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自学百日通
7542400000008

第8章 藏象学说(3)

皮毛的这些功能,是流布在皮毛的卫气的作用。而卫气之所以能发挥这些作用,主要依靠肺气宣发的力量,《灵枢·决气》所说的“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就是这个意思。肺与皮毛的相合关系主要表现在:一是肺主气属卫,具有宣发卫气,输津于皮毛等生理功能,从而滋润、温养皮毛;二是皮毛与肺相互配合,通过皮毛汗孔的开合,宣散肺气,协调肺的呼吸作用。

因为肺与皮毛具有相互配合的密切关系,在病理上常相互影响。外邪伤人,常先从皮毛而入,大多先出现肺的病症,如恶寒、发热、鼻塞、咳嗽等症状。若肺气失常,不能宣发卫气,不能输精于皮毛,不但可出现皮毛憔悴枯槁,多汗或无汗,而且外邪也容易侵入。因此,在治疗上,不因外感疾病的卫表证,可从肺治,而且一部分皮肤病也可以用治肺的方法治疗。

6.肺开窍于鼻肺主呼吸,鼻是呼吸的通道,肺通过鼻与自然界相通,故称“肺开窍于鼻”。鼻的嗅觉作用,必须依赖于肺气和、呼吸利,嗅觉才能正常。所以《灵枢·脉度》曰:“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在病理上,肺部的疾患,多由口鼻吸受外邪所引起;若风寒犯肺时,肺气不宣,可出现鼻塞流涕,嗅觉失灵等;而肺热引起肺气上逆时,除喘咳气逆外,又多见鼻翼煽动等。在治疗上,鼻塞流涕,嗅觉失常等疾病,又多用辛散宣肺之法。

7.肺在志为悲志,是指人的情志精神活动。以五志分属五脏来说,肺之志表现为忧(悲)的情志。忧,愁苦忧虑;悲,伤感悲哀。忧愁和悲伤,均属不良性刺激的情绪反应,它可以不断地消耗人体之气,对人体产生不良的影响。

8.肺在液为涕涕,指鼻涕,由鼻黏膜分泌,有润泽鼻窍的功能。鼻涕是肺津上注于鼻所化,与肺的功能密切相关。正常情况下,肺的功能正常,鼻为肺窍,则鼻涕润泽鼻窍而不外流。若肺被邪气所袭,鼻涕的分泌和质地就可发生异常。若肺寒,则鼻流清涕;肺热,则涕黄浊;肺燥,则鼻干、鼻衄。

9.肺与秋气相互通应按照中医五行学说,肺在五行属金,金为秋季之主气,故肺与秋气相互通应。根据“天人相应”理论,肺气旺于秋,肺病在秋季,得到秋天凉润之气的滋助,可以好转,病人感到舒适。但如果秋季气候过于燥烈,又容易损伤肺气,耗伤肺之阴津,产生干咳少痰,皮肤干燥,鼻咽干燥等病证。所以,在秋季,人们应该多食一些滋润生津的食物,如梨、百合、山药等,以滋养肺津,润养肺气。

(二)肺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1.肺与大肠相为表里肺与大肠的经络互相络属,构成表里关系。另外,肺气“通调水道”与“大肠主津”,在水液代谢方面有一定的联系,在生理病理上互相影响。若肺气肃降正常,则大肠传导如常,大便通畅;若肺失肃降,津液不能下达,则大便秘结;反之,若大肠实热,腑气不通,也可影响肺气不利而咳喘。因此,肺部痰热壅盛,有时可用通肠泻下的方法,以达到泻肺热、下痰壅的目的;某些便秘,也可采用一些宣肺、肃肺的药物作为辅助治疗。

2.肺主气,心主血肺与心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与血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上。全身经脉中的血液,必须朝会于肺,通过肺气的化合与宣发,才能滋润脏腑,输精于皮毛。而积于胸中的宗气,又贯心脉而行呼吸。肺主气,心主血,血的运行赖气之推动,而气之输布亦赖于血的运载,两者结合,才能敷布到全身,两者密不可分,故有“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等说法。可见肺与心在生理上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因此,如果肺气壅塞,可影响心主血脉的功能,而致血脉运行不利,甚至血脉瘀滞,出现心悸、胸闷、唇舌青紫等症;若心气不足,血脉运行不畅,也会影响肺气的宣降功能而出现胸闷、咳喘等症。

3.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肺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与津液的输布方面。由于肺主气,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肺气受水谷之气的资生,而水谷之气,也赖肺气为之输布,其水液的运化,亦需肺气的通调。脾主运化津液,肺主通调水道,人体的津液由脾上输于肺,再通过肺的宣散与肃降而布散至全身及下输膀胱。

如果脾失健运,则水液凝聚,就会水湿停留,聚结成痰,甚至聚水而为肿,犯肺而为喘,所以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临床上治疗痰饮咳嗽,常以健脾燥湿与肃肺化痰同用,就是根据这个理论。另外,若脾气虚弱,可致肺气亦虚而出现疲乏无力,少气懒言等证;影响肺气的宣降而见咳嗽、痰多;若肺失通调而致水湿困脾,则可见纳呆、腹胀、便溏等症。

4.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司呼吸而主一身之气,但肺气必须与肾脏的精气相结合,才能化生人体的真气,故称为“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因此,呼吸虽为肺的功能,但亦与肾气有关。只有肾气充足,才能收敛摄纳呼吸之气,而为一身之用。

这种作用称为“肾主纳气”。如果肾的精气不足,就会产生吸气不足,而见气短、胸闷、咳嗽、动辄气急等症。这种现象,称为“肾不纳气”,气不归根。正如《千金要方》所说:“肾病……其气虚弱,呼吸少气。”它的治疗,也必须用补肾纳气的方法,才能获得效果。

三、脾

脾位于中焦,在膈下偏左,在古医籍中记载,脾的形态如镰刀一般。脾与胃同居中焦,是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并输布其精微的主要脏器。正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故被称为“仓廪之官”。脾主运化,人身气血津液的生化,都有赖于脾胃的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气主升,具有运化水谷、水湿之功,并能统摄血液,是消化系统的主要脏腑之一。

其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脾与胃的经脉相互属络,形成表里关系。脾居腹中,为阴中之至阴,通于土气。

在临床上,消化系统的疾患,大多从脾胃论治;其他如水湿、痰饮、气不摄血等症,也因与脾的运化功能有关而多从脾论治。

(一)脾的主要生理功能与特性

1.脾主运化运,《说文解字》解释为“移徙也”,即转运、输运之意,例如体内各种精微物质的运输布散等;化,即消化、变化、化生之意,主要指饮食物的消化和水谷精微的吸收等。脾主运化就是消化饮食水谷、变化成为精微物质并将其运输、布散到全身。运化水谷,输布精微,是脾的主要生理功能,它对于气血的生成起着主要的作用,故称脾是气血生化之源。

运化水谷和输布精微,是指脾具有将经过胃腐熟(即初步消化)的饮食物进一步消化和吸收,并将富有营养物质的水谷精微转输至肺及其他内脏和全身各处的功能。

故《素问·太阴阳明论》中说脾“为胃行其津液”,又在《素问·经脉别论》中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这就具体地说明了脾的运化水谷、输布精微功能,它实际上包括了消化、吸收和输送等方面的生理功能。故在某些原因影响了脾的消化、吸收水谷精微的功能时,即会引起腹胀、泄泻、营养障碍等病变。

脾主运化,还包括运化水湿,即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布散和排泄起着重要的作用,说明脾在调节水液代谢、维持水液代谢平衡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脾的运化水湿功能,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水液摄入到体内后,需经过脾的运化转输,气化成为津液,并且向上输布于肺,通过心肺而布达到周身的脏腑器官,发挥其濡养、滋润作用;二是将全身各组织器官利用后的多余水液,及时地输送到如肺、肾、膀胱、皮毛等相应的器官,变成汗和尿液被排出体外。因此,在水液代谢的全部过程中,脾都发挥着重要的枢纽作用,促进水液的环流和排泄。如各种原因影响了脾的输布水谷精微的功能时,即会因津液失运而酿湿、生痰,成饮,成肿,这也就是脾虚生湿、脾虚生痰(脾为生痰之源)、脾虚泄泻、脾虚水肿等症的发病原理,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由于脾主运化功能对整个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脾为后天之本,故在防病和养生方面,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金元时代着名“补土派”医家李东垣,在其《脾胃论》中指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因而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要注意饮食营养,而且更要注意饮食宜忌,避免饥饱失常,善于保护脾胃。在临床治疗用药时亦应兼顾脾胃,实施必要的忌口,提倡合理食疗食养,应避免过用寒凉、滋腻、攻下之药。

2.脾主统血统,是统摄、控制的意思。脾统血,是指脾不但有生血的功能,而且还有统摄血液,使血液正常地循行于脉中而不外溢的功能。由于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的运化功能强健,则人体的气血充盈,既能生血,也能摄血,使生成之血在脉管内运行,不致溢出脉外。脾统血与“气能摄血”生理上的意义基本相同。在病理上,由于脾失健运而致气血虚弱,不能统摄血液而导致出血者,称为“脾不统血”,从其出血的发生原理来说,也与“气不摄血”相同,但在习惯上,多把气虚所致的便血、尿血、皮下出血和心脾两虚所致的崩漏,称为“脾不统血”。这种出血的特点是:出血时间较长,血的颜色浅淡,出血多在身体下部等。对此,临床常采用补脾益气、引血归经的方法治疗。

3.脾气主升所谓“升”,即上升、向上输送之意。脾气主升,即脾气的功能特点,不仅是消化食物,还包括吸收和输布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水液。脾的这种输布作用,以向上升腾为主,主要是向上输送到心肺,所以有“脾主升”之说。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脾主升清。所谓“清”者,是指水谷精微营养物质,而“升清”即指水谷精微物质的向上升发、布散。水谷入胃后,经过脾、胃和小肠等消化后化生的精微物质,要在脾的升清作用下,向上输送于肺,并通过心肺的作用,布散到周身各处。因此,脾的升清功能正常,则全身的脏腑经络、组织器官得到足够的营养物质,功能活动才能保持强健。若脾的升清作用失职,则会“清窍失养”而出现头晕、目眩等症状。若清阳不升,清浊不分,浊阴下注,可发为遗精、带下、腹胀、腹泻;若久泄不愈,又常伴有身倦无力、气短、懒言等症。

二是维持人体各内脏的正常位置。中医学认为,人体的脏腑,在体内都有固定的位置,如胃位于上腹胃脘部,肾位于两侧腰部,子宫位于下腹部等。而脏腑之所以能固定在一定的部位,要依赖脾气主升的生理作用。因为,支持和固定这些内脏的肌肉、韧带、筋膜等,要依靠脾主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微的充养,才能强健有力。若脾气不升,反而下陷,韧带、肌肉松弛,失去对内脏的牵引作用,则可出现胃、肾、子宫等内脏的位置下移,或脱肛、滑泄等。现代实验方法也证明,人体内脏的下垂与脾虚的程度成正比。对人体内脏的下垂,或脱肛、滑泄等病变,常用补中益气汤,以补中益气,兼以升提,治疗效果良好。

4.脾主肌肉、四肢脾主肌肉是指脾能维持肌肉的正常功能。由于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全身的肌肉,都要依赖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来濡养。脾之所以能维持肌肉的正常功能,是和脾主运化的功能分不开的。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和津液,以化生气血,并将其输送布散到全身各处的肌肉中去,以供应肌肉的营养,保持肌肉活动的充足能量,使肌肉发达丰满,壮实有力。因此,脾胃健运,全身的营养充沛,是肌肉壮实、四肢活动有力的一个重要条件;反之,则肌肉瘦削,四肢无力,甚则发生瘦弱不用等症,而此时的治疗,也可根据“脾主肌肉”这一理论,从健脾益气入手,往往能改善身体虚弱状态,取得满意效果。

四肢,相对躯干而言,是人体之末,故称为“四末”,四肢的活动与肌肉的强弱也有密切的关系。四肢也需要脾气输送的水谷精微以营养,才能维持其正常生理活动。

所以,脾气健运,营养物质充足,则四肢肌肉丰满,活动轻劲而有力。若脾气虚弱,运化功能失职,四肢肌肉失养,则肌肉痿软,四肢无力,甚则产生痿证。

5.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开窍于口,反映了脾胃运化功能与食欲、口味等的关系。人的饮食、口味等与脾的运化功能有关。若脾气健运,则食欲旺盛,口味正常,故《灵枢·脉度》曰:“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反之,若脾胃有病,则容易反映出食欲的改变和口味的异常,如食欲不振、口淡乏味等。若湿困脾气,则可出现口甜、口黏的感觉。

另外,唇,《难经》曰“扉门”。《素问》曰:“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口唇的色泽反映了气血的盛衰,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唇为脾之外华所在。脾主肌肉,为气血化生之源,口唇亦由肌肉所组成。因此,口唇的色泽不但是全身气血盛衰的反映,又与脾运化功能是否正常有密切的关系。脾失健运,气血旺盛,则口唇红润,有光泽。若脾虚不运,气血不足,则唇淡白不泽,或者萎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