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行走中的玫瑰
7536200000023

第23章 关于品味

七年之前

绕了世界一个大圈,整整一个月。回到香港,决定好好地和女儿过过周末。香港太小,我们两个人太熟悉,于是决定去深圳住两天,而且我最好的朋友也在那里。于是在蛇口挑选了一家五星级酒店,带上了我和女儿的高尔夫球杆。

我喜欢蛇口,是因为相对深圳其它的地方来说,这里要显得干净整齐一些,而且没有那种压迫的感觉,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坐船去。因为一想到,如果周末的时候走罗湖海关,在海关大楼做沙丁鱼,就会一点兴致也没有了。

喜欢蛇口,还有一个原因,是海上世界这个地方开了很多很多的咖啡店,因为刚刚开始,加上消费也算是高,人不算多。坐在咖啡店外,很多时候会以为自己坐在欧洲的街头,因为身边左右都是在蛇口工作的那些老外,而这样的地方,不管是香港,还是北京,都找不到。

结果,整个周末,孩子们在酒店的游泳池乐不思蜀,一顿地道美食之后,还在高尔夫练习场过了一个下午。虽然期间大雨不断,但是听着雨声,反而让孩子们更加觉得有趣。他们在那里打不到球,就开始一个一个往球场上扔。最惬意的,还是在广场的咖啡店,坐了整整一个下午,和朋友聊天,漫无目的,而孩子们则被广场上画肖像的画家吸引,结果乖乖地坐在那里一个多小时,每个人拿到一张在我看来至少像长大了十岁的画像。虽然我笑着对我女儿说:你知道吗,这就是你将来的样子,但她还是把这幅图画当成了宝贝。

朋友的老公说,你们过得真是小资。

小资这个词是我在内地听得最多的一个词。很多杂志以及朋友之间的对话,时不时都会提到这两个字。

不过我倒觉得,这在中国并不是新鲜的东西,在钱钟书的《围城》或者是张爱玲的小说里,现在的小资们的生活方式,那个时候的人们早就这么过了。不过那个时候的人们是骨子里面的,比现在要讲究得多,用心得多。而不是现在,人们更加是从形式上面来讲。

过去的小资,指的是一种意识形态上的自由,是对于自己的品味的认同。并不是和流行的外在的东西联系在一起。过去的小资,不会像现在这样,意味着去应该是小资们去的餐厅,看小资们应该看的书,听小资们应该听的音乐,说小资们应该说的话题,做所有小资们应该做的事情。

在我看来,真正的小资,追求的应该是属于自己的思想和生活空间,坚持的是适合自己风格,过的是自己想过的生活,接受流行,但是不会被流行所左右。

还记得很小的时候,大概是刚刚上小学。我有一天发现家里的亭子间里面传出来很浓烈的香味。亭子间是我们家煮饭、吃饭和洗澡的地方。走过去,发现是我的表姐在里面。她说:她正在煮下午茶,她用纱布做了一个袋子,然后在里面装了红茶茶叶,然后放在牛奶里面,用平时烧开水的水壶煮热。她说来了客人了,加上饼干,就是英式的下午茶。

很多年以后,我坐在伦敦文华酒店的咖啡厅里面,第一次在英国品尝地道的下午茶。茶具非常精美,小铁架上面,分三层放着热松饼,三明治还有各种的水果挞以及其它的甜点。依靠有限的礼仪知识,我知道英式下午茶是需要按照一定的次序,来享用面前的这些糕点的。咖啡厅的窗外就是海德公园,端着茶杯,忽然想起上海的那个下午,奶茶的味道已经记不清楚,点心只有上海出的苏打饼干,窗外对着的正是对面人家的窗户。但是那仍然是一个享受下午茶的下午。

过现在意义上的小资生活是需要不少金钱的,北京的酒吧,一杯咖啡的价钱已经比巴黎的街头要贵上好几倍了。于是为了做小资,过小资的生活,很多人开始拼命工作,拼命赚钱。

几年前,因为工作的关系到了德国,去采访一个作家。让我意外的是,这位大学教授、作家的家比我想象当中要简陋得多。看上去房子年龄已经不小,上楼梯的时候,会发出吱吱的声音。采访完了,作家的太太端上来一盘曲奇饼,她说,这是她刚刚烤出来的。还有她亲手煮的咖啡。坐在她家的沙发上。虽然沙发也已经不新了,但是我会觉得,这是一对生活品位绝佳的夫妻。

我有一个爱好,那就是去花墟买花。因为在花墟,所有的鲜花就那样随意地挤在一起,没有塑料装饰纸。我喜欢香港旺角的花墟,花多得让自己不知道如何选择。挑选完之后,店主会用过期的报纸把花包起来。在北京,没有太多选择的情况下,我选来选去都是那几种。很快,花档的女孩子已经认识我,每次选完花,她就会帮我捧着送我上车。只是我觉得有点不习惯的是,这里的花都用塑料装饰纸包起来,我觉得,鲜花和塑料花纸是两个世界的。

回到家,把不同的花插进不同大小的花瓶,我没有学过插花,但是我现在已经能够体会插花给心灵带来的那种平和。

我喜欢花,读书的时候,我喜欢在校园的四周采野花,然后把他们装在牛奶瓶或者是汽水瓶里面,然后放在宿舍的窗台上面。

每个人的生活品味不同,我觉得不能够简单地判断品味的高低。关键是,这种品味是不是真正地适合自己,是不是让自己生活得快乐和满足。

说到品味,让我想起了“情趣”两个字。

很多人觉得生活太乏味了,大部分的人每天在重复着自己的生活。或者像我一样,生活丰富多彩,但是很多时候时间并不是自己的。

生活是应该用心去感受的。生活的情趣更是用心去创造的。很多时候,它是没有成本的,不需要金钱,也不需要时间。

我的朋友,一家三口到了丽江去旅行。这是很多人都做过,或者正在做的事情。回到北京,吃饭的时候,他们给我看了三个人分别写的五绝小诗。他们每个人工工整整地用铅笔把自己的诗写在一张应该是随手找来的废纸上,还非常认真地署上自己的名字。我不懂如何来判断这些诗的艺术性,我只是被这人享受生活,分享感受的方式所深深打动。

我还记得有一年的冬天,我到北京出差,正好我的朋友也来到北京。我们一起吃完晚饭,因为喝了点酒的关系,大家都变得有很多话要说。经过工人体育馆,很多老人正在那里跳交谊舞。

“我们去跳舞吧”。

这个平时自称不会跳舞的人突然提出这个建议,让我在那里不能相信自己的耳朵。

直到现在,每次经过那里,总会想起那个有点疯狂的夜晚,微笑就会不自觉地浮在我的嘴角。

到不同的国家,我不喜欢拍照,因为我觉得,看到的东西,记在心里面就可以了。我也不喜欢去游览名胜古迹,反而我更喜欢在陌生的街道上乱逛,看那些在我身边经过的人。

保持对那些地方的记忆,除了我的心,还有那些从世界各地带回来的物品,全部都是实用性特别强的。当我用它们的时候,有的时候会想一想,这是我从哪里带回来的,于是记忆的闸门就会打开,一些愉快的回忆开始在我的脑海里面回放。

七年之后

最近走过中环的名牌店,发现自己没有了那种停下来看一眼的欲望,那些原本对自己相当有吸引力的时尚杂志,就算是去salon剪头发,也不会拿起一本来打发时间。

购物已经从过去的享受和漫无目的,变成了一种必须做要的事情。比如冬天来了,需要添置冬装,不会像以前那样左看右看,而是果断的走进几家店铺,很快可以满载而归。这是因为,经过这些年,已经非常清楚哪些风格适合自己,符合自己对于剪裁,质地的要求,哪些品牌符合自己的消费能力。

遇到很多人说,你的穿着很随意,确实,舒适已经成为最优先的考虑,但是低调里面强调品质,也算是自己对个人生活的一种坚持。所以,看别人的时候,我喜欢看细节和配件,因为这些用品,往往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着装品味。

这些年的消费经验让自己明白一个道理:买一大堆当时时髦流行的东西,比不上买一件做工精良,看似不起眼的东西。因为流行总是在不断地改变,速度越来越快,而经典的价值就在于:即便不同的年份,总是能够在不同的潮流里面屹立不倒。

现在的自己,已经不想多谈品味,因为对于物质的需求,不像年轻的时候,做的是加法,现在变得越来越简单,只要能够保证自己基本的,有质量的生活起居需要,就已经是心满意足。其实现在更重要的,是生活的质量。

质量当然不是由物质的层面来决定的。当然,财富可以提升质量,这也是不应该否认的事实。只不过,根据不同的承受能力,不管是财富还是时间,来让自己过一种力所能及的高质量的生活,也真的是很有讲究的一件事情。

用开放的心态对待各种食物。找出时间,和家人一起去旅行而不是旅游。利用零碎的时间看书,听讲座,看电影,去剧场观赏演出,让自己的生活不仅仅只有工作,或者家居。

把家变成一个自己最愿意花时间留下来的地方,空闲的时候,做一顿好吃的,种植一些花草,把自己从世界各地搜罗来的有趣的东西装饰自己的房子,或者是耐心地把家里面的书柜填满。坐在房间里面,泡一杯茶,煮一壶咖啡,就是看看书,或者和家人聊聊天,八卦一下最近的那些社会热门话题。

可以做的事情很多,所有让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变得愉快的事情,所有能够让自己摆脱工作状态的事情,让生活不是那样紧绷的事情。

深秋,为了能够有更多阖家团聚的时间,老公和女儿特地飞到杭州陪伴正在工作的自己。在西子湖畔,老公忽然发现了一家糖果店,一开始我还有些犹豫,但是在他的怂恿下,还是走了进去。当我们一家人出来的时候,手里面多了一袋五颜六色的糖果。

走在安静的北山路上,分享着不同味道的糖果,忽然觉得,阳光,还有吹来的微风,都带着丝丝的甜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