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自学百日通
7542400000046

第46章 解表药(1)

定义

凡以发散表邪,治疗表证为主的药,称解表药,又叫发表药。

药性特点

本类药物大多辛散轻扬,主入肺、膀胱经。

功效

(1)“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2)部分解表药兼能利水消肿、止咳平喘、透疹、止痛、消疮等。

分类及其适应证

发散风寒药(辛温解表药)——外感风寒初起

发散风热药(辛凉解表药)——外感风热、温邪上受于上焦卫分

第一节发散风寒药

1.麻黄呈细长圆柱形,少分枝,表面淡绿色或黄绿色,有纵棱线纹,内髓部红棕色——朱芯麻黄。气微香、味微苦涩。麻黄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应用历史。汉代《神农本草经》中就已提到并将其列为中品。

麻黄茎枝、根均可入药。麻黄茎枝性味辛、苦,温,入肺、膀胱经,主要有发汗、平喘、利水、祛风作用,可治风寒感冒、发热恶寒、无汗、百日咳、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大叶性肺炎、麻疹初期透发不畅、风疹身痒及风水浮肿、小便不利等疾病。麻黄根甘、涩、平,归心、肺经,可治疗自汗、盗汗。麻黄的药用种类主要是草麻黄、木贼麻黄、中麻黄。从麻黄提炼出的麻黄碱、伪麻黄碱、甲基麻黄碱、甲基伪麻黄碱、去甲基麻黄碱、去甲基伪麻黄碱、麻黄定碱等开始应用于医药方面。现代医药已证明:麻黄碱有平喘、升高血压、收缩血管等作用。伪麻黄碱有升压利尿作用,与麻黄碱相似,对横纹肌有兴奋作用。麻黄定碱能降低血压,增加离体豚鼠子宫的收缩及离体兔肠的蠕动。麻黄挥发油在体外试验时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同时对高热的动物有降温作用。

用量:2~9g。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生用、蜜炙或捣绒用。

本品发汗宣肺力强,忌过汗、误汗。

2.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春、夏二季采收,除去叶,晒干,或切片晒干。

主产于广西、广东、云南等地。呈长圆柱形,多分枝,表面棕色至红棕色,有纵棱线、细皱纹及小疙瘩状的叶痕、枝痕、芽痕,皮孔点状或点状椭圆形。质硬而脆,易折断。

断面皮部红棕色,木部黄白色至浅黄棕色,髓部略呈方形。有特异香气,味甜、微辛,皮部味较浓。

桂枝性味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的功效。用于风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经闭,关节痹痛,痰饮,水肿,心悸,奔豚。进入夏季,肉桂便成了卤料中的“香饽饽”。但同时,在购买肉桂时发现,周围的一些朋友、甚至是商贩都将肉桂与桂枝混为一谈。难道肉桂就是桂枝吗?其实不然。

肉桂和桂枝虽同属于肉桂树的产物,但在中药里,由于各自的药用部位不同,其性味功能主治与临床应用也不尽相同,故不能混为一谈。所谓肉桂,是指将其树皮去除最外层栓皮后的树干皮,中医将其形象称为“肉桂”。而桂枝入药,则仅取其带木质心的嫩枝。中医认为,二者虽均味辛、甘,均能助阳散寒、温经通脉、止痛,均可治脘腹冷痛、风寒湿痹、阳虚水肿以及经寒血滞引起的痛经、经闭、月经不调等证。但肉桂性热,归心、肝、肾、脾经,力强而功专走里,宜用于治阳衰与里寒重证,如补命门火、治寒疝腹痛等。而桂枝则性温,归心、肺、膀胱经,力缓而既走表又走里,治阳衰与里寒轻证宜用,又能发汗解表,治风寒感冒有汗或无汗。

用量:3~9g。

本品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凡温热病及阴虚阳盛、血热妄行、孕妇等慎用。

3.紫苏为唇形科植物紫苏的干燥地上部分,又名赤苏、红苏、香苏。全草名全苏,我国南北均产。紫苏的果实、叶片和茎干燥后分别称苏子、苏叶和苏梗,均作药用。

紫苏性味辛,温,归肺、脾经。具有解肺表、化脾湿的功效,可用于治疗风寒感冒,脾胃气滞,胸闷呕吐。紫苏味辛能行,能行气以宽中除胀,和胃止呕,兼有理气安胎之功;还能解鱼蟹毒。苏子具润肺、下气、消痰的功能;苏叶和苏梗药效同全苏,但苏梗还有安胎的作用。紫苏既可入药,生品亦是餐桌上的调味品。

用量:3~9g。

4.生姜为双子叶植物药姜科植物姜的鲜根茎。全国着名的生姜品种有广州的疏轮大肉姜、密轮细肉姜、湖北的枣阳生姜、贵州遵义的白姜、云南玉溪的生姜、陕西汉中的黄姜、四川的犍为姜和东北的丹东姜。

生姜性味辛,温,入肺、胃经。具有发表、散寒、止呕、化痰的功效。用于治感冒风寒,呕吐,痰饮,喘咳,胀满,泄泻;解半夏、天南星及鱼蟹、鸟兽肉毒。除此以外,还可作香料和药材。姜有健胃、除湿、祛寒的作用,在医药上是良好的发汗剂和解毒剂。煨姜,辛苦,大热,有温胃散寒的作用。

用量:3~9g。

阴虚内热者忌服。

5.荆芥为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花开到顶、穗绿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体轻,质脆,断面类白色。小坚果棕黑色。

荆芥性味辛,微温,归肺、肝经。能够解表散风,用于风寒感冒出现的头痛、肢体酸痛。偏于风热者,每与金银花、连翘、柴胡等药配伍,宣透在表的邪气,治疗麻疹不透、疮疖初起及各种皮肤类疾病。炒炭后其性味由辛温变为苦涩平和,长于理血止血,可用于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等多种出血证。发表透疹消疮宜生用;止血宜炒用。荆芥穗更长于祛风。

用量:4.5~9g,不宜久煎。

6.防风为伞形科植物防风的干燥根,别名关防风、东防风,以根入药。此外,防风叶、防风花也可供药用。主产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内蒙古等省区。

东北产的防风为道地药材,素有“关防风”之称。防风根圆柱形或长圆锥形,表面灰棕色,有纵槽,并有横向皮孔及点状根痕;根头部密集环节,上有棕褐色毛状残存叶基;体轻质松,断面不平坦,皮部深棕色,有裂隙、木部浅黄色。气特异,味微甘。

含挥发油及甘露醇。

防风性味辛、甘,微温,质润,归膀胱、肝、脾经。具有解表祛风、胜湿、止痉的功效。治疗外感风寒引起的感冒头痛,风湿停留阻滞关节出现的痹痛、四肢拘挛,风邪外袭皮表的风湿瘙痒等病候。荆芥同防风均味辛性微温,温而不燥,长于发表散风,对于外感表证,无论是风寒感冒还是风热感冒两者均可使用。同时,两者也都可用于风疹瘙痒。但荆芥质轻透散,发汗之力较防风为强,又能透疹、消疮、止血。防风质松而润,祛风之力较强,为“风药之润剂”“治风之通用药”,又能胜湿、止痛、止痉。

用量:3~9g。

7.羌活为伞形科植物羌活或宽叶羌活的干燥根茎及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土及须根,晒干或烘干。羌活为多年生草本,野生于海拔1700~4500米的林缘及灌丛中,分布于陕西、甘肃、青海、四川、云南等省。表面棕褐色,节间有稀、密之分,体轻,质脆,断面不平整,多裂隙,皮部黄棕色,油润,木部黄白色,射线明显。气香,味微苦而辛。本品质量以根茎粗壮、全体环节紧密、形似蚕状、气清香纯正者为佳。

本品性味辛、苦,温,质燥,归膀胱、肾经。本品辛温发散,气味雄烈,善于升散发表,有较强的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之功,用于风寒袭于足太阳经的感冒头痛(脑后痛);风寒湿侵袭全身出现的关节痹痛、肩背酸痛,尤以上半身风寒湿痹、肩背肢节疼痛者为多用。

用量:3~9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