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是医生用左手诊病人的右手,用右手诊病人的左手。用于诊脉的是示指、中指和环指三个指头,三个指头分别放在寸、关、尺三个位置上。诊脉下指时,首先下指的是中指,把它放在高骨内侧,以定关位——鱼际后面过了手腕的横纹有个凹陷的地方,过了凹陷的地方,就有一块隆起的骨头,那就是高骨(桡骨茎突)。关位定好以后,接着把示指放在中指前面的寸脉位置,最后把环指按在关后的尺脉位置。中指与示指、环指的距离一致,这样三个指头便放在寸关尺三个位置上了。寸关尺又称三关,因此古人把这一步骤叫做下指定三关。位置取准之后,三指应呈弓形;指头平齐,节节相对,以指腹按触脉体(因指腹感觉较为灵敏)。布指的疏密要与病人的身长相适应,身高臂长者,布指宜疏;身矮臂短者,布指宜密。总之,以适度为宜。三指平布同时用力按脉,称为总按;若为了重点地诊察某一部脉象,也可用单按,即用一指单按其中一部脉象,如要重点诊察寸脉时,微微提起中指和环指,诊察关脉则微提示指和环指,诊察尺脉则微提示指和中指。临床上总按、单按常配合使用。由于小儿寸口部短,容不下三指,且小儿易哭闹,不合作,所以,诊小儿脉常用“一指定三关”,而不细分三部。那么,三指应如何用力按触脉搏呢?古人把运用不同的指力、不同的角度以及动与静等不同的体察脉象的方法,概括为举、按、寻三种指法。“举”,是轻按的意思,具体做法是用指头轻轻地触按脉体上的皮肤,注意是否即能感觉到脉的搏动,如浮、濡等脉象,就要用举的指法,这类脉象的共同点是轻取即得。“按”是用力重按的意思,如沉、实等脉象要用按的指法。“寻”,是用力时不轻不重,委曲求之,许多脉象都应用这种指法才能获得。所谓举、按、寻的分别,实际上是指头用力的轻重不同,所以举、按、寻又分别称为浮取、沉取、中取。
4.脉象的诊察脉象的划分主要依据脉位、脉数、脉律、脉形和脉势5个方面。
这5个方面就是诊察脉象的内容。
(1)脉位:指脉搏跳动位置的深浅。浅的浮(轻)取即得,用举的指法就感觉到;深的应沉取,要用按的指法才能摸到;不深不浅的,则委曲求之,用寻的指法。用举即知的称为浮脉,表示病位在肌表,提示邪气仍在表而未入里,病势亦轻浅,治疗相对容易;脉位深的称为沉脉,表示病已入里,在脏在腑,提示病位深且病势较重,治疗也相应复杂。
(2)脉数:指脉搏在正常的一呼一吸时间内的至数(跳动的次数)。一呼一吸为一息,脉跳动一次为一至,健康成年人正常的脉数是一息四五至。一息在五至以上的称为数(读shuò)脉,“数”有迫促、太快的意思,数脉意味着证候属热;而一息不满四至的,称为迟脉,意味着证候属寒。所以,医生在诊脉时,应思想集中,避免干扰,全神贯注地诊察脉象。
(3)脉律:指脉搏的节律。正常的脉象节律均匀,快慢一致。如果快慢不一,时有停顿,则说明脏腑功能失常,气血运行不畅,如结脉、代脉等。
(4)脉形:指脉的形体,其中有大、小、长、短等区别。脉形可反映气血的盈亏盛衰及运行情况,如气血充盈则脉形大而长;气血不足则脉形短小或细。
(5)脉势:指脉搏的强弱及来去的盛衰,它能提示邪正的盛衰,如脉势强而有力,提示邪气盛而正气未衰,邪正相争而表现为实证;反之,若脉势软弱无力,则提示正气已衰而表现为虚证。
可见,位、数、律、形、势是辨别脉象的五个要点,每次诊脉都必须有步骤、有次序、全面而不遗漏地从这几个方面去诊察脉象的变化。
(二)正常脉象
正常脉象,又称“平脉”或“常脉”,是健康无病之人的脉象。平脉的至数是一息四五至(相当于72~80/min。现代医学认为,心率为60~90/min属正常范围),脉象不大不小,从容和缓,柔和有力,不快不慢,节律一致,尺脉沉取有一定力量,并随生理活动和气候环境的不同而有相应的正常变化。
古人总结平脉有三个特点:一是“有神”,即脉象和缓有力;二是“有胃”(胃气),即脉来去从容,节律一致;三是“有根”,即在尺部沉取有一种从容不迫、应指有力的现象。正常脉象随人体内外因素的影响而有相应的生理性变化。
1.四时气候由于受气候的影响,平脉有春弦、夏洪、秋浮、冬沉的变化。春季虽然阳气已升,但寒未尽除,气机有约束之象,故脉弦;夏天阳气隆盛,脉气来势盛而去势衰,故脉稍洪;秋天阳气欲敛,脉象来势洪盛已减,轻而如毛,故脉稍浮;冬天阳气潜藏,故脉气来势沉而搏指。此由于人与天地相应,人体受自然界四时气候变化的影响,生理功能也相应地变化,故正常人四时平脉也有所不同。
2.地理环境地理环境也会影响脉象。如南方地处低下,气候偏温,空气湿润,人体肌肤比较疏松,所以南方人脉多细软或略数;北方地势高,空气干燥,气候偏寒,人体肌肤比较紧密,所以北方人脉多沉实。
3.性别一般妇女脉象较男子濡弱而略快,妇女妊娠则常见脉象滑数而冲和。
4.年龄一般年龄越小,脉搏越快。婴儿每分钟脉搏120~140次;五六岁的幼儿,每分钟脉搏90~110次;年龄渐长则脉象渐和缓。青年体壮,脉搏有力。老年人气血虚弱,精力渐衰,脉搏较弱(如患有动脉硬化,则见脉象沉实)。
5.体格身躯高大的人,脉的显现部位较长;矮小的人,脉的显现部位较短;瘦人肌肉薄,脉常浮;肥胖的人,皮下脂肪厚,脉常沉。凡常见六部脉沉细等同,而无病象的,叫做六阴脉;六部脉常见洪大等同,而无病象的,叫做六阳脉。
6.情志一时性的精神刺激,脉象也会发生变化,如喜则伤心而脉缓,怒则伤肝而脉急,惊则气乱而脉动等。但当情志恢复平静后,脉象也随之恢复正常。
7.劳逸剧烈运动或远行,脉多急疾;入睡后,脉多迟缓;脑力劳动的人,脉多弱于体力劳动的人。
8.饮食饭后、饮酒后脉多数而有力,饥饿时稍缓而无力。以上情况在临床诊脉时应注意与病脉鉴别。
(三)常见病脉和主病
疾病反应于脉象的变化,叫做病脉。一般来说,除了正常生理变化范围以及个体生理特点之外的脉象,均属病脉。那么“主病”又是什么意思呢?所谓主病,是指病脉所揭示的证候。因此,通过脉诊,辨别病脉,就有助于推断病人所患的证候。历代中医根据各人的体会与经验曾提出20种、16种、27种、28种等脉象,但临床上常见的是多种脉象复合而成的“相兼脉”。
1.浮脉脉位表浅,就像木头浮在水面上一样,一摸就能摸到的脉象。即指头可轻轻触及脉搏的跳动,如果用力按下,跳动反会减弱,不如轻按时明显,但并不空虚。
临床上见于表证。浮而有力是表实证,浮而无力是表虚证。
2.沉脉脉位深沉,轻取不应,中指应指尚模糊,即重按脉搏形状始清楚地显露于指下之际,指力由重渐轻,到中部便觉脉搏不甚清楚,举至肌肤则全然不见。临床上见于里证。有力是里实证,无力是里虚证。
3.迟脉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相当于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临床上见于寒证。有力是冷积证,无力是阳虚证。
4.数脉一息脉来五至以上(相当于每分钟在90次以上),去来急促。临床上见于热证。有力是实热证,无力是虚热证。
5.滑脉应指有一种圆滑感并往来流利,即其脉象如珠子在盘中滚动,古人比喻为“往来流利,如盘走珠”。常见于痰饮证、食滞证和实热证等。妇女妊娠亦常见滑脉,这是血气充盛而调和的表现。
6.涩脉往来艰涩不畅,即指下有如轻刀刮竹。常见于气滞、血瘀、精伤、血少等证候。
7.虚脉不足为虚,虚脉是脉管的紧张力弱,脉管内的血液充实度不足的状态。
三部脉举按皆无力,是无力脉的总称,即隐隐蠕动于指下,令人有一种软而空豁的感觉。
常见于气血两虚,尤多见于气虚。
8.实脉是脉管的紧张力强,脉管内的血液充实紧张的状态。三部举按皆较大而坚实有力,常见于实证。
9.弦脉端直为弦,古人比喻像琴弦一样,端直以长,按之不移。说明从气势、形态来看是直而长,很像琴弦。弦脉在时应春,在脏为肝,所以春日健康人常见弦而柔和者为常脉。临床上常见于肝胆病、痰饮病。
10.结代脉来缓慢而有不规则的间歇,代脉指脉来缓弱而有规则的歇止,间歇时间较长。结脉常见于阴盛气结,寒痰瘀血,而代脉主要见于脏气衰微。
二、按诊
按诊,是医生对病人的肌肤、手足、脘腹及其他病变部位施行触摸按压,以测知局部冷热、软硬、压痛、痞块或其他异常变化,从而推断疾病的部位和性质的一种诊断方法。
按诊的手法大致可分触、摸、按三类。触是以手指或手掌轻轻接触患者局部,如额部和四肢皮肤等,以了解凉热、润燥等情况;摸是以手抚摸局部,如肿胀部位等,以探明局部的感觉情况及肿物的形态、大小等。按是以手按压局部,如胸腹或肿物部位,以了解深部有无压痛,肿块的形态、质地,肿胀的程度、性质等。在临床上,各种手法是综合运用的,常常是先触摸,后按压,由轻到重,由浅入深,逐层了解病变的情况。
按诊时要体贴病人,手法要轻巧,避免突发暴力,冬天要事先把手暖和后再进行检查,同时要嘱咐病人主动配合,随时反映自己的感觉,还要边检查边观察病人的表情变化,了解其痛苦所在。
按诊的应用范围较广,临床上以按肌肤、按手足、按胸腹等为常用。
(一)按肌肤
按肌肤主要是审察肤表的寒热、荣枯、润燥以及肿胀等。一般来说,热邪盛的,身体多热;阳气虚的,身体多冷。凡身热,按其皮肤,开始按时热甚,久按热感反而减轻的,是热在表;热自内向外蒸发的,是热在里;若肌肤按之有热而无蒸腾感的,属于虚劳发热。通过轻触肌肤,还可察知皮肤的润燥,了解津液是否损伤等,如皮肤光泽而润的,提示津液尚未损伤;若皮肤干燥或甲错,多提示津液已被损伤。此外,重手按压肿胀,可以辨别水肿和气肿,若按之凹陷,不能即起的,是水肿;若按之凹陷,举手即起的,是气肿。
在外科疮疡方面,触按病变部位,可以辨别病变的阴阳和是否成脓。如疮疡按之肿硬而没有热感,根盘平塌漫肿的,多属阴证;若按之高肿灼手,根盘紧束的,多属阳证;如按之固定,坚硬而热不甚,是未成脓;若按之边硬顶软而热甚的,是已成脓;轻按即痛的,是脓在浅表;重按方痛的,是脓在深部。按之陷而不起为脓未成,按之有波动感的为脓已成。可进一步把两手分放在肿物的两侧,一手时轻时重地加以压力,一手静候深处有无波动感,若有波动感应手,即为有脓,根据波动范围的大小,即可测知脓液的多少。
(二)按手足
按手足主要是用来辨寒热,测知阳气的盛衰。如果手足俱热,多是阳热亢盛;若手足皆冷,则是阳气虚衰。比较掌心与掌背的冷热,还可作为辨别外感与内伤的参考。
如果手背热盛,额部也热,大都是外感发热;如果手心热盛而手背与额部反不甚,多是内伤,多见于阴虚内热,若小儿见此现象还提示伤食或食积。如果小儿发高热反而手指冰冷,应防止动风抽筋。
(三)按脘腹
按脘腹是指通过触摸表面皮肤,观察皮肤的润燥;触按局部,了解是否有压痛;适度用力触按,以判断有无肿块及其软硬程度,从而辨别脏腑虚实和病邪性质及其积聚的情况。
1.按脘部脘部指胸骨以下部位,又称“心下”。按心下看是否有压痛或了解软硬情况,可鉴别痞证与结胸。心下按之硬而痛的是结胸,属实证;而心下按之濡软且不痛的,多是痞证;心下坚硬,大如盘,边如旋杯,是水饮。
2.按腹部主要是了解冷热、软硬度、胀满、肿块、压痛等情况,从而协助诊断与辨证。
(1)辨凉热:腹壁冷,喜暖喜按者,多见于虚寒证;腹壁灼热,喜放置冷物于腹壁上者,多见于实热证。
(2)辨疼痛:腹痛,凡喜按者属虚,拒按者属实。
(3)辨腹胀:如腹部胀满,按之有充实感、压痛,叩之声音重浊的,是实满;若腹部膨满,但按之不实,无压痛,叩之作空声的,多是气胀,属于虚满。
(4)辨痞满:痞满是自觉心下或胃脘部痞塞和胀满的一种症状。如按之柔软,无压痛者,属虚证;若按之较硬,有抵抗感和压痛,为实证。
(5)辨肿块:应注意其大小、形态、硬度、压痛等。
(四)按腧穴
腧穴是经络气血在身体表面聚集、输注或通过的重点部位,也是五脏六腑之气所转输的地方。它可以通过经络的联系,对机体内部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产生一定的反应。
因此按腧穴,了解腧穴的变化与反应,也可以作为诊察内脏疾病的依据之一。腧穴的变化主要是出现结节或条索状物,或者出现压痛及敏感反应。据临床报道,肺病患者,有些可在肺俞穴摸到结节,有些在中府穴出现压痛;肝病患者,可出现肝俞或期门穴压痛;胃病在胃俞和足三里有压痛;肠痈患者,阑尾穴有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