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自学百日通
7542400000100

第100章 中医内科(6)

泄泻又名濡泄、洞泄、后泄、下利、泄。由《内经》开始历代医家对本病的病因及治疗的认识不断完善,其中《医宗必读·泄泻》总结出着名的治泻九法,方法全面,切合实用。

由于各种消化系统疾病导致的腹泻可参考本节内容。

【病因病机】

1.感受外邪暑、湿、寒、热,但以湿为主。

2.饮食所伤食滞、寒湿、湿滞。

3.情志所伤肝木克脾土,肝强脾弱,忧思伤脾,失于健运。

4.病后体虚久病失治,脾胃受损,日久伤肾,脾失温煦,运化失职,水谷不化,积谷为滞,湿滞内生,遂成久泻。

5.禀赋不足由于先天不足,禀赋虚弱,或素体脾胃虚弱,不能受纳运化某些事物,易致泄泻。

【诊断】

(1)以粪质清稀为主要依据。

(2)结合病史、诱因、病因、理化检查。

(3)除外习惯性便次增多及痢疾、霍乱病证。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当辨虚、实、寒、热和证候特点:病势急剧,脘腹胀满,腹痛拒按,泻后痛减,小便不利者,多属实证;病程长,腹痛不甚且喜按,小便利,口不渴,多属虚证。粪便清稀如水,腹痛喜温,完谷不化,多属寒湿之证;粪便黄褐,味臭较重,泻下急迫,肛门灼热,多属湿热证。久泻迁延不愈,倦怠乏力,稍有饮食不当,或劳倦过度即复发,多以脾虚为主;泄泻反复不愈,每因情志不遂而复发,多为肝郁克脾之证;五更泄泻,完谷不化,腰酸肢冷,多为肾阳不足。

2.治疗原则本病以运脾化湿为原则。

3.分证论治

暴泻

(1)寒湿泄泻

症状:泄泻清稀,甚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苔白腻,脉濡滑。若兼外感风寒,则恶寒发热,肢体酸痛,苔薄白,脉浮。

治法:芳香化湿。

方药:藿香正气散。

(2)湿热泄泻

症状: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葛根芩连汤。

(3)伤食泄泻

症状: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脘腹胀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苔垢浊或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

方药:保和丸。

久泻

(1)脾虚泄泻

症状: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完谷不化,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加,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健脾益气。

方药:参苓白术散。

(2)肾虚泄泻

症状:黎明前脐腹绞痛,肠鸣即泻,泻下完谷,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温补脾肾。

方药:四神丸。

(3)肝郁泄泻

症状:素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时,发生腹痛泄泻,腹中雷鸣,攻串作痛,矢气频作,舌淡红,脉弦。

治法:抑肝扶脾。

方药:痛泻要方。

【转归预后】

1.暴泻一是治愈;二是亡阴亡阳;三是慢性化。

2.久泻一是治愈;二是脾虚气陷;三是脾肾阳气衰败。

【预防调护】

(1)饮食、情志、劳倦、外感、居处。

(2)温水清洗肛门、补液。

第十三节便秘

便秘是由于大肠传导失常,导致大便秘结,排便周期延长,便粪质干结,排出困难,或便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证,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是一种常见症状。

自《内经》始,对本病认识不断深化,至仲景及《医学心悟》,大便不通,均将便秘,以寒热虚实概括之,仲景并设立了承气汤、大黄附子汤、麻子仁丸、厚朴三物汤蜜煎导诸法为后世医家所喜用。

西医学中的功能性便秘,肠激惹综合征、肠炎恢复期、直肠及肛门疾病所致便秘,药物性便秘,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的便秘以及肌力减退而致的排便困难,可参照本节诊治。

【病因病机】

1.肠胃积热一是阳盛之体,二是热病之后,三是湿热下移大肠,四是服食、服药燥热,共同使肠胃积热,热伤津液,肠道干涩,粪质干燥,阳结证必因邪火有余,以致津液干燥。

2.气机郁滞一是肝郁气滞,二是脾伤气结,三是久坐少动,均可使气内滞而不行,传导失职。

3.阴寒积滞一是外感,二是饮食,三是服药,均可使阴寒内盛,阳气不行,津液不通,凝滞胃肠,失于传导。

4.气虚阳衰一是素体不足,二是饮食劳倦所伤,三是年高产后,四是久服生冷苦寒,均可致气虚传导无力,阳衰阴寒内结。

5.阴亏血少一是素体不足,二是病后产后,三是失血夺汗,四是年高体弱阴亏,五是久服香燥耗伤,均可致阴血不荣,肠道干涩。

本病病机可以概括为热实冷虚(气血阴阳)。

相关脏腑:脾、胃、肝、肺、肾。

【诊断】

(1)以便秘为主要临床表现。

(2)常兼有腹胀痛、纳呆、头晕、口臭、肛裂、痔疮、排便带血及汗出气短、头晕、心悸等兼杂证。

(3)发病常与外感寒热、饮食情志、脏腑失调、坐卧少动、年老体虚等因素有关,多呈慢性病程。

(4)纤维肠镜有助于部分便秘的诊断。

(5)应除外其他内科疾病出现的便秘症状,本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以及女性。

【鉴别诊断】

积聚与便秘均可出现腹部包块。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1)辨排便周期:不能仅以排便周期下结论。

(2)辨排便粪质:燥热内结则干燥坚硬,干结则阴寒凝滞,断续不畅则气滞,努则无力则气虚。

(3)辨舌质舌苔:舌少津少苔或无苔者为阴津亏少;舌淡少苔者为气血不足;舌淡苔白滑者为阴寒内结;苔黄燥垢腻者为胃肠积热。

2.治疗原则实则泄之,虚则补之。

3.分证论治

(1)肠胃积热

症状:大便秘结,腹胀腹痛,面红身热,口干口臭,心烦不安,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泻热导滞,润肠通便。

方药:麻子仁丸。

大黄、枳实、厚朴、火麻仁、杏仁、白蜜、白芍。津伤者加生地黄、玄参;肝火旺盛者加用更衣丸(芦荟、朱砂);满燥实坚者用大承气汤。

(2)气机郁滞

症状: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爽,肠鸣矢气,腹中胀痛,胸胁满闷,嗳气频作,食少纳呆,舌苔薄腻,脉弦。

治法:顺气导滞。

方药:舒肝丸加减。

陈皮9g,白芍9g,白术20g,防风9g,乌梅6g,炙甘草6g。气逆而呕吐者加半夏、旋覆花、代赭石;忧郁寡言者加柴胡、白芍、合欢皮;夹瘀者加桃仁、赤芍。

(3)阴寒积滞

症状:大便艰涩,腹痛拘急,胀满拒按,胁下偏痛,手足不温,呃逆呕吐,舌苔白腻,脉弦紧。

治法: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方药:大黄附子汤。

附子、细辛、大黄。可加生姜、小茴香、木香、厚朴、枳实等。

(4)气虚

症状:粪质并不干硬,虽有便意,但临厕努挣乏力,便难排出,汗出气短,便后乏力,面白神疲,懒言,舌淡苔白,脉弱。

(5)血虚

症状:大便干结,面色无华,心悸气短,失眠多梦,健忘,口唇色淡,舌苔白,脉细。

治法:养血润燥。

方药:润肠丸。

当归、生地黄、火麻仁、桃仁、枳壳。有热者加胡黄连、知母。

(6)阳虚

症状: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难,小便清长,面色白,四肢不温,腹中冷痛,得热则减,腰膝冷痛,舌淡苔白,脉沉迟。

治法:温阳通便。

方药:济川煎、肾气丸、理中丸。

肉苁蓉、牛膝、当归、升麻、泽泻、枳壳。

(7)阴虚

症状:大便干结,如羊屎状,形体消瘦,头晕耳鸣,两颧红赤,心烦少寐,潮热盗汗,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通便。

方药:增液汤,增液承气汤。

【其他疗法】

清洁灌肠,外导法(如蜜煎导法)。

【转归预后】

(1)虚者宜图之。

(2)久病湿热秘者致肛裂、痔疮。

(3)浊气上逆预后不好。

【预防调护】

按时如厕,增加体力活动,调畅情志。

第十四节黄疸

黄疸是感受湿热疫毒,肝胆气机受阻,疏泻失常,胆汁外溢所致,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表现的常见肝胆病证。黄疸在古代亦称黄瘅,由于疸与瘅通,故其义相通。

黄疸病证的论证始见于《素问·平人气象论》《灵枢·论疾诊尺》,均论述了本病症的主要临床表现。《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以湿热发黄为重点,还论述了火劫发黄,燥结发黄,女劳发黄以及虚黄等;宋代《圣济总录·黄疸门》,除论述了黄疸的“阳证”

外,还特设《阴黄证篇》;元代罗天益着《卫生宝鉴》总论了前人的经验,进一步明确湿从热化为阳黄,湿从寒化为阴黄,把阴黄和阳黄的辨证论治系统化,对临床实践指导意义较大,至今仍被采用。对黄疸的传染性及其严重性,在沈金鳖着《沈氏尊生书·黄疸》中已有认识,其指出“又有天行疫疠,以至发黄者俗称之黄疸,杀人最急。”

本病证包括阴黄、阳黄与急黄,常并见于其他病证,如胁痛、胆胀、臌胀、肝癌等。

本病与西医所述的黄疸意义相同,大体相当于西医学中的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胆石症、胆囊炎、钩端螺旋体病、某些消化系统肿瘤及出现黄疸的败血症等,若以黄疸为主要表现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1.感受时邪疫毒时邪疫毒由口而入,蕴结于中焦,脾胃运化失常,湿热交熏于肝胆,肝失疏泄,胆液不循常道,浸淫肌肤,下注膀胱,使身目、小便俱黄。若疫毒重者,其病势暴急凶险。具有传染性,表现为热毒炽盛,伤及营血的严重现象,称为急黄。

2.饮食所伤饥饱失常或嗜酒过度,皆能损伤脾胃,以致运化功能失职,湿浊内生,郁而化热,熏蒸肝胆,胆汁外溢,浸淫肌肤而发黄。

3.脾胃虚弱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气血亏损,久之肝失所养,疏泄失职而致胆汁外溢。或病后脾阳受伤,湿从寒化,寒湿阻滞中焦,胆汁受损,溢于肌肤而发黄。

总之,黄疸的发生往往内外相因为患,从病邪来说,主要是湿浊之邪,从脏腑来看不外脾、胃、肝、胆,且往往由脾胃涉及肝胆。黄疸病的基本病机是湿浊阻滞,胆液不循常道外溢而发黄。发黄的关键是湿热郁蒸。从外因来看,外邪不得泄越是发黄的重要因素。从内因来看,湿邪蕴结中焦,阻滞气机,致使肝气郁而失疏泄,胆汁运输不常道而外溢浸淫。所以,无论外因、内生,都有瘀滞不解、内结不散的突出特点。

黄疸病的病理属性与脾胃阳气盛衰有关。中阳偏盛,湿从热化,湿热为患,则为阳黄;中阳不足,湿从寒化,寒湿为患,则为阴黄;湿浊疫毒所致则为急黄。

【诊断】

(1)目黄、身黄、尿黄。以目睛发黄为主,因为目睛发黄是出现最早、消退最晚而最易发现的指征之一。

(2)初期,目黄、身黄不一定出现,而以恶寒发热、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肠鸣、四肢无力等类似感冒的症状为主,三五日后,才逐渐出现目黄,随之溲黄与身黄。而急黄,黄疸急起,迅速加深,甚则内陷心包。

(3)有饮食不节,肝炎接触或使用化学制品、药物等病史。

(4)实验室检查:血清总胆红素、尿胆红素、尿胆原、直接胆红素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以及B超、CT、胆囊造影等,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1.萎黄为气血不足身面皮肤呈萎黄不华的病证,多见于大失血或重病之后,其特征为双目不黄,往往伴有眩晕、气短、心悸等症,与黄疸病证的目黄、身黄、溲黄不同。

2.黄胖多与虫证有关,久之耗伤气血而引起面部肿胖色黄,身黄带白。《杂病源流犀烛·黄胖》指出黄胖宿病也,与黄疸暴病不同。盖黄疸眼目皆黄,无肿状;黄胖多胖,色黄中带白,眼目如故,或洋洋少神。虽病根都发于脾,然黄疸则由脾经湿热而成,黄胖则湿热未甚。

多虫与食所致,必吐黄水,毛发皆直,或好食尘末茶叶土炭之类。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1)辨阳黄与阴黄:阳黄由湿热所致,起病急,病程短,黄色鲜明如橘色,口干发热,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弦数。一般预后良好。阴黄由寒湿所致,起病缓,病程长,黄色晦暗如烟熏,脘闷腹胀,畏寒神疲,口淡不渴,舌淡白,苔白腻,脉濡缓或沉迟,一般病程缠绵,不易速愈。

(2)阳黄宜辨湿热轻重:阳黄属湿热为患,由于感受湿与热邪的程度不同,机体反应的差异,故临床有湿热孰轻孰重之分。区别湿邪与热邪的孰轻孰重,目的是同中求异,使治疗分清层次,各有重点。热重于湿者——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恶心呕吐,小便短少清赤,便秘,舌苔黄腻,脉弦数;湿重于热者——身目俱黄,其色不如热重者明显,头重身困,胸脘痞满,恶心呕吐,便溏,舌苔厚腻微黄,脉弦滑。

(3)急黄:为湿热夹毒,郁而化火所致。辨灼阴、伤气、动血及窍闭的变化为其重点。

2.治疗原则

(1)黄疸早期主要是湿热、疫毒、寒湿为患,故当祛邪以消除病原,通过清热、解毒、利湿、温化给邪以出路。

(2)由于湿邪郁滞于中、下焦,故湿邪的去路在于通利小便。

(3)热重者,注意清热护阴,否则利湿太过会重伤阴液,使热更甚;湿重者,注意化湿护阳,否则苦寒太过会损其阳气,使湿反难化。

(4)调整肝脾功能,即疏肝健脾,活血化瘀,以改善肝郁脾壅,瘀血阻络的病机,防止转变为积聚、臌胀。

(5)久病宜注意扶助正气,即滋补肝肾,健运脾胃。

3.分证论治

阳黄

(1)湿热兼表

症状:黄疸初起,目白睛微黄或不明显,小便黄,脘腹满闷,不思饮食。伴有恶寒发热,头身重痛,乏力,舌苔薄腻,脉浮弦或弦数。

治法:清热化湿,佐以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