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行走中的玫瑰
7536200000034

第34章 关于年轻

七年之前

看到一个电视节目,一些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中学生正在和一个年纪应该和我差不多大的节目主持人进行辩论。一个中学生说,自己压力很大,周围寄予的期望太多,身边又没有可以信任的人,因为父母自己也出现问题,而朋友大部分非常自私。

看了很多关于20世纪80年代的文章,于是有了这样一个印象:20世纪80年代的孩子,聪明、独立、大胆、自私、孤独,没有社会责任感。

看着那些中学生,尽管已经可以和成年人针锋相对,但是脸上还充满了稚气。就是那种会让很多大人觉得,还是孩子,就不要和他们计较的那种神情。这样的日子,我这一代人也曾经有过。

我们在中学的时候,也曾经觉得自己什么都明白,但是为什么大人们还是像对待孩子那样地对待自己。那个时候,家庭、学校,对于每个人都充满了希望,在我的中学,因为每年的大学升学率都保持在百分之九十九到百分之百,于是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如果考不上大学,不单单是个人的前途问题,还关系到学校的声誉。中学时候的自己,也曾经叛逆过。晚上,我们会爬出学校的宿舍,一群人在火车站、居民区流连,没有什么目的,冒着被处罚的危险,那是因为我们觉得,那天我们就想自由自在过一个晚上,不想回到宿舍。我还记得,我们在城市里面逛呀逛呀,最后走累了,终于想出一个可以休息的地方,那就是到大光明电影院看通宵电影,其实大家很快都睡着了。

我们也有早恋,爱得死去活来,现在想起来,会怀念那份纯真的感情,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就是单纯的恋爱。

现在的中学生经历的困惑,我们都曾经经历过。现在的中学生面对的压力,我们也曾经面对过。现在的中学生的叛逆,我们也一样有过。

社会在变化,我们身处的大环境虽然因为时代而有所不同,但是走过的路,却是一样的,不同的只是两边的风景。

其实我真的非常羡慕现在的孩子,羡慕我的女儿。因为现在物质生活的丰富、信息的发达,如果和我们那个时代来比较的话,他们获取信息、了解这个世界可以更加快捷。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色。我的父辈,因为他们经历的是一个动荡的年代,动荡的年代虽然艰难,却更加能够磨练人,于是出现了很多能够深刻理解生活的人。

而我这个时代,正处在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于是我看着我的很多同龄人,他们和我一样,生活的轨迹跟随着这个社会的变化而变化。

我相信,现在的这代人,这个社会给予他们的,又是一个我们这些人没有经历过的机遇。

不同的时代,创造不同的环境和机会,但是每一代人所面对的压力,走过的心路历程却没有太大的不同。如果想明白这一点,就不会抱怨为什么自己要生活在这个年代,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在这样的年代里面好好生活。

人都有过年轻的时候,人总是会慢慢变老。

现在,走在大学的校园里面,我已经会觉得,那些大学生怎么长得和中学生差不多。其实不是他们变得年轻了,而是自己年纪越来越大了。

公司的新同事,已经有20世纪80年代的人了。有的时候开玩笑,就会说,我们之间有代沟了。而这句话,曾经是我们抱怨我们的父辈不理解自己的时候惯用的。

回想和父母一辈的交往,发现可以聊的东西一直不多,正是因为这样,总是希望自己能够和自己的孩子多一些沟通。其实和孩子的沟通一点都不难,因为只要去了解他们喜欢的东西、正在做的事情,两个人就会有共同的说不完的话题了。

其实人和人之间也是这样,不同年龄的人,同样的也能够成为知己。年龄从来都不是问题,关键在于对于生活的看法接近的程度。还有就是能不能够尝试去理解对方。生活阅历的深厚,保持宽容的心,都会让人的交往变得容易起来,更能够去接受新的、不太了解的东西。

我喜欢到大学去,并不是因为自己可以作为一个过来人和同学们分享经验,而是因为,我可以从学生的问题里面,去尝试了解他们现在关心的是什么,喜欢的是什么,困惑的又是什么。只有了解对方,才能够平等进行交流。

聆听非常重要。做一个好的聆听者其实很难。如果是逼着自己的那种,那会觉得非常煎熬,总觉得时间为什么过得这么慢。聆听别人,需要耐心,需要真心,需要虚心。

有一天,自己照镜子,忽然发现出现了很多很多的白头发,那一刻,看着镜子里面的自己的时候,心里面忽然变得空空的,还有一点点的恐惧。还好,那样的感觉只是持续了不到一分钟。

人总是要死的,人总是会不年轻的。虽然知道这是不变的真理,但接受起来老是有点不太情愿。

小的时候,我坚定地相信,自己是会长生不老的,现在,死亡的问题,我觉得是不需要去考虑的,要想的,是如何把握死亡前的时间。

很多人觉得,青春是最宝贵的,我倒觉得,每一个时段都是宝贵的,因为年龄的不同,对于生活的体验不同。

这个社会,喜欢给不同的年龄安排不同的事情,如果做了一些不是约定俗成的事情,就会遭到别人的指责,好像自己犯了很大的错误。

年轻不单纯是年龄的问题,还有心态的问题。生理的年龄需要靠保养、锻炼等外在的手段来改变,心理的年龄靠的只有自己。

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我发现海峡两岸的城市里面,香港人最难被别人看出来准确的岁数。和朋友讨论了老半天,总结出来的原因是,香港人能够保持一个愉快的心境。他们上班的时候勤奋地上班,休息的时候尽情地娱乐,于是生活对于他们来说,相对简单。虽然香港的生活节奏快和压力大全球闻名,但是因为那种安于在现实里踏踏实实生活的心态,让他们看上去要比实际的年龄年轻。

中国有句话,相由心生。不显老的人,除了一些是因为上天的眷顾,大部分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心情开朗,很少抱怨别人,抱怨自己。

大部分女人特别害怕年华老去。还好,我的担心只持续了那么一瞬间。这个世界年轻美貌聪明的女性太多了,看也看不过来,所以我反而不担心了。加上最近看到很多四十出头的杰出女性,依然能够表现出迷人风采,让我觉得生活更加有希望了。

七年之后

最近这段时间,看到很多网络上的留言,都是在感叹闾丘老了很多。

对于这些,自己没有太多的感觉,因为从来都没有把年纪当成一个需要花时间去想的问题,看到这样的留言,总是会耸耸肩,很想反问这些人:难道这不是一个常识,这个世界上难道有人不会变老吗?

总是觉得,人的一生,正是因为有不同的阶段,才会过得有意思。

年轻的时候,无法知道年长一些,生活会是什么样子,就好像人到中年的自己,也无法想象,如果步入老年,眼里面的这个世界又是怎样。所有的这些未知,让每一个阶段,都变得不枯燥,因为没有重复,总是充满了新鲜感。

年轻的好处,那就是有足够的时间去尝试一些新的东西,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拥有的东西越来越多,要让自己有点改变,顾虑会越来越多,而改变,意味着必有所失,但是是否能够真的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又不是有着百分百的保证。但是年轻,特别是在自己一无所有的时候,可以毫无负担地进行选择,错了,或者走不通,走的很累,可以尝试另外一种选择。

年轻的时候,自己就是这样,大学毕业,没有留在上海守住一份稳定的工作,去了深圳。在深圳,尝试过好几份工作,从酒店前台,到会计师,从集体宿舍到合租的农民房。每一次的变化其实都有收获,而这些收获,在最终的记者生涯中,提供了潜移默化的帮助。

有的时候,也会想,如果年轻的时候没有如此频繁地变换职业,那么可能现在可以像很多旧同事一样,成为一名生活优越的专业人士,过着另外一种让很多人羡慕的生活,至少也算是符合了现在这个社会成功的标准。

但是转念一想,其实自己也是别人羡慕的对象,因为这份职业,因为这份职业而让拥有的机会,以及这些机会创造的人生经历。如果不是因为自己在年轻的时候不断的尝试,去寻找自己最适合,也最贴近理想的机会,每一次都不害怕从头开始,那也就不会有现在的自己。

当然,没有一个人的成长轨迹可以复制,我从来不相信可以从别人的经历当中,寻找到一种摆在眼前可以模仿的模式。但是生活的态度却一定可以分享。

我一直相信,性格决定命运,当我看到机会的时候,总是能够果断决定,抓住还是放弃,而选择的标准,就是在这个时刻,自己的擅长,是否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这种在年轻的时候就形成的习惯,一直伴随我到现在。

现在,作为一个过来人,回头再看自己,必须承认,这样的习惯,让我每隔一段时间,自己和自己进行比较,总是可以看到进步。

对自己有要求,但是永远只限于和自己比较,因为如果眼里面总是看到别人,把别人当成参照系,这种不固定的标准,就会产生或大或小的压力,总是觉得不满足,然后因为不满足而产生焦虑。

现在,回首自己那些年轻的岁月,别人眼中自己曾经经历的酸甜苦辣,原来一点也想不起来。留下的,是自己年轻的、毫无畏惧的笑脸,在那里,看着现在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