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行走中的玫瑰
7536200000015

第15章 关于机会 (2)

管理层还是非常犹豫。我也明白他们:一方面相信如果我去的话,在新闻采访方面不会有任何担心,另一方面却又从心底里不舍得。但是就在这个时候,我同事的签证已经到期,公司面临是否派人补上的选择。而这个时候,手头已经有签证的只有我和我的两名摄影师。为什么两名摄影师,因为我觉得需要以防万一,结果证明我是正确的,因为之后在约旦发生车祸,我的摄影师陈汉祥受了伤,结果另外一名摄影师蔡晓江马上能够补上。

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司通知我说,希望我马上出发,前往伊拉克。

在香港,我订好了从约旦首都安曼到巴格达的机票。但是就在飞机从香港抵达阿联酋的迪拜等候转机的时候,我的手机响了,是中国驻伊拉克大使打来的,他说,知道我准备进入伊拉克,希望我不要这样做,因为所有的中国人正在准备撤离。我说,好吧大使,只要你在伊拉克,我们就不会进入。

我这样说,是为了给自己留一条后路,因为只要大使撤离,那我之后再进去的话,就不算违背我对他的承诺了。

到了安曼,终于等到了美国最后通牒的那天。我想我应该做的,就是到最靠近伊拉克的地方,那就是伊拉克和约旦的边境。边境小镇已经被外国媒体住满,而我们只带着被褥干粮,因为我们不知道要在边境守多长时间。

到了边境,发现在边境通宵等候的只有我们。心里面有点忐忑,为什么别人都不来,难道我的决定不太明智?不过既来之,则安之。几个小时之后,香港总部的电话打来,美国向巴格达丢炸弹了。

我知道我要准备工作了。几个小时之后,我迎来了第一辆从伊拉克开过来的车,车窗玻璃被炸弹炸碎。车上的人告诉我们,在从巴格达到约旦的路上,美军在不断地轰炸。他们就是受害者之一。

天渐渐亮了。边界上面出现了一批人。我的直觉告诉我,这些人应该是从巴格达撤出的。结果我的判断没有错,虽然他们不是伊拉克人,但是却是第一次从巴格达撤离的人。就这样,我成为第一个采访到这批难民的人。就在我收起话筒,准备去传送的时候,其它的外国媒体人员陆续到达。看着他们争先恐后地采访,我的心里面还是有点得意的。

接下来,我面临着是不是要进入巴格达,或者说到底什么时候进去的问题。我找好了司机,了解了当地的情况,并且准备好了进入的日子。但是就在这个时候,我们出了车祸。还好,我在事先多预备了一名摄影师,就在受伤的摄影师飞回香港的同时,蔡晓江从香港飞往约旦。

机会就是这样,一不小心就会从你的眼前掠过,如果你的准备不够充分的话。如果公司同意我去伊拉克替换我的同事,但我却从那个时候才开始申请签证的话,我想还没有把签证办下来,可能战争就已经打响了,那么我就错过了去伊拉克的时机。如果我没有做多一手准备,预备多一名摄影师的话,当车祸发生之后,我所能够做的,可能就是和摄影师一起打道回府。如果没有进行尝试的话,我就不可能成为全球第一个采访到第一批难民的记者。所有的这些,都让我更加相信,机会总是在那里,但是只是给那些有准备的人。

很多时候,争取到了机会对于自己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如果对于自己的能力没有充分了解的话。

作为一个中层管理人员,我从来不赞同机会应该平均分配给手下的做法,越是重要的事情,我越是会把这个机会给我信得过的同事。因为电视媒体是一个非常残酷的行业,每个人的行为会在荧屏上被人一览无遗。

曾经有这样一件事情,我的一个同事,她曾经是一个资深报纸记者,但是做电视新闻却是刚刚开始。我一直觉得,她的工作习惯不太适合电视新闻这个行业。结果,出于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承担重任的想法,我让她承担了一项非常重要的海外采访任务。结果,她的片子没有实时传送回来,特别要命的是,她在做电话联机报导的时候,不停地吃螺丝,也就是口齿不伶俐,而这又给管理层看到了。结果管理层问新闻部,为什么这样一个表达能力也成为问题的人,却去承担这样重要的采访任务。

说实话,以她平时的工作能力,表现不应该这样糟糕,但是正是因为她的能力还没有达到能够应对任何场合,她没有把握住这样的机会。

所以,当一个人面对一个机会,或者争取一个机会的时候,很重要的是要想一想,自己到底能不能够胜任。因为表现得好,机会可能会从此源源不断,但是如果失败的话,那就可能把自己的路从此堵上。

很多人总是觉得自己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有些人更是老是觉得自己怀才不遇。觉得只要给自己一个机会,就能够证明给大家看。但是其实事情不是这样简单,有的时候真的要经常地反省一下,当机会出现的时候,为什么总是别人而不是自己,自己还有什么地方需要提高的地方。

中国人喜欢说,是金子总会发光。我想在现实生活当中,并不是所有的金子都能够发光,必须承认,有很多金子的光芒被遮盖了,没有人能够看到。但是有一点确是不容质疑的,那就是,发光的,一定是金子。

七年之后

我常常在想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现在刚刚大学毕业,我是不是能够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当然,这个问题还有一个前提,如果我晚出生二十年,我是不是有机会上名牌大学?

我读小学的时候,虽然和上海的那些名牌小学相比,我读的学校名不见经传,只不过那个时候都是就近上学,所以也很公平。不过我还记得,每次经过马路对面的那所小学,家里人会告诉我,还好,没有住在对面,因为对面来自外乡人家庭的孩子太多,学校的校风不是太好。

这当然有地域歧视,不过反映的也是一种现实,因为对面的小学,就近吸收的,有不少棚户区里面的学生,在当时歧视外地人心态相当严重的上海,这些外来家庭的孩子,自然素质没有本地人的孩子高。至于根据,就是对面那家小学升初中考试,能够考上重点中学的比例没有我在的那所学校高。当然,和名牌小学比,那就更比不上了。

也许我要感谢我的运气,住在了马路的这一边,不过说老实话,虽然生源在成年人看来区别很大,但是记得他们从来没有说过那家学校的老师不好,事实上,那个时候,还没有师资的概念,除了名校,其他的小学,大家都会觉得,老师的水准都差不多。也因为这样,只要自己努力,加上天资聪颖一些,读哪家小学问题都不大,只要考中学的时候发挥正常,自然可以进入重点中学,我就是这样。

但是如果我现在是一名小学生,事情就没有那样简单,按照我父母的收入,要进好的小学,赞助费肯定是交不起的,如果进不了好的小学,距离好的初中就有了一段距离,而进不了好的初中,那么名牌高中就更没有希望,名牌大学,那就更不用想了。

当然,就算进了名校又怎样,意味着机会更多吗?我不知道。1992年大学毕业的时候,之所以没有选择进入媒体,而是去了外资公司工作,就是因为家里面没有关系,还好,外资企业当时还是不需要讲关系,而是讲能力的,而现在,连外资企业都已经沦陷给了家庭背景了。而且,那些有着优越家庭背景的年轻人,本身的教育履历非常出色,他们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就已经把别人甩在了起跑线之外。

所以,说到机会,时代很重要。看到别人的成功,不要忽略了时代的因素。在二十年前,一个穷困山区的孩子,只要努力读书,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可以上名牌大学,可以拿到奖学金出国留学,可以在跨国公司担任重要职位,可以创业,但是现在,这样的机会真的很少了。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时代的受益者。我无法想象,如果换到现在,我可以拥有怎样的机会。也因为这样,看到现在的年轻人,看到这个社会越来越缺乏上升的渠道,我很想告诉大家:

如果大家已经很努力,却还是看不到机会,不要过多地责怪自己,那不是自己的错,那是社会的错。年轻人自己可以做的,只有做好自己,等待机会的来临,更重要的是我们这些既得利益者,能够意识到,为现在的年轻人创造机会,是我们的责任。

那自己可以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