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英国的乡村建起了灰暗的厂房,城镇竖起高耸的烟囱,工厂里回荡着机器的轰响,高炉前喷发出铁水的光亮。当工业已不可避免成为英国的命脉时,有着敏锐的头脑和灵活应变能力的英国人也开始弃农从商,扎身于繁荣兴旺的工商业,但是这个时候却发现《谷物法》成了挡住他们进军富人行列的一座高墙。以往家里不过几个人吃饭,粮食贵些也没感到什么,因为人少买得也少。但当上老板情况就变了,一下子要养几十个工人,甚至几百几千个工人,这吃饭就不是一笔小帐了。刚刚投身工厂制造的老板为解决工人吃饭的问题开始犯难了,想从国外进口低价粮食,但是又要交上高额的进口关税,还不如用本国的高价粮,算来算去,怎么都不合适。工商业主们面临着“两难选择”:要么请工人回家休息,工厂停产;要么给工人加薪,减少自己的利润。于是废除《谷物法》已迫在眉睫。
当时的英国工业在全球一马当先,产品丰富、竞争力强,因此也迫切要求拓展海外市场,而长期实行保护贸易政策,则不利于产品对外销售。于是自由贸易思潮开始兴起。
在工商从业人的眼中,金银是至高无上的,它代表真正的财富,国内贸易不能增加金银,所以应扩大国际贸易空间。活动空间的扩大,意味着他们有了更多的机会去赚取那亮闪闪的黄金白银。于是,英国工商从业者以废除《谷物法》为契机,要求政府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但是,在《谷物法》的兴废问题上,英国的两大政党各执一词。托利党(即后来的保守党)代表土地贵族的利益,主张继续执行保护贸易政策;辉格党(即后来的自由党)代表工商业者的利益,要求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一场经济思想斗争便从一片乱嘈嘈的争论中开始了。
经济形势的变化,呼唤新的政策,于是又对理论提出了创新的要求。在此期间,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这两位经济学家格外引人注目。斯密为支持自由贸易,提出了“绝对成本”学说。他说,自私是人的本性,每个人都希望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让人们自由参与国际分工,让商品自由交易,会使国家利益最大化。与亚当·斯密所见略同,李嘉图也反对国家经济中的贸易保护主义,特别是对农业,并提出了“比较成本”学说。他认为:每个国家都有自身优势,生产本国成本较低的优势产品,然后拿到国际市场出售,大家互通有无,贸易双方便都能以较小的代价,获得各自的需要,可以达到“双赢”的效果。
按照李嘉图的说法,如何达到“双赢”效果呢?我们用英国和葡萄牙都生产毛呢和葡萄酒为例来说明一下。
分工前:英国生产1单位毛呢需要100个劳动日,1单位葡萄酒120劳动日;葡萄牙生产1单位毛呢需要90个劳动日,1单位葡萄酒80劳动日。按绝对成本论,两国之间没有发生贸易的可能性。因为在葡萄牙,这两种产品的生产成本都比英国低,他们不需要从英国进口,而英国也没什么便宜货可以卖。但通过成本比较,就可以找到各自的比较优势:葡萄牙对英国的比较成本:毛呢是90/100(=0.9),葡萄酒是80/120(=0.6666),葡萄牙的比较优势在葡萄酒;英国对葡萄牙的比较成本:毛呢是100/90(=1.1),葡萄酒是120/80(=1.5),英国的比较优势在毛呢。
分工后:英国专门生产毛呢,同样在220个劳动时间里,分工前能生产1单位毛呢和1单位葡萄酒,现在则能生产2.2单位毛呢。葡萄牙专门生产葡萄酒,同样在170个劳动时间,分工前能生产1单位毛呢和1单位葡萄酒,现在能生产2.125单位葡萄酒。
综合英国与葡萄牙的生产总量,分工前英国与葡萄牙在390(100+120+90+80)个劳动日共生产2单位毛呢与2单位葡萄酒,而在分工后390个劳动日共生产2.2单位毛呢和2.125单位葡萄酒。两国通过分工,专门生产各自比较成本较低的产品,就可以增加世界产量,而通过交换,双方都能从中得到利益。
随着这种国际分工理论渐渐深入人心,废除《谷物法》已是大势所趋。1839年,反《谷物法》同盟在曼彻斯特成立。不久,皮尔出任保守党内阁的首相,他多次降低关税,并于1846年废除了《谷物法》,对此他解释说:“在发明方面,在工作方面,在才能方面……所有方面,我们都站在世界的前面,我们还会怕竞争吗?”这是实情,当时英国的工业生产量占世界的一半,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但是,历史却跟他开了个玩笑:保守党不能容忍他的“背叛”,他的内阁被党内人士推翻。但是,贸易自由化的潮流浩浩荡荡,已不可逆转。
三年后,随着贸易保护主义的另一条约——《航海条约》的废除,英国逐渐成为一个自由贸易国家,自由贸易政策展现出它的巨大功效。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曾在书中自豪地说:“自由贸易,曾使地球上不少地区主动向我们进贡。北美洲与俄罗斯平原是我们的麦田,南美洲有我们的放牛场,秘鲁赠送她的白银,黄金从加利福尼亚与澳大利亚流到伦敦,中国人替我们种茶,西班牙与法国是我们的葡萄园,地中海是我们的果园……”
看到英国自由贸易取得了骄人的成效,美国也紧追其后,先将金属进口税下调至30%。虽然英国钢铁随之如潮水般涌入美国,在新税实施三年内美国钢铁产量下降了33%,但是欧洲农业歉收成了美国农产品出口的好机会,1845年到1847年,美国谷物和面粉出口值增加了6倍。除美国外,瑞典、比利时、荷兰甚至法国都开始降低关税,扩大了国际贸易市场。所有这些技术和市场因素,使全球化自由贸易经济一步步走向实现,这也促使各国转入一个长达7年的繁荣期。
嚣张的世界经济
机器工业的发展和运输业的革命,以及加利福尼亚和澳大利亚金矿的发现共同创造了一个奇迹,资本的魔力造就了世界经济成长的快车道,让经济的成长周期大为缩减,19世纪50年代世界贸易的年平均增长额比前20年提高了两倍。
世界经济发展获得如此的高成绩,是由于资本主义国家广泛采用了先进的技术,应用到重工业部门,特别是铁路建设方面,人们青睐于铁路运输的快捷与方便,金融资本也狠狠抓住了这次投资热潮。随着股市的大涨,广大散户们的信心被重新树立起来:炒股就是为了赚钱,管它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能涨的就是股票就是好股票。铁路证券如洪水般一路狂涨,牛市的火爆气氛不断激发着所有人的投资热情,牛气冲天的股市几乎遍地都是黄金。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炒股就是投机,就是赌博,不下注怎么能赢?不进仓哪能赚?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新一轮牛市的来临,蠢蠢欲动的小市民们成群结队的跑去开户,兴奋地跟随大潮投身股海。
以美国为例,铁路企业的蒸蒸日上让华尔街的前途更加光明。加利福尼亚金矿的发现,掀起了一场空前绝后的淘金热,为了把黄金从美国西北迅速运往东部,铁路建设得到了空前的发展:1835年美国只有1000英里的铁路线在运营,到1840年这一数字也只达到3000英里,而到了1850年美国铁路已高达1万英里,南北战争爆发时,已经总共有3万英里的铁路线纵横交错在美国大陆上。一个帝国的崛起,总是伴随着一定的偶然因素,电报与铁路在同一时代被发明,并得以应用。在几秒钟之内就能将华尔街的价格传送到美国各地,再也不用跑腿者在各个城市之间辛苦的奔波,这种传递信息的便利自然而然地确保了纽约成为了美国的金融中心,也确保了华尔街这个金融帝国的崛起。
华尔街从来都不缺少商业天才,如何筹集足够的资金来维系铁路业的发展自然也难不倒他们,很快天才们就发明了很多融资方式来为修建铁路筹集资金。铁路证券很快成为华尔街的主要投资品种,从而取代了它们的前辈——州政府债券和联邦政府债券,从最初1835年的3家铁路在交易所挂牌到1845年的38家,至南北战争爆发时,铁路股票和债券已经占美国证券交易额总规模的1/3。整个华尔街也是一片喜气洋洋,人声鼎沸,大批涌到华尔街来“致富”的人们争相购买铁路股票和债券,到处洋溢着快乐的气息。难得赶上大好时机,就算手头没钱,就是借也要去炒股。不少人梦想这时在股市里捞上一笔,于是不顾一切的借钱贷款,似乎只要买股票,就可以发大财。从1955年到1957年,美国的投资增长率也超过10%,被认为是战后美国经济最繁荣的时期。
繁荣总是有着聚集的趋势,新一轮技术革命为加速繁荣插上了有力的双翼,社会生产力有着惊人的发展。英国纺织业中大型工厂彻底驱逐手工工场,手织机彻底退出市场。棉纺织品展现了一幅无比宏伟的前景,简单方便,投资低廉的动力织布机,只需要零星安装,平民百姓借几个钱就能开始生产,几乎马上就能收回成本。于是大把大把的钱被投到纺织业上,此后,英国征服了全球的棉纺织市场。蒸汽机迅速应用于海运业,大大降低了海上运输的成本,提高了速度。电报开始普及,现代通讯初露端倪,大大提高了经营的可控性。世界经济的宏伟蓝图被大手笔的绘制着,经济全球化的势头不可阻挡,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两个轮子一直往前转,这两股力量不可阻挡,这就是工业革命和铁路运输的力量。
谁招来了“世界魔王”
19世纪初,美国的经济及各方面远远比不上英国,当时国际贸易的基准货币是英镑,英格兰银行还采用了金本位制,可以按照每盎司黄金兑4.25英镑的价格对黄金和英镑进行不限量的兑换。其余的国家不得不盯住黄金的汇率制度,当时的美国,连英格兰银行发行的纸币都用不上,只能用数以千计的各州批准的银行发行的银行券来进行交易。
加利福尼亚金矿的发现,让美国彻底摆脱了寄人篱下的日子,强势美元的时代终于来临了。仅1848年一年,美国黄金产量达到了48.4万盎司,1849年产量增加到193.5万盎司。到1853年,美国的黄金产量已经超过了314.4万盎司,价值6500万美元。美国的经济在这些金光灿灿的雄厚资本下迅速腾飞,整个国家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一个发展旺盛的市场定会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吸引力,曾经不愿染指美国证券的外国投资者也开始一窝蜂地购买美国铁路债券和政府债券。1847年,美国对外负债为1.9亿美元,在接下来的短短10年之内,美国的外债总额翻了一番。整个经济的蓬勃发展在华尔街得到了反映,即使是一些投资价值令人高度怀疑的矿业股票在场外市场的交易也非常活跃了。毋庸置疑,大盘形势大好,股价“涨声”一片,一时间炒的普通百姓个个心驰神往,人们掏干腰包把钱扔到股市等待盈利,让股市的牛气势头有增无减。为了使矿业股票交易更加规范,矿业交易所很快就建立了起来,股票交易量大幅上涨,尤其是在场外交易市场。从1851年到1853年,纽约市新组建了27家银行,总资本是1600万美元,这些资本大部分是从华尔街上筹集到的。
到1856年时,有360家铁路股票、985家银行股票、75家保险公司股票、几百种的公司债券、市政债券、地方债券和联邦债券一起加入到了交易之中。但是这些证券中的绝大部分都没有在纽约股票交易所交易,原因是交易所拒绝接受新的、未被市场检验过的证券。当社会经济形势乐观时,人们对于未来也总是过于乐观,盲目投资。新股趁势纷纷上市,老百姓们万众一心,视股票投资为唯一发财途径,甚至把所有积蓄都扔进了股市。
1857年初,整个华尔街红红火火,喜气洋洋,人们乐滋滋的数着从股市里挣回的钱,不断和周围的人谈论自己的炒股经验。到1857年中期,繁荣的经济已经显示出衰退的迹象了。富裕起来的人们开始过起了销金噬银的生活,不管是赚来的还是借来的,都花在豪华的住宅和高档的家具上,只为了一时的攀比。这些贪婪的罪恶是一回事,现实的经济数据则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加利福尼亚的黄金产量已经趋于平稳,曾经大大刺激美国出口的克里米亚战争和欧洲谷物的歉收也已经结束。
雪上加霜的是,在夏季和早秋,资金往往会流出纽约的银行,由于在这个季节,西部的农场主为了支付收割的费用和偿还贷款,会从当地的银行提走他们的存款,从而迫使这些银行将它们存在纽约的银行里的资金调回。正所谓股市就是赌博,赚了的人想更赚,输了的人想翻盘,结果是久赌必输。变化莫测的股市终于张开了一双大手,牢牢套住了那些扎入股海的股民。市场上大量摇摇欲坠、急欲抛出的股票,找不到一个买家,看不到任何需求。人类的贪婪终于要得到惩罚了,经济危机这个魔鬼正在一步步的向人类靠近。
1857年8月,主要铁路的股票开始下跌,股价在4天之内下跌了85%,美国的大部分银行和纽约所有的大银行都停止支付黄金。众多储户在银行外面排成长队,希望能侥幸取回一点点原来的存款。而一半的纽约经纪商都走向了破产,另外还有985名纽约商人破产了,留下了1.2亿的债务,这在当时简直就是个天文数字。正如它当初迅速地出现,短命的矿业交易所也以很快的速度消失了,街边交易场所又变成了一座不见人影的“空城”。
伦敦和巴黎市场很快就知道了纽约市场的困境,于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世界金融危机随之爆发。无论是投机者还是投资者,大家都在一艘船上。在驶向希望中的金色的彼岸途中,会有很多风浪。在充满刺激的航程中,大家又都会被投机的浪花打湿。经历了泡沫危机的冲击,大家应该痛定思痛,脚踏实地地打好基础才是最可贵的。
瘟疫的全球性蔓延
1847年至1857年期间,随着世界贸易大幅度增加,世界市场飞速扩大,世界市场的扩大必然使经济危机具有世界性。
1857年危机的策源地是美国。随着美国经济降温的“瘟疫”不断向其他国家蔓延,危机很快扩张到英、法、德等国家,并且不久就蔓延到瑞典、荷兰、意大利、挪威和丹麦。许多殖民地国家,如澳大利亚、爪哇、巴西,甚至农奴制的俄国,也遭到危机沉重的打击,危机波及的范围之广,更超出了人们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