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药:宫外孕I号方加党参20g,黄芪60g。
(3)包块型:指输卵管妊娠破损时间较长,腹腔内血液已形成血肿包块者。
主要证候:腹腔血肿包块形成,腹痛逐步减轻,可有下腹坠胀或便意感;阴道出血逐渐停止;舌质黯或正常,苔薄白,脉细涩。
治法:活血祛瘀消。
方药:宫外孕Ⅱ号方(见未破损期)。
消散(经验方):千年健60g,续断120g,追地风、花椒各60g,五加皮、白芷、桑寄生各120g,艾叶500g,透骨草250g,羌活、独活各60g,赤芍120g,当归尾120g,血竭60g,乳香60g,没药60g,上药共为末,每250g一份,纱布包,蒸30分钟,趁热外敷,每日2次,10天为1个疗程。
【手术治疗】
(1)停经时间长,疑为输卵管间质部或残角子宫妊娠者。
(2)休克严重,内出血量多或持续出血,虽经抢救而不宜控制者。
(3)妊娠实验持续阳性,包块持续长大,杀胚药无效者。
(4)愿意同时施行绝育术者。
【预后】
本病预后与妊娠部位、时间有关。
(1)早期诊断,可保守治疗免除手术。
(2)输卵管妊娠破裂,必须手术。
(3)不稳定型,在严密观察下可非手术治疗。
(4)宫颈、间质部妊娠必须手术。
【预防调护】
(1)减少宫腔手术,避免产后感染。
(2)积极治疗盆腔炎症。
(3)有盆腔炎、不孕史、宫内节育器者,尤应注意。
(4)异位妊娠术后,积极治疗炎症。
四、胎漏、胎动不安
妊娠期间,阴道不时有少量出血,时出时止,或淋漓不断,而无腰酸、腹痛、小腹下坠者,称为“胎漏”,亦称“胞漏”或“漏胎”。
妊娠期间出现腰酸、腹痛、小腹下坠,或伴有少量阴道出血者,称为“胎动不安”。
胎漏、胎动不安是堕胎、小产的先兆。
【病因病机】
(1)肾虚:冲任损伤,胎元不固。
(2)血热:热伤冲任,扰动胎元。
(3)气血虚弱:冲任匮乏,不能固摄滋养胎元。
(4)血瘀:瘀阻子宫、冲任,使胎元失养而不固。
【诊断】
妊娠期间出现少量阴道出血,而无明显的腰酸、腹痛,可诊断为胎漏;妊娠期出现腰酸、腹痛、下坠,或伴有少量阴道出血,可诊断为胎动不安。
【辨证论治】
1.肾虚证
主要证候:妊娠期阴道少量出血,色淡黯,腰酸、腹痛、下坠,或曾屡孕屡堕,头晕耳鸣,夜尿多,眼眶黯黑或有面部黯斑,舌淡黯,苔白,脉沉细滑尺脉弱。
治法:补肾健脾,益气安胎。
方药:寿胎丸(《医学衷中参西录》)加党参20g,白术15g,菟丝子12g,桑寄生12g,续断10g,阿胶10g。
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
2.血热证
主要证候:妊娠期阴道少量下血,色鲜红或深红,质稠,或腰酸,口苦咽干,心烦不安,便结溺黄,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凉血,养血安胎。
方药:保阴煎(方见月经过多)。
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
3.气血虚弱证
主要证候:妊娠期少量阴道出血,色淡红,质清稀;或小腹空坠而痛、腰酸,面色白,心悸气短,神疲肢倦,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略滑。
治法:补气养血,固肾安胎。
方药:胎元饮(《景岳全书·妇人规》)。
人参10g,白术12g,炙甘草9g,当归10g,白芍10g,熟地黄12g,杜仲12g。
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
4.血瘀证
主要证候:宿有积,孕后常有腰酸腹痛下坠,阴道不时下血,色黯红,或妊娠其闪挫,继之腹痛或少量阴道出血,舌黯红,或有瘀斑,脉弦滑或沉弦。
治法:活血消,补肾安胎。
方药: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合寿胎丸加减。
桂枝6g,茯苓10g,芍药10g,牡丹皮10g,桃仁10g,菟丝子12g,桑寄生12g。
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
【预后】
多可继续妊娠,否则可能为遗传或子宫畸形。
【预防调护】
(1)婚前、孕前检查。
(2)孕早期禁房事。
五、子痫
妊娠晚期或临产前及新产后,突然发生眩晕倒仆,昏不知人,两目上视,牙关紧闭,四肢抽搐,全身强直,须臾醒,醒复发,甚至昏迷不醒者,称为子痫,又称“子冒”“妊娠痫证”,以产前子痫多见。子痫是产科的危、急、重症,严重威胁母婴生命安全。目前仍是孕产妇及围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病因病机】
(1)肝风内动:孕后阴血养胎,肾精愈亏,心肝失养,肝阳上亢,风火相煽。
(2)痰火上扰:阴虚内热,灼津成痰,痰热交炽,上蒙清窍。
【诊断】
妊娠后期,或正值分娩时,或分娩后,忽然眩晕,昏不知人,牙关紧闭,四肢抽搐,角弓反张,须臾苏醒,醒后复发,甚或昏迷不醒。
【急症处理】
一经确诊,立即住院治疗,积极处理。
【辨证论治】
1.肝风内动证
主要证候:妊娠晚期或临产前及新产后,头痛,眩晕,突然发生四肢抽搐,昏不知人,牙关紧闭,角弓反张,时作时止,伴颜面潮红,口干咽燥,舌红或绛苔无或花剥,脉而数。
治法:滋阴潜阳,平肝息风。
方药:羚角钩藤汤(《重订通俗伤寒论》)。
羚羊角10g,钩藤10g,桑叶9g,川贝母10g,生地黄12g,菊花9g,白芍10g,茯神10g,鲜竹茹10g,甘草9g。
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
2.痰火上扰证
主要证候:妊娠晚期或临产前及新产后,头晕头重,胸闷泛恶,突然倒仆,昏不知人,全身抽搐,气粗痰鸣,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治法:清热开窍,豁痰息风。
方药:牛黄清心丸(《痘疹世医心法》)加竹沥10g。
牛黄,朱砂,黄连,黄芩,山栀,郁金。
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
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温开水溶化灌服或鼻饲每次半丸至1丸,每日2次或3次。
【预后】
子肿、子晕(先兆子痫)、子痫,可视为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首先是子肿、子晕,为中药治疗的有效时期,若此时治疗不及时,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出现先兆子痫、子痫。
子晕一旦发作,需中西医结合治疗,若治疗及时,处理得当,母子可能平安;若抽搐反复发作,抽搐时间长,往往预后不良。
【预防调护】
(1)早期诊断与治疗。
(2)注意休息,左侧卧位,调节情志,多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可控制抽搐,一般不严格控制食盐。
(3)子痫护理,宜单人房间,避声、光刺激,床周加护档,防止病人跌仆,取下活动性义齿等,昏迷期间禁止饮食。
(4)终止妊娠:子痫得以控制,亦应适时终止妊娠,以降低母婴围生期死亡率,并减少产后并发症。
第九节产后病
产妇在新产后及产褥期内发生的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疾病,称为“产后病”。
历代医家将产后常见病和危急重症概括为:“三病”,病痉、病郁冒、病大便难;“三冲”,冲心、冲肺、冲胃;“三急”,呕吐、盗汗、泄泻。
产后病的病机特点为“多虚多瘀”,主要有亡血伤津,瘀血内阻,外感六淫,饮食房劳所伤等。
产后病的诊断,除运用四诊八纲外,还须注意“三审”,即先审小腹痛与不痛,以辨有无恶露停滞;次审大便通与不通,以验津液的盛衰;再审乳汁的行与不行和饮食多少,以察胃气的强弱。
产后病的治疗原则为“勿拘于产后,亦勿忘于产后”。具体治法有补虚化瘀、清热解毒、益气固表、调理肾肝脾等。
产后病的用药有“三禁”,即禁大汗以防亡阳,禁峻下以防亡阴,禁通利小便以防亡津液。
一、产后发热
产褥期内,出现发热持续不退,或突然高热寒战,并伴有其他症状者称“产后发热”。
产后发热是产褥期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急重症、至今仍为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病因病机】
(1)感染邪毒:正邪交争。
(2)外感:营卫不和。
(3)血瘀:营卫不通,郁而发热。
(4)血虚:阴血骤虚,阳浮于外。
【诊断】
发热持续不退,或突然高热、寒战。
【急症处理】
(1)支持疗法:加强营养,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病情严重者或贫血者,多次少量输血或输血浆。
(2)热入营血,高热不退,心烦汗出,斑疹隐隐,舌红绛,苔黄燥,脉弦细数,治宜清营凉血养阴。清营汤加味,或用清开灵注射液,每日20~40ml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静脉滴注。
(3)热入心包,高热不退,神昏谵语,甚则昏迷,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而数,治宜凉血托毒,清心开窍。清营汤送服安宫牛黄丸。
(4)热深厥脱,冷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亡阳证候,急当回阳救逆,方用生脉散。
(5)西医给予足够的抗生素,或皮质激素,纠正电解质紊乱,抗休克,及时处理伤口。
若有盆腔脓肿切开引流。当病情稳定后,应检查原因,及时处理。
【辨证论治】
1.感染邪毒证
主要证候:产后高热、寒战,热势不退,小腹疼痛拒按,恶漏量或多或少,紫黯气如臭秽,心烦口渴,尿少色黄,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化瘀。
方药:五味消毒饮(方见带下病)合失笑散(方见月经过多)加牡丹皮10g,赤芍10g,鱼腥草10g,益母草12g。
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
2.外感证
主要证候:产后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头痛、肢体酸痛,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养血祛风,疏解表邪。
方药:荆穗四物汤(《医宗金鉴》)加防风9g,苏叶9g。
荆芥9g,当归10g,川芎10g,白芍10g,地黄12g。
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
3.血瘀证
主要证候:产后寒热时作,恶露不下或下亦甚少色紫黯有块,小腹疼痛拒按。舌黯或有瘀点,脉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和营退热。
方药:生化汤(《傅青主女科》)加丹参10g,牡丹皮10g,益母草12g。
当归10g,川芎10g,桃仁10g,黑姜6g,炙甘草9g。
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
4.血虚证
主要证候:产后低热不退,腹痛绵绵,喜按,恶露量或多或少,色淡质稀,自汗,心悸,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数。
治法:补血益气,和营退热。
方药:补中益气汤(方见月经先期)加地骨皮10g。
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
【预后】
(1)积极合理有效治疗,很快即可痊愈。
(2)中暑发热,病势较急,若治不及时,可危及生命。
(3)感染邪毒发热是产后发热中的危急重症,及时治疗抢救,可痊愈。若失治、误治,可危及生命,即使抢救成功,亦可造成多器官功能损伤而成产后虚损。
【预防调护】
(1)加强孕期保健,注意均衡营养,增强体质,孕晚期应禁房事。
(2)正确处理分娩,产程中严格无菌操作,尽量避免产道损伤和产后出血,有损伤者应及时仔细缝合。
(3)产褥期应避风寒,慎起居,保持外阴清洁,严禁房事,以防外邪入侵。
(4)产后取半卧位,有利于恶露排出。
(5)有产道污染、产道手术、胎膜早破、产后出血等有感染可能者,予抗生素或清热解毒之品。
二、产后身痛
产褥期内,出现肢体、关节酸痛、麻木、重着者,称为“产后身痛”,亦称“遍身痛”“产后关节痛”。
【病因病机】
(1)血虚:经脉关节失于濡养,不荣则痛。
(2)血瘀、外感:经脉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
【诊断】
肢体关节酸痛、麻木重着,恶风畏寒,关节活动不利,甚则关节肿胀。
【辨证论治】
1.血虚型
主要证候:产后遍身关节酸楚、疼痛,肢体麻木;头晕心悸;舌淡,苔少,脉细无力。
治法:补血益气,宣络止痛。
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加当归10g,鸡血藤15g。
黄芪30g,桂枝6g,芍药10g,生姜6g,大枣10g。
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
2.血瘀型
主要证候:产后遍身疼痛,或关节刺痛,按之痛甚,恶露量少色黯,小腹疼痛拒按,舌紫黯,苔薄白,脉弦涩。
治法:养血活络,行瘀止痛。
方药:生化汤(方见产后发热)加桂枝6g,牛膝10g。
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
3.外感型
主要证候:产后遍身疼痛,项背不舒,关节不利,或痛处游走不定,或冷痛剧烈,恶风畏寒,或关节肿胀、重着,或肢体麻木,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养血祛风,散寒除湿。
方药: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
独活10g,桑寄生15g,秦艽10g,防风10g,细辛3g,当归10g,川芎10g,干地黄10g,杜仲15g,牛膝15g,人参10g,茯苓12g,甘草9g,桂心6g,芍药10g。
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
【预后】
(1)治疗及时,可以痊愈。
(2)失治、误治,可致痹证、痿证。
【预防调护】
(1)产褥期避风、寒、湿。
(2)加强营养。
(3)保持愉快的心情。
三、恶露不绝
产后血性恶露持续10天以上,仍淋漓不尽者,称“产后恶露不绝”“恶露不止”。
【病因病机】
(1)气虚:冲任失固,不能摄血。
(2)血瘀:瘀血内阻,不得归经。
(3)血热:热扰冲任,迫血下行。
【诊断】
血性恶露日久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