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色境真言
7570000000007

第7章 吕不韦篇(4)

文公日:"雍季之言,百世之利也。咎犯之言,一时之务也。焉有以一时之务先百世之利者乎?"

临难用诈足以却敌,反而尊贤足以报德。文公虽不终始,足以霸矣。

赏重则民移之,民移之则成焉。

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文公处其一,知胜之所成也。胜而不知胜之所成,与无胜同。

秦胜于戎而败乎崤,楚胜于诸夏而败乎柏举。武王得之矣,故一胜而王天下。

赵襄子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赦为首。张孟谈日:"晋阳之中,赦无大功,赏而为首何也?"

襄子日:"寡人之国危,社稷殆,身在忧约之中,与寡人交而不失君臣之礼者惟赦,吾是以先之。"襄子可谓善赏矣。赏一人而天下之为人臣莫敢失礼。为六军则不可易。北取代东迫齐。令张孟谈逾城潜行与魏桓、韩康期而击智伯,断其头以为觞,遂定三家,岂非用赏罚当邪?

[译文]春气到来则草木生长,秋气到来则草木凋零。生长与凋零,是由节气造成的,不是自己形成的。不信肮施泣长戎到后对多会诈能得然计南"

文公采纳了咎犯的意见,在城濮大败楚国。

回国行赏时,雍季在前。左右劝道:"城濮之功,缘于咎犯之谋。您采纳他的意见,可行赏却把他放在后面,这或许不合适吧?"文公说:"雍季的话,利于百世;咎犯的话,顾于一时。哪有把顾于一时的放在利于百世的前面呢?"

遇到危难使用诈术,足以打败敌人;回国以后尊崇贤士,足以报答恩德。文公虽不能始终如一,却足以成就霸业。

实行重赏,百姓就会随着你的意愿而转移,百姓随着你的意愿而转移了,你就会无所不成。

天下获胜者很多,可是成就霸业的只有五个人。文公作为其中之一,知道胜利是如何取得的。取得了胜利而不知胜利是如何取得的,则跟没有取胜一样。

秦国战胜了戎,却败于崤;楚国战胜了诸夏,却败于柏举。武王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一次胜仗就称王天下。

赵襄子冲出围困之后,赏赐五个有功之人,高赦居首。张孟谈说:"您被困在晋阳之中时,高赦没有大功,赏赐为什么把他放在首位?"

襄子说:"国家社稷和寡人陷入危难忧困的时候,跟寡人交往而不失君臣之礼的,只有高赦。我因此把他放在首位。"

襄子可以说是善于行赏啊。赏赐一个人,天下做臣子的就没人敢失礼了。赵襄子用这种思想治军,军队就愈发坚不可摧。他向北灭掉代,向东打退齐,让张孟谈越出城墙暗中与魏恒、韩录约定同攻智伯,得胜后砍下智伯的头作酒器,由此确立了三家分晋,难道不是因为赏罚得当的缘故吗?

功名大立天也

功名大立,天也。为是故,因不慎其人不可。

夫舜遇尧,天也。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钓于雷泽,天下说之,秀士从之,人也。

夫禹遇舜,天也。禹周于天下以求贤者,事利黔首,水潦川泽之湛滞壅塞可通者,禹尽为之,人也。

夫汤遇桀,武遇纣,天也。汤武修身积善为义,以忧苦于民,人也。

舜之耕渔,其贤不肖与为天子同。其未遇时也,以其徒属掘地财取水利编蒲苇结罘网,手足胼胝不居,然后免于冻馁之患。其遇时也,登为天子,贤士归之,万民誉之,丈夫女子振振殷殷无不戴说。

舜自为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以见尽有之也。尽宥之,贤非加也;尽无之,贤非也。时使然也。

百里奚之未遇时也,类虢而虏晋,饭牛于秦,传鬻以五羊之皮。

公孙枝得而说之,献诸穆公,三日,请属事焉。

穆公日:"买之五羊之皮而属事焉,无乃天下笑乎?"

公孙枝对日:"信贤而任之,君之明也;让贤而下之,臣之忠也。君为明君,臣为忠臣,彼信贤,境内将服,敌国且:畏,夫谁暇笑哉?"穆公遂用之。谋无不当,举必有功,非加贤也。使百里奚虽贤,无得穆公,必无此名矣。今焉知世之无百里奚哉?故人主之欲求士者,不可不务博也。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尝食,藜羹不糁。宰予备矣,孔子弦歌于室,颜回择菜于外。

子路与子贡相与而言:"夫子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穷于陈蔡,杀夫子者无罪,藉夫子者不禁,夫子弦歌鼓舞未尝绝音,盖君子之无所丑也若此乎?"

颜回无以对,入以告孑L子。孔僦然推瑟,喟然而叹日:"由与赐小人也。召,吾语之。"

子路与子贡入。子贡日:"如此者可谓穷矣。"

孔子日:"是何言也?君子达于道之谓达,穷于道之谓穷,今丘也拘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所也,何穷之谓?故内省不疚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昔桓公得之莒,文公得之曹,越王得之会稽。陈蔡之厄,于丘其幸乎!"

孔子烈然返瑟而弦,子路抗然执干而舞。

子贡日:"吾不知天之高也,不知地之下也。"

古之得道者穷亦乐,所乐非穷达也。道得于此,则穷达一也,为寒暑风雨之序矣。

[译文]建立大的功名,需要天时。因为这个缘故,就不慎重对待人自身的作用,是不行的。

舜得到尧的赏识,是天意。舜在历山种地,在黄河边制陶,在雷泽捕鱼,天下人很喜欢他,优秀的人跟随他,这些则在于他自己做的好。

禹得到舜重用,是天意。禹周游天下以求贤者,做事利现在怎知世上没有百里奚这样的人呢?所以君主要想得到贤士,不可不广泛寻求。

孔子被困于在陈蔡之间时,七天都无食可吃,野菜汤里没有米粒。宰予饿得动不了。孔子在屋里弹唱。颜回在外面择菜。

子路跟子贡一起说道:"先生在鲁国被逐,隐居于卫国,在宋国被人伐倒乘凉的树,困于陈蔡。要杀先生的人无罪,凌辱先生的人没事,而先生弹唱歌舞不断。是不是君子没有羞耻感才这样呢?"

颜回不知如何回答,进屋告诉孔子。孔子很不高兴地推开瑟叹息说:"由与赐是没有见识的人啊!叫他们来,我告诉他们。"

子路和子贡进来了,子贡说:"现在这样,可说是没办法了吧?"

孔子说:"这是什么话?君子达于道叫做通达,穷于道叫做困穷。现在我固守仁义之道,而遭受乱世之患,正是我应该得到的,怎么能一1没办法了呢?反省自己,不愧疚于道;面临灾难,不丧失品德;这就是我们要做的。严寒到来,霜雪降落,我们才会知道松柏的茂盛。

"从前齐桓公因出奔莒而生复国称霸之心,晋文公因出亡曹国而生复国称霸之心,越王勾践因受会稽之耻而生复国称霸之心。在这里遇到的危难,对我来说是件幸事!"

孔子昂然地重新弹起瑟,子路亢奋地手持盾牌跳起舞来。

子贡说:"我不知天高地厚啊!"

古代得道者,困窘也会保持乐观。他们的高兴不在于困窘或显达本身。如果真正懂得道的真谛,那么困窘和显达是一样的,就像寒暑风雨交替有序。

贵为天子而不骄倨,富有天下而不骋夸

有道之士固骄人主。人主之不肖者,亦骄有道之士。日以相骄,奚时相得?若儒墨之议与齐荆之服矣。

贤主则不然。士虽骄之而已愈礼之,士安得不归之?士所归,天下从之帝。

得道之人,贵为天子而不骄倨,富有天下而不骋夸,卑为布衣而不瘁摄,贫无衣食而不忧慑。

恳乎其诚自有也,觉乎其不疑有以也,桀乎甚和不渝移也,循乎其与阴阳化也,匆匆乎其心之坚固也,空空乎其不为巧故也,迷乎其志气之远也,昏乎其深而不测也,确乎其节之不稗也,就就乎其不肯自是,鹄乎其羞用智虑也,假乎其轻俗诽誉也。以天为法以德为行以道为宗。与物变化而无所终穷。精充天地而不竭,神覆宇宙而无望。莫知其始,莫知其终,莫知其门,莫知其端,莫知其源。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士有若此者,五帝弗得而友,三王弗得而师,去其帝王之色,则近可得之矣。

尧不以帝见善绻,北面而问焉。尧,天子也;善绻,布衣也。何故礼之若此其甚也?善绻,得道之士也。得道之人,不可骄也。尧论其德行达智而弗若,故北面问焉。此之谓至公。非至公其孰能礼贤?

周公旦,文王之子也,武王之弟也,成王之叔父也。所朝于穷巷之中瓮牖之下者七十人。文王造之而未遂,武王遂之而未成,周公旦抱少主而成之。故日成王不唯以身下士邪?

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至弗得见。

从者日:"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得见,亦可以止矣。"

桓公日:"不然,士骜禄爵者固轻其主,其主骜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骜禄爵,吾庸敢骜霸王乎?"遂见之,不可止。

世多举桓公之内行,内行虽不修,霸亦可矣。诚行之此论,而内行修,王犹少。子产相郑,往见壶丘子林,与其弟子坐必以年,是倚其相于门也。夫相万乘之国而能遗之,谋志论行而以心与人相索,其唯子产乎!故相郑十八年,刑三人杀二人;桃李之垂于行者莫之援也;锥刀之遗于道者莫之举也。魏文侯见段干木,立倦而不敢息。反见翟黄踞于堂而与之言。翟黄不说。文侯日:"段干木官之则不肯,禄之则不受。今女欲官则相位,欲禄则上卿,既受吾实,又责吾礼,无乃难乎!"故贤主之畜人也,不肯受实者其礼之。礼士莫高乎节欲,欲节则令行矣。文侯可谓好礼士矣。好礼士,故南胜荆于连堤,东胜齐于长城,虏齐侯,献诸天子。

[译文]有道之士,固然傲视君主;不肖之君,同样也傲视有道之士。他们天天互相看不起,什么时候才能相互取长补短呢?这就像儒家墨家互相非议和齐楚两国彼此不服一样。

贤明的君主则不是这样。有能力的人虽傲视自己,而自己却越发以礼相待。这让人怎能不归附呢?有能力的人归附了,天下也就自然会归附于贤君。

得道的人,贵为天子也不居傲自满,富有天下也不自我炫耀,卑为贱民也不放弃主张,贫无衣食而不忧愁恐惧。他们诚恳自信头脑情醒不可迷惑,他们智慧超群,从不见异思迁;顺应阴阳变化,意志坚定不移;他们坦坦然,不行巧诈之事,志向远大,深不可测;他们刚正坚强,恪守节操,谨慎从事,不自以为是,光明磊落,羞于玩弄伎俩,不看重诽誉。他们以天为法则,以德为品行,以道为宗旨,随物变化而无穷尽,精神充满天地而不竭,广布宇宙而又无形。

他们所掌握的道,谁也不知从何开始,至何而终,谁也不知其门路,不知其开端,不知其本源,大至无边,小至无内。若达到这种境界的士人,五帝难以成为他的朋友,三皇难以拜他为师。只有去掉帝王的尊贵,才能和他们接近。

尧不以帝王的身份去见善绻,而是恭敬地请教他。尧是天子,善绻是平民,尧为什么给他以这样的待遇?因为善绻是得道之人。对得道之人,不可怠慢。尧觉得自己的德智不如善绻,所以面北而恭敬地请教他。这就叫做最大的公正。不是如此,又怎能礼遇贤者呢?

周公旦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他拜见过住在穷巷陋室者七十人。这件事,文王想到了而没有做到,武王做了而没有完成。周公旦辅佐少主而做了。这也正说明成王不以尊贵为重礼贤下士。

齐桓公去见小臣稷,一天去了三次都没能见到。

随从说:"万乘之主见一平民,一天去了三次都没能见到,也可以到此为止了。"

桓公说:"不要这么说,看轻爵禄者,自然轻视君主;看轻王霸之业者,也轻视士人。纵使对方看轻爵禄,我怎敢看轻王霸之业呢?"

桓公一定要见到他,随从没能阻止住。

世人大多指责桓公宫内的生活,那虽然有些不自律,但他成就了霸业还是值得称赞的。如果他能按上边说的去做,而且私生活又能自律,那就不止是称王了。

子产在郑国为相,去见壶丘,跟他的弟子坐在一起时,一定按年龄就座。就是把相位放在一边而不讲究贵贱。身为一国之相而能丢掉相的架子,论其追求论其品行,以及真心与人探索真理的态度,恐怕只有子产能这样吧?他在郑国为相十八年,仅处罚三个人,杀了两个人;桃李垂到行人的头上也没有谁去摘,刀锥丢在路上没有人去拾。

魏文侯去见段干木,站久了,很倦,但不敢休息。回来后,见翟黄,则坐在大堂上,与之对话。翟黄有些不高兴。文侯说:"段干木,让他做官他不肯,给他俸禄他不受,而你想当官就坐到了相位,想得俸禄就有了上卿的俸禄。你既接受了我给你的高官厚禄,又责怪我不能以礼相待,这不是难为我吗?"

所以贤明君主待人,对不肯接受官职俸禄者就以礼相待。

礼遇士人没有比节制自己的欲望更高明的了。欲望得到节制,命令就可以上下贯通了。

魏文侯可说是好礼士人。好礼士人,所以在南面能在连堤战胜楚国,在东面能在长城战胜齐国,俘虏齐侯,把他献给周天子。与天下之贤者为徒,此文王之所以王

国虽小,其食足以食天下之贤者,其车足以乘天下之贤者,其财足以礼天下之贤者。

与天下之贤者为徒,此文王之所以王也。今虽未能王,其以为安也,不亦易乎!

此赵宣孟之所以免也,周昭文君之所以显也,孟尝君之所以却荆兵也。古之大立功名与安国免身者,其道无他,其必此之由也。堪士不可以骄恣屈也。

昔赵宣孟将上之绛,见髋桑之下有饿人卧不能起者,宣孟止车,为之下食,蠲而哺,再咽而后能视。

宣子问之日:"女何为而饿若是?"

对日:"臣宦于绛,归而粮绝,羞行乞而憎自取,故至于此。"

宣孟与脯二朐,拜受则弗敢食也。问其故,对日:"臣有老母,将以遗之。"

宣孟日:"斯食之,吾更为女。"乃复赐之脯二束与钱百,而遂去之。

处二年,晋灵公欲杀宣孟,伏在于房中以待之。因发酒于宣孟。宣孟知之,中饮而出。灵公令房中之士疾追而杀之。

一人追疾,先及宣孟之面,日:"嘻,君舆举!吾请为君反死。"

宣孟曰:"而名为谁?"

反走对日:"何以名为?臣髋桑下之饿之人也!"还斗而死。宣孟遂活。

此书之所谓"德几无小"者也。宣孟德一士,犹活其身,而况德万人乎?

故诗日:"赳赳武夫,公侯干城。""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人主胡可以不务哀士?士其难知,唯博之为可。博则无所遁矣。

孟尝君前在于薛,荆人攻之。淳于髡为齐使于荆,还反,过于薛,孟尝君令人礼貌而亲郊送之,谓淳于髡日:"荆人攻薛,夫子弗为忧,文无以复侍矣。"

淳于髡日:"敬闻命矣。"

至于齐,毕报,王日:"何见于荆?"

对日:"荆甚固,而薛亦不量其力。"

王日:"何谓也?"

对日:"薛不量其力,而为先王立清庙。荆固而攻薛,薛清庙必危,故日薛不量其力,而荆亦甚固。"

齐王知颜色,日:"嘻,先君之庙在焉。"疾举兵救之,由是薛遂全。颠蹶之请,坐拜之谒,虽得则薄矣。故善说者,陈其势言其方,见人之急也,若自在危厄之中,岂用强力哉?强力则鄙矣。说之不听也,任不独在所说,亦在说者。

[译文]国虽小,其食品也足以供养天下的贤士,其车辆也足以乘载天下的贤士,它的钱财也足以厚待天下的贤士。

与天下的贤士为伍,是文王之所以能称王天下的原因。今天的君主即使不能称王天下,以这一点做为安定国家的手段,不也是容易做到的吗?

也正是因为做到了这一点,赵宣孟才免于被杀,昭文君才达到显荣,孟尝君才退却了楚军。

古代建立功名和安定国家、免除自身灾难的人,别无他途,必是由于遵循了这一点。对待贤士不可以骄横的态度使之屈从。

过去,赵宣孟要去绛这个地方,路上看见一棵弯曲的桑树下,有一个饿得起不来的人。宣孟停车,递给他食物,并喂给他吃。他咽下两口之后,睁开了眼睛。

赵宣孟问他:"你为什么饿成这样?"

他说:"我在绛给人做奴隶,回家的路上粮食没有了,羞于乞讨又不愿意偷取别人的东西,所以才至此。"

宣孟给他两块干肉,他跪拜接受而不敢吃。问他为什么,他说:"家有老母,想留给她。"宣孟说:"你吃吧,我另外给你。"于是又赠他两捆干肉和一百枚钱,就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