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下旬,韩国汇市、股市也开始轮番下跌,金融危机第三波冲激形成。11月,韩元汇价持续下挫,11月20日开市刚刚半小时就狂跌10%,创下了1139韩元兑1美元的历史新低;到11月底,韩元兑美元的汇价下跌了30%,股市跌幅也超过20%。与此同时,日本金融危机也进一步加深,11月日本先后有数家银行和证券公司破产或倒闭,日元兑美元也跌破1美元兑换130日元大关,与1997年初相比贬值17.03%。
从1998年1月开始,东南亚金融危机的重心又转到印度尼西亚,形成金融危机第四波。1月8日,印尼盾对美元的汇价暴跌26%。1月12日,在印度尼西亚从事巨额投资业务的香港百富勤投资公司宣告清盘。同日,香港恒生指数暴跌773.58点,新加坡、台湾、日本股中分别跌102.88点、362点和330.66点。直到2月初,东南亚金融危机恶化的势头才初步被遏制。
之后的一段时间,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纽约道-琼斯指数、英国伦敦和日本东京的股市也不可避免地卷入这一泥潭,但程度相对较轻。
中流砥柱的中国
由索罗斯所引起的这场“看不见的战争”,如火山喷发般地震惊了全球,身处震源中心的泰国、马来西亚自是苦不堪言。另一面,隔海相望的香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绷紧了自己的神经,人们都意识到:这股“黑色金融暗潮”登滩港岛只是时间问题而已。果然,扫荡完东南亚,索罗斯那只看不见的手又开始悄悄地伸向刚刚回归祖国的东方明珠。
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货币,除了台湾新元稍好些,全都跌得鼻青脸肿,孤独挺立的港元就成了旷野里的一只兔子,随时都可能成为盘旋在头顶上的老鹰的美食。面对国际金融炒家们咄咄逼人的气焰,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谨慎地表示,香港特区的外汇储备丰富,经济正稳步增长,更重要的是,香港特区背后有强大祖国的支持,所以这一风暴对香港不会形成特别严重的影响。
但索罗斯对此不以为然,他挟着东南亚大胜的余威多次狙击港元。1997年7月中旬,港币遭到大量投机性的抛售,港币汇率受到冲击,一路下滑,已跌至1美元兑7.75港币的心理关口附近,香港金融市场一片混乱,各大银行门前挤满了挤兑的人群,港币出现了多年来的首度告急。香港金融管理当局立即入市,强行干预市场,大量买入港币以使港币兑美元汇率维持在7.75港元的心理关口之上。
刚开始的一周时间里,确实起到了预期的效果。但不久,港厅兑美元汇率就跌破了7.75港元的关口。香港金融管理局再次动用外汇储备,全面干预市场,将港币汇率重又拉升至7.75美元之上,显示了强大的金融实力。一连串的反击,使索罗斯的香港征战未能讨到任何便宜,索罗斯第一次试探性的进攻在香港金融管理局的有力防守中失败了。
索罗斯绝不是那种肯轻易罢休的人,双方的血腥搏斗终不可避免。香港当局更是未雨绸缪,政策、舆论攻势双管齐下,提醒这批“金钱游鳄”不要轻举妄动。索罗斯开始对港币进行大量的远期买盘,准备再重现英格兰和东南亚战役的辉煌。但这次索罗斯的决策可算不上英明,因为他也许忘了考虑香港背后的中国大陆,当时香港和中国大陆的外汇储备达2000多亿美元,加上台湾和澳门,外汇储备不少于3740亿美元,如此强大的实力,可不是英格兰、泰国等国所可比拟的。此番袭击港币,胜算的把握并不大。
中国政府也一再强调,将会全力支持香港政府捍卫港币稳定。必要时,中国银行将会与香港金融管理局合作,联手打击索罗斯的投机活动。这对香港无疑是一种强心剂,但对索罗斯来说却绝对是一个坏消息。”
索罗斯所听到的“坏”消息还远不止这些,1997年7月25日,在上海举行的包括中国、澳大利亚、香港特别行政区、日本和东盟国家在内的亚太11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会议发表声明:亚太地区经济发展良好,彼此要加强合作共同打击货币投机力量。中国总理朱镕基说:中央政府高度评价特区政府采取的对策,也不认为香港今后会遇到不可克服的困难,但如果在特定情况下,万一特区需要中央帮助,只要特区政府向中央提出要求,中央将不惜一切代价维护香港繁荣稳定,保护它的联系汇率制度。朱镕基总理讲话当天,香港恒生指数向上攀升了300点。这使索罗斯感到投机港币赚大钱的希望已经落空,只得悻悻而归。
经过多次较量,香港终于打碎国际大鳄的如意算盘,也粉碎他们“战无不胜,闯遍亚洲无敌手”的神话。这次袭击港币失利也给了索罗斯一个教训,不要过分高估自己左右市场的能量,否则,市场有时也会给你来个下马威,让你吃尽苦头。
危机中东盟国家的对策
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遭受金融危机的国家并不都是面对同样的问题。但是,当着火的时候,哪怕飘过来的只是一点点火星,也会引起更大范围的火灾。在这次危机中,东盟国家受打击的程度和各自的对策也是不一样的。
1997年年初,泰国已经感受到风雨到来前的不安。银行体系的不良债权高筑:如果泰国银行将所有的不良债权都注销,那么其资本充足率会由8.2%降至0.3%。新的财政部长上台,他发现泰国央行已经给有问题的金融机构提供了高达80亿美元的贷款。事后发现,泰国央行为了保卫泰铢,曾经抛出了23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而其外汇储备的总额不过是300亿美元。1997年7月1日,泰国的首相还发表讲话:“我永远不会让泰铢贬值。泰铢贬值的话,我们都会变得一贫如洗。”但第二天,财政部长宣布,泰国将采取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泰铢随之狂跌。
泰国的金融危机很快波及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这三个国家都实行了事实上的钉住美元汇率制度,这又中了索罗斯等人的圈套。
和泰国一样,马来西亚的出口急速下滑,经常账户赤字扩大。20世纪80年代,马来西亚的出口增长率高达20%,但是自1985年之后出口开始下滑。马来西亚的出口占GDP的比例高达84%,当出口疲软之后,经济增长必然受到影响,
此外,在东亚地区,出口才能换回资本,所以出口下滑会导致资本来源枯竭。1996年经常账户逆差已经占到GDP的5.7%,但是到1997年又剧增到7%。马来西亚的银行业比泰国更糟糕,金融机构的贷款总额占GDP的155%,这在亚洲也是最高的比例。1995年之后,贷款增长速度超过30%。
马来西亚不像泰国那样积累着过多的外债,银行业的贷款扩张不是依靠借外债,而是起源于央行的冲销政策。所以,1992年马来西亚货币林吉特小幅度升值,随后,大量热钱流入,马来西亚央行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冲销新增的外汇储备。随着冲销规模的扩大,由冲销带来的债务也逐渐扩大,1994年已经占到GDP的50%。马来西亚并没有通过财政偿还这笔债务,而是通过货币化将之化解。马来西亚的商业银行之所以能够获得贷款增长的来源,主要方式是通过将之持有的央行债权转化为准备金。
另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贷款增长也非常迅猛。1996年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贷款总额占GDP的53%,这个数字比很多发展中国家银行贷款占GDP的比例都高。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贷款又主要集中在房地产,1996年底,对房地产的贷款占马来西亚金融体系贷款总额的45%。房地产泡沫崩溃之后,金融体系的不良债权问题更加恶化。
面对经常账户逆差的扩大和信贷的急剧扩张,加上国内银行业不良债权的掣肘,马来西亚央行投鼠忌器,无法提高利率,因此林吉特只能大幅度贬值。总理马哈蒂尔在多个场合公开批评索罗斯,甚至说这是犹太人对穆斯林的威胁。这些言论更加引起市场的恐慌,并引起林吉特的进一步贬值,因为市场担心马来西亚会实施各种管制措施。事实上,为了拯救股市,马来西亚确实实施了禁止卖空的措施,但是当流动性急剧减少之后又不得不作罢。1997年9月,马来西亚曾经动用600亿林吉特购买遇到流动性危机的公司的股票。政府的养老金基金也入市干预,但是最终,马来西亚的股市市值在危机爆发之后的一年之内仍然蒸发了2/3。多少年辛勤劳动创造出来的财富转瞬之间灰飞烟灭。
在这次危机中,印度尼西亚遭受的打击最大。但是在1997年,印度尼西亚和泰国、韩国的情况并不相似。印度尼西亚已经保持了连续7年的强劲经济增长,也不存在贸易逆差。石油价格较高的时候,印度尼西亚积累了较多的收入并减少了政府债务。20世纪80年代石油价格下跌之后,印度尼西亚卢比曾经数次大幅度贬值,随后又多次小幅度贬值。20世纪90年代资本流入,外汇储备增加,卢比反而面临升值压力。
印度尼西亚最脆弱的地方是国内的金融体系。1993年财政部长发现,印度尼西亚的七个国有银行中,有6家已经资不抵债。截至1996年4月,国有银行的坏债占全国金融机构坏债的72%。随着对金融业管制的放松,国有银行难以再维持较大的存贷利差,因为对存款的竞争导致了存款利率的提高。由于印度尼西亚的利率太高,其国内企业借了大约550亿美元的外债。但总体来说,印度尼西亚的贷款增长并不像韩国、泰国和马来西亚那样疯狂。从1991年起贷款的年增长率为20%,但是其年均名义GDP的增长率是17%,所以其贷款的增长仍然是比较健康的。
泰铢贬值之后,印度尼西亚采取了一系列防范措施:就在泰国金融危机爆发的两周之后,卢比的波动区间从8%扩大到12%,利率从8%提高到30%。8月中旬,印度尼西亚宣布放弃爬行的钉住汇率制度,采取更为灵活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9月份,印度尼西亚宣布推迟370亿美元的公共基础实施建设项目,将外国人持股比例提高到49%,并降低了153类产品的关税。这些政策是如此激进,以至于索罗斯基金决定做多卢比。10月份,印度尼西亚宣布将向IMF寻求帮助,接受IMF的贷款协议。
IMF的贷款协议中要求印度尼西亚实行一系列的结构性改革。16家有问题的银行被迫关闭,其中就有苏哈托总统的子女办的银行。这些银行的倒台引发了整个银行体系信心的丧失,央行不得不紧急向有问题的银行提供流动性支持。
恰在此时,苏哈托因病消失在公共场合,这更传递出来一个信号,即苏哈托政权已经失去了对全局的控制。出于恐慌,大量的资金流出印度尼西亚,尤其是华人资本争先恐后的逃跑,使得卢比一路狂泻。
1998年1月,印度尼西亚和IMF签署了一项新的贷款协议,这次IMF要求的改革已经不仅仅是宏观政策,他们要求印度尼西亚对国有垄断企业实行私有化,废除对消费者的价格补贴,并进一步开放进出口贸易。但是这些过于激进的改革引起了失业率上升和社会不满。在雅加达的大街上,华人成为绝望的失业者和暴徒的泄愤对象,造成了又一次的东南亚国家大规模排华事件,事件结果有大约1200人丧生,150名妇女被强奸,40座购物中心和4000家商店被烧毁,数以千计的汽车和民房被纵火。一些印度尼西亚的大学生上街游行,抗议苏哈托的独裁统治,5月,苏哈托被迫从总统职位上下台。
菲律宾在1997年夏天也随泰国之后爆发了金融危机。1996年,菲律宾的经济增长势头仍然较为强劲,尽管1996年其经常账户逆差占GDP的比例为4.3%,但这一比例从1993年起是逐渐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在外工作的菲律宾工人汇回的侨汇补偿了贸易逆差。当泰国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投资者也从菲律宾撤资,迫使菲律宾央行不得不动用外汇储备保护菲律宾比索。菲律宾央行还提高了利率,但是这引起了人们对银行不良债权的关注。和其他东亚国家一样,菲律宾也借了很多美元。比索的急剧贬值使得借美元外债过多的企业面临破产的风险。菲律宾的股市也随之下跌了60%,但是总的说来,菲律宾受到危机的冲击相对较小,因为菲律宾银行已经在之前的10年内经历了3次金融危机,所以其贷款政策比较谨慎。
危机的教训以及我们的对策
经济危机会出现很多时候是因为一些没有资质,根本不懂得经济、不懂得财政的决策者做出了一些错误的决定,他们没有估计到风险的大小就盲目地进行投资,怎能不产生危机呢?少输就是最大的胜利。无论是任何经济制度,都要能未雨绸缪,对不良的地方加以改革和调整,才会使今后的发展更加健康地进行下去。
金融危机前,东南亚地区金融业迅速扩大开放。在境外的压力和境内的好大喜功下,泰国的金融业也在加速开放,很多境外投资者进来了。它们很多是来者不善,天生就摆脱不了投机炒作的倾向。对于大多数普通老百姓来说,大涨的股票成了热门的话题,听说10个中就有8个是赚的,这种投机爆发的财运让每个人都心动不已。就像几年前中国的各种体育彩票,也呈一时之风热遍大街小巷,当时那种热情和气势令人沸腾,电视、报纸等众多媒体竞相宣传报道,谁、谁、谁又中了多少万,一时间炒的普通百姓个个心驰神往……绩差股在资产重组、业绩虚增故事的题材“光环”下涨幅惊人,股价表现大幅超越大盘,散户追涨杀跌助涨了股市投机。在股票不断上涨的示范效应下,散户的资金源源不断从银行流向股市,进一步助长了股市投机的气氛。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当市场出现群体性亢奋时,表明股价已经处于危险的边缘。终于,一场腥风血雨般的金融危机突然降临,外汇动荡的蔓延使东南亚各国十几年的经济积累遭受重大打击。
东南亚是金融危机第一次发生于美国和欧洲之外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也是第一次因个人行为而爆发的经济危机。索罗斯作为世界上的头号投资家是当之无愧的。然而他通过玩弄亚洲国家政权,来达到自己获得巨额资本的目的显然是卑劣的,既不值得效仿,更应受到人们的痛斥。
对中国而言,如果说1991年的金融危机只是“隔着窗户看热闹”,那么这次的亚洲金融风暴已将我们卷入其中。虽然我们并未受到多大影响,但这次的危机本身也使中国经济得到调整。
在微观层面上,这次危机也使很多国家的人们更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投机理财方面的问题。理财,最重要的事情是“保本”,比如把钱拿来存银行。虽然储蓄不是致富之道,但是把钱存入银行至少能获取微薄的利息收入,远远比在起浮动荡的股市中要保险的多。对于追求低风险的市民,选择3个月或6个月短期存款更合适。一方面可以保持资金的流动性,另外一方面也可以应对银行进一步的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