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当代中国经济1000问
7535100000062

第62章 四大产业(5)

城市输出产业又称为“城市基础经济”或“城市基础产业”,是以城市外的需要为对象,生产输出商品和劳务的产业。它与地方产业(非基础性经济)相对应。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有一部分城市地理学家和经济学家提出了城市产业划分的理论和方法。60年代,该理论被系统化、完整化,形成了新的城市经济结构理论。按照这一理论,城市的输出产业是城市成长并持续发展的动因。城市经济活动既有城市内部各企业之间、企业与个人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换,又有城市与外界之间的交换。城市与外界的交换促进城市输出产业的发展。城市输出产业的发展有赖于一系列的因素和条件,如城市所具有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地理优势等,以及把这些优势变成经济优势的能力。各城市根据自己的优势和条件确定输出产业,这样就形成了城市之间的专业化分工。这种地区间的合理分工,有利于建立合理的城市体系、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城市的规模、性质、功能、类型由处于支配地位的输出产业决定,城市之间的差别也主要由输出产业决定。从另一个角度看,城市的规模等级、类型性质和市场经济发展的水平不同,其输出产业所占的比重也不同。一般来说,城市规模越大,输出产业所占的比重越大;专业性城市的输出产业的比重大于同等规模的综合性城市,市场经济发达的城市,其输出产业的比重较大。

何谓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城市中比较发达的现代工业与乡村中落后的传统农业并存的经济结构。这是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初期阶段形成的一种经济结构。它主要包括两种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的地缘经济部门:以传统方法进行生产、劳动生产力低下、收入水平仅能维持劳动者基本生活的农村农业部门,其产值或劳动力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大;以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生产、劳动生产力较高、劳动者收入水平相对较高的城市工业部门,但其产值或劳动力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小。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是在资本积累不足、劳动力素质不高、科技落后、人口压力增大、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农业部门的资金积累以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形式转移到工业部门。这种城乡差距十分显着的格局在相当长时期才能逐步消除。传统农业部门边际生产率为零的隐蔽失业或过剩劳动力的存在,使现代工业部门能以低工资得到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供给,导致工业部门形成剩余产出,工业通过再投资增加资本存量,吸收更多的剩余劳动力,直至农村剩余劳动力被充分吸收。与此同时,农业部门的科学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

工业布点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工业布点是指一个或几个比较小的工业企业的空间布局。工业布点的基本要求是:根据企业生产的性质和特点,确定布局指向,以使其在地点布局上接近对该部门吸引力最大的因素所在的区位;适度分散与合理集中相结合,使该企业与其他工业企业既有利于发展相互间的协作,又不致引起对某些稀缺资源要素的相互激烈争夺(如对水源、土地、劳动力、技术、电力、原材料等的争夺);综合考虑企业对各种自然、经济和技术资源的可获量与市场需求,提出合理的发展方向和规模;对企业厂址的选择进行进一步的技术经济论证,提出布局的最佳地点。工业布点属于工业布局中的微观布局范畴,应服从国民经济的整体需要,做到微观效益与宏观效益的同步发挥。

工业布局包括哪几个层次

工业布局包括三个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的层次:第一,地区布局。确定一定时期内工业建设的重点地区与非重点地区间的分工协作和产销关系,以及地区间工业部门的空间分布结构。第二,地点布局。为企业或企业群确定适宜的(如社会劳动消耗较低的)建厂地点,确定工业基地、工业城镇、工业小区的内部空间结构。第三,厂址布局。在选定的地点范围,再选择设厂的具体位置,并对工厂内部设施进行空间布局。各布局层次之间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并受到所在空间的自然、经济、技术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些因素有能源、矿产、地貌、气候、水文等的分布和变化情况,人口、劳动力、科学技能、文化修养等的结构特点与高低,交通运输、市场与投资条件等。这些因素在不同地域和不同程度上促进或延缓工业布局的发展,并对工业布局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产生深刻的影响。工业布局是发展国民经济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它既受自然、经济和历史等条件、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又关系到自然资源的利用、生态平衡、城乡结合、国防安全以及生产、建设的经济效益。工业布局的任务在于,围绕各个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总方针,把社会再生产对产业布局的客观要求与影响工业布局的诸条件因素结合起来,经过反复比较论证,提出从国民经济总体考察效果最佳的布局方案,并付诸实施。工业布局要根据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的要求,使工业生产尽可能接近原料、燃料产地和产品消费地区;要把地区间合理的专业化分工和地区经济的综合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把充分利用、合理发展旧工业基地和积极建设新工业基地有机地结合起来;要确定各个工业基地和城镇的合理规模,防止工业过度集中或过度分散;要通过动态的、有重点的布局措施,逐步缩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要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国防安全。

工业地带的特点是什么

工业地带是由若干相邻的工业枢纽、工业区和工业点组成的带状生产区域。它是工业生产在一个比较大的地域范围内带状集中化的结果。工业地带的宽度一般达数百千米,长度则可绵延数千公里。工业地带的形成,同在一定广度的地域范围内优先发展工业有关,并且以共同利用发展工业的有利自然条件与经济条件为基础。地带内工业结构的特点是:部门多,综合性强,彼此相互制约、相互协作。在地带内起决定作用的联系是经济联系,如经济协作、交通运输联系等,而不是技术上或工艺上的联系。世界上的工业地带主要有欧洲莱茵河流域工业地带、日本东部太平洋沿岸的工业地带、美国北大西洋沿岸工业地带及位于五大湖沿岸的工业地带等。中国的环渤海湾沿岸地区,上海-苏州-南通-无锡-常州-镇江-扬州-南京-马鞍山等长江下游两岸地区,也都是发展水平较高、综合性较强的工业地带。

工业地域分散有利于解决工业过度集中的状况吗

工业地域分散是指工业生产或其要素由一区域范围向其外围分解、疏散的过程与状态。工业地域分散体现了一种与集聚相反的运动趋向。工业生产在地理上适当分散,可以避开或有利于解决工业过度集中所伴生的不经济现象,如地价上升、场地拥挤、劳动力供给紧张、生活质量下降及污染加重等;有利于充分利用各地区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使生产更加接近原料、能源产地和消费区;有利于加快中小城市和乡镇工业的发展,改变农村经济的落后面貌,缩小城乡差别。在许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地域分散的倾向较为明显,并主要是向大城市的卫星城镇或主要工业地带的外围分散,在大城市和大工业枢纽周围形成一系列新工业区和新工业城市。我国的工业布点也已改变了过去过分集中于沿海大城市的状况,在充分利用老工业基地的同时,注意加快内地和边远地区的工业建设。一些工业生产已从大城市扩散到中小城市和乡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工业生产过于分散也有许多不利的地方,如企业间协作不便,各搞一套厂外设施,投资大、运营费用高,也不能完全解决目前工业过度集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因此,工业生产的地域集聚与分散各有利弊。

工业地域集聚有哪些优势

工业地域集聚是指工业生产的空间集中,即若干工业集结在一个地域地理中心。生产技术的进步导致工业生产日益集聚于大型企业,并引起同类企业在地理分布上的相对集中。工业生产的集聚趋向,主要受工业企业向大型化和联合化发展的影响。实践证明,工业企业在一个地理中心或一个有限的地域内联合起来,成群布局,要比各企业相距很远的孤立分散布局优越得多。这主要是因为:共同利用基础设施,缩短了交通运输线和工程管网,节省了基建投资;几个工业企业可以使用共同的动力基地,从而大大减少动力基地的建设费用,降低生产成本;可以综合利用原料、燃料和“三废”等资源,生产更多的廉价产品;有利于专业化与协作,有利于加强企业管理;由于生产集中,有可能组织各种服务性与辅助性企业,为各生产部门统一服务,以节省投资。但是,工业过度集中将会使原来对发展工业有利的某些因素趋于消失,在工业用地、用水、原料与能源供应、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农产品供应等方面将会出现一系列严重问题。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工业的迅速发展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沿岸的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城市周围,由于工业过度集中,大量农村人口拥入大城市,出现了人口过密、地价飞涨、住房缺乏、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在工业集聚的同时也出现了分散的趋向。

何谓工业地域综合体

工业地域综合体是指在一定的地区范围内,由许多有经济联系和生产协作关系的工业企业共同组成的地域生产综合体。在这个综合体内有主导的工业部门或企业,以及许多相关的工业部门和企业,并拥有比较完整的工业生产体系。可分为:区域性工业地域生产综合体。其特征是偏重于经济组织的联系。基层性工业地域生产综合体,其特征主要表现为生产和技术的协作联系。每个工业地域生产综合体都由主导部门,相关部门和辅助部门组合而成。如以煤炭及其加工业为主导的地域综合体,便以采煤、洗选为主导,发展以煤为燃料或原料的钢铁、电力、化工等相关部门,再在煤、钢基础上建立机器制造和建筑材料制造等部门;同时一些辅助性企业(如机器设备维修以及利用主要加工工业的副产品和废料的部门)必将兴起,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的食品工业、轻纺工业和服务性行业也会日渐建立,以至形成一个有主有从、协调发展的有机整体。工业地域综合体的范围可大可小,大的可到百万平方千米以上的大经济区、20万~30万平方千米的省区;小的可到几千或几万平方千米的工业地区,以及几十平方千米的城市工业区或工矿区。

何谓工业企业群

工业企业技术群是指生产上或技术上有内在联系的一组企业在一定地域上的分布形式。一般可分为:同一工业部门处于不同生产阶段的企业所组成的工业企业群。如包括采选厂、烧结厂、炼铁厂、炼钢厂、轧钢厂及焦化厂、耐火材料厂等企业在内的钢铁工业企业群。不同工业部门在资源综合利用、相互提供服务等方面有内在联系的企业所组成的工业企业群。如炼油厂、石油化工厂、氮肥厂、火力发电厂、机修厂和各种化工制品厂等组成的工业企业群。工业企业合理的成群分布所提供的经济效益,往往会超过各个企业单独布局可能提供的经济效益的总和。这种较高的经济效益通常来源于以下方面:各个企业共同利用某些基础设施(如公路、铁路、机场、码头、仓库、给排水及供电设施等)与辅助企业(如零部件配套企业等)。节约运费,例如将纺织厂、针织厂、服装厂等相互提供原料或产品的企业配置在一起,可以使厂际运输距离尽可能缩短。联合购进原材料,集中组织运输。减少相关企业备用设备与原材料的储存量。通过公用渠道排故“三废”,集中处理“三废”,降低治理费用,提高回收利用效率。并且还便于各企业间互通信息。

什么是工业枢纽

工业枢纽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各工业区、工业点或企业之间保持着密切协作关系的地区。其地域范围多在几百或几千平方千米。那里分布的工业城市、工业区和工业点相对集中,有共同的基础设施和居民点系统。工业枢纽的界限主要根据生产地域联系,各工业区、工业点组成的布局系统和居民点分布体系来确定,而不是按经济吸引范围划分。决定工业枢纽地域范围的标准主要是工业生产联合布局的经济效果。共同利用的统一公用工程与交通设施的地域范围过大,企业联合布局的优越性就要减弱,共同的基础设施就会失去意义。工业枢纽多形成于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工业基础好的地区,大多数是在采掘工业与加工工业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有一部分是混合型的工业枢纽。在采掘工业基础上形成的工业枢纽,专业化比较狭窄,结构简单,地域范围较大,交通线长,居民点分散。例如,我国邯郸和淄博两个工业枢纽,每一个都由许多个矿井、洗选厂、矿产加工厂、矿山机械厂,以及许多辅助性设施和服务设施组成。在枢纽内有许多孤立的工业居民点,也有2~3个较大的工业城镇。在加工工业基础上形成的工业枢纽,结构比较复杂,布局紧凑,工业场地连成一片,居民点也比较集中。例如,我国天津工业枢纽是由一个特大工业城市和周围的几个工业卫星城镇、远郊工业区组成,枢纽内有多种工业部门,如机械、钢铁、化工、炼油、纺织等工业部门。混合型工业枢纽是在采掘工业与加工工业的基础上形成的,一般兼有采掘工业枢纽与加工工业枢纽所具有的特征。这类枢纽既包括采掘工业,如煤炭、食盐、石油天然气开采,又包括多种门类的加工工业,如机械、化工、轻工等。

什么是工业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