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头疖:患处皮肤上有一红色结块,范围3cm左右,灼热疼痛,突起根浅,中心有一脓头,出脓即愈。
(2)无头疖:皮肤上有一红色结块,范围3cm左右,无脓头,表面灼热,触之疼痛,2~3天化脓,溃后多迅速愈合。
(3)蝼蛄疖:多发于儿童头部。临床常见两种类型,一种是坚硬型,一种是多发型。
(4)疖病:好发于项后发际,背部,臀部。
2.鉴别诊断
(1)痈:常为单发,初期无头,局部顶高色赤,表皮紧张光亮,肿势范围较大,6~9cm,初起即伴有明显全身症状。
(2)颜面顶疮:初期有粟粒状脓头,根脚较深,状如钉丁,肿势散漫,肿胀范围显着大于疖,出脓日期较晚且有脓栓,大多数患者初期即有明显症状。
(3)囊肿型痤疮:好发于面颊部和背部,初为坚实丘疹,可挤出白色粉样物质,反复积压形成大小不等的结节,病程较长,30岁以后发病减少。
【辨证论治】
1.内治
(1)热毒蕴结证
证候:常见于气实火盛患者,好发于项后发际、背部、臀部。轻者疖肿只有1个或2个,多则可散发全身,或簇集一处,或此愈彼起;伴发热,口渴,溲赤,便秘;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金银花20g,野菊花15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5g,天葵子15g,黄连9g,黄芩6g,黄柏6g,栀子9g。
(2)暑热浸淫证
证候:发于夏秋季节,以小儿及产妇多见。局部皮肤红肿结块,灼热疼痛,根脚很浅,范围局限;可伴发热,口干,便秘,溲赤等;舌苔薄腻,脉滑数。
治法:清暑化湿解毒。
方药:清暑汤加减。
西洋参10g,石斛9g,麦冬9g,黄连5g,竹叶9g,荷梗9g,知母9g,甘草6g,粳米9g,西瓜翠衣10g。
疖在头面部,加野菊花、防风;疖在身体下部,加黄柏、苍术;热毒内盛者,加黄连,黄柏、栀子;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枳实。
(3)体虚毒恋,阴虚内热证证候:疖肿常此愈彼起,不断发生。或散发全身各处,或固定一处,疖肿较大易转变成有头疽;常伴口干唇燥;舌质红,苔薄,脉洪数。
治法:养阴清热解毒。
方药:仙方活命饮合增液汤加减。
玄参12g,麦冬12g,五味子6g,白芷6g,贝母6g,防风6g,赤芍6g,当归6g,甘草6g,皂角6g,穿山甲(代)6g,天花粉6g,没药6g。
(4)体虚毒恋,脾胃虚弱证证候:疖肿泛发全身各处,成脓,收口时间均较长,脓水稀薄;常伴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纳少便溏;舌质淡有齿痕,苔薄,脉濡。
治法:健脾和胃,清化湿热。
方药:五神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
党参15g,茯苓12g,白术15g,白扁豆9g,陈皮9g。
2.外治
(1)初起小者用千捶膏盖贴或三黄洗剂外搽;大者用金黄散或玉露散。每天1次或2次,或煎后每日外洗2次。
(2)脓成则切开排脓,掺九一丹,太乙膏盖贴;深者可以药线引流。脓尽用生肌散掺白玉膏收口。
(3)蝼蛄疖宜做十字形切开,如遇出血,可用棉垫加多头带缚扎以压迫止血。若有死骨,待松动时用镊子钳出。可配合垫棉法,使皮肉粘连愈合。
【预防调护】
(1)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理发,勤修指甲,勤换衣服。
(2)少食辛辣助火之品,患疖时忌食鱼腥发物,保持大便通畅。
(3)搞好防暑降温工作,多饮清凉饮料,防止痱子发生。
(4)患消渴病者易及时治疗,体虚者应积极锻炼身体。
二、痈
痈指发生在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特点是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疼痛,结块范围在6~9cm,发病迅速,易肿,易脓,易溃,易敛,或伴有恶寒,发热,口渴症状。痈可分为内痈和外痈。
【病因病机】
外感六淫邪毒,或过食膏粱厚味,聚湿生浊,留于肌肤,郁结不散,可使营卫不和,气血凝滞,经络壅滞,化毒成痈。
【诊断】
1.临床表现
(1)初起在皮肉之间肿胀,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疼痛结块。轻者无全身症状,重者有恶寒,发热,口渴症状,苔腻,脉洪数。
(2)成脓在发病后7天左右,局部高突,疼痛加剧。
(3)溃后脓出稠厚,色白,外伤血肿化脓可见夹杂紫色血块,疮口过小脓流不畅,影响愈合。
(4)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2.鉴别诊断
(1)脂瘤:染毒平时有结块,与表皮粘连,推之可动,中心皮肤粗大黑色毛孔,挤出粉刺样物,有臭味。
(2)有头疽:发于项背部肌肉丰厚处。初起有粟米状疮头,而后肿势迅速扩大,形成多个脓头,范围大,溃后如蜂窝,全身症状明显,病程长。
(3)发:在皮肤疏松部位,红肿成片,灼热疼痛,红肿以中心明显,四周较淡,边界不清,较痈大,3~5天皮肤湿烂,后腐溃,色黑,或中软而不溃,并有明显全身症状。
【辨证论治】
1.内治
(1)火毒凝结证
证候:局部光软无头,迅速结块,皮肤红,重者有恶寒,发热,口渴症状,苔腻,脉洪数或弦滑。
治法:清热解毒,行瘀活血。
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
白芷9g,贝母6g,防风6g,赤芍9g,当归9g,甘草6g,皂角6g,穿山甲(代)6g,天花粉9g,没药6g。
(2)热盛肉腐证
证候:红热明显肿势高突,疼痛剧烈,溃后脓出则肿消,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和营清热,透脓托毒。
方药:仙方活命饮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黄芩9g,黄连6g,炙甘草6g,桔梗6g,没药6g,金银花20g,野菊花15g,紫花地丁15g,天葵子15g。
(3)气血两虚证
证候:脓水稀薄,疮面新肉不生,色淡红或暗红,愈合缓慢。伴面色无华,神疲乏力,纳少。舌淡,苔少,脉沉细无力。
治法:益气养血,托毒生肌。
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
当归9g,川芎9g,生地黄12g,白芍9g,白芷9g,赤芍9g,甘草6g。
2.外治法
(1)初起用金黄膏或金黄散,以冷开水或醋调成糊状外敷。
(2)成脓易切开排脓。
(3)溃后用药线蘸八一丹插入疮口,3~5天后改用九一丹外盖金黄膏或玉露膏,待肿势消退用红油膏盖贴。
(4)有袋脓者,用棉垫加压包扎,如无效可开创引流。
【预防调护】
(1)保持局部皮肤清洁。
(2)平素少食辛辣,肥甘厚味,忌烟酒及鱼腥发物。
(3)有全身症状宜卧床休息,减少患部活动。
第二十节流注
流注是发于肌肉深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脓血证。其特点是好发于四肢躯干肌肉丰厚处的深部,发病急骤,局部漫肿疼痛,皮色如常,容易走窜,常见于此处未愈,他处又起。
【病因病机】
本病因正气不足,邪毒流窜,使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而成。
【诊断】
1.临床表现除头面,前后二阴,腕、踝等远端比较少见外,其余任何部位均可发生,尤多见于腰部,臀部,大腿后部,髂部等处。
2.鉴别诊断
(1)环跳疽:疼痛在髋关节部,可致臀部外突,大腿向外旋,患肢不能伸直和弯曲。
(2)髋关节流痰:起病缓慢,可有虚痨病史,患肢伸而难屈,局部和全身症状均不明显。
【辨证论治】
1.内治
(1)余毒攻窜证
证候:发病前有疔、疮、痈、疖等病史,局部漫肿疼痛,全身伴有壮热,口渴,甚则神昏谵语,苔黄,脉洪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通络。
方药:黄连解毒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
黄连9g,黄芩6g,黄柏6g,栀子9g,犀角9g,地黄12g,白芍12g,牡丹皮9g。
(2)暑湿交阻证
证候:多发于夏秋之间。局部漫肿疼痛,初起伴恶寒发热,头胀胸闷,呕恶,周身关节疼痛,苔白腻,脉滑数。
治法:解毒清暑化湿。
方药:清暑汤加减。
石斛15g,麦冬9g,黄连3g,竹叶6g,知母6g,甘草6g,沙参12g。
(3)瘀血凝滞证
证候:跌打损伤诱发者,多发于伤处,局部漫肿疼痛,皮色红或青紫,溃后脓液夹有瘀血块。发病较缓,初期一般全身症状较轻,化脓时出现高热,苔薄白或黄腻,脉涩或数。
治法:和营活血,祛瘀通络。
方药:活血散瘀汤加减。
当归9g,桃仁9g,红花6g,赤芍9g,炙甘草6g,枳壳6g,川芎9g。
2.外治初期肿而无块者,用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肿而有块者用太乙膏掺红灵丹贴之。
【预防调护】
(1)保持局部皮肤清洁。
(2)平素少食辛辣,肥甘厚味,忌烟酒及鱼腥发物。
(3)有全身症状宜卧床休息,减少患部活动。
第二十一节瘰疬
瘰疬是一种发生于颈部的慢性化脓性疾病。俗称“疬子诋毁”或“老鼠疮”。本病多见于体弱儿童或青年,好发于颈部两侧,病程缓慢。
【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于忧思恼怒,肝气郁结,脾失健运,痰湿内生,结于颈部;日久痰浊化热,痰火凝结而形成。
【诊断】
1.临床表现多见于儿童或青年,好发于颈部的一侧或两侧,也可延及颌下、缺盆、腋部,病程缓慢。发病前常有虚劳病史。
2.鉴别诊断
(1)颈痈:初起如鸡卵,皮色不变,肿胀范围相对较小,灼热疼痛,经7~10天成脓,10~14天可以愈合。伴有明显外感风温症状。
(2)痈:发病前多有风温、风热症状,颈前结喉两侧结块,皮色不变,微有灼热,疼痛牵引耳后枕部,较少化脓。
【辨证论治】
1.内治
(1)气滞痰凝证
证候:多见于初期,肿块坚实,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疏肝理气,化痰散结。
方药:开郁散加减。
党参15g,槟榔9g,沉香6g,乌药6g,香附9g。
(2)阴虚火旺证
证候:核块逐渐增大,皮核相连,皮色转暗红,午后潮热,夜间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六味地黄丸合清骨散加减。
生地黄24g,山药12g,山茱萸12g,牡丹皮9g,泽泻9g,茯苓9g,银柴胡12g,胡黄连6g。
(3)气血两虚证
证候:疮口流脓稀薄,日久不愈,面色少华,舌质淡红,苔白或微黄,脉数无力。
治法:补气养血。
方药:香贝养荣汤加减。
党参15g,茯苓9g,白术15g,甘草6g,木香6g,贝母9g。
2.外治
(1)初期:局部肿块可敷冲和膏或用阳和解凝膏掺黑退消,5~7天一换。
(2)中期:外敷冲和膏,如脓成未熟,用千捶膏。脓熟宜切开排脓,创口宜大。
(3)后期:已溃者一般先用五五丹或七三丹,次用八二丹药线引流,或药棉嵌入创口外敷红油膏或冲和膏。肉芽鲜红,脓腐已尽时,改用生肌散、白玉膏。
【预防调护】
(1)保持心情舒畅,情绪稳定。
(2)节制房事,以免耗损肾阳。避免过度体力活动,注意劳逸结合。
(3)增加营养食物,忌食鱼腥发物,辛辣刺激之品。
(4)积极治疗其他部位的虚劳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