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自学百日通
7542400000063

第63章 补虚药(1)

定义

凡能补虚扶弱,纠正人体气血阴阳虚衰的病理偏向,以治疗虚证为主的药物,称为补虚药。

药性特点

味多甘,气寒温不同。归经分入五脏。

功效

补虚药具有扶助正气以祛邪之功效,绝大多数无明显毒性反应和不良反应。

分类及其适应证

补气药——气虚证

补阳药——阳虚证

补血药——血虚证

补阴药——阴虚证

第一节补气药

定义

补气又包括补脾气、补肺气、补心气、补元气等。

分类及其适应证

补气药的主治证包括脾气虚、肺气虚、心气虚、元气虚。

药性特点

本类药的性味以甘温或甘平为主。其中,少数兼能清火或燥湿者,可有苦味。能清火者,药性偏寒。大多数药能补益脾肺之气,主要归脾肺经;少数药兼能补心气者,可归心经。

注意事项

本类药中部分味甘壅中、碍气助湿之品,对湿盛中满者应慎用,必要时应辅以理气除湿之药。

1.人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干燥根。栽培者称“园参”,野生者称“山参”。多于秋季采挖,洗净。园参晒干或烘干,称“生晒参”,蒸制后,干燥,称“红参”;山参晒干,称“生晒山参”。加工断下的细根称“参须”。

人参为名贵中药,补益佳品。性温,味甘,微苦。具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之功效。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内热消渴、久病虚羸、惊悸失眠、阳痿宫冷、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此外,本品还常与解表药、攻下药等祛邪药配伍,用于气虚外感或里实热结而邪实正虚之证,有扶正祛邪之效。

用量:3~5g。

阴虚有热,体质壮实者忌用。

2.西洋参为五加科植物西洋参的根。切片生用。西洋参在市场诸多保健药品中药性平和,但疗效明显。

其性味甘、微苦、凉,质润,归肺、心、肾、脾经。清润滋补五脏的气阴。适用于气阴两伤证。本品亦能补益元气,但作用弱于人参。其药性甘而偏凉,能补肺气,兼清火、养阴生津。此外,本品还能补心气,益脾气,并兼能养心阴,滋脾阴。在夏季炎热汗出过多,或平素就乏力,活动后汗出明显的,西洋参可以说是益气敛汗的佼佼者。

用量:3~6g。切片每次用1~2g,每日2次。

3.党参为桔梗科植物党参、素花党参或川党参的干燥根。秋季采挖,洗净,晒干生用。有特殊香气,味微甜。质量以条大粗壮、横纹多、皮松肉紧、味清甜、嚼之无渣者为佳。产于甘肃文县的西党和东北三省的东党为优质党参。

党参为常用中药,性平,味甘。具有补中益气、健脾益肺之功效。用于脾肺虚弱、气短心悸、食少便溏、虚喘咳嗽、内热消渴。其补益脾肺之功与人参相似而力较弱,临床常用以代替古方中的人参,用以治疗脾肺气虚的轻证。宜与麦冬、五味子等养阴生津之品同用治疗气津两伤证。此外,用于气虚外感或里实热结而气血亏虚等邪实正虚之证,以扶正祛邪,使攻邪而正气不伤。

用量:9~30g。

4.太子参为石竹科植物孩儿参的干燥块根。夏季茎叶大部分枯萎时采挖,洗净,除去须根,置沸水中略烫后晒干或直接晒干使用。质量以肥润条匀、色黄白、无须根者为佳。

太子参为常用中药,性凉,味甘、微苦,质润。具有益气健脾、生津润肺之功效。

用于脾虚体倦、食欲不振、病后虚弱、气阴不足、自汗口渴、肺燥干咳。本品能补脾肺之气,兼能养阴生津,其性略偏寒凉,属补气药中的清补之品。用于脾肺气阴两虚证。

用量:9~30g。

5.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膜荚黄芪或多序岩黄芪(红芪)的干燥根。春、秋两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根头,晒干,生用或蜜炙用。质量以根条粗长、菊花心鲜明、空洞小、破皮少者为佳;红芪以皮色红润、根条均匀、坚实、粉性足者为佳。

黄芪为常用中药,性温,味甘。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之功效。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泄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久溃不敛、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等。蜜制黄芪益气补中,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

本品甘温,善入脾胃,为补中益气要药,又能益气生血。为治气虚水肿之要药,常与白术、茯苓等利水消肿之品配伍。本品入肺又能补益肺气,治疗气虚自汗证。本品以其补气之功还能收托毒生肌之效。对于中风后遗症,常与当归、川芎、地龙等同用以益气活血。

用量:9~30g。

6.白术为菊科植物白术的根茎。以浙江于潜产者最佳,称为“于术”。生用或土炒、麸炒用。质量以个大、表面灰黄色、断面黄白色、质坚实、有油室(习称“朱砂点”)、无空心者为佳。

白术为常用中药,性温,味甘、苦。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之功效。

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炒白术健肺、和胃、安胎,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胎动不安。本品甘苦性温,主归脾胃经,以健脾、燥湿为主要作用,被前人誉之为“脾脏补气健脾第一要药”。治疗脾肺气虚,卫气不固,表虚自汗,易感风邪者。本品还能益气安胎。

用量:6~12g。

7.山药为薯蓣科植物薯蓣的根茎。习惯认为河南(怀庆府)所产者品质最佳,故有“怀山药”之称。生用或麸炒用。冬季茎叶枯萎后采挖,切去根头,洗净,除去外皮及须根,用硫黄熏后,干燥成毛山药;如再经加工成光条即为光山药。质量以质坚硬、粉性足、色洁白者为佳。

山药为常用中药,其亦食亦药,“气轻性缓,非堪专任。生:甘,凉,质润,归脾、肺、肾经;炒:甘,温,质干,主入脾。具有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之功效。

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炒山药补脾健胃,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白带过多。本品还能补肾气,兼能滋养肾阴,对肾脾俱虚者,其补后天亦有助于充养先天。可用于治疗消渴气阴两虚证。

用量:15~30g。

8.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根及根茎。生用或蜜炙用。内蒙古的甘草开发较早,品质也最好,以其条长均匀、皮细色红、质坚油润、断面黄白、味甜粉足,被誉为优质地道药材。

甘草为常用中药,归心、肺、脾、胃经。生:甘,凉,质润;炙:甘,温,质润。

生甘草具清热解毒、祛痰止咳、调和诸药之功效。用于咳嗽痰多,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和烈性。炙甘草具有补脾益气、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之功效,用于脘腹、四肢挛急疼痛,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动悸,脉结代。本品味甘,善入中焦,具有补益脾气之力。因其作用缓和,宜作为辅助药用,能“助参芪成气虚之功”。

用量:3~9g。

第二节补阳药

1.鹿茸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的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前者习称“花鹿茸”,后者习称“马鹿茸”。夏、秋二季锯取鹿茸,经加工后,阴干或烘干入药。

本品性味甘、咸,温,归肾、肝经。具有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的功效。用于阳痿滑精、宫冷不孕、羸瘦、神疲、畏寒、眩晕、耳鸣、耳聋、腰脊冷痛、筋骨痿软、崩漏带下、阴疮不敛。本品甘温补阳,甘咸滋肾,禀纯阳之性,具生发之气,故能壮肾阳、益精血,而兼能固冲任、止带下。本品补阳气、益精血而达到温补内托的目的,可用于治疗疮疡久溃不敛,阴疽疮肿内陷不起。

用量:1~2g,研末冲服,或入丸散。

服用本品宜从小量开始,缓缓增加,不可骤用用大量,以免阳升风动,头晕目赤,或伤阴动血。凡发热者均当忌服。

2.杜仲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干燥树皮。晒干生用或盐水炒用。质脆,易折断,断面有细密、银白色、富弹性的橡胶丝相连。气微,味稍苦。

本品性味甘,温,归肝、肾经。具有补肝肾、强筋骨、壮腰膝、固冲任、安胎元的功效。用于肾虚腰痛,筋骨无力,妊娠漏血,胎动不安。近年来单用或配入复方治高血压病有较好效果,多与夏枯草、桑寄生、菊花等同用。近代医学研究发现,杜仲除传统的医疗功效外,还具有双向调节血压的作用,并可降低人体胆固醇含量,预防心脑血管硬化。

用量:3~9g。

3.续断为川续断科植物川续断的干燥根。

本品性味苦、辛,微温,归肝、肾经。具有补益肝肾,强筋健骨,止血安胎,疗伤续折的功效。用于阳痿不举,遗精遗尿;腰膝酸痛,寒湿痹痛。本品甘温助阳,辛以散瘀,兼有补益肝肾,强健壮骨,通利血脉之功,用治跌打损伤,筋伤骨折。本品补益肝肾,调理冲任,有固本安胎之功,用治滑胎证。此外,本品活血祛瘀止痛,常配伍清热解毒之品,用治痈肿疮疡,血瘀肿痛;以之与蒲公英配伍,可治疗乳痈肿痛。

用量:3~12g。

4.肉苁蓉为列当科植物肉苁蓉的干燥带鳞叶的肉质茎。多于春季苗未出土或刚出土时采挖,除去花序,切段,晒干。切片生用,或酒制用。体重,质硬,微有柔性,不易折断。气微,味甜、微苦。

本品性味甘、咸,温,归肾、大肠经。具有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