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大智慧
7541200000014

第14章 老子智慧14

不自见,故明。——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二章【释义】

不坚持己见,所以能够客观明白。

不可否认的是,即便是世界上最完美的人也同样会犯错误。这时候就会有一些善意的朋友站出来,提醒你到底哪儿出了问题、哪儿出了错,应该怎样解决。

在对待朋友好心的提醒这一话题上,很容易就能区分出哪些人能够成功,哪些人容易失败了。老子认为:“不自见,故明。”多考虑一下朋友提的建议,对我们会有帮助的。

事实上正是如此,那些事业有成的人,都曾这样或那样接受过一些朋友或者外人的提醒。美国最伟大的总统林肯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有一次,爱德华?史丹顿称林肯是“一个笨蛋”。史丹顿之所以生气是因为林肯干涉了史丹顿的业务。为了取悦一个很自私的政客,林肯签发了一项命令,调动了一些军队。史丹顿不仅拒绝执行林肯的命令,而且大骂林肯签发这种命令是笨蛋的行为。然而当林肯听到史丹顿的话之后,他很平静地说如果史丹顿说自己是个笨蛋,那自己一定就是个笨蛋,因为他几乎从来没有出过错。还说要亲自过去看一看。

林肯果然去见了史丹顿,他知道自己签发了错误的命令,于是收回了成命。只要是诚意的批评,是以知识为根据而有建设性的批评,林肯都非常欢迎。

愚钝的人受到一点点的批评就会发起脾气来,聪明的人却急于从这些责备他们、反对他们和“在路上阻碍他们”的人那里,学到更多的经验。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这样说:“难道你的一切只是从那些羡慕你,对你好,常站在你身边的人那里得来的吗?从那些反对你,指责你,或站在路上挡着你的人那里,你学来的岂不是更多?”

不可否认的是,从善意的批评中吸取很多的经验和教训,能够帮助自己成长与成功。当然还有一些恶意的批评与指责来自于对我们的嫉妒。面对这些批评,我们当然也要从中看到积极的一面,那就是我们自身的价值。

1929年,美国发生了一件震动全国教育界的大事,美国各地的学者都赶到芝加哥看热闹。在几年之前,有个名叫罗勃?郝金斯的年轻人,半工半读地从耶鲁大学毕业,做过作家、伐木工人、家庭教师和售货员。现在,只经过了八年,他就被任命为全美国第四富有的大学——芝加哥大学的校长。刚三十岁!真叫人难以相信。老一辈的教育人士都大摇其头,人们的批评就像山崩落石一样一齐打在这位“神童”的头上,说他这样,说他那样,说他太年轻了、经验不够,说他的教育观念很不成熟,甚至各大报纸也参加了攻击。

在罗勃?郝金斯就任的那一天,有一个朋友告诉他的父亲说,早上看见报上的社论攻击罗勃,真的很吓人。

郝金斯的父亲回答说,话虽说得很凶,可是请记住,从来没有人会踢一只死了的狗。

确实,这只狗愈重要,踢它的人愈能够感到满足。

成为英国爱德华八世的温莎王子(即温莎公爵),也曾被人狠狠地踢过屁股,当时他在帝文夏的达特莫斯学院读书。

这个学院相当于美国安那波里市的海军官校。温莎王子那时候才十四岁。有一天,一位海军军官发现他在哭,就问他有什么事情。他起先不肯说,后来终于说了真话:他被学校的学生踢了。指挥官把所有的学生召集起来,向他们解释王子并没有告状,他想知道为什么这些人要这样虐待温莎王子。

支吾了半天之后,这些学生终于承认说,等他们自己将来成了皇家海军的指挥官或舰长的时候,希望能够告诉人家,他们曾经踢过国王的屁股。

所以,要是我们被别人踢了,或被别人恶意批评了,请记住,他们之所以做这种事情,是因为这事能使那些人有一种自以为重要的感觉。这通常也就表示着你已经有所成就,而且值得别人注意。很多人在骂那些教育程度比他们高,或者在各方面比他们成功得多的人的时候,都会有一种满足的快感。

不管是自身有缺点也好,有成就也罢,总之,只要我们能够做到老子所说的“不自见,故明”,从这些善意或恶意的提醒、指责之中,找到自己所缺乏的加以改进,我们便能进步。这正验证了古人的一句老话:“听人劝,吃饱饭。”

接受别人的批评,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宽容。我们不可能做到完美,但必须要为完美而努力。别人的批评,就是我们完美的距离。

弱者道之用。——老子《道德经》第四十章【释义】

柔弱是大“道”的功用。

老子认为人们做任何事的时候,都应抱有一种遇事不乱的态度(弱者道之用),对所遇之事宜谨慎分析,才有利于将事情办好。

沉着和冷静是办大事者必备的素质,也是老子这一智慧的现代诠释。所谓沉着,就是镇静、不慌不忙;冷静,就是遇见事情不头脑发热、感情用事,而是能够认真地思考,缜密地分析,最终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决定。

一群年轻人都是经历了层层筛选的佼佼者,现在他们正面临最后的考验:一场定时15分钟的考试。谁通过了这次考试,谁就有机会进入这家著名的跨国公司。

试卷上共有40道题,题量大,涉及的知识面很宽。这完全出乎大家的意料,这么多题,一刻钟的时间实在是太仓促了。许多人一拿到试卷,连半秒钟也不想浪费,立刻做起题来,全然不顾监考官“请大家先将试卷浏览一遍,看清要求再答题”的忠告。

虽然许多考生因为没有答完而显得非常不心甘情愿,但试卷在一刻钟之后还是全部收完。总经理来到考场,当场亲自批阅试卷。他很快地翻遍所有的试卷,然后便从中挑出了5份。这5份试卷的卷面有一个共同特点,即第1至37题全都没做,仅回答了最后3个问题。而其他试卷上的答题情况看上去则好得多,做了前面的不少题目,最多的一个人做到了第29题。

总经理当场宣布,公司将录用那5个只答了最后3道题的年轻人。在众人的一片惊讶、责问声中,监考官道出了秘密。原来秘密就藏在第37题中,它的内容是:前面各题都可以不回答,只要答好最后3道题即可。

这次测试是很成功的。那5个人后来表现都非常优秀。特别是在风云变幻的商场上,他们遇事从不慌张,总是能举重若轻,冷静地分析问题,提出正确的应对措施。由于具备这种素质,他们不久都做到了中层管理人员。3年后,有一位还被破格提拔为副总经理。

做事固然需要迅速,然而却不能一味求快,遇到重大的事情和问题,明智的做法就是在冷静的审视之后,再做出决断。不经思量,武断从事,只能导致不良的后果。无论做什么,保持慎重才能以自己的聪明才智,稳扎稳打获得成功,否则难免吃苦头。

王某经营着一家餐馆,生意很红火。一天,朋友来吃饭,看看王某的菜谱说:“你的莱太普通了,没什么特色,应该多加点有特色的东西。”

王某觉得有道理,问朋友:“你认为该搞些什么特色?”

朋友说:“米粉,很多人都喜欢吃。”

王某没经过市场调查,便购买了大量的米粉。这期间又有人建议做魔芋,他又买来了很多魔芋,还特地请来两个专门的师傅。

然而,王某把重点转移到了米粉和魔芋的经营之后,顾客反而少了。很快,餐馆的营业额下降,储存的食品过期的过期,发霉的发霉,员工工资也有减无增。餐馆濒临倒闭。

王某遇到事情就有些不谨慎了,仅凭朋友一言,而不经过缜密的市场调查就匆匆投入新的项目,使他的生意一落千丈。古人讲的“处事不惊,坐怀不乱”,无疑是王某该学习的地方。

人的一生中经常要遇到许多不曾预料到的情况。面对一些非常情况,我们时常无法冷静下来认真分析事情的始末、利弊,就匆匆忙忙做出结论,采取行动。结果,由于忽略了某些重要的方向,只能默默承受失败的结局。处事不乱、冷静分析问题,才是解决问题处理事情的最佳方法,也是智者不可或缺的人生智慧。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释义】

安定的状况容易维持,事情尚未发生变故之前容易防范。太脆弱的物品容易破裂;太小的东西容易遗失。事情还没有发生之前应该先有准备,事情没有变乱以前应该能事先防止。

在大家的心目中,能够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人都是有大智慧的人。不仅我们这样认为,老子也是这样认为的。他说:“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就是鼓励人们在没有发生危险之前,能够进行全面的谋划,提高对危险的预测能力,达到防患于未然、减少损失的目的。

“未雨绸缪”的确要比“亡羊补牢”强得多,至少不会丢掉“亡羊补牢”中的那只羊。这虽然是调侃,但却是事实。历朝历代都不乏那些未雨绸缪、预测能力非凡的智者。这些智者中,最重要的一位非诸葛孔明莫属,他的预测能力简直达到了一种神乎其神的地步。如果说赤壁之战借东风是观天象而得的结论,那么在让孙权“赔了夫人又折兵”的较量中,不能不说明他的预测之神了。

《三国演义》中记载:刘备和孔明“借”了荆州后,毫无归还之意。周瑜正苦于讨还荆州无计可施,忽闻刘备丧偶,便计上心来。他对孙权说:“你的妹妹很漂亮,刘备刚刚死了老婆,我们不妨来个美人计,以联姻抗曹的名义向刘备招亲,把他骗到我们这里幽禁起来,逼他们拿荆州来换。”孙权一听这个主意不错,就立刻派人到荆州招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