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心理调节100招
7570300000060

第60章 当贪婪心起时,知足常乐是最好的解药

贪婪是一种过分的欲望,它耗尽了人力图满足其需求的精力,可并没有给人带来满足。知足常乐是最好的解药。

贪婪并非遗传所致,是个人在后天社会环境中受病态文化的影响,形成自私、攫取、不满足的价值观而出现的不正常的行为表现。

有这样一个案例。

万某,男,35岁,只因一时贪心起,盗窃他人30万活期存折并支取了5万元,结果却受到了法律的严惩。现年35岁的万某是某公司职员。一天晚上,万某与公司经理钱某一起共进晚餐。万某趁经理钱某去卫生间方便之际,随手将其放在公文包中的一张30万元活期存折装进自己腰包,并于次日早晨让家人去银行最大限度地取现,“能取多少就取出多少”。因银行内部的防范机制制约,受托人一次性仅从存单中取出现金5万元。钱某上班后翻检公文包,发现存单被盗后随即电话向银行挂失,并向公安机关报案。万某害怕罪行暴露,便指使委托取款人销毁存折。公安机关经过侦察,将万某抓获归案。贪心的万某最后只能落得个“偷鸡不成反蚀米”的下场。

心理专家分析,贪婪心的形成,大致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1.客观原因

(1)病态文化的影响

“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等俗语,正反映了不劳而获的投机心理。它宣扬的不是勤劳致富而是如何谋取不义之财。这种病态文化思想正好刺激了某些人的贪婪之心。

(2)舆论的误导

舆论媒介在报道“发家致富”的事例时,偏重于报道其收入与成果,而往往忽视其致富之路的坎坷与艰辛,以致激发社会各阶层人员的攀比心理,这种舆论同样会刺激某些人的贪婪之心。

(3)钻法律的空子

一些不法之徒,利用社会法制不健全,用非法的手段牟取暴利,他们“行之有效”的行为,不仅强化了他们的贪婪心理,也刺激了不少人的贪婪之心。

2.主观原因

(1)错误的价值观念

认为社会是为自己而存在,天下之物皆为自己拥有

(2)行为的强化作用

有贪婪之心的人,一旦得手,便喜上心头,不断强化着那颗贪婪之心。

(3)攀比心理

致富谋利,相互攀比,使一些人贪婪之心日增。

(4)补偿心理

总觉得社会对自己不公,一有机会便不择手段向社会索取。

若想改正自己的贪婪之心,可以通过以下方来调节并警示自己:

1.格言自警法

古往今来,仁人贤士对贪婪之人是非常鄙视的。他们撰文做诗,鞭挞或讽刺那些向国家和人民索取财物的不义行为。想消除贪婪心理的人,应牢记那些诗文和名言格言,朝夕自警。

2.回避性训练

这是心理学上以操作性反射原理为基础,以负强化为手段进行的一种训练方法。一旦自己产生贪婪的念头或行为,即用缚在手腕上的一根橡皮筋儿弹击自己,从痛觉中意识到贪婪的念头是可耻的、不健康的,促使自己纠正职场中不正当的行为模式。

3.懂得知足常乐

一个人对生活的期望不能过高。虽然谁都会有些需求与欲望,但这要与本人的能力及社会条件相符合每个人的生活有欢乐,也有失缺,不能搞攀比。

心理调适的最好办法就是做到知足常乐,“知足”便不会有非分之想,“常乐”也就能保持心理平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