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行走中的玫瑰
7536200000017

第17章 关于自信 (2)

只是自信和自大只有一字之差,把握得不好,就会变成一个自大狂了。自大的人不分场合,总是觉得自己才是这个世界的中心,总是觉得别人没有自己出色。被人表扬得多了,很容易忘记自己到底是谁。这是我经常要提醒自己的,不要得意忘形:第一,自己并不是真的这么好;第二,如果有一天从别人的赞美声当中跌了下来,会很痛的。

我和我的同事最近老是感叹,现在一些年轻人过于自信了。

老是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我们安排一个采访任务,还没有把这个采访的要点说清楚,小朋友已经急不可待地说,知道了,知道了。既然对方说知道了,我们这些人怕伤他们的自尊心,或者是怕他们觉得我们罗嗦,所以也就不说了。结果,采访回来,常常是这样的对白:

太无聊了,没有东西可写。

那么这个问题问了吗?

没有。

那个问题问了吗?

没有。

知道这个人是最近的热点人物吗?

啊,是吗?

一次两次下来,再也不敢把重要的采访交给他。慢慢地,别人在进步,不断地获得机会,然后是晋升,而他却老是在原地踏步。

有一次到国外采访领导人外访,正好遇到美国股市大跌,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我想问中国领导人的问题,当然是对于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以及中国是不是有加息的压力。采访完,在我身边的另外一个电视台的年轻记者在那里低声抱怨:有病,居然问这样的问题。我装作没有听见,但是另外一个资深的报纸记者忍不住了,对那个女孩子说:“你知道中国经济对全世界来说多么重要吗?中国经济打一个喷嚏,世界经济就会感冒,如果你不懂,就不要随便批评别人。”

结果,这则新闻成为当天香港各大电视台的头条。

一个人懂得东西越少,看到的东西越少,往往容易自我膨胀。反而看的多了,懂的东西越多的人,更加的谦虚。谦虚并不是说否定自己,谦虚的人并不是说不自信,而是他们清楚自己的能力,清楚自己的定位。而且因为谦虚,更加愿意去学习和接受新的东西,让自己保持进步,从而在潜移默化当中增加信心。

真正的自信不是刻意去创造的,这是需要时间,需要经历,需要磨练,需要体验而自自然然得到的东西。

对于工作,我可以说是觉得百分之百可以把握,只是做得到和做不到,做得好和做不好的问题,但是曾经有很长的时间,生活里的我,严重缺乏自信。

一个人在街上走路的时候,老是有一种希望自己能够隐型的欲望,一个人走在商店里面,如果营业员热情地上来招呼,我就会很快地离开,因为我不知道如何应对。参加朋友的聚会,如果里面大部分的人我不熟悉的话,我会在大部分的时间里面保持沉默。但是如果和相熟的朋友一起,我又是一个话讲得非常多,而且还经常会出现亢奋的人。看到自己这样,我自己都有点不懂。生活和工作完全是不同的闾丘。

不过情况在一点点地改善,很大的一个原因,是自己放开了。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过去我想自己之所以会这样,最大的一个原因是担心自己的表现会让人笑话,非常的自卑。现在回想起来有点可笑,因为自己过于在乎别人的看法了。事实上,每个人都很忙,忙自己的事情都顾不过来,很少有时间来顾及别人的事情。或者有的时候会评头论足一番,像我自己也经常会这样做,但讲完了,也就结束了。所以,如果老是想着被人会怎样看自己,实在是自己把自己放在了一个套子里面。想通了这一点,做人变得轻松了很多,不是说做什么事情都可以随心所欲,完全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但是至少自己不会为自己增加人为的压力。

现在一个人走在街上,可以慢慢欣赏周围的风景,不用像以前那样,低着头匆匆忙忙。逛商店的时候,面对热情的营业员,我会客气地对他们说,不好意思,能不能够让我自己慢慢看一看。和不熟悉的人聚会,我不再只是当一个聆听者。

这些生活细节的改变,带给我的是整个人的改变。朋友说,闾丘真正开朗和自信了。从笑声可以听出来,生活里的我,也可以在陌生人面前,在陌生的地方放声大笑了。

七年之后

2006年在哈佛,选修了两门小说写作课:一门课的老师是一个美国老太太;另外一门,则是一名南非老太太。

美国老太太的第一课,就是告诉大家,要写畅销小说,一定要具备三个要素:钱权性。第二堂课,大家就要开始分享自己写的短文。当我读完我的作业,老太太毫不留情地对我说:“Rose,我想你这样是不行的,你的文字是不过关的。”

我的自信心,在这个强势的美国老太太那里,几乎被摧毁,这让我对是不是继续下去很是犹豫。所幸的是,在美国老太太那里失去的信心,每次都能够在南非老太太那里找回来一些。在她的课上,我们分享对气味的描述,分享契诃夫和简·奥斯丁的小说,也互相点评同学之间的创作。南非老太太很少挑我们的语法问题,而是告诉我们,讲故事,应该这样或者那样。

因为南非老太太,最终还是把美国老太太的课坚持了下来,一个学期下来,她的态度也变得友善起来,尽管我不是她的班上让她非常满意的学生,但用她的话来说,有很大的进步,这对于老师,已经足够,对于我自己,自然也很满意。

不过,这几年,没有机会继续英文写作,自己也没有逼着自己坚持,于是,每次提笔需要用英文的时候,变得越来越犹豫,那个时候终于建立起来的一点自信,因为自己的懒惰,不知道跑去了那里。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我一向是一个对于自己的能力不会高估,也不会低估的人,所以很快接受这样的现实,并且开始盘算,应该如何把自信心找回来。

刚到美国的时候,参加各种各样的招待会和聚会,刚开始的时候,端着酒杯,要去和认识或者不认识的人聊天,对我来说,简直是一种折磨。一来不擅长在短时间内寻找话题,二来也是缺乏自信,不确定在这样的场合,自己怎样表现才算恰如其分,毕竟过往,这样的场合很少出席,很是有点怯场。

现在回头去看,当时的拘谨忐忑,早就已经成了过去,现在的自己,因为经历得多了,习惯了,所以已经可以应付自如,在别人看来,自然是一个自信满满的人在那里谈笑风生,就好像过去的自己,羡慕地看着别人那样。其实,谁都有一个过程,只不过是迟早和长短而已。

我不太相信,因为一次特别事件,一个人突然变得自信了,电影里面经常有这样的情节,甚至有的时候,我幻想自己的孩子,能不能因为一次突发事件,变得懂事和自信起来。但是,至少我的生活经历告诉我,不是这样的,自信是需要慢慢累积的,所谓突发或者人生变故带来的一个人的改变,也是因为之前已经累积了很多,被动的从量变到质变而已,没有突发或者变故,这样的改变迟早也会出现。

当然,到现在我还是觉得,自信和自大就是一线之差,而且我也觉得,一个人发自内心地谦卑一些,反而让自己的承受力更大,做起事情来更加专注,没有顾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