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武润婷.中国近代小说演变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
[147]夏东元.郑观应传.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148]夏晓虹.觉世与传世——梁启超的文学道路.北京:中华书局,2000
[149]向楷.世情小说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150]忻平.从上海发现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151]忻平.王韬评传.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152]熊月之.上海通史(第5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53]徐坷.清稗类钞(第十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
[154]徐载平,徐瑞芳.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北京:新华出版社,1988
[155]徐振燕.在传统与创新之间定位通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56]许纪霖.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史论.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157]许纪霖.公共性与公共知识分子.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158]许纪霖.中国知识分子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159]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2001
[160]薛福成.庸庵笔记.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
[161]严复.严复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
[162]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163]颜之推撰.颜氏家训集解.载王利器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3
[164]杨国明.晚清小说与近代商业社会.上海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3
[165]杨联芬.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66]杨柳桥.荀子诂译.济南:齐鲁书社,1985
[167]杨守森.二十世纪中国作家心态史.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168]杨树达.论语疏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
[169]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70]杨义.中国叙事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171]叶朗.中国小说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
[172]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73]余英时.中国知识人之史之考察.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74]俞达.青楼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175]袁宏道着.袁宏道集笺校.钱伯城笺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76]袁枚.袁枚全集(第二集).王英志校点.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177]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78]袁中道.珂雪斋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79]曾朴.孽海花.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180]张潮着.幽梦影.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181]张春帆.九尾龟.济南:时代文艺出版社,2005
[182]张次溪.清代燕都梨园史料.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1
[183]张岱.琅嬛文集.光绪三年首刊本
[184]张静庐.中国现代出版史料甲编.北京中华书局,1954
[185]张炯等.中华文学通史.北京:华艺出版社,1997
[186]张俊.清代小说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
[187]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下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188]张毅.潇洒与敬畏:中国士人的处世心态.长沙:岳麓书社,1995
[189]张仲礼.中国绅士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90]章开沅,马敏,朱英.中国近代史上的官绅商学.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191]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192]章清.亭子间——一群文化人和他们的事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193]章亚昕.近代文学观念的流变.桂林:漓江出版社,1991
[194]赵宝煦.知识分子与社会发展.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195]赵景深.中国小说丛考.济南:齐鲁书社,1990
[196]赵树功.闲意悠长:中国文人闲情审美观念演生史稿.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
[197]赵园.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98]郑伯奇.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三集·导言.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
[199]郑逸梅.书报话旧.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
[200]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四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20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
[202]周均韬.中国通俗小说家评传.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
[203]周明初.晚明士人心态及文学个案.上海:东方出版社,1997
[204]周岩.百年梦幻——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历程.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205]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06]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长沙:岳麓书社,1989
[207]朱熹.四书集注.长沙:岳麓书社,1985
[208]朱一玄.明清小说资料选编.济南:齐鲁书社,1990
[209]邹纪孟.学而优则仕:中国文人的仕宦生涯.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
[210]邹弢.海上尘天影.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3
[211]樽本照雄.新编增补清末民初小说目录.济南:齐鲁书社,2002
[212]左东岭.王学与晚明士人心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二、论文类
[1]白雪梅.《海上花列传》新论(硕士论文).南昌大学,2007
[2]鲍国华.论鲁迅的清末民初小说观.鲁迅研究月刊,2002年第3期.
[3]曹希霞.《海上花列传》人物论(硕士论文).兰州大学,2008
[4]陈方.试论二十世纪初期我国小说中的丑病形象-兼及谴责小说和鲁迅小说的比较.华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1期.
[5]陈娟.浅谈武侠小说中侠客形象的世俗化演变.文教资料,2009年第18期.
[6]陈平原.“元气淋漓”与“绝大文字”——梁启超及其“史界革命”的另一面.文学评论,2003年第3期.
[7]仇昉.晚清溢美型狭邪小说中的“滴仙”结构及其成因.广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2期.
[8]杜志军.近代狭邪小说兴起原因新探.明清小说研究,1999年第3期.
[9]范伯群.《海上花列传》:现代通俗小说开山之作.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年第3期.
[10]傅国涌.“文人论政”:一个已中断的传统.社会科学论坛,2003年第5期.
[11]高瑞泉.近代价值观念变革与晚清知识分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12]贺根民.近代小说观念的转型特征和体认.殷都学刊,2008年第4期.
[13]贺根民.知识分子的边缘化与晚清小说队伍嬗变.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14]胡全章.翻新小说:晚清小说新类型.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15]胡彦,陈青.理想的承载——浅析《三侠五义》所构建的侠义世界.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16]荆学义.晚清武侠公案小说与农耕文化.内蒙古大学学报(哲社版),1991年第1期.
[17]康文.略论中国近代科学小说.东岳论丛,2003年第5期.
[18]孔范今.论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与文学史重构.文学评论,2003年版第4期.
[19]孔庆东.中国科幻小说概说.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期3期
[20]黎泽济.晚清官吏薪俸收入概况.学术月刊,1994年第6期.
[21]李欧.论原型意象——“侠”的三层面.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4期.
[22]李新颖.中国近代报刊“文人论政”的嬗变过程.学术交流,2008年第5期.
[22]李兴阳.晚清小说类型理论的流变与意义.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科版),2005年第2期.
[23]梁爱民.中国近代小说观念的文化视角.宁夏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24]梁波.中国近代新型知识分子的政治参与.北方论丛,2000年第6期.
[25]刘大先.《三侠五义》的价值新探.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26]刘德隆.1872年——晚清小说的开端.东疆学刊,2003年1期.
[27]刘飞滨.文人·儒家思想·游侠精神.兰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28]刘红林.试论晚清狭邪小说《花月痕》的现代属性.明清小说研究.2008年第3期.
[29]刘久顺.从明清小说看文人的科举情结.中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2期.
[30]刘霞.晚清上海狭邪小说认知价值初探(硕士论文).宁夏大学,2005
[31]刘岩.千古文人侠客梦.国学,2008年第5期.
[32]刘泽华.战国时期的“士”.历史研究,1987年第4期.
[33]鲁德才.历史中的侠与小说中的侠——论古代文化观念中武侠性格的变迁.南开学报,2001年第1期.
[34]陆草.论近世文人的入世之心.周口师范专科学学报,2000年第6期.
[35]马丽敏.清代侠义小说中的“儒”侠及其形象构成.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36]苗怀明.从公案到侦探:论晚清公案小说的终结与近代侦探小说的生成.明清小说研究,2001年第2期.
[37]潘桂林.中国近代小说读者意识浅探.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38]苏状.“闲”与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人生(博士论文).复旦大学,2008
[39]孙月霞.晚清狭邪小说的现代意味(硕士论文).苏州大学,2005
[40]童庆炳.作家的童年经验及其对创作的影响.文学评论,1993年第4期.
[41]王萌.论中国才子佳人文学中的两性格局与文人心态.中州学刊,2003年第2期.
[42]王晓光.文人角色的变化与近代文学的转变.东方论坛,2003年3期.
[43]王一川.现代性的颜面.文艺争鸣,2006年第5期.
[44]谢昭新.晚清小说理论的“现代化”转化.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45]熊月之.略论晚清上海新型文化人的产生和汇聚.近代史研究,1997年4期.
[46]熊月之.上海租界与文化融合.学术月刊,2002年第5期.
[47]杨晓辉.从士绅到知识分子——中国知识阶层转型研究(博士论文),上海大学,2007
[48]姚福申.李伯元的办报生涯.新闻研究资料,第53辑.
[49]叶辉.从《新上海》窥探近代上海知识分子的边缘化心态》.上海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50]张敏.从稿费制度的实行看晚清上海文化市场的发育.史林,2001年第2期.
[51]余晓明.文学生态学研究(博士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52]余英时.中国知识分子的边缘化.二十一世纪,1991年第6期.
[53]喻兰.周梅森政治小说与晚清谴责小说的比较.文史资料,2006年1月号.
[54]袁春荣.《海上花列传》研究(硕士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2
[55]袁进.略谈《海上花列传》在小说城市化上的意义.明清小说研究,2005年第4期
[56]袁进.试论晚清小说读者的变化.明清小说研究,2001年第1期.
[57]袁良骏.中国侠义小说二题.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58]张敏.晚清新型文化人生活研究——以王韬为例.史林,2000年第2期.
[59]张培德.抗战时期上海文化人向香港的迁徙.史林,2002年第4期.
[60]张强.吴趼人文化观探微.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61]张雄.社会转型范畴的哲学思考.学术界,1993第5期.
[62]张玉法.近代中国社会变迁(1860-1916).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1期.
[63]张云,杜志军.论近代狭邪小说的思想倾向.河北学刊,1996年第4期.
[64]赵树功.“闲情与文学”研究论纲.文学理论研究,2006年第3期.
[65]周先慎.侠客精神漫议.寻根,2004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