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论治】
1.气虚证
主要证候:恶露过期不尽,量多,色淡,质稀,无臭气;面色白,神疲懒言,四肢无力,小腹空坠;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气摄血固冲。
方药:补中益气汤(方见月经先期)加艾叶6g,阿胶10g,益母草10g。
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
2.血瘀证
主要证候:恶露过期不尽,量时少或时多,色暗有块,小腹疼痛拒按,舌紫黯或边有瘀点,脉沉涩。
治法:活血化瘀止血。
方药:生化汤(方见产后发热)加益母草10g,炒蒲黄10g。
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
3.血热证
主要证候:产后恶露过期不止,量较多,色紫红,质黏稠,有臭味;面色潮红,舌质红,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止血。
方药:保阴煎(方见月经过多)加益母草10g,七叶一枝花10g,贯众10g。
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
【预后】
(1)及时治疗,大多可愈。
(2)出血日久可导致贫血。
(3)有胎盘胎膜残留,可继发感染,严重者可因出血过多而昏厥。
(4)出血淋漓不止,达2~3个月者,应高度警惕绒毛膜上皮癌,宜做相关检查。
【预防调护】
(1)孕期检查及营养调护。
(2)胎盘娩出后,必须仔细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如发现有宫腔残留,应立即清宫。
(3)产后注意适当休息,注意产褥卫生,避免感受风寒。增加营养,不宜过食辛燥之品。
(4)做产后保健操。
四、缺乳
产后哺乳期内,产妇乳汁甚少或无乳可下者,称“缺乳”,又称“产后乳汁不行”。
【病因病机】
(1)气血虚弱,乳汁生化不足。
(2)肝郁气滞、痰浊阻滞,乳络不畅。
【诊断】
在哺乳期中,乳汁甚少,不足以喂养婴儿,或全无乳汁。
【辨证论治】
1.气血虚弱证主要证候:产后乳汁少甚或全无,乳汁稀薄,乳房柔软无胀感;面色少华,倦怠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气养血,佐以通乳。
方药:通乳丹(《傅青主女科》)。
人参10g,黄芪20g,当归10g,麦冬10g,木通6g,桔梗10g,猪蹄2个。
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
2.肝郁气滞证
主要证候:产后乳汁分泌少,甚或全无,乳房胀硬、疼痛,乳汁稠;伴胸胁胀满,情志抑郁,食欲不振;舌质正常,苔薄黄,脉弦或弦滑。
治法:疏肝解郁,通络下乳。
方药:下乳涌泉散(清太医院配方)。
当归10g,白芍10g,川芎10g,地黄10g,柴胡6g,青皮9g,天花粉10g,漏芦9g,通草9g,桔梗10g,白芷10g,穿山甲(代)10g,王不留行10g,甘草6g。
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
3.痰浊阻滞证
主要证候:乳汁甚少或无乳可下,乳房硕大或下垂不胀满,乳汁不稠;形体肥胖,胸闷痰多,纳少便溏,或食多乳少;舌淡胖,苔腻,脉沉细。
治法:健脾化痰,通乳。
方药:苍附导痰丸(方见月经过少)合漏芦散(《济阴纲目》)。
茯苓12g,法半夏9g,陈皮10g,甘草6g,苍术10g,香附9g,胆南星6g,枳壳10g,生姜6g,神曲10g,漏芦10g,蛇蜕3g,瓜蒌10g。
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
【其他疗法】
(1)鸡血藤、大枣、桑寄生煎水代茶。
(2)猪蹄2只,通草24g,同炖,去通草食猪蹄饮汤。
(3)生黄芪30g,当归9g,炖猪蹄。
(4)乳房有块者,局部用橘皮煎水外敷,以宣通气血。
【预后】
(1)及时治疗,则乳汁可下。
(2)身体虚弱或先天乳腺发育不良,则预后较差。
(3)乳汁壅滞,经治疗乳汁仍然排出不畅,可转化为乳痈。
【预防调护】
(1)孕期做好乳头护理,产检时若发现乳头凹陷者,经常把乳头向外拉,要常用肥皂擦洗乳头。
(2)纠正贫血。
(3)早哺乳,按需哺乳。
(4)多吃蔬菜与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多饮水。
(5)保持心情愉快。
第十节妇科杂病
凡不属于经、带、胎、产疾病范围,而又与妇女解剖、生理妇科疾病有关的,统称为妇科杂病。
一、不孕症
凡女子婚后未避孕,有正常性生活同居2年而未受孕者;或曾有过妊娠,而后未避孕,又连续2年未再受孕者,称不孕症。前者为原发性不孕,古称“全不产”;后者为继发性不孕,古称“断绪”。
【病因病机】
(1)肾虚:冲任虚衰。
(2)肝郁:冲任失调。
(3)血瘀:冲任胞宫胞脉阻滞。
(4)痰湿:冲任胞宫胞脉阻滞。
【诊断】
通过男女双方全面检查找出原因,是不孕症的诊治关键。
【治疗】
不孕症的原因很复杂,治疗不孕症大多较困难,疗程较长。
(一)一般治疗
(1)增强体质。
(2)治愈影响受孕的疾病。
(3)预测排卵期行性生活(排卵前2~3天、排卵日和排卵后24小时内)。
(二)辨证论治
1.肾虚证
(1)肾气虚证
主要证候:婚久不孕,月经不调或停闭,经量或多或少,色黯;头晕耳鸣,腰酸膝软,精神疲倦,小便清长;舌淡、苔薄,脉沉细,两尺尤甚。
治法:补肾益气,温养冲任。
方药:毓麟珠(《景岳全书》)。
当归10g,川芎9g,白芍10g,熟地黄12g,人参10g,白术15g,茯苓10g,炙甘草10g,菟丝子15g,杜仲12g,鹿角霜10g,川椒3g。
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
(2)肾阳虚证主要证候:婚久不孕,月经迟发,或月经后推,或停闭不行,经色淡暗,性欲淡漠,小腹冷,带下量多,清稀如水。或子宫发育不良;头晕耳鸣,腰酸膝软,夜尿多;眼眶黯,面部黯斑,或环唇黯;舌质淡黯,苔白,脉沉细尺弱。
治法:温肾暖宫,调补冲任。
方药:温胞饮(《傅青主女科》)。
巴戟天10g,补骨脂12g,菟丝子10g,肉桂6g,附子6g,杜仲12g,白术10g,山药12g,芡实10g,人参10g。
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
(3)肾阴虚证
主要证候:婚久不孕,月经常提前,经量少或月经停闭,经色较鲜红。或行经时间延甚则崩中或漏下不止;形体消瘦,头晕耳鸣,腰酸膝软,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眼花,肌肤失润,阴中干涩;舌质稍红略干,苔少,脉细或细数。
治法:滋肾养血,调补冲任。
方药:养精种玉汤(《傅青主女科》)。
当归10g,白芍10g,熟地黄12g,山茱萸10g。
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
2.肝郁证
主要证候:婚久不孕,月经或先或后,经量多少不一,或经来腹痛;或经前烦躁易怒,胸胁乳房胀痛,精神抑郁,善太息;舌黯红或舌边有瘀斑,脉弦细。
治法:疏肝解郁,理血调经。
方药:开郁种玉汤或百灵调肝汤。
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
3.血瘀证
主要证候:婚久不孕,月经多推后或周期正常,经来腹痛,甚或呈进行性加剧,经量多少不一,经色紫黯,有血块,块下痛减;有时经行不畅、淋漓难净,或经间出血;或肛门坠胀不适,性交痛;舌质紫黯或舌边有瘀点,苔薄白,脉弦或弦细涩。
治法:逐瘀荡胞,调经助孕。
方药:少腹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方见痛经)。
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
4.痰湿证
主要证候:婚久不孕,多自青春期始即形体肥胖,月经常推后、稀发,甚则停闭不行;带下量多,色白质黏无臭;头晕心悸,胸闷泛恶,面目虚浮或白;舌淡胖,苔白腻,脉滑。
治法:燥湿化痰,行滞调经。
方药:苍附导痰丸(方见月经过少)。
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
【预后】
本病预后与年龄、发育、不孕原因、病程长短等密切相关。一般而言,年龄较轻、发育正常、功能性不孕、病程短者,预后较好;反之,年龄大、发育欠佳、器质性病变不孕症、病程长者,疗效较差。
【预防调护】
(1)注意经期卫生。
(2)调畅情志。
(3)避免过多宫腔手术。
(4)不宜食肥甘、滋腻及辛辣之品。
二、瘕
妇人下腹结块,伴有或胀、或痛、或满、或异常出血者,称为瘕。者有形可征,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瘕者假聚成形,聚散无常,推之可移,痛无定处。一般属血病,瘕属气病,但临床常难以划分,故并称瘕。
【病因病机】
气滞血瘀,痰湿瘀结,湿热瘀阻,肾虚血瘀。
【诊断】
下腹部有肿块,兼有或胀满、或疼痛、或月经不调、或带下异常等症状者,即可诊为瘕。
【辨证论治】
1.气滞血瘀证
主要证候:下腹部结块,触之有形,按之痛或无痛,小腹胀满,月经先后不定,经血量多有块,经行难净,经色黯;精神抑郁,胸闷不舒,面色晦黯,肌肤甲错;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沉弦涩。
治法:行气活血,化瘀消。
方药:香棱丸(《济生方》)。
木香10g,丁香6g,三棱10g,茴香6g,莪术10g,枳壳10g,青皮10g,川楝子10g。
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
2.痰湿瘀结证
主要证候:下腹结块,触之不坚,固定难移,经行量多,淋漓难净,经间带下增多;胸脘痞闷,腰腹疼痛;舌体胖大,紫黯,有瘀斑、瘀点,苔白厚腻,脉弦滑或沉涩。
治法:化痰除湿,活血消。
方药:苍附导痰丸(《方见月经过少》)合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
桂枝9g,茯苓12g,桃仁10g,赤芍10g,牡丹皮10g。
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
3.湿热瘀阻证
主要证候:下腹部肿块,热痛起伏,触之痛剧,痛连腰骶,经行量多,经期延长,带下量多,色黄如脓,或赤白兼杂;兼见身热口渴,心烦不宁,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黯红,有瘀斑,苔黄,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化瘀消。
方药:大黄牡丹皮汤(《金匮要略》)加木通3g,茯苓12g。
酒大黄6g,牡丹皮10g,桃仁10g,冬瓜仁10g,芒硝6g。
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
4.肾虚血瘀证
主要证候:下腹部结块,触痛;月经量多或少,经行腹痛较剧,经色紫黯有块,婚久不孕或曾反复流产;腰酸膝软,头晕耳鸣;舌黯,脉弦细。
治法:补肾活血,消散结。
方药:补肾祛瘀方(李祥云经验方)。
仙茅10g,淫羊藿10g,熟地黄10g,山药12g,香附10g,三棱10g,莪术10g,鸡血藤12g,丹参12g。
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
【预后】
中医药治疗大多有效。着重整体调治,对改善症状、缩小瘤体、调经助孕、安胎有确切疗效,无明显不良反应。
【预防调护】
(1)定期开展以防癌为主的妇女病普查。
(2)40岁以上者,最好每年普查1次,以期早发现,早治疗。
(3)及时有效的综合治疗,排除恶性病变。
三、妇人腹痛
妇女不在行经、妊娠及产后期间发生小腹或少腹疼痛,甚则痛连腰骶者,称为“妇人腹痛”,亦称“妇人腹中痛”。
【病因病机】
(1)肾阳虚衰:胞脉血行不畅,不通则痛。
(2)血虚失荣:胞脉失养,不荣则痛。
(3)气滞血瘀。
(4)湿热瘀结:胞脉血行不畅,不通则痛。
(5)寒湿凝滞。
【诊断】
下腹部疼痛,或伴发热,经前或经期加重,身体倦怠易疲劳。阴道肛门坠痛,经前乳房胀痛,经前期有排便痛。疼痛每在劳累、久站或性交后加重。月经频发或经量过多。带下量多,色黄,有臭气。严重者高热、寒战。
【辨证论治】
1.肾阳虚衰型
主要证候:小腹冷痛下坠,喜温喜按,腰酸膝软,头晕耳鸣,畏寒肢冷,小便频数,夜尿量多,大便不实。舌淡,苔白滑,脉沉弱。
治法:温肾助阳,暖宫止痛。
方药:温胞饮(方见不孕症)。
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
2.血虚型
主要证候:小腹隐痛,喜按,头晕眼花,心悸少寐,大便燥结,面色萎黄,舌淡,苔少,脉细无力。
治法:补血养营,和中止痛。
方药:当归建中汤(《千金翼方》)。
当归10g,桂枝9g,芍药15g,甘草6g,生姜6g,大枣9g,饴糖15g。
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
3.气滞血瘀型
主要证候:小腹或少腹胀痛,拒按,胸胁乳房胀痛,脘腹胀满,食欲欠佳,烦躁易怒,时欲太息,舌紫黯或有紫点,脉弦涩。
治法:行气活血,化瘀止痛。
方药:牡月散(《妇人大全良方》)。
牡丹皮10g,肉桂6g,当归10g,延胡索15g,莪术10g,牛膝15g,赤芍10g,荆三棱10g。
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
4.湿热瘀结型
主要证候:小腹疼痛拒按,有灼热感,或有积块,伴腰骶胀痛,低热起伏,带下量多,黄稠,有臭味,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治法: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方药:清热调血汤(方见痛经)加败酱草10g,薏苡仁20g,土茯苓12g。
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
5.寒湿凝滞型
主要证候:小腹冷痛,痛处不移,得温痛减,带下量多,色白质稀,形寒肢冷,面色青白,舌淡,苔白腻,脉沉紧。
治法:散寒除湿,化瘀止痛。
方药:少腹逐瘀汤(方见痛经)加苍术10g,茯苓12g。
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
【预后】
本病大多可好转或痊愈。
【预防调护】
(1)坚持经期、产后的卫生保健。
(2)严格掌握妇产科手术指征,无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