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肿瘤综合治疗与康复
7542100000039

第39章 肿瘤的中医药与中西医结合治疗(7)

此外,中药尚可减轻对症治疗药物的副反应。晚期肿瘤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治疗效果差,在抗凝治疗中应用肝素来阻止血栓的形成,如在用药时机和剂量上稍有疏忽,便可加重出血,而在止血治疗中,又常用6-氨基乙酸等,这类药物虽能止血,却又容易加重凝血及血栓形成,甚至引起肾衰。若临床上应用化淤止血中药如三七、蒲黄、血余炭、云南白药等配合肝素治疗,常可减少肝素的用量,又不必担心过量出血,并可提高治疗效果。

(二)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西医治疗肿瘤主张消瘤,以肿瘤缓解率作为治疗效果的评价,构成了以攻为主的治疗策略。其主要针对分期较早、身体状况好的一些肿瘤患者以及存在肿瘤压迫、梗阻等急症,全力攻瘤,无疑是必须的;但在肿瘤的中晚期,患者全身状况欠佳,如一味攻邪,即使可使肿瘤缩小,但也不能延长患者生存期,生活质量反而下降。目前国际肿瘤界学者将对肿瘤疗效评价由过去的单纯肿瘤缓解率为依据转变为结合改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作为评价依据。中医药治疗肿瘤强调辨证论治,注重整体治疗,通过纠正阴阳气血平衡以改善全身状况,稳定瘤体,使精神体力增加,提高生活质量、延长了生存时间,其已被许多临床报道所证实。陈志峰等应用荟萃分析方法的随机效应模型,对国内7年来单纯应用中医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并以化疗作对照的研究文献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中医药组稳定率OR=2.10,95%CI(0.70~3.08),资料齐性检验,Q=24.24,V=12,P>0.01;化疗组有效率OR=1.48,95%(1.03~2.24),Q=2.89,V=8,P>0.05。统计7篇文献报道的中位生存期,中药组平均335.4天,化疗组231.8天,P=0.1489。Meta分析结果表明,中医药治疗疗效特点是瘤体稳定率高,有效率低,但中医药远期生存显示了一定优势。

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原则以扶正为主,以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为主要目的,主张带瘤生存。中西医合用可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弥补各自不足,其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优势所在。

(三)可治疗放化疗不敏感肿瘤或已耐药的肿瘤

紫杉醇、长春碱、AS2O3、喜树碱等药为有毒中药的提取物,为临床常用化疗药,疗效较好。但医学界包括中医界绝大多数人认为中医药不能消瘤,多为对症治疗,仅能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事实上,中医药不仅能改善症状,而且能消瘤。中医药消瘤要求辨证准确外,还要擅长应用“以毒攻毒”、“活血化淤”、“温阳”、“通利二便”几大疗法。“以毒攻毒”治法在消瘤方面疗效较好,有时仅用“以毒攻毒”方药即可消瘤,如“骨瘤消”(主药为斑蝥)治疗骨肉瘤不用辨证就能取得疗效;但大多数肿瘤仅用“以毒攻毒”中药较难取得满意疗效,必须在辨证基础上加用“以毒攻毒”、“活血化淤”、“温阳”、“通利二便”几大治法。辨证要结合脏腑病机特点,不能信手编之。

临床上原发性耐药的肿瘤和继发性耐药的肿瘤临床很常见,这些肿瘤是目前肿瘤治疗的难点之一,合理正确应用中医药治疗这些肿瘤是中医发展主要出路之一,也是综合治疗的发展方向。

第五节 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策略与展望

一、循证医学对临床肿瘤学的影响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变,人类疾病谱正由原来的单因素疾病向多因素疾病的转变,使恶性肿瘤成为主要致死性疾病,据WHO最新统计,全球至少有0.8亿~1亿人患恶性肿瘤。我国则有约0.1亿恶性肿瘤患者,其中至少逾半数为中晚期恶性肿瘤。近年来国际上许多大规模、多中心、前瞻性、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结果表明,不少治疗手段对临床替代终点的影响并不平衡,反映该手段对病人预后终点的影响,并且一些对临床替代指标有明显“治疗效果”的药物,反而增加病人的死亡率,使病人的预后恶化。临床医生们逐渐认识到经验医学的局限性。20世纪80年代以来,临床医疗模式悄然发生了变化,从长期以来以经验为基础的模式转变为以证据为基础的模式,即病人的处理、治疗指南和医疗政策的制定,在重视结合个人的临床经验基础上,更应利用现有最好的临床研究证据,这就是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顾名思义就是遵循证据的医学,其定义是医生应负责、明确、明智地应用已有的最佳临床证据为每一个病人制订临床诊疗方案。其核心思想是:医疗决策应尽量以客观研究结果为依据。医生开具处方,制订治疗方案或医疗指南,政府机构作出医疗卫生政策等,都应根据现有的、最好的研究结果来进行。循证医学还要求进行系统评价的临床试验研究应满足一定的质量标准。循证医学实践就是通过系统研究,将个人的经验与能获得的最佳外部证据融为一体。循证医学强调,任何医疗决策的确定都要基于临床科研所取得的科学的最佳证据,即临床医生确定的治疗方案、专家确定的治疗指南、政府制定的卫生政策都应根据现有的最佳证据来进行。证据是循证医学的基石,它主要来源于医学期刊的研究报道,特别是设计合理、方法严谨的临床研究,以及对这些研究所进行的Meta分析。循证医学指导临床实践时,关键的内容就是根据临床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行系统的文献检索,了解相关临床问题的研究进展,并对相关结果进行科学评价,以获取最佳证据。循证医学的兴起给古老的中医学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尽管目前循证的中医学研究中还存在诸多困难,但这些困难如果被充分认识,均是可以解决的。可以预测,发展循证的中医学将迎来中医学发展史上第二次考证运动高潮,中医学的振兴也指日可待。

二、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目前中医药治疗肿瘤的机制及临床实践研究方面虽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笔者认为以下几方面尚需注意。

(1)由于中医对疾病的理解与西医有根本区别。中医讲求辨证施治,即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征候,而不是根据肿瘤的病理类型决定采用何种治疗方案。在确定了治疗方案后,中医还要对方剂进行加减,不同患者的治疗差异很大。因此研究过程中处理因素难以统一,从而造成试验可重复性差。由于医生需根据患者的不同征候开具不同配伍中药,研究中也很难遵循盲法的试验设计原则。为了尽量提高研究质量,此时只能通过加强试验设计中随机原则的实施和对患者的随访。

(2)单味药研究较多,而复方研究相对较少。中医药治病,优势在于其药物间的相互配伍;针灸取穴,也在于不同穴位间的相互协同作用,配穴不同,其作用机制也不尽相同。

(3)研究缺乏整体性。目前研究多为与某一指标或某一方面指标的关系,而缺乏与多种指标、多系统指标关系的研究。可考虑将中医的整体观念引入现代研究中去,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把人与自然作为一个整体,把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综合研究。

(4)对中药抗肿瘤的双重作用认识不够。即在肯定中药抗癌优势的同时,对其不利因素如致突变、致畸形、致癌变、促癌细胞转移、抑制免疫等方面研究缺乏。

(5)要重视药物剂量的研究。明确剂量与配伍、疗效之间的关系,剂量与毒性、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重视针刺手法与疗效的关系,手法与毒性、不良反应之间关系的研究。

(6)造成中草药煎剂和中成药研究可重复性差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原材料药和制剂过程中的质量控制问题。草药的产地、培植方法、采摘时间、根茎叶不同部位、各种药理和毒理成分含量,中草药煎剂的炮制方法,成药生产过程中的诸多环节均可对药物疗效产生重要影响,在临床试验中必须对这些因素予以严格控制,制定并遵循统一的质控标准。

要用西医的标准证实中医药科学性,就要求我们首先需要针对某一病种来统一中医治疗方案,以此作为突破口。既往由于中医界一直未能形成针对某一病种的权威统一的治疗方案,而是一直停留在某一家或几家医疗单位,一方一药的小规模临床研究结果上,缺乏大规模协作,其治疗结果也不能除外中药汤剂及其他治疗方法的干扰,从而严重限制了中医药的推广。进行前瞻性、多中心、多因素临床研究来评估,才能为单病种管理提供第一手资料,真正找到中医优势病种,使中医疗效被世界所认同,并形成中医治疗癌症临床指引。中医疗效需要证据,需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来验证,解决这一问题单靠一家或几家医疗机构是办不到的,一定要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培养一批临床科研队伍,马上着手进行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化临床研究,一个一个地来印证中医界多年来的临床共识。祖国医学理论体系内容博大精深,具有数千年传统、经历了漫长的时间考验,而能长盛不衰,足以证明其生命力,相信经过各界医务工作者的努力,一定能使中医药尽快走向世界,造福于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