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中西建筑室内空间设计比较研究
7543400000042

第42章 中西建筑室内空间设计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10)

木构架结构形式较为简单,结构材料主要是木材,与石材相比,更易于加工。唐宋以后由于使用了模数制,如宋代的“材份制”、清代的“斗口制”,各种木构件的尺寸大小和构造做法都可以做到定型化、规格化和标准化,因此在施工上,可以对各种木构件同时进行加工,然后再将预制的木构件组装起来即可。所以明成祖兴建北京故宫,从备料到预制各种木构件,再到组装竣工只花了十几年时间。这种先进、快速、方便的施工技术,同样体现在室内装修中,形成了可装、可卸的各种隔断形式。室内既可以通过安装隔断,将一个较大空间变成若干较小空间;也可以通过拆卸隔断,将较小空间变成较大空间。例如,北京故宫在冬季时,采暖方式主要依靠铺地下面的“火道”和可移动的“炭盆”,但由于故宫地处北方,加上室内空间高大,即使使用了这两种采暖方式,仍感觉寒冷,于是常利用装修隔断,将寝宫空间从水平与垂直两个方向上层层隔小,以此来保持室内温度,形成“暖阁”。此外,在隔断的使用上也有讲究,用碧纱橱之类的隔断,能够使间与间之间封闭,减少对流,达到保暖的效果;用花罩之类的隔断,能够使间与间之间开敞,加强通风,达到降温的效果。仅从室内装修看,古代中国人在长期的建筑实践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以随时而装、随时而卸的隔断,来满足人们居住生活的要求。

二、科学技术思想与西方建筑室内空间设计

1)西方科学技术思想

法国学者莱昂·罗斑的《希腊思想和科学精神的起源》一书的“序言”中引述了米劳德的一段话:“在知识的一切部门中,东方及埃及的民族都传给希腊人大量的材料、规律,及对日常生活很有用的方法。希腊人并不限于把它们都记载下来,而是把这张单子无限地增加……他们要求了解那种作为经验方法的总和而给予他们的东西的理由,他们要求单只用他们的理智这一源泉来证明如此漫长的观察历程所引导人们达到的那些规律的合法性。”相对古代东方、埃及的技术而言,西方科学起源于古希腊。自哲学家泰利斯(Thales,约公元前624-前547)提出了万物源于“水”的这一命题后,便奠定了西方哲学追问本源的科学精神。例如,德谟克里特以“原子”为基础,将宇宙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还原为原子的不同排列和组合;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数”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始基,因此“数”有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柏拉图赞同这种数的观点,并从哲学的高度强化了它的重要性。亚里士多德首次将哲学与其他科学区分开来,并在各个学科领域留下了众多着作,如物理学方面的《物理学》、《论生灭》、《论天》、《天象学》、《论宇宙》,生物学方面的《动物志》、《论动物的历史》、《论灵魂》,逻辑学方面的《范畴篇》、《分析篇》;等等。到希腊化时期,自然科学已经正式从哲学中分化出来,产生了一些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理论学科。例如,欧几里德几何学的《几何原本》,阿基米德力学的“杠杆原理”和“浮力原理”,托勒密天文学的《至大论》等。由希腊哲学奠定的科学精神,为后世西方科学所继承,特别是经过文艺复兴运动以后,形成了近代科学,产生了一大批科学巨匠及其研究成果,代表人物有哥白尼、布鲁诺、第谷、开普勒、伽利略、笛卡尔、牛顿等。17世纪后,随着西方工业革命、启蒙运动的发展,自然科学所取得的成就通过转变为实用技术,显示出强大的威力。

由以上罗列的科学技术成就我们可以看到,由于西方人注重知识、注重理论,形成了偏重于“科学型”的科学技术体系。这种偏向与希腊哲学有着很大关系,尽管希腊哲学也具有宏观性、思辨性、直觉性、整体性和模糊性的特点,也经历了用哲学思想来解释自然现象,以及自然科学与哲学浑为一体,但到了希腊化时期,自然科学正式从哲学中分化出来,这就使西方科学技术从很早的时候起就建立起自身的思维方式,通过运用抽象符号,建立定义定律,以理性论证和逻辑推理,来寻找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和理解。例如,欧几里德运用亚里士多德的演绎方法,把几何学知识系统化,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几何学体系,一直被认为是科学理论逻辑结构的典范。第二,科学能够持续向前发展,不断推陈出新,也与希腊哲学有关,由于希腊哲学具有开放、客观、批判、理性的特征,使得希腊科学也具有了这些特征,表现出强烈的怀疑和批判精神,以及自创理论的意识。例如,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我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第三,从科技活动的主体看,与中国知识分子很少参与活动相反,西方知识分子则表现出极大的热忱,把探索自然界的奥秘看作是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活动。亚里士多德说:“他们探索哲理只是为摆脱愚蠢,显然,他们是为了求知而从事学术,而无任何实用目的。”希腊人设定的不赋予任何实用目的的科学研究路线,为后世西方科学技术研究所继承,在推动科学发展的同时,也阻碍了技术的发展,因为“实用性科学眼光不够远大,为自己设定的发展空间是极小的。”这种状况直到近代科学技术以后才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西方科学技术思想也可以通过建筑加以说明。正当中国的孔子把宫室建筑营造看作是“雕虫小技,君子不齿”时,希腊人把建筑活动看成是“第一位的工作”,英语中的“Architecture”(建筑)一词,就是由希腊文中的“Archi-”(首要的或第一位的)与“Tekt”(工作者)两个词派生演化而来的。古罗马时期,已经出现关于“建筑师”培养的论述,维特鲁威主张建筑师应该具备多种学科知识和各种技艺,如应当擅长文笔、熟悉制图、精通几何学、深悉历史与哲学、理解音乐、初通医学、掌握法律、具有天文学知识等。他认为:“建筑的学问是广泛的,是由多种门类的知识修饰丰富起来的。

因此,如果不从儿童时期就攀登这些学问的阶梯,积累许多文学、科学知识,抵达建筑的崇高殿堂,便急速正经地就任建筑师的职务,我想是不可能的。”建筑师的教育要进行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系统学习,巴普斯(Pappus of Alexandria)约在公元前320年就指出,理论方面包括几何学、算术、天文学和物理学;实践方面包括金属加工、施工、木工、绘画等。此外,在西方建筑着作中,第一部以系统方法论述建筑的专着是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它的最大成就是,初步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建筑科学体系。这一体系不仅为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建筑着作所模仿,而且成为后世建筑学的基本教材。可见,西方建筑科学也如同其他自然科学一样,建筑师们以一种理性的态度来研究建筑科学,注重建筑本质和规律的总结,为西方建筑的继承与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西方科学技术思想对室内空间设计的影响

西方偏重于“科学型”、注重理论的科学技术思想,对室内空间设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室内空间用材上,以石头为主要材料。希腊人对石头的偏爱,一方面是由于希腊半岛盛产优质的大理石;另一方面与他们对石头的认识有关。在希腊神话中,人们把大地比作“人类的母亲”,把石头比作“大地母亲的骨骼”,在一场大洪水后,人类几乎灭绝,仅幸存丢卡利翁和皮拉,他们在神只的帮助下,将石头投向身后,于是再造了人类,因此人们“永远不忘记造成他们的物质”。罗马人在大量使用石材的基础上,还使用意大利半岛的一种特殊自然资源——火山灰,并用火山灰作为主要成份来调制天然混凝土,正是这种材料在促进拱券技术的发展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罗马人采用大理石、天然混凝土等石材创造了辉煌的罗马建筑,成就了罗马皇帝夸耀的“大理石的罗马”。中世纪为了把教堂建造得像基督教赞美诗中所描述的“永久的磐石”(Rock of Ages)一样,选择和供应优质的石材是建设者的一件大事。例如,“在三个世纪的岁月中,即1050年到1350年,法国人用了几百万吨的石头建造了80座大教堂、500座教堂以及几万座的小教堂。在三个世纪的时间里,法国用去的石头比古埃及在它的任何一个时期内的石头都要多——尽管光是大金字塔就有250万平方米。”文艺复兴的室内空间仍以石材为主要材料,真正在室内摒弃石材,取而代之以木材为主要材料的,是在洛可可的府邸中,“前一时期爱用的大理石,又硬又冷,不合小巧的客厅的情趣,除了用于壁炉上以外,淘汰掉了。墙面大多用木板,漆白色,后来又多用木材本色,打蜡。”可见,西方人对石材的偏爱如同中国人对木材的钟爱一样执着,直到18世纪才考虑用柔和、温暖的木材取代坚硬、冰冷的石材。

其次,在空间与结构上,以“专用性空间”适应各种使用功能的需求。西方建筑以石头作为主要材料,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砖石结构。古希腊时期,这种砖石结构的特性还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所看到的是砖石结构对木结构梁柱体系的模仿。随着建筑实践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砖石结构的特性在于耐压。罗马建筑通过使用天然混凝土材料,发展出最适合发挥砖石性能的结构方式——拱券。中世纪建筑的演变,本身就是一部结构变革的历史,在经历了早期基督教、罗马风建筑的结构试验后,到哥特式建筑达到高潮,形成了一种用柱子支承拱顶的类似于框架式的结构体系。此外,从建筑平面与结构平面、建筑空间与结构空间的关系看,中国建筑的空间形式具有通用性,住宅空间可以改为宗教空间,但西方住宅空间绝不可能作为宗教空间,即使同类建筑,空间形式也不相同,如教堂空间既有集中式形制,也有拉丁十字式形制,住宅空间既有中庭式,也有公寓式、别墅式,室内空间往往根据不同类型建筑的使用功能,划分为各种用途的房间。到17世纪,关于“房间分配”已经成为建筑学领域中一个专项课题,雅克弗朗索瓦·布隆代尔以相关的学术论文,开创了这项研究工作。据法国学者约翰·怀特海(John Whitehead)对18世纪法国室内艺术的研究,一座宫殿、住宅建筑的内部房间,主要由前厅、沙龙和餐厅、藏书室、走廊、卧室、内廷、浴室套房等构成,每个房间都有自己的用途。可见,西方室内空间是根据使用功能的需求来设定的,具有典型的“专用性”。在这样的空间中,室内装修并不像中国建筑那样能够自由灵活的分隔,加上西方建筑采用砖石结构,也就很难产生多种多样的分隔方式。

再次,在室内装修上,以不断改造的空间满足人们的生活要求。与中国木构架结构相比,西方砖石结构较为复杂,结构材料主要是石头,加工难度大,使建筑的建造过程充满了艰辛。哥特式教堂形成了类似于框架式的结构体系,然而,由于结构力学的原因,许多教堂都是建了塌,塌了再建,完全依靠工匠们对上帝的虔诚信仰和奉献精神,这些教堂的施工时间,有的长达六七十年,甚至上百年才告建成。西方建筑施工,没有形成装配式的施工方法,也就是说,建筑一旦建成,室内空间的格局也就既成事实,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很难根据功能的改变作灵活的调整,除非对建筑空间进行重新改造。例如,在凡尔赛宫的建设过程中,路易十四为了将其建造成欧洲最宏伟、最辉煌的宫殿,不惜一切代价,然而正是在这样一座宏大高敞、富丽堂皇的宫殿中,却不便生活起居。“西方的宫殿大部分是迷阵,事实上路易十四到了晚年,就吃不消凡尔赛宫那种过分形式化的迷阵,在附近不远处造了一座简单的小型宫殿,作为日常起居之住所。”路易十五继承王位进驻凡尔赛宫后,第一项改革就是对寝宫的改造。据历史学家研究:“1735年左右,他决定把所有门窗朝向马尔布勒庭院右翼的房间一律予以改造,……在加布里埃尔、维尔贝克和卢梭等人设计下,从整体上进行了改造,其美观在法兰西可以值得称道。距内阁会议厅最近的那间房,改成国王的寝宫。1738年,路易十五搬了进去。对于原先他曾祖父那个寝宫,他离开它并不觉得遗憾。那个寝宫豪华、宽阔,但却不保暖,以致他在那里住时经常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