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
凡以收敛固涩,用以治疗各种滑脱病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收涩药,又称固涩药。
药性特点
本类药物味多酸涩,性温或平,主入肺、脾、肾、大肠经。
功效
本类药物具有敛耗散、固滑脱之功效,即陈藏器所谓“涩可固脱”。分别有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收敛止血、止带等作用。
分类及其适应证
收涩药根据其药性及临床应用的不同,可分为固表止汗药、敛肺涩肠药、固精缩尿止带药三类。收涩药主要用于久病体虚、正气不固、脏腑功能衰退所致的自汗、盗汗、久咳虚喘、久泻、久痢、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带不止等滑脱不禁的病证。
1.五味子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或华中五味子的成熟果实。前者习称“北五味子”,主产于东北;后者习称“南五味子”,生用或经醋、蜜拌蒸,晒干用。
五味子为五味子科五味子属多种植物的果实。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性味酸、甘,温,归肺、心、肾经。具有补肺滋肾、生津安神的功效。用于久嗽虚喘,梦遗滑精,遗尿尿频,久泻不止,自汗盗汗,津伤口渴,心悸失眠。本品五味俱全,以酸为主,善能敛肺止汗。治自汗、盗汗者,可与麻黄根、牡蛎等同用。其味酸涩、性收敛,能涩肠止泻。
用量:3~6g。
2.乌梅为蔷薇科植物梅的近成熟果实。去核生用或炒炭用。
本品性味酸、涩,平,归肝、脾、肺、大肠经。具有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安蛔止痛、生津止渴的功效。用于肺虚久咳少痰或干咳无痰之证及久泻、久痢。本品酸涩入大肠经,有良好的涩肠止泻痢作用,为治疗久泻、久痢之常用药;是治疗蛔厥腹痛、呕吐的主要药物。其味酸、涩,性平,可以治疗虚热消渴。夏季可以同冰糖、薏苡仁等清凉之品作为防暑解渴之食品。
此外,本品炒炭后,涩重于酸,收敛力强,能固冲止漏,可用于崩漏不止、便血等;外敷能消疮毒,可治胬肉外突、头疮等。
用量:6~12g。
3.山茱萸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的成熟果肉。晒干或烘干用。质量以表面紫红、有光泽、肉厚者为佳。
山茱萸为常用中药,性微温,味酸、涩,归肝、肾经。具有补益肝肾、涩精固脱之功效。用于眩晕耳鸣、腰膝酸痛、阳痿遗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大汗虚脱、内热消渴。本品酸微温,质润,其性温而不燥,补而不峻,补益肝肾,既能益精,又可助阳,为平补阴阳之要药;既能补肾益精,又能固精缩尿;于补益之中又具封藏之功,为固精止遗之要药。此外,本品亦治消渴证,多与生地黄、天花粉等同用。
用量:3~9g。
4.桑螵蛸为螳螂科昆虫大刀螂、小刀螂或巨斧螳螂的卵鞘。
本品性味甘、咸,平,归肝、肾经。具有固精缩尿、补肾助阳(温涩补肾精)的功效。用于遗精滑精,遗尿尿频,白浊。本品甘能补益,咸以入肾,性收敛。能补肾气,固精关,缩小便。为治疗肾虚不固之遗精滑精、遗尿尿频、白浊之良药。本品有补肾助阳功效,可用于治疗阳痿。对老年人夜尿多而清者尤为适宜。
用量:3~9g。
本品助阳固涩,故阴虚多火、膀胱有热而小便频数者忌用。
5.海螵蛸为乌科动物无针乌贼或金乌贼的内壳。收集其骨状内壳洗净,干燥。
生用。
本品性味咸、涩,微温,归肝、肾经。具有固精止带、收敛止血、收湿敛疮、制酸止痛的功效。本品温涩收敛,有固精止带之功,可用于遗精,带下;本品能收敛止血,可用于崩漏、吐血、便血及外伤出血。本品味咸而涩,能制酸止痛,为治疗胃脘痛胃酸过多之佳品,可用于胃痛吐酸。本品外用能收湿敛疮,可用于湿疮、湿疹、溃疡不敛等。海螵蛸配伍茜草可以活血通经,治疗闭经。
用量:6~12g。
6.莲子为睡莲科植物莲的成熟种子。晒干。生用。鲜者甘平,干者甘温,不去皮才有固涩之功,去皮则专主补脾。
莲子性味甘、涩,平,禀清芳之气,得稼穑之味,乃脾之果也。尤其适用于老年体虚之人。具有补脾止泻、益肾涩精、养心安神的功效。用于脾虚久泻、遗精带下、心悸失眠。①补脾止泻功效,因其甘平补益,涩能收涩,所以可用于脾虚久泄,食欲不振者,常与人参、白术、茯苓、淮山药同用。莲子因为可以滋补脾阴,又能止泻,所以称其能厚实肠胃。②补肾固精功效,可用于肾虚遗精、滑精,此时当用石莲子,收涩能力更强。③养心、益肾、交通心肾的作用,可用于虚烦、惊悸、失眠,用带心莲子效果较好。药理研究表明,莲子心有降血压及抗心律失常的作用。莲子对体质虚弱之心慌、失眠多梦、遗精者,脾气虚之慢性腹泻者及妇女脾肾亏虚之白带过多者均有较好疗效,如与其他健脾胃食品(如山药、芡实、扁豆、薏苡仁、菱实等)一同食用,更好。由于莲子具有固涩作用,平素大便干结难解,或腹部胀满之人忌食。
据分析,每100g莲子干品中含蛋白质16.6g,脂肪2.0g,糖类62g,钙89mg,铁6.4mg,磷285mg,其中淀粉和棉子糖含量较多。脂肪中脂肪酸组成为:亚油酸54.17%,油酸21.91%,棕榈酸11.32%,亚麻酸6.19%,肉豆蔻酸0.04%,还含有抗氧化作用很强的维生素C和谷胱甘肽。此外,莲子所含的氧化黄心树宁碱有抑制鼻咽癌的作用。
莲子有健肠的作用,常吃莲子可改善对药物的敏感性。另外,下腹突出体型的人常吃莲子可改善体型。莲子汤是夏天最佳的清凉食品,尤其对于因大肠功能退化而常腹泻的人,应常吃炖莲子。
用量:6~12g。
7.芡实本品为睡莲科植物芡的成熟种仁。捣碎生用或炒用。
本品性平,味甘涩,无毒,入脾、肾经。具有固肾涩精、补脾止泄、利湿健中的功效。
主治腰膝痹痛、遗精、淋浊、带下、小便不禁、大便泄泻等病症。
芡实营养丰富,老少皆宜。每100g含水分63.4g,蛋白质4.4g,脂肪0.2g,糖类31.1g,粗纤维0.4g,灰分0.5g,钙9mg,磷110mg,铁0.4mg,维生素B10.4mg,维生素B20.08mg,尼克酸2.5mg,维生素C6mg及微量胡萝卜素。
芡实还有不可低估的食疗作用。①强身健体,防癌抗癌。芡实可以增强小肠吸收功能,提高尿木糖排泄率,提高血清胡萝卜素浓度。实验证明,血清胡萝卜素水平的提高,可使肺癌、胃癌发病的概率下降,大大减少癌症发生的机会。②延长寿命,防止衰老。
芡实含有丰富的淀粉,可为人体提供热能,并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保证体内营养所需成分。芡实制剂“八仙糕”有明显的延长寿命的作用,可补脾固肾,益精强志。
③芡实味甘涩,有明显的固摄作用,对于大便溏泄、小便不禁、遗精带下等病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还可防止人体元气耗损,是体虚久病者的服食佳品。
用量:9~15g。
方剂是在审证求因确定治法以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方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的一种用药组织形式,是临床辨证论治的主要工具之一。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方剂学是中医学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也是联系中医基本理论和临床之间的一个桥梁学科,方剂的组成与运用是否正确,对疾病的转归至关重要。
方剂产生的历史悠久,其上限年代已经无可考证。据说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就逐步积累了一些药物知识,发现了药物的应用。最初只是用单味药治病,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认识到几味药配合起来,其疗效优于单味药,于是便逐渐形成了方剂。
早期原始的方剂,多数是单味药(俗称单方),或仅由二三味药组成,十分简单。
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组成复方加以利用,可以增效减毒,复方的使用是古代医药学发展过程中的巨大进步。
现存最古老的方书是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之一《五十二病方》。据考证该书成书于秦汉以前,整理者依据其内容分52题而定此名。全书共有医方283个,涉及临床各科病证100余种。诸方用药240余种,有不少品种是《神农本草经》中所未收载的。药方的用法,内服外用皆有。内服剂型有丸、汤、饮、散等;外用有敷、浴、蒸、熨等。其中还有大约34次涉及使用祝由术治病。这本书不论是从其组方药味的多寡和治病方法的多样性来说,都是比较原始的。
《黄帝内经》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是现存医籍中最早的中医药理论经典着作。
全书虽只载13首方剂(有说其中小金丹非其固有之方),但在剂型上已有汤、丸、散、膏、酒等,并总结出有关辨证、治法与组方原则、组方体例等理论,为方剂学的发展初步奠定了理论基础。虽有君臣佐使理论,却也并没有用于指导组方用药。这两部书是方剂学发展的原始阶段。
东汉张仲景着《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融理法方药于一体,用药精专,结构严谨;量宏力专,主次分明;攻补兼施,全面系统。共载方314首,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立后世用药之法门。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载方5300余首,《千金翼方》载方2200余首,而王焘的《外台秘要》载方6800余首,基本上代表了唐代方剂学的真实水平。
宋代官府药局——和剂局的成药配本《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初刊载方297首,后补至788首方剂。书中所收录的方剂都是“天下高手医,各以得效秘方进,下太医局试验”,而后颁行全国,可看作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制颁行的成药药典。后世诸多名方(如逍遥散、苏合香丸等)均出自本书,至今仍为临床所常用。
金元时期有不同流派的学术争鸣,创制了许多着名方剂。金元四大家成就突出,尤以李杲、朱丹溪成就突出,制方亦多。李杲《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等方,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朱震亨着《格致余论》《丹溪心法》,对后世温病学派影响亦深。
金·成无己的《伤寒明理药方论》,是历史上首次依据君臣佐使理论剖析组方原理的专着,开后世方论之先河,把方剂学理论推到了一个新阶段。
明代皇裔朱主持编着《普济方》,收61739方,是我国现存的古代最大方书,博采明以前各家方书,并兼收其他有关资料而成,收方虽有重复,却是一部医学研究和临床参考的重要文献。明·许宏《金镜内台方义》,是继成无己之后的方论专着。吴昆的《医方考》,阐述方剂组成、方义、功用、主治,是方剂专着中比较有影响的书籍。
清·罗美的《古今名医方论》,选辑历代名医名方150余首,方论200余则,既详述其药性配伍,又对类似方加以鉴别比较。汪昂的《医方集解》,按功用分类为21门,每方均说明组成、主治、方义及附方加减等,颇具实用价值。王子接的《绛雪园古方选注》,方论多有点睛之笔。张秉成的《成方便读》,汇集古今成方290余首,继承汪氏综合分类方法,每方编成歌诀,加以方义注释,既便于记诵,又能充分理解方义。众多方书与方论专着,使方剂学成为一门具有完善理论的学科。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药事业得到蓬勃发展,众多医家研制了不少新的有效方剂,对民间单方、验方进行了大量地发掘和整理,编写出系统的方剂学教材和专着,并且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对一些方剂做了证治机理与组方原理的阐发,为方剂学研究开创了新的局面。
当代南京中医药大学主编的《中医方剂大辞典》收录历代方剂96592首,汇集了古今方剂学研究的成果,内容浩瀚,考订严谨,填补了自明初《普济方》问世以来缺少大型方书的空白。
方剂学是在历代医药学家广泛实践基础上逐渐发展成熟的,不仅积累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方剂,而且形成了能够指导实践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医学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
现将学习方剂的方法总结如下。①要理解每首方剂的组方原理,掌握方剂的配伍规律及其配伍变化,熟悉其功用、主治以及临床运用等。同时,应背诵和熟记一定数量的基础方、代表方和常用方的方歌,反对趣味记忆法。对组成和功用、主治近似的方剂,应注意比较其特点和异同。正确处理理解和记忆的关系,防止两个极端——记忆和理解。②要紧密联系中医各科知识,如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等。③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尽量做到学以致用,通过运用来加强记忆。④对于自学者而言,倘若实在记不住方剂组成,还有最后一招,临证时可以通过分析病因、病机来确定治则,进而确定治法,再由治法选择具有相应功能的药物,如此做来,所书处方离真正当选处方也不远矣。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条件是要对药物功效有足够的认识,熟悉常用药物的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