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自学百日通
7542400000015

第15章 气、血、津液(2)

此外,还有“气逆”与“气陷”,也是常见的气的病理变化。气逆,多见于肺或胃的病证。因肺气、胃气以下降为顺,如果肺气或胃气失于下降,在肺可出现咳逆上气的证候;在胃可出现恶心、呕吐、嗳气、呃逆等症。气逆基本上属于气滞的范畴。气陷,多见于脾的病证。因脾气以上升为健,脾气不升而下陷,则不但上见头目眩晕,中见脘腹虚胀、虚满,而且在下可见久泻滑脱以及脱肛、子宫下垂等升举无力之症。气陷基本上属于气虚范畴。气逆和气陷,都是由于气机的升降失常。应降而不降,气滞而上逆者,即为“气逆”;应升而不升,气虚而下陷者,即为“气陷”。

第二节血

一、血的形成及其生理功能

血,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通过营气与肺的作用而变为红色的血,如《灵枢·决气》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灵枢·营卫生会》曰:“……此(指中焦)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

血形成之后,循行于脉中,依靠心的推动流行于全身,故称为“心主血脉”;依靠肝的贮藏调节,“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内经》王冰注),故称为“肝藏血”;依靠脾的统摄,循经而行,不致溢出脉外,故称为“脾统血。”

血的主要功能是营养全身,凡皮毛、筋骨、经络、脏腑等一切组织器官,均由血液供给营养,《难经》曰:“血主濡之”,即是说明这个作用,全身各个部分均需要得到血液的充分营养,才能进行各种生理活动,如《素问·五脏生成论》曰:“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由于血具有营养作用,并由营气变化而来,与营气共行脉中,所以在中医习惯用语上,血也称为“营”,或“营血”合称。

二、血与气的关系

血与气,都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者之间是既可分而又不能相离的,“气主之,血主濡之”,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密切关系。

1.气为血之帅血,是通过营气的作用将脾胃吸收运化而来的水谷精微上注于肺,与肺气相合所化生的。形成之后,又与气沿着经脉一起流行。心的主血,肝的藏血,脾的统血,又都是脏腑之“气”所发挥的作用。可见血在其形成与运行的过程中,始终离不开气,气能“生血”“行血”,又能“摄血”,所以说“气为血之帅”。

2.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是矛盾的一个方面。但另-方面,气的生成和作用,亦有赖于血的滋养,且气必须依附于血,才能运行,故又称“血为气母”“血能载气”。

全身的气能够充分发挥作用,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和进行生理活动,又赖于血的充分供给营养。如《素问·调经论》所说,如果“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这些都是说明气血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在病理上,也常互相影响。如气滞可导致血瘀,气虚可引起血虚,反之亦然。

三、血的病理变化

血的病理变化,主要为血虚、血瘀和血热。

1.血虚是体内某一部分的血液亏虚,濡养功能减退而出现的病理变化。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失血过多或不足所致。如:失血过多,新血一时未及补充;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减退或发生障碍,以致食物中的精华,不能吸收以化生血液;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等,都能导致血虚。血虚主要表现为头晕、心悸、面色不华或萎黄、唇舌淡白、脉细,以及失眠、目花、筋脉挛急、皮肤干枯、头发憔悴等症。治疗要补血,亦可与补气、补肾法同用。常用方药如四物汤、人参养荣汤;药用当归、白芍、熟地黄、何首乌、丹参等。

2.血瘀是血流不畅或局部有瘀血停滞。除外伤跌仆、内出血之后,有离经之血存在于体内,直接造成血瘀外,气滞或气虚而使血液运行不畅,血寒而使血液凝滞,血热而使血液受煎熬等,均能引起血瘀。血瘀主要表现为局部肿胀,疼痛,痛如针刺,痛处多固定不移,或体内发生肿块,或见出血紫黑成块或反复不止等症。全身性血瘀证,一般多在久病或重病时出现,可见面色晦暗,肌肤甲错,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等。瘀血内阻,还可出现妄言、谵语如狂等精神症状。瘀血的治疗,要以活血化瘀为治疗大法,药用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丹参、益母草、乳香、没药等。

3.血热是热毒侵入血分所出现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血热妄行,出血鲜红,或皮肤出现斑疹。如属于火热迫血妄行者,见血色鲜红、面赤、烦热、口渴,舌红、苔黄,脉弦滑数;属于阴虚火旺伤络者,出血量则不多,血色鲜红或淡红,颧红、心烦、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血热内扰心神,还可出现心烦不安,舌绛,脉数,甚则谵狂、昏迷等证候。治疗以止血为大法。但血热者可选用犀角地黄汤、十灰散等。

阴虚者用茜根散、地黄饮子等方药。

第三节津液

一、津液的形成及其生理功能

津液是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主要是指体液而言,但亦包括汗液、唾液、胃液、肠液、尿液等分泌液和排泄液。

津液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滋润脏腑、肌肉、皮肤、毛发、黏膜和孔窍以及滑利关节、濡养脑髓和骨骼。

津液有时也分别称为“津”或“液”。较清稀的称为津,较浓稠的称为液。津,多布散于肌表与黏膜,以润泽肌肤、皮毛及眼、耳、口、鼻等孔窍;汗液与尿液均为津液所化生。液,多内渗于脏腑,以滋养内脏,濡养脑髓和骨骼,滑利关节,同时也有润泽肌肤的功能。但是,津和液本属一体,都是体内的正常水液,两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故一般多津液并称,只是在发生“伤津”和“脱液”(又称伤阴)的病理变化时,辨证施治应有所区分。

津液的形成、输布和排泄,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生理过程,与肺、脾、肾、胃、小肠、大肠、膀胱等脏腑的生理活动密切相关。如《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说明体内的津液,来源于胃的受纳水液,“游溢精气”所生成;通过脾的运化,将胃中的津液上输于肺和布散至其他各脏,故《素问·太阴阳明论》有脾“为胃行其津液”之说;通过肺气的宣散和肃降功能,使水道得以通调;而肾则对全身水液进行蒸腾气化,升清降浊,促使津液向全身布散,把多余的水液和废物化成尿液,下注于膀胱;排出体外。

饮食物通过小肠、大肠时,小肠的泌别清浊和大肠的传化糟粕过程中,也包括对津液的吸收,故《灵枢·经脉》称“小肠主液”“大肠主津”,指出津液与小肠、大肠也有关系。

综上所述,津液的生成、吸收和转输,离不开胃的受纳、脾的运化功能。津液布散至全身以润泽肌肤、皮毛,化成汗液和尿液,都离不开肺的宣散和肃降功能,故称肺为“水之上源”而能通调水道。

在津液的生成、代谢过程中,肾所起的作用最为重要,因为胃的受纳、脾的运化、肺的宣肃,均需肾气的温煦、推动,而尿液的生成和排泄,体内水液的正常代谢,更离不开肾的“气化”功能,故称肾为“水脏”“主一身之水液”。

由于肺、脾、胃、肾等脏腑分别隶属于上、中、下三焦,所以古人把体内津液的升降、出入道路称作“三焦”,把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的代谢过程,统称为“三焦气化”,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曰:“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二、津液与气、血的关系

津液与气、血的主要来源,都是水谷精气,共同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而在人体的整个生理活动过程中,三者之间又相互为用,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1.津液与气的关系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依赖于气的升降、出入,离不开三焦气化,离不开有关脏腑的气机。如果有关脏腑的功能失调,必然会影响到“三焦气化”,而形成津液的病变,或为化源不足,或为不正常的积聚,形成“水气”,或为气虚不能固摄,而致津液大量流失(如阳气虚脱时的大汗出、肾气虚衰时的小便清长等)。

反过来,津液大伤,元气也往往随津液而散脱,水气积聚又能影响有关脏腑的气化功能。

这就是津液与气的相互关系。

2.津液与血的关系津液是血液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津液中最“精专”的一部分,能注入脉中,与营气相结合,上注于肺脉,变化而成血。故《灵枢·痈疽》曰:“……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金匮玉函经》也说:“水入于经,其血乃成”。由此可见,津液的多少与血液盈亏可以互相影响。例如:在大出血时,可出现口渴、皮肤干燥和尿少等津液不足的证候;而津液耗伤,也可以影响血液的化源不足,表现为津枯血燥。

所以《灵枢·营卫生会》曰:“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伤寒论》中也有“衄家不可发汗”和“亡血家不可发汗”的告诫。

三、津液的病理变化

津液的病理变化,可分为津液的损伤和不正常的水液积聚。前者表现为伤津和脱液(伤阴),后者表现为水肿和痰饮。现分述如下。

1.伤津与脱液津液损伤,轻的称为伤津,重的称为脱液。造成津液损伤的原因很多,如高热不退、久热、大汗、多尿、吐泻,以及久病和错误或过量地使用发汗、利尿、泻下或温燥药物等,其中以热邪灼伤津液和久病耗伤阴液最为常见。

伤津,是由于津液一时消耗过多,滋润作用减退。因此,主要表现为口渴,咽喉、唇舌、鼻、皮肤等部位的干燥,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苔干糙等症。

脱液(伤阴),一般提示全身的阴液已经严重亏损,故其临床表现较伤津为重,治疗后的恢复也较伤津为缓慢。脱液多见于久病或外感热病的后期,除了可见程度严重的伤津证候外,全身情况极差,并有舌色红绛而干燥,舌体瘦瘪,舌苔光剥,口干而不甚引饮等症。

对于伤津及脱液的治法,以生津、养阴为主,常用方药如增液汤、五汁饮,药用沙参、麦冬、石斛、天花粉、芦根、山药等。

2.水肿和痰饮水肿和痰饮,主要是肺、脾、肾三脏的气化功能失常,引起津液的输布或排泄障碍,形成不正常的水液积聚所致。如以水肿的发生原理来说,可由肺失宣肃,脾失健运,影响津液的流通而致水液停聚;但更多的是由于肾的气化功能失常,不能进行升清降浊,生成和排泄尿液的功能减退,而致水泛为肿。

痰饮,是由于水液积聚于体内的某-局部所致。发生原理也与水肿基本相同,故痰饮与水肿之间有时是相互联系的。痰饮的生成,不但由于肺气的失于宣肃,还由于脾失健运,影响了津液的输布,凝聚而成痰,出现咳嗽、痰多白沫等症,所谓“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多是指痰饮而言。而肾的气化功能减退,也可使水液上泛为痰而侵犯心肺,称为“水饮凌心”“水饮射肺”,如心力衰竭、肺水肿时出现的心悸、气急、咳嗽、咯吐大量泡沫痰,多属于这种病理变化的表现。

肺、脾、肾三脏的气化功能失调,还常互相影响。例如:脾失健运,不能转输津液,既可影响肺气的通调水道,而出现喘满咳痰等症,又能影响肾对津液的蒸化,而出现下肢浮肿、小便短少等症;肺失宣肃,不能通调水道,既可影响脾输布津液,而致聚湿成痰,又可影响肾的气化功能,而致水气上泛为痰;肾阳衰微,水气不化,既可影响肺气的宣肃,出现喘咳痰多之症,又可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出现小便不利、水肿、腹满等症。可以温阳化水或健脾除湿等方法治疗,常用方药如五苓散、五皮饮;药用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冬瓜皮、桑白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