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教神秘主义苏非派,自12世纪始,便渐渐出现和形成了他们的永久性的团体。这种团体组织,穆斯林神秘主义者一般仍把他们称之为“妥勒盖”(Tarigah),或多以其复数“吐鲁克”(Turuk)称之。西方学者对此多称其为“教团”。
“妥勒盖”一词原为“道路”、“途径”或“方法”之意,穆斯林神秘主义者则表示一种精神修炼的途径和道德心理的方法。受神秘召唤者,在一个导师的具体指导下,踏上一种精神旅程,履行奠基于教法的各种礼仪和制定的许多特殊的规则,通过各种不同的心理阶段,以寻求隐秘真理,达到一种最高的精神境界。所以,“妥勒盖”就表示一种共同的宗教生活方式。神秘主义者也就以此来称呼他们这种共同生活方式的宗教团体。
明末清初,苏非派广泛传入甘宁青穆斯林地区后,很快形成了团体组织。但长时期中,他没有统一的称谓,没有一种定称。既不称之为“妥勒盖”,也不称为“教团”。而有些以“门”称之。如“鲜门”、“丁门”、“洪门”等。在《天方道程启经浅说》中则称之为“道门”;有些则以“堂”称之;如“香源堂”、“灵明堂”、“明月堂”等;又有的则以“道堂”、“拱北”称之,如“沙沟道堂”、“板桥道堂”、“西吉滩道堂”、“南山道堂”、“北川道堂”以及“大拱北”、“后子河拱北”、“九彩坪拱北”(原称韭菜坪)等,此外,一般穆斯林常常泛称其为“门户家”或“门唤”,到清末民初以来渐渐被称为“门宦”,成为回族伊斯兰教苏非派这种团体组织比较流行的一种称谓。
“门宦”一词,始见于清末官方文书中。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三月,河州(今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知州杨增新曾上《呈请裁革回教门宦》的奏折。之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成书的《固原州志》记述哲赫忍耶、虎夫耶苏非派,也称其为“门宦”。这里的“门宦”,恐怕还是取自民间“门户”或“门唤”一词,又赋予汉语“门阀”、“宦门”之义,含有高门世家,权门阀阅之意,表示一种具有政治经济势力的家族集团。而苏非派的这种团体组织,则主要是一种以信仰为纽带的社会群体,所以,“门宦”一词用来称呼苏非派的这种团体组织,也有不尽确切之处,苏非派穆斯林历来很少以此自称。
上述这些汉语称谓,不论是“堂”、“道堂”、“拱北”,还是“门”、“门户”或“门宦”,可以说是苏非“妥勒盖”的同义语,都是指苏非派的这种团体组织而言,也可以说是伊斯兰教苏非派“妥勒盖”在中国的种种别称,与“妥勒盖”没有实质区别,只是称谓不同而已。虽然有其个性,存在一些地区特色,但并不是中国回族伊斯兰教发展的独特产物。也是伊斯兰教世界苏非神秘主义传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苏非派发展历史过程中的共同现象。
门宦或门户,原来是指明清之际传入我国西北地区的虎夫耶、哲赫忍耶、嘎德忍耶和库布忍耶四支苏非派。这四支苏非派传入后,很快形成了它的团体组织,故称为回族伊斯兰教的“四大门宦”。后来,在它们的传播发展中,逐渐发生了分化,产生了许多分支旁系,形成了许多小的团体组织,各自进行传教活动。这时“门宦”就指苏非派重新组合而形成的诸分支旁系而言,原来所谓的“四大门宦”,只是具有一些不同教义和礼仪特点的苏非学派。这也标志回族伊斯兰教苏非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逐渐进入“世俗化”的时期。如果说,早期苏非门宦,是以禁欲苦行和神秘主义为特征,一般来说,表现为一种出世的神秘主义。那么,进入“世俗化”的时期,苏非门宦的禁欲苦行和神秘主义,渐渐消退,而它的教权和经济得到发展扩大,形成了以教权主义为中心的苏非教团。但各苏非门宦的世俗化的情况不尽一致,组织制度发展和完备的程度也不尽相同,有的苏非门宦世俗化的程度很深,有的门宦还未来得及世俗化,本身就已经消逝。有的门宦至今门宦制度并未充分发展和完备。有的门宦早期门宦制度很发达,后来衰落,至今已无门宦组织可言。
关于苏非派的教义与功修、礼仪制度、传承世系与传教形式,圣徒对墓崇拜等,从广义上来说,也是苏非门宦制度,我们在前面几章已作了论述。下面,我们要论述的门宦制度,只着重门宦结构,即对回族伊斯兰教苏非派门宦谢赫及其教权结构、道堂、拱北、门宦经济,进行一些必要的探讨。
门宦谢赫及其教权组织形式
门宦谢赫,称谓各异,有的以阿语称之为毛俩或谢赫;有的以汉语称之为道祖、太爷、教主或老人家;也有的称真人或上人。它的教权组织形式也很不一致,各门宦之间不尽相同,大体来说,主要有三种情况:
教徒甚众,分布较广的一些着名的苏非门宦,如早期哲赫忍耶及其分化后的几个支系苏非门宦,还有北庄苏非门宦等,都实行一种“三级制”的教权组织,即门宦谢赫——热依斯——阿訇的三级组织形式。
门宦谢赫,一般驻于他的传教中心地道堂,以领导和统辖各地的信众。门宦谢赫既是寻道者穆里德的导师和引路人,也是全体中国回族伊斯兰宗教制度概论信众的精神领袖和世俗首领,具有至高的权威,受到信众的特殊尊崇,他的指示和命令称为“口唤”,不论精神问题还是世俗问题,教众都要竭诚遵从。
其次为热依斯,这是门宦谢赫派往各地管理教务的代理人或代表。热依斯系阿拉伯语的音译,原为伊斯兰教国家政府部门的首长或地方政府的长官。随着苏非门宦的发展,信众不断增加,分布远近许多地方,门宦谢赫将这些地区分为若干行教区,每个行教区,设立一个热依斯,作为谢赫的代表,管理这一地区的教务。哲赫忍耶沙沟门宦曾以新疆、云南和贵州、山东、吉林、兰州、宁夏的西海固地区、河东地区、河西地区及宁夏隆德县的新店子,都算做一个行教区。每个行教区由谢赫委派一个热依斯加以管理。这些热依斯,又多兼任一个大寺坊的开学阿訇,所以有时他也被称为热依斯阿訇。热依斯阿旬所在的寺坊,往往又是这一地区宗教中心,一些大的宗教活动,集中在这里举行。这种寺坊又相当于罕依·麦斯至德(总寺或中心寺)。
门宦早期发展阶段,苏非派并无热依斯这种教职人员。早期苏非门宦,前面说过,谢赫都有几个高足弟子,称为海里法,传布穆勒什德的教理,并作为他的道统的接班人。由于苏非门宦的世俗化,他的道统传承实行世袭制,道统的接班人,已是门宦谢赫的子孙后裔。海里法这种接班人就已失去他的必要性,便转化为热依斯,成为门宦谢赫的“辅宰”,辅助门宦谢赫处理教务,或代管一个行教区的教务。热依斯一般也出身名门望族,多半又都是原先海里法的后裔,世代相传担任门宦谢赫的热依斯。北庄门宦的创传人谢赫·马宝珍曾传授了五个大弟子,这五个大弟子叫豪比布·本拉西、松迪格、阿巴斯、达吾德、依斯麻儿。谢赫马宝珍在世的时候,就把他们分到五个地方分管那里的教务。豪比布·本拉西管理东乡巴素池等地教务;松迪格管理洮州一带的教务;阿巴斯管理临洮康乐一带的教务;达吾德又称口外海里法,他可能是一个住居新疆的回族或东乡族穆斯林,所以,他分管新疆北庄门宦教众的教务;依斯麻儿既是马宝珍敬重的门生,也是马宝珍的同学,曾积极协助马宝珍创传北庄门宦,故让他分管临夏一带的教务。原来这五大弟子,都是他的海里法,后来代表门宦谢赫分管各行教区的教务。这五大弟子就被称为五大“拉依布”。“拉依布”也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原为一些伊斯兰教国家政府部门的副职或助理、助手的官职称号。在这里门宦谢赫用来称呼他的“辅宰”,实际与热依斯的作用是一致的。这些拉依布过世后,又由他们后裔承袭拉依布管理行教区,并渐渐自成一系,独立行教,但与北庄一直保持着从属关系。承认北庄的“主流”派的地位,每逢谢赫马宝珍的忌日,都要到北庄拱北上坟,进行追悼纪念,并经常还要给北庄奉献钱粮。
热依斯、拉依布都是门宦谢赫委派的,只有门宦谢赫才有委派热依斯的权力,即便是世袭的热依斯,也必须由门宦谢赫家认可和封授。
教坊的掌教阿訇。教坊是苏非门宦传教行教的基本单位,每个教坊有自己的一座清真寺,设立掌教阿訇,主持宗教仪礼,管理本教坊的教务。教坊组织形式与格迪目和伊赫瓦尼相同。但有些苏非门宦将教坊掌教阿訇称为师傅,不称作开学阿訇。掌教阿訇同热依斯一样,统由门宦谢赫委派,不论教主委派何人担任掌教阿訇,教众必须接受,不能违抗。
嗄德忍耶大拱北、后子河拱北、九彩坪拱北等苏非门宦的教权组织以拱北为基础,即以主要的拱北为传教和行教中心,下属一般拱北和教坊。
中心拱北的建筑规模宏大,并有清真寺、静室以及住宅建筑等,居住修功办道的修士,领导和管理其他各地拱北及教坊信众。如嘎德忍耶大拱北苏非门宦,即以临夏的大拱北为其传教中心。
早期大拱北设当家人(或称主持)领导修士,管理教务。这是门宦的最高当权者,当家人的产生多半由修士共同推选。从清朝同治年间至民国三十多年,大拱北又成立了一种与当家人并行的“孝义会”组织,设内、外辖长,修功办道的修士担任内辖长,俗人信徒担任外辖长,都由推选产生。此后又改为“董事会”。当家人、辖长、董事会主要职责是管理大拱北及其分布于其他地区的拱北。大拱北这种教权组织形式,实际上是修功办道的苏非修士的一种结社。
九彩坪门宦早期也是如此,后来在发展过程中,以其道祖,即门宦老人家为最高精神领袖,领导统辖各地拱北和教坊信众。道祖之下,另设有管理拱北事务者,称为掌柜的,也就是拱北的管家或总管。
一般苏非门宦,信众较少,分布又比较集中,组织比较松散。但也都有固属的一些教坊。门宦谢赫直接领导统辖教坊信众。教坊的掌教阿訇多由信众自由选聘,也有的由门宦谢赫委派。同样,门宦谢赫在信众中具有至高的权威和影响。
这些苏非门宦,多数一开始就以教团的组织形式出现,进行传教活动。但这时的门宦还是一种比较松散的组织形式,一般还没有固属的教坊。门宦的首领与穆里德(徒弟)的关系,虽然穆里德要完全从属于谢赫的意志,但他们毕竟还是一种师生关系,穆里德跟随他学习经典和修道功课。门宦首领也只不过是吾斯达德(老师)或穆勒什德(导师)而已,一般尊称为谢赫或老人家。随着门宦的发展,教权主义上升到重要的地位,不但门宦领袖的宗教品位升高,称谓也发生了变化。一些苏非门宦在日常生活中,教众对门宦领袖要以“爷”称之,对已过世的门宦领袖以“太爷”称之,门宦的创传者则称为“道祖太爷”。按照苏非派精神世系的理论,认为圣人和谢赫、老人家是使教众在精神世界出生的原因。所以,谢赫、老人家是穆里德以及教众的“麦阿奈维”,即“内在之父”,更应称“爷”,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是苏非门宦在我国封建社会世俗化的一种表现,受我国宗法社会影响所致。但是,也不能忽视他的传统因素。我们前面曾讲到,在中亚和土耳其一带,许多苏非教团的领袖,就称为“巴巴”。而“巴巴”则是操突厥语的一些民族穆斯林对祖父的称呼。在回族穆斯林中也有称祖父为“巴巴”的。所以,在苏非派中,信众对其精神领袖的这种称呼,也不能完全视为回族伊斯兰教苏非门宦独具的一种特点。
门宦谢赫既是教众的最高精神领袖,有着至高的威严和地位,他的影响深入教众宗教和世俗生活的各个方面,教众对他极端地尊崇和信从。
教众拜见谢赫要行下跪礼。这种礼节在各地伊斯兰教苏非派中都比较流行,特别是在早期苏非中更为隆重。我们前面曾讲到,回族着名经师伍遵契所译中世纪波斯苏非教义学家名着《米勒沙德》(译本名为《归真要道》),其中载称:“穆里德拜见道长(指苏非教团的领袖),要行跪拜礼,但不可以向道长叩头,只能将自己的一面脸耳贴附道长的脚背上。”回族苏非门宦的教众,见到门宦谢赫、老人家,一般只行下跪礼,不再作脸耳贴附脚背之礼,表示对谢赫的无限尊敬和热爱。教众专程拜谒谢赫称为“遇爷”,藉以祈福沾吉,也是一种极大的荣幸。
谢赫、老人家的“口唤”,即他的指示或命令,教众要无条件地服从和遵守。而且有关个人行为和家庭生活俗务和婚丧、外出等等,有时也要向谢赫、老人家或他的热依斯请示,讨取他们的“口唤”,获得同意,才能去做,这一般叫做“讨口唤”。
在一些苏非门宦中,教众对谢赫要履行许多称之为“遵守”的礼节规则,作为教众对谢赫的宗教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