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理财经济危机教你学理财
7549400000018

第18章 1957-1958年——二战后的首次经济溃退(1)

20世纪30和40年代,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经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洗礼,战争摧残很多国家的经济,更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但战争结束后,世界各国又在经济上比拼开来,经过十年的发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经济全面高涨的繁荣阶段,至50年代中期,朝气蓬勃的前进状态更让人们欣喜不已,对美好的生活前景充满了信心。

这个时期,世界范围内都有繁荣的经济阳光普照着各资本主义国家的重工业部门,特别是新兴工业部门,它们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而先进技术的广泛采用,带来了社会财富的不断升级,固定资本的投资热潮也在这阳光的照耀下兴旺起来。在这个争先恐后发展经济的前进队伍中,日本和德国奋力急步前行,跑在了队伍的最前面。

社会的繁荣总在不断吊着人们的胃口,投机带给人们发财的欲望从来不曾减少,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忘记以往的教训,纷纷把钱扔到了深不可测的股市。拿美国来说,从1955年到1957年,这段被称为战后美国经济最繁荣的时期,股票投资增长率超过10%,可想而知,人们对于股票投资的青睐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在这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鼎盛和烂熟的时期,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内里却蕴藏着“忽喇喇大厦将倾”的深刻危机。因为这次的繁荣完全是依靠金融投机支撑起来的,一旦繁荣的虚假泡沫涨破,金融系统崩溃,实业也必将大规模破产。繁荣与危机总是环环相扣,错综复杂,市场表面繁荣的背后,其暗含的风险却逐渐凸现。

在丰厚利润的刺激下,个人信用高度膨胀,投机活动猖獗,银行大量凭空头期票放款给那些资本额很小的公司,危机逐渐开始冒头。现金流是商户的命根,人气是卖场的命根。面对物价的逐级上涨,熙熙攘攘的市场上只听见小贩的叫卖声,购物者却屈指可数。工人的薪水被逐级压低,所挣得钱根本供不起家里的给养,百姓的观望情绪越来越浓重,购买力下降,商场也不敢进太多的货,工厂的库存越来越多。生产的扩大和支付能力的需求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1957年3月,一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终于首先在美国爆发了,紧接着国内的投资项目纷纷下马,留下了一大批的破帐、烂帐。

二战改变的世界经济地图

第二次世界大战让整个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不仅全部推翻了此前的国际关系格局,而且彻底改变了大多数国家的发展根基和方向。

1953年,美国通过中央情报局策划了伊朗政变,推翻了民主独立的伊朗政府,扶持美国傀儡的巴列维国王,取代了英国在二战前的统治地位。加上对土耳其和以色列的控制,美国已经在战略重地--世界经济能源仓库中东,形成三把钳子的姿势,牢牢控制住了分散的阿拉伯人。

看到美国靠发动国际战争捞到了便宜,苏联也想效仿一番,于是在以巴冲突中插进一只脚,向埃及提供可以和以色列先进武器抗衡的苏制武器。

看到美国和苏联都有所行动,英、法两国也不甘落后,开始寻找机会制造战争。当美国和西欧停止向埃及正在修筑的阿斯温大坝提供贷款,引起埃及总统纳塞尔的强烈不满,便将苏伊士运河国有化,采用征收“过河费”的方法来保证修筑大坝的资金时,英法终于找到了“合理”的借口,开始联络以色列,对埃及展开军事入侵,并占领了苏伊士运河。但是,当时英、法两国的元气还没从二战的废墟上恢复过来,在经济上对这场战争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两国联合向美国主导的国际货币基金会申请援助。美国自然不会放过任何有利可图的机会,便借机要挟英法,提出以联合国维和部队进驻运河区和英法军队退出作为经济援助的交换条件。一块大肥肉就在眼前,只可惜挂得太高够不到,经过痛苦的煎熬,英、法不得不退兵,从此美国完全控制了中东地区。

这一事件标志着英、法两国彻底与世界霸权地位的终结。在1948年,英国结束对巴勒斯坦的管辖权,让以色列独立之后,还控制着埃及。但在1951年,埃及国内发生革命,纳塞尔上台,推翻了国王体制,建立埃及共和国。本来还支持英法行动的美国,在最后时突然变卦,并在联合国会议上通过停火协议要求英法退兵埃及,但被英法否决。强霸的美国看到英法如此不识抬举,随后又通过联合国大会运作,最终逼迫英法退兵。英国势力遭受此打击之后,伊拉克的一帮军官在埃及领导者纳塞尔的激励下,随机发动政变,推翻国王,也成立了共和国,脱离了英国的管辖。英国的埃登政府也因此事件而倒台,之后的英国人明白了一个道理:谁才是这个世界的真正老板。此后,英国外交政策总是以美国马首为瞻,亦趋亦行。法国则走上与美国分道扬镳之路,先是和德国(当时的西德)和好,为最终的欧盟成立建立基础。当然,法国人从来都是比英国人慢几拍,直到后来的越南和阿尔及利亚独立,才让他们真正明白大势已去。

美国越来越执着于“威尔逊式”的国家利益观,把“国父”华盛顿留下的外交遗产——孤立主义丢到了爪哇国,眼不见心不烦;苏联及后来的俄罗斯仍然以挑战既存国际关系体系的姿态出现,但其实力几经大起大落,前进的方向朦胧不清;德国摈弃了进攻性的“国家主义”,转而采取了和平主义的发展道路,取得了国家主义难以企及的成就;世界强权英法两国与纳粹德国在二战的争斗中,势力逐渐衰落下来,但是它们仍想保住自己在全世界的殖民地和在全球的影响力,以求重新崛起。于是法国不再把德国看作是自己最危险的敌人,而是展开博大的胸襟化敌为友,与德国携手促成了欧洲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制度设计;英国彻底从世界政治中心的宝座上摔了下来,但其依靠与美国的特殊关系,继续维持着世界大国的“美丽假象”;而意大利再也无法玩看风使舵的游戏了,被迫以配角的资格融入新的欧洲安全体系。

新的世界格局描绘了新的世界经济地图,美国战后成功地控制了全球经济,成了世界的主导力量,雄霸天下,成为经济上的日不落帝国。1949至1957年,美国股市一直处于牛市,股价持续攀升,往后的十几年,美国一直保持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的地位。美国经济开始一枝独秀,苏联军事则强悍无畏,世界强权两级化逐渐显现出来。

二战结束,美国的喜和忧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遍布到四大洲,却惟独没有在美洲开辟战场,所以美国经济在二战后发展最快。美国人觉得你们怎么打都没事,只要不到我家里来找我的麻烦,我就不找你的不是,最好打得只剩下一个国家咱们再单挑!要不是小日本轰炸珍珠岛搞得美国发火,估计美国也不会豁出命去趟二战这滩混水。

二战后,各主要工业国经过战争的洗礼后已经残破不堪,以往蓬勃的精神面貌也变得苍白无力。唯有美国好得一塌糊涂,不仅能独善其身,而且成为世界工业的超级强国,也是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工业出口占了全球的一半。美国能在经济上成为世界超强,主要是因为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发了不少的军火财,在战争中也没有受到什么损失。当别国在为自家惨淡的状况苦于经营而失魂落魄时,美国轻而易举地实现了经济复苏,综合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二战后的美国处在一个取代英法成为全球经济中心的有利地位,这时的美国几乎没有什么外债,却有巨额的国民储蓄,巨大的经济规模,这些都意味着它的增长潜力是相当惊人的。作为民主国家的兵工厂,美国的“生产奇迹”达到了让人难以置信的地步。从1939年到1942年,美国工业生产总值增加了近一倍,1945年与1940年相比增加了116%。1948年,美国工业生产占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的54.6%,黄金储备达到200亿美元,大约占世界总储备的三分之二,对外贸易占世界贸易的三分之一。不仅如此,美国工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十分明显。1950年美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为英国的3倍,西德的4倍,是日本的N多倍;美国制成品的生产率为西德的6倍,日本的30倍;美国煤矿的生产率比英国、西德高3-4倍,是法国的7倍。此外,美国在军事领域的地位也空前强大,除了一支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常规部队外,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成功地制造出原子弹,给战后的美国外交以前所未有的力量。这样的能力无疑更加坚定了美国人对辉煌未来的信心和超级强国的自豪感。

在欧洲地区,因为战争的伤害,每个国家的日子都过得异常艰难。就德国来说,被美国为首的盟军占领后,人们无法信任当时德国银行发行的钞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德国的流通货币是香烟,尤其是美国香烟。就算在黑市交易中,也只能用香烟作为货币,当时欧洲的经济恶劣程度可想而知。此时的欧洲进入后殖民地时代,欧洲各国纷纷放弃战前的殖民地,同时将注意力集中在重建欧洲,对欧洲以外的事情没有兴趣。日本就更加不用说,战后连粮食也要美国人施舍,靠美国人的救济过生活,更没有能力去恢复经济建设。

遭受战争洗礼的欧洲各国忙着恢复自己的生产,无暇关注世界事务,连国防也交给美国人做主。美国名副其实地成为西方国家的老大哥,只要白宫的主人一声令下,没有一个西方国家敢走出来违抗命令。在政治上,美国成为国际警察,对国际事情,不论大小都由美国全权当家作主,只有军事强悍无畏的前苏联在国际问题上敢与美国唱对台戏。

也许有人认为一个大国之所以成为超级大国,必须在各方面都是出类拔萃,其实并不尽然。二战结束后,美国士兵撤退回国,等待转业。国防工业也因战争的结束而嘎然停顿,美国的失业率一下上升了许多。虽然美国有着强大的工业生产力,但是诸国贫困,根本无力购买美国货。加上战后国债庞大,工潮此起彼落,通货膨胀急剧上升。因此,杜鲁门总统说了一句至真至诚的话:和平是地狱。因为他发现管理战时的美国,比管理和平时期的美国来得容易。

对美国平民而言,战后是艰难时期;对美国的大企业而言,战后的几年是黄金时期。美国是当时全世界最庞大的先进经济体系,美元成为国际交易货币,纽约华尔街被确立为全球经济中心。世界各国央行大举买入美元作为外汇储备,美元成为世界主要储备的货币。美国大企业趁着没有竞争对手的情况之下,大量霸占了世界主要市场和天然资源。

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

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仅是国际政治格局改朝换代的一次战斗,各国经济状况也在战争中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在战争中以失败而告终,退出了争霸世界的行列;英法虽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却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国内问题如荆棘丛生,无力在国际事务中再现昔日的雄风。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只有美国在大战中迅速崛起,从而为实现其多年来的世界领袖之梦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战后初期,分别占有世界人口和土地面积6%的美国,却占有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2/3,外贸出口的1/3,黄金储备的3/4;生产了资本主义世界1/3的小麦,1/2的棉花,70%的玉米;开采了62%的煤和石油,冶炼61%的钢,生产48%的电力和84%的汽车;拥有全世界84%的民用飞机,85%的冰箱和洗衣机。美国用大手笔描绘着宏伟的经济蓝图,世界各国都对其的发展奇迹目瞪口呆。

在科学技术和军事力量方面,美国也处于绝对的领先地位。美国学者珍妮特·尼科尔斯曾说,美国掌握着“最重要的毁灭武器——原子弹和最重要的重建武器——迄今没有一个国家曾拥有过的财富”。杜鲁门总统声称美国是“经济世界的巨人”。英国驻美国大使哈利法克斯也曾经说:“与精疲力竭、破坏殆尽的欧洲相比,美国看到自己作为战争的结果,具有巨大的生产力和战斗力。”的确如此,美国这朵娇艳的琵琶历经二战的洗礼,已是更加的生机勃勃。

美国想要称霸世界的野心,也在自己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的虚荣中膨胀起来。美国处在执全球化之牛耳的有利位置,渴望在这一代实现称霸世界的梦想,这可是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于是,美国设想出一套战略方案:利用其统治的全部优势,为美国资本取得最有利的地位,迫使各国开放市场,接受价廉物美的美国货,摧毁德国、日本、英国、法国、意大利的经济,夺取这些国家对殖民地的统治和影响,从而实现自己独霸西方世界的美梦。

为了达到独霸西方世界的目的,对于盟国的求助美国只采用救急,而不是真正帮助盟国重建生产体系。在对盟国进行援助时,都附有“排除国际商业中的一切歧视待遇的协议”,并且在货币和贸易体系计划中,不允许各国为平衡支付而限制贸易。最重要的是,美国以防止德、日再次侵略他国为名,制定了拆毁德国、日本军事工业的计划,从根本消灭这两个新兴工业强国与其竞争的能力。如果这一切成为现实,美国必将成为新的世界工厂,而欧洲和日本将成为美国的原材料及初级产品加工地,那里的经济需求将永远无法增长,一个长达二十多年的繁荣期也就不可能出现。

这些措施,加速了美国的经济繁荣,但在1957年经济危机到来之后,美国受到的打击也最大。

随着美国拆毁德、日两国军事工业的进程开始,欧洲和日本国内失业工人不断增加,各国共产党势力开始迅速壮大。为了稳定人心,巩固政府统治,西欧和日本开始力图摆脱美国的控制。美国统治精英终于发现,他们的头号敌人是苏联社会主义阵营,而不是欧洲和日本,因此美国对外经济政策发生了180度的变化,变消灭竞争对手为扶植竞争对手。于是在美国的大力援助和扶植下,西欧和日本经济力量开始强大。

为了“遏制共产主义”,打击苏联,1947年美国抛出了“杜鲁门主义”,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冷战”开始。从20世纪50-80年代,美苏为了称霸世界的梦想展开了长达30多年的争霸战。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美国的强劲对手不存在了,但美国的称霸优势也大打折扣,崛起的俄罗斯又成为遏制美国称霸的强大力量。

称霸世界一直是美国的追求,而国际关系的复杂性使得美国的愿望一直难以实现。美国称霸之路一直扑朔迷离,从国际关系的发展中,我们可以得到明晰的答案:主宰世界并非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美国虽是世界超级大国,但是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印度、巴西等大国的崛起,实实在在地牵制了美国的霸权主义。从世界局势的长远发展来看,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好时代已然过去。

“马歇尔计划”的起因与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