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羚羊角粉、钩藤、桑叶、菊花凉肝息风;竹茹、浙贝母化痰清心;鲜生地黄、白芍、甘草柔肝养筋;茯神安神定志。痰涎壅盛者,加石菖蒲、胆南星、郁金、鲜竹沥清热化痰开窍;大便干结者,加大黄、玄明粉清热通腑;壮热不退、神识昏迷、四肢抽搐者,可选用紫雪丹、安宫牛黄丸等,以清心开窍,镇惊息风。如心阳虚脱,皮疹骤没,面色青灰,汗出肢厥,则用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味,急予固脱救逆。
【预防调护】
1.预防
(1)按计划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在流行期间有麻疹接触史者可及时注射丙种球蛋白以预防麻疹的发病。
(2)麻疹流行期间,勿带小儿去公共场所和流行区域,减少感染机会。
(3)易感儿接触传染源后,应隔离观察21天。
(4)尽早发现麻疹患儿,隔离至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者延长至10天。一般接触者隔离观察14天,已进行免疫接种者观察4周。
2.调护
(1)麻疹的护理工作极为重要,如果护理得当,可无并发症,使患儿顺利康复。
(2)卧室空气流通,温度、湿度适宜,避免直接吹风受寒和阳光刺激,床铺被褥舒适柔软,环境安静。
(3)注意补足水分,饮食应清淡、易消化,出疹期忌油腻辛辣之品,收没期根据食欲逐渐增加营养丰富的食物。
(4)保持眼、鼻、口及皮肤的清洁卫生。
二、幼儿急疹
幼儿急疹是因感受幼儿急疹时邪(人疱疹病毒6型),急起发热,3~4天后体温骤降,同时全身出现玫瑰红色小丘疹为特征的一种急性出疹性传染病。由于皮疹形似麻疹,且病发于婴幼儿,故中医学称为“奶麻”。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季节居多。发生于婴幼儿,尤多见于1岁以下婴儿,6个月以内婴儿亦可发病。患儿多能顺利出疹,极少有合并症,预后良好。病后可以获得持久免疫力,很少有第二次发病。
【病因病机】
幼儿急疹发病的原因,为感受幼儿急疹时邪。幼儿急疹时邪由口鼻而入,侵袭肺卫,郁于肌表,与气血相通,其主要病变在肺脾。正邪相争,热蕴肺脾,正气抗邪,时邪出于肺卫,疹透于肌肤,邪毒外泄。部分患儿疹出后气阴耗损,调养后多能康复。
本病时邪毒势并非深重,且小儿正气充盛,化热之后,正气能奋起与时邪抗争,邪正相搏,肺胃热毒泄于肌肤,一般可卫分而解,不致入里深入营血。所以,本病来势虽盛,但为时不长,邪热能解,也不致重伤气阴,预后良好。
【诊断】
诊断要点
(1)多发生于2岁以下婴幼儿。
(2)起病急骤,常突然高热,持续3~4天后热退,但全身症状轻微。
(3)身热始退,或热退稍后,即出现玫瑰红色皮疹。
(4)皮疹以躯干、腰部、臀部为主,面部及肘、膝关节等处较少。皮疹出现1~2天即消退,疹退后无脱屑及色素沉着斑。
(5)血象检查:白细胞总数偏低,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本病以卫气营血辨证为纲,但病在卫分为主,可涉气分,一般不至深入营血。病初为邪郁肌表证,症见急起高热,持续3~4天,除发热外,全身症状轻微。
热退之际或稍后,皮疹透发,出疹后病情迅速好转,皮疹消退,部分患儿见纳差、口干等症。
2.治疗原则本病治疗,以解表清热为主。邪郁肌表者,治以疏风清热,宣透邪毒;热退疹出后,治以清热生津,以助康复。
3.证治分类
(1)邪郁肌表
证候:骤发高热,持续3~4天,神情正常或稍有烦躁,饮食减少,偶有囟填或见惊厥,咽红,舌质偏红,舌苔薄黄,指纹浮紫。
辨证:本证属幼儿急疹常见证候。临床以突然出现高热,持续3~4天,其他伴见症状不多为特点。
治法:清热解表。
方药:银翘散加减。
时邪加寒郁表,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加苏叶、防风解表散寒;壮热不退,烦躁不安,加栀子、蝉蜕清热除烦;烦躁欲惊,加僵蚕、钩藤祛风镇惊;热郁脾胃,时作呕恶,加竹茹、生姜和胃降逆;食欲不振,大便溏薄,加葛根、白扁豆、焦山楂调脾止泻。
(2)毒透肌肤
证候:身热已退,肌肤出现玫瑰红色小丘疹,皮疹始见于躯干部,很快延及全身,经1~2天皮疹消退,肤无痒感,或有口干、纳差,舌质偏红,苔薄少津,指纹淡紫。
辨证:本证以皮疹透发,身热骤降为特点。气阴耗损者,可见皮肤较干、口干多饮、食欲不振、舌红少津等症。
治法:清热生津。
方药: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玄参方加减。
食欲不振,加鸡内金、麦芽健脾和胃;大便干硬,加火麻仁、瓜蒌仁润肠通便。
【预防调护】
1.预防
(1)隔离患儿,至出疹后5天。
(2)在婴幼儿集体场所,如托儿所、幼儿园等,如发现可疑患儿,应隔离观察7~10天。
2.调护
(1)患病期间宜安静休息,注重避风寒,防感冒。
(2)饮食宜清淡,容易消化,忌油腻,多饮水。
三、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时邪(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强的出疹性疾病,以发热,皮肤黏膜分批出现瘙痒性皮疹,丘疹、疱疹、结痂同时存在为主要特征。因其疱疹内含水液,形态椭圆,状如豆粒,故中西医均称为水痘。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季发病率高。任何年龄小儿皆可发病,90%为10岁以下小儿,以6~9岁儿童最为多见。本病一般预后良好,一次感染水痘大多可获终身免疫,当机体免疫功能受损时或已接种过水痘疫苗者,也可有第二次感染,但症状轻微。水痘潜伏期为10~21天。水痘病毒结痂后消失,故传染期自发疹前24小时至病损结痂7~8天。
【病因病机】
小儿水痘的发生为感受水痘时邪所致。在气候变化,水痘流行期间易被感染。当小儿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外邪乘虚侵入而成水痘。
水痘病在肺脾两经。肺主皮毛,脾主肌肉,水痘时邪由口鼻而入,蕴郁于肺脾;时邪袭肺,且与内湿相搏,而出现发热、流涕、水痘布露等症。
(1)邪伤肺卫:水痘时邪从口鼻而入,蕴郁于肺。肺司宣肃,外邪袭肺,肺卫为邪所伤,宣降失常,则致发热,流涕,咳嗽;病邪深入,郁于肺脾,肺主皮毛,脾主肌肉,正气抗邪外出,时邪夹湿透于肌表,正盛邪轻,则致水痘稀疏,疹色红润,疱浆清亮,随后湿毒清解,疱疹结痂向愈。
(2)毒炽气营:若小儿素体虚弱,加之感邪较重,调护不当,邪盛正衰,邪毒炽盛,则内传气营。气分热盛,致壮热,烦躁,口渴,面红目赤;毒传营分,与内湿相搏外透肌表,则致水痘密集,疹色暗紫,疱浆浑浊。
小儿感受水痘时邪后,若邪毒炽盛,易毒热化火,加之小儿肝常有余,心火易炽,邪毒易于内陷,可出现壮热不退,神志模糊,甚至昏迷、抽搐等症,此为邪毒内陷心肝之变证。小儿肺脏娇嫩,感邪之后,若邪毒内犯,闭阻于肺,肺失宣肃,出现高热、咳嗽不爽、气喘、鼻煽、口唇青紫等症,此为邪毒闭肺之变证。
【诊断】
诊断要点
(1)起病2~3周前有水痘接触史。
(2)周身可见疱疹,以躯干部为主。疱疹呈椭圆形,大小不一,内含水液,周围红晕,常伴有瘙痒,结痂后不留瘢痕。皮疹分批出现,在同一时期,丘疹、疱疹、干痂并见。
(3)血象检查:白细胞大都正常,或有轻度增高。
(4)病原学检查:使用单抗-免疫荧光法检测病毒抗原,敏感性较高,有助于病毒学诊断。用抗膜抗原荧光试验、免疫黏附血凝试验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抗体,在出疹1~4天后即出现,2~3周后滴度增加4倍以上即可确诊。刮取新鲜水疱基底物,用瑞氏染色找到多核巨细胞和核内包涵体,可供快速诊断。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本病辨证,重在辨卫分、气分、营分。根据全身及局部症状,凡痘疹小而稀疏,色红润,疱浆清亮,或伴有微热、流涕、咳嗽等症,为病在卫分;若水痘邪毒较重,皮疹大而密集,色赤紫,疱浆浑浊,伴有高热、烦躁等症,为病在气分、营分。病重者易出现邪陷心肝、邪毒闭肺之变证。
2.治疗原则治疗水痘,以清热解毒利湿为基本原则。根据不同的证型分别治以疏风清热、利湿解毒,清气凉营、解毒渗湿。对邪陷心肝、邪毒闭肺之变证,则治以清热解毒、镇惊开窍、开肺化痰之法。
3.证治分类
(1)邪伤肺卫
证候:发热轻微,或无热,鼻塞流涕,喷嚏,咳嗽,起病后1~2天出皮疹,疹色红润,疱浆清亮,根盘红晕,皮疹瘙痒,分布稀疏,此起彼伏,以躯干为多,舌苔薄白,脉浮数。
辨证:本证以微热流涕,皮疹稀疏,疹色红润,疱浆清亮为特征,全身症状不重。
治法:疏风清热,利湿解毒。
方药:银翘散加减。
咳嗽有痰者加杏仁、浙贝母宣肺化痰;咽喉疼痛者加板蓝根、僵蚕清热解毒利咽;皮肤瘙痒者加蝉蜕、地肤子祛风止痒。
(2)邪炽气营
证候:壮热不退,烦躁不安,口渴欲饮,面红目赤,皮疹分布较密,疹色紫暗,疱浆浑浊,甚至可见出血性皮疹、紫癜,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红或绛,苔黄糙而干,脉数有力。
辨证:本证以壮热烦躁,面红目赤,疹色紫暗,疱浆浑浊,疹点密布为特征。气分热重者烦热口渴,舌苔黄糙;营分热重者疹色紫暗、出血,舌质绛。
治法:清气凉营,解毒化湿。
方药:清胃解毒汤加减。
常用升麻清热透疹;黄连、黄芩清热解毒;石膏清气分之热;牡丹皮、生地黄凉营清热;紫草、栀子、碧玉散清热凉营化湿。口舌生疮,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全瓜蒌通腑泻火;津液耗伤,口唇干燥者加麦冬、芦根养阴生津。
【预防调护】
1.预防
(1)本病流行期间,少去公共场所。
(2)易感孕妇在妊娠早期接触水痘,应给予水痘-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被动免疫。
如患水痘,则须终止妊娠。
(3)控制传染源。
(4)已被水痘病儿污染的被服及用具应采用相应消毒措施。
(5)对免疫功能低下或被抑制患儿在接触水痘病毒72小时内应肌内注射水痘-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
2.调护
(1)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新鲜,注意避风寒,防止复感外邪。
(2)饮食宜易消化、清淡,多饮温开水。
(3)保持皮肤清洁,勤换内衣,剪短手指甲,或戴连指手套,以防抓破疱疹,减少继发感染。
(4)正在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期间的患儿,若发生水痘,应立即减量或停用。
(5)对水痘伴发热的患儿,不可使用水杨酸制剂,以免发生瑞氏综合征。
四、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感受手足口病时邪(柯萨奇病毒A)引起的发疹性传染病,临床以手足肌肤、口咽部发生疱疹为特征。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为多见。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常见于5岁以下小儿。本病传染性强,易引起流行。一般预后较好,少数重症患儿可合并心肌炎、脑炎、脑膜炎等,甚或危及生命。
【病因病机】
引起本病的病因为感受手足口病时邪,其病变部位在肺脾二经。小儿肺脏娇嫩,不耐邪扰,脾常不足,易受损伤。时邪疫毒由口鼻而入,内侵肺脾,肺属卫外合皮毛,主宣发肃降,为水之上源;脾属土,司运化,主四肢肌肉,为水谷之海,开窍于口。
邪毒初犯,肺气失宣,卫阳被遏,脾气失健,胃失和降,则见发热、咳嗽、流涕、口痛、纳差、恶心、呕吐、泄泻等症;邪毒蕴郁,气化失司,水湿内停,与毒相搏,外透肌表,则发疱疹。感邪轻者,疱疹仅限于手足肌肤及口咽部,分布稀疏,全身症状轻浅;若感邪较重,毒热内盛,则疱疹波及四肢、臀部,且分布稠密,根盘红晕显着,全身症状深重,甚或邪毒内陷而出现神昏、抽搐等。此外,也有因邪毒犯心,气阴耗损,出现心悸气短、胸闷乏力,阴损及阳,心阳欲脱,危及生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