别的待遇,几乎从不用参加班里的考试”。

1873年秋,弗洛伊德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到著名的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学习。这时他才17岁。在《自传》中他写道:“我体验到一些明显的失望。首先,我发现别人指望我该自认为低人一等,是个外人,因为我是犹太人。”“我在年轻时便不得不熟悉这种处于对立面和在‘紧密团结的大多数人’的禁令之下的命运”。他觉得除了愤怒之外,只有不断奋斗才能寻得一块立身之地。

在大学学习期间,弗洛伊德是第一批选送到雅斯动物实验站实习的优秀学生。他解剖了400多条鳝鱼,第一次发表了关于鳝性腺结构的论文。

恩斯特·布吕克是维也纳著名的生理学教授。弗洛伊德从大学一年级开始,有6年时间是在布吕克教授直接指导下进行神经生理学研究的,并完成了具有独创性的科研课题,如《神经系统诸要素之构造》等。

1881年弗洛伊德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1882年4月,弗洛伊德与一位出身于门第显赫的犹太世家的姑娘玛莎·伯奈斯结识,并于同年6月订婚。当时她21岁,比弗洛伊德小5岁。

弗洛伊德在婚恋问题上同对待科学的态度一样,既热情浪漫又严肃认真。他们从恋爱到结婚这一历程长达4年零3个月。此间,弗洛伊德给玛莎写了900多封情书,表达对她的忠贞不渝。

从医学院毕业后,弗洛伊德留在布吕克的生理研究所工作,专门从事神经生理学及神经解剖学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收入微薄,难以养家,更无法为结婚准备必要的资金。在布吕克的劝导下,弗洛伊德的人生道路发生了一个转折:从基础理论研究转向临床医疗工作。从1882年起,弗洛伊德在维也纳综合医院工作了3年。

在医疗实践之余,弗洛伊德还从事研究工作。特别是他转入梅纳特精神病治疗所工作的5个月,他开始了潜意识与变态心理研究。研究过程中,发表了论文《脑中神经核及神经通路》及《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的观察报告。

1885年春,由于他在神经组织学和临床治疗方面的显著成绩而被任命为维也纳大学医学院神经病理学讲师。

1886年,弗洛伊德以神经病理学家身份在维也纳开设了一个医治精神神经症的私人诊所。他主要采用了电疗法、催眠法和宣泄法等。后来他发现催眠的疗效不持久,遂改用他所特创的自由联想法(或精神分析疗法)为患者治疗。

这年9月,30岁的弗洛伊德与玛莎结婚。在婚后的头10年里,他们生下了3个儿子和3个女儿。

由于性观念上的不同,弗洛伊德长期生活在被人指责和反对的处境中。但他仍在他开创的精神分析领域中艰苦探索,最终收获了累累硕果。他一生将近60年的工作历程,除准备阶段外,可以大体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世纪90年代)始见成效。弗洛伊德写了两部代表作:一部是1895年和布洛伊尔合著发表的《癔症研究》。此书是他精神分析理论的奠基之作。书中对癔症的症状、病因作了详细地分析和解说,提出了癔症的创伤理论。同年,另一部代表作《科学心理学设计》发表,论文记录了他企图依据进化论、能量不灭定律,在脑生理学基础上构建心理学理论模式的早期设想。这也是他思想的一个转折点,是他的精神分析学的雏形和他的心理学体系的初始蓝图。

第二个阶段(20世纪头10年)大见成效。弗洛伊德写了4部重要著作。《释梦》(1900)的写作与他父亲的去世有关,由于受到极大震动,他开始给自己做精神分析,把自己的梦作为研究对象。他说,梦成了通往无意识的可靠途径。他认为梦的欲望的满足不仅能治疗神经症患者,而且是了解正常人潜意识活动的重要渠道。该书被认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形成的标志。《释梦》是他最喜欢的两本书(另一本是《性学三论》)之一,也是被西方学者誉为“揭开人类心灵的奥秘”和“改变世界历史”的书籍。

1901年,弗洛伊德发表了《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学》。该文用动力心理学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事件。它发掘潜意识的存在,了解潜抑作用的功能,揭示深层活动的奥秘,初步完成了潜意识理论的体系化。此间,他还发表了题为《诙谐及其与潜意识的关系》的论文。1905年,弗洛伊德的“泛性论”最主要的代表作《性学三论》公开发表,此书着重阐述精神分析的性理论观点:坚持性欲是一切人类成效的源泉;坚持性欲观念的扩展。弗洛伊德在书中第一次系统地探索了人类性欲发展的规律。至此,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主要理论和技术搭建完成。弗伦茨、荣格等后来的心理学家都成了他的信徒。1908年复活节,以弗洛伊德为中心,欧洲各国精神分析学家在萨尔斯堡齐聚一堂,召开了第一次国际精神分析大会,并决定出版《精神分析学、精神病理学年鉴》会刊。同年4月,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成立。1909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克拉克大学校长斯坦利·霍尔邀请弗洛伊德参加该校校庆,并授予弗洛伊德名誉博士学位。弗洛伊德作了《精神分析五讲》的讲稿,讲稿以《精神分析的起源和发展》为题,于翌年在《美国心理学杂志》上发表。此次美国之行是他第一次获得国际上的承认,他由此获得了极高的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