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大智慧
7541200000006

第6章 老子智慧6

一只小鸡在破壳而出的时候,刚好有一只乌龟经过,从此以后,小鸡就背着蛋壳过一生。摆脱沉重的负荷很简单,放弃固执成见就可以了。

几个孩子很想成为一位智者的学生,智者给他们一个人一个烛台,叫他们要保持光亮。一天两天过去了,智者都没来,大部分小孩子已不再擦拭那个烛台。有一天智者突然到来,大家的烛台上都蒙上了厚厚的灰尘,只有一个被大家叫做“笨小孩”的小孩,虽然智者没来,他每天都擦拭,结果这个笨小孩成了智者的学生。实现理想很简单,只要实实在在地做就可以了。

一个年轻人在脚踏车店当学徒。有人送来一部有毛病的脚踏车。年轻人不仅将车修好,还把车子整理得漂亮如新,其他学徒笑他多此—举。后来车主将脚踏车领回去的第二天,年轻人就被挖到那位车主的公司上班。要获得机会很简单,勤劳一点就可以了。

是的,生活就是如此简单,成功也是如此简单。回过头来我们再分析老子的话,很轻松地就能感受到老子“治人、事天,莫若啬”的大智慧:不要将事情想得过于复杂,否则我们的思维、行动都将被束缚。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精简是非常重要的。写文章要精简、说话要精简,做事更得精简。只有简单自然,才能突出内在的价值。不要以为成功多么复杂,也不要以为生活多么困难,只要遵循简单原则,我们的生活就会不简单。6于无形处发掘“有形物”【原典】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老子《道德经》第一章【释义】

应该从经常不见其形之处体察“道”(“无名”)的奥妙,应该从经常显露其形之处体察万物(“有名”)的终极。

无论是在经常看不见之处体察“道”,还是在经常显露之处体察万物,老子认为在事情有形的外部表现与无形的内在联系上,都能够找到做事的方法。

历史上有不少人能够如老子所说“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于无形处入手发现事物潜在的解决之道,达到了成功的目的。唐玄宗年间的李林甫就是利用这点,圆了他的宰相梦的。

唐玄宗开元初年,李林甫因是世家子弟,得以任千牛直长。他和宰相源乾曜的儿子很好,便托他向他父亲说情以得到司门郎中这个职位。

源乾曜不屑地说:“郎中需要既有才能又有名望的人来担任,李林甫哪是这样的材料。”却也不好一点面子不给,便把李林甫迁升为东宫谕德。

李林甫宦海沉浮,倒也逐步提升,可他嫌这样太慢,他需要的是平步青云,一步踏到宰相的阶梯上。

可是他在朝廷里并没有上可通天的关系,找来找去倒被他找到了一条途径:与已是半老徐娘的裴光庭的夫人武氏私通。裴光庭当时任侍中,也是宰相,李林甫的家人朋友都很为他担心,更不理解,劝他说:“你是世家子弟,虽非豪富,美妾艳婢还是买得起的,何苦去和一个上年纪的女人鬼混。她丈夫又是宰相,一旦事发可是掉脑袋的事,你这是图的什么?”

李林甫却不听劝,天天和武氏打得火热,也不知是两人掩饰得好,还是裴光庭根本不在乎,两人始终未东窗事发。

不久,裴光庭去世,两人更是肆无忌惮,武氏竟想让李林甫接替死去的丈夫在朝中的职位,也就是宰相。

原来当朝第一红人高力士原本是武三思的家奴,而武氏就是武三思的女儿。武氏找到高力士,死缠硬磨,非逼着高力士举荐李林甫为宰相。

高力士顾念旧主情谊,又禁不住武氏的死缠烂打,只好答应想办法。当时朝中的日常事务,都是由高力士代替玄宗处理,但他为人谨慎,任命宰相这样的大事,他不但不敢代劳,连向玄宗开口推荐都不敢,只能等待时机。

裴光庭死后,宰相位置有一空缺。玄宗征询宰相萧嵩的意见,对萧嵩提出的几个人选都不满意,便自己决定任命韩休为相。

高力士侍奉玄宗左右,知道后马上通知武氏,并告诉她该当如何,武氏马上又告诉李林甫。

李林甫第二天一上朝,便上荐章,极力赞美韩休的才能和品德,要求皇上任韩休为相。

唐玄宗很感惊讶,没想到有人和自己的心思吻合,对李林甫平添几分好感。

过了几天,玄宗正式下诏任命韩休为相,韩休并不知道是皇上任命他为相,还以为这全是李林甫大力推荐的功劳,对李林甫感激涕零。

所谓“投我以桃,报之以李”。韩休上任后,便极力推崇李林甫才能超卓,正是宰相的不二人选。高力士也在玄宗左右巧妙地为李林甫说好话,玄宗不久又任命李林甫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也就是宰相了。

在这个事例中,李林甫是抓住了事情的哪些关键问题呢?人人都知道,在唐玄宗发动宫廷政变,诛杀韦后、安乐公主,武氏家族也从高峰跌入低谷,成为人人厌弃的废姓。然而却忽视一个细微之处:武姓虽然被废而武氏的家奴(高力士)却红得发紫,李林甫就是抓住了这点,才从半老徐娘的武氏入手,助他一步步登上宰相宝座的。

对无形处的细心分析与把握,挖掘出处理事情的“办法”,这是真正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种本领,更是一种智慧,它需要人们能够联系事情的各方各面,甚至一些被人们遗忘的方面也要想到。只有这样,才能在这些看似毫无头绪、错综复杂的事情中理出头绪。

人们常说:“精彩无处不在,关键在于发现。”的确是这样。生活中人们一旦静下心来,便能发现许多原本察觉不到的美;做事只要善于观察,就能够在毫无头绪的情况下,找出头绪并顺利完成。开动我们的大脑,有时候答案就藏匿于有形与无形之间。7至柔治刚【原典】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三章【释义】

天下间最柔软的东西能在天下间最坚硬的物体中穿棱,没有实体的东西才能穿越没有间隙的物体。

老子的“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智慧,其实并不难于理解:天上的风是最柔的,但是却能透过肌肤,拔树倒屋,再小的孔隙也能通过;电是最柔弱的,但它能通过金石,透过钢铁。

为何能至柔治刚呢?从物理的角度来看,刚性越大,物体的脆性就越大,抗打击的能力也就越低。钻石的确是自然界最硬的东西,但又有谁注意到,钻石甚至比玻璃更易碎呢?而硬度极差的铅,柔韧性却极好,你甚至可以用锤子把它砸得像纸一样薄,但仍不能将它砸为两半。

有个成语叫“四两拨千斤”。讲的正是以柔克刚的道理。俗语说“百人百心,百人百性”,有的人性格内向,有的人性格外向,有的人性格柔和,有的人则性格刚烈,各有特点,各有利弊。然而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往往刚烈之人容易被柔和之人征服利用,太过于嚣张的民族,往往越容易被低调的民族所征服。

冒顿是匈奴单于头曼的太子,头曼后来又喜爱别的妻子生下小儿子,想废掉冒顿而立小儿子为太子。冒顿便杀掉头曼,自立为单于。

当时东胡强盛,听说冒顿弑父自立,内部形势不稳定,便乘机挑衅,派使者到冒顿那里,索要头曼的一匹千里马。

冒顿问左右大臣,大臣们都说:“千里马是匈奴的宝马,绝不能送给他。”

冒顿沉吟着说:“东胡索要千里马不过是个借口,假如我们不给,他就有理由攻打我们,就要发生战争。”

左右大臣都攘臂愤慨地说:“宁可和他们拼一生死,也绝不可示弱送马。”

冒顿说:“打起仗来就要损失几千几万匹马了,人死得更多,不值得为了一匹千里马付出如此大的代价,况且都是邻国,在乎一匹千里马也显得过于小气。”冒顿便派人把千里马送给东胡。

过了不久,东胡又派人来索要单于的一个阏氏(单于的妻子称为阏氏)。冒顿又问左右大臣。左右大臣都义愤填膺,说:“东胡太没有道义了,竟敢索要阏氏,是可忍,孰不可忍,请您下令发兵攻打他。”

冒顿说:“为了一名女子和邻国大动干戈,损失人马牲畜无数,太不值得了,况且和邻国友好,何必吝惜一名女子。”便又把东胡索要的阏氏送了出去。

东胡王见所求辄获,意气骄横,根本瞧不起冒顿单于,又派使者见冒顿,说:“你我两国边境之间有块空地,有一千多里,你匈奴也到不了那里,把这块地送给我吧。”

冒顿又问左右大臣该如何。左右大臣们说:“这本来就是块无用的土地,给他也可以,不给也可以。”

冒顿闻言大怒,说道:“土地是国家的根本,怎么能把土地送给别人?”

凡是说可以把地给东胡的大臣都被斩首,然后下令国中,集中兵马,有敢迟到者一律斩首,亲率大军袭击东胡。东胡素来轻视匈奴,全然不加防备,冒顿一举消灭了东胡,把东胡的百姓和牲畜占为己有。

冒顿弑父自立,虽属自保,也显露出他凶猛残忍的天性,然而面对东胡的无理要求,却一忍再忍,而且忍常人所不能忍,这是因为他要成就常人所不能成就的事业。

当时东胡最为强大,东胡敢于提出无理至极的要求,也是倚仗自己的实力,索要千里马和阏氏不过是想挑起事端,以便自己出师有名。假如此时冒顿不答应请求,正式开战,一定占不到上风。

冒顿偏偏都忍住了,要马给马,要人给人,就是不给你开战的理由。另外也以谦卑懦弱的姿态达到骄敌、愚敌、痹敌的目的,同时用所受到的耻辱来激发国内斗士的血性。“知耻近乎勇”,耻辱常常会增强斗志。

东胡见所求无不获,心满意足,既不把匈奴放在眼里,也不屑出兵攻打了,却不知“骄兵必败”,在表面的胜利中,已经输掉了最关键的战争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