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自学百日通
7542400000053

第53章 利水渗湿药

定义

凡以通利水道,渗泄水湿,治疗水湿内停病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利水渗湿药。

药性特点

本类药物味多甘淡,主归膀胱、小肠经,作用趋向偏于下行。

功效

具有利水消肿、利尿通淋、利湿退黄等功效。

分类及其适应证

利水消肿药——水肿

利尿通淋药——湿热淋证

利湿退黄药——黄疸

第一节利水消肿药

1.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寄生于松科植物赤松或马尾松等树根上。生用。呈类球形、椭圆形、扁圆形或不规则团块,大小不一。外皮薄而粗糙,棕褐色至黑褐色,有明显的皱缩纹理。体重,质坚实,无臭,味淡,嚼之黏牙。

本品性味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功效。

本品味甘而淡,甘则能补,淡则能渗,药性平和,既可祛邪,又可扶正,利水而不伤正气,实为利水消肿之要药,可用治寒热虚实各种水肿;治疗痰饮在中焦;可以健脾渗湿而止泻,尤宜于脾虚湿盛泄泻。茯苓味甘,善入脾经,能健脾补中而宁心安神。此外茯苓是很好的药膳原料,如茯苓赤豆薏米粥、茯苓大枣粥、茯苓车前子粥、茯苓饼等。

用量:9~15g。

虚寒精滑者忌服。

2.薏苡仁为禾本科植物薏苡的干燥成熟种仁。生用或炒用。呈宽卵形或长椭圆形,质坚实,断面白色,粉性。气微,味微甜。

本品性味甘、淡,凉,归脾、胃、肺经。具有健脾渗湿、除痹止泻、清热排脓的功效。本品淡渗甘补,既利水消肿,又健脾补中,渗除脾湿。薏苡仁渗湿除痹,能舒筋脉,缓和拘挛,也是治疗肺痈、肠痈的常用药物。另外,本品在健脾化湿等食疗方中经常使用,是很好的日常保健食品和药物。

用量:9~30g。清利湿热宜生用,健脾止泻宜炒用。

3.猪苓为多孔菌科真菌猪苓的干燥菌核。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干燥。

本品呈条形、类圆形或扁块状,表面黑色、灰黑色或棕黑色,皱缩或有瘤状突起。体轻,质硬,断面类白色或黄白色,略呈颗粒状。气微,味淡。

本品性味甘、淡,平,归肾、膀胱经。具有利水消肿、渗湿的功效。用于水肿,小便不利,泄泻。本品甘淡渗泄,利水作用较强,用于水湿停滞的各种水肿,单味应用即可取效。本品药性沉降,入肾、膀胱经,善通利水道,可用治热淋,小便不通,淋漓涩痛。

用量:6~12g。

4.泽泻为泽泻科多年生沼泽植物泽泻的干燥块茎。冬季茎叶开始枯萎时采挖,洗净,干燥,除去须根及粗皮。麸炒或盐水炒用。本品呈类球形、椭圆形或卵圆形。

质坚实,断面黄白色,粉性,有多数细孔。气微,味微苦。

本品性味甘,寒,归肾、膀胱经。具有利水消肿、渗湿、泄热的功效。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泄泻。泽泻能利小便而实大便,治痰饮停聚,清阳不升;治疗淋证,遗精。本品性寒,既能清膀胱之热,又能泄肾经之虚火,下焦湿热者尤为适宜。

用量:6~12g。

第二节利尿通淋药

1.车前子为车前科植物车前或平车前的干燥成熟种子。夏、秋二季种子成熟时采收果穗,晒干,搓出种子,除去杂质。性状呈椭圆形、不规则长圆形或三角状长圆形,略扁,表面黄棕色至黑褐色,质硬。气微,味淡。

本品性味甘,微寒,归肝、肾、肺、小肠经。具有清热利尿、渗湿通淋、祛痰明目的功效。用于治疗小便不通、淋浊、带下、尿血、暑湿泻痢、咳嗽多痰、湿痹、目赤障翳。水肿、腹泻常配白术、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单用即可止水泻。治尿道涩痛、小便不利,常配木通。

用量:9~15g,入煎剂宜包煎。

2.滑石为硅酸盐类矿物滑石族滑石,主含含水硅酸镁,水飞晾干用。

本品性味甘、淡,寒,归膀胱、肺、胃经。具有利尿通淋,清热解暑,收湿敛疮的功效。可清利渗泄三焦湿热。用于热淋,石淋,尿热涩痛。滑石性滑利窍,寒则清热,故能清膀胱湿热而通利水道,是治淋证常用药。本品甘淡而寒,既能利水湿,又能解暑热,是治暑湿之常用药。本品外用有清热收湿敛疮作用,可治疗湿疮、湿疹。

用量:10~20g。宜包煎。外用适量。

3.瞿麦为石竹科植物瞿麦和石竹的干燥地上部分。切段生用。

本品性味苦,寒,归心、小肠经。具有利尿通淋、破血通经的功效。本品苦寒泄降,能清心与小肠火,导热下行,有利尿通淋之功,为治淋常用药,尤以热淋最为适宜。本品能破血通经,治疗闭经。

用量:9~15g。

孕妇忌服。

4.海金沙为海金沙科植物海金沙的干燥成熟孢子。生用。

本品性味甘、咸,寒,归膀胱、小肠经。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通淋的功效。用于淋证(热淋、沙淋、石淋)。本品其性下降,善清小肠、膀胱湿热,尤善止尿道疼痛,为治诸淋涩痛之要药。

用量:6~15g。宜包煎。

5.萆为薯蓣科植物绵萆、福州薯蓣或粉背薯蓣的干燥根茎。前两种称“绵萆”,后一种称“粉萆”,生用。性状为不规则的薄片,边缘不整齐,大小不一,质松,略有弹性。气微,味辛、微苦。

本品性味苦,平,归肾、胃经。具有利湿去浊、祛风除痹的功效。用以治疗膏淋、白浊、白带过多。本品善利湿而分清去浊,为治膏淋要药;亦能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用量:10~15g。

肾阴亏虚、遗精滑泄者慎用。

第三节利湿退黄药

1.茵陈为菊科植物滨蒿或茵陈蒿的干燥地上部分。春季采收的习称“绵茵陈”,秋季采割的称“茵陈蒿”。生用。

本品性味苦、辛,微寒,归脾、胃、肝、胆经。具有利湿退黄、解毒疗疮的功效。

①用于黄疸:本品苦泄下降,性寒清热,善清利脾胃肝胆湿热,使之从小便而出,为治黄疸之要药。②治疗湿疮瘙痒:本品苦微寒,有解毒疗疮之功。

用量:6~15g。外用适量。煎汤熏洗。

2.金钱草为报春花科植物过路黄的干燥全草。夏、秋二季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性状常缠结成团,无毛或被疏柔毛。气微,味淡。

本品性味甘、咸,微寒,归肝、胆、肾、膀胱经。具有利湿退黄、利尿通淋、解毒消肿的功效。用于石淋、热淋。①利尿通淋,善消结石,尤宜于治疗石淋;②清肝胆之火,除下焦湿热,有清热利湿退黄之效;③用鲜品捣汁内服或捣烂外敷,治疗痈肿疔疮、毒蛇咬伤。

用量:15~60g,鲜品加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