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当代中国经济1000问
7535100000061

第61章 四大产业(4)

生产性服务业是指直接或间接为生产过程提供中间服务的服务性产业,主要包括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等。目前,已成为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在世界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日益显着。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对滞后。以生产性服务业为突破口来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加快发展,对于提升第一、第二产业竞争力,增强现代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渗透力,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有着重要的意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十一五”时期,要大力发展主要面向生产者的服务业,细化深化专业化分工,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要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有序发展金融服务业、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规范发展商务服务业。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动脉吗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中从事运送货物和旅客的社会生产部门,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脉。包括铁路运输业、道路运输业、城市公共交通业、水上运输业、航空运输业、管道运输业、装卸搬运及其他运输业7个行业大类。改革开放20多年来,交通运输业得到了迅速发展,铁路运输紧张状况有所缓解,公路交通明显改善,民航运输基本适应需求,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2006年7月,青藏铁路的正式开通并投入运营,结束了西藏不通火车的历史;公路建设力度加大,交通得到明显改善;民航发展迅速,旅客周转量和货物周转量每年均以两位数递增,平时上座率和载运率在60%左右;铁路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基本建设投资不到公路的一半,发展速度跟不上经济发展要求,铁路运能与运量的矛盾仍然存在。

金融服务业包括哪些内容

金融服务业是指为生产和生活提供金融服务的产业,包括银行业、保险业、信托业、证券业、基金业、金融租赁业、担保服务业、金融中介业,以及财务集团公司和投资公司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现代市场经济的血脉,是各种社会资源以货币形式进行优化配置的重要领域,甚至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安全。目前我国金融服务业与发达国家甚至于一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相比,在行业规模、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市场开拓、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有序发展金融服务业,健全金融体系,完善服务功能,创新服务品种,提高服务质量。

信息服务业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信息服务业是指从事信息的收集、存储、加工、传递、交流,并以信息产品向社会提供服务的行业。根据中国信息产业商会提交的《中国信息服务业发展研究》的综合报告,我国的信息服务业分为信息提供业、信息处理业、软件开发与服务业、系统集成服务业、咨询业五大类。具有产业复合性强、关联度高的特征,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单位规模偏小,竞争力较弱;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吸引外资数量和力度不够;研究活动较为单一和薄弱。《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的具体措施为:依托于邮政和电信基础业务,在改善传统业务的同时,发展增值业务,开发新兴业务,促进普遍服务;立足于电信业务结构调整,发展互联网产业,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推进电子政务;培育公益性信息服务机构,开发利用公益性信息资源;鼓励数字内容产业发展,丰富中文数字内容资源,发展动漫产业。

商务服务业包括哪些内容

根据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CB/T 4754-2002),商务服务业主要包括企业管理服务、法律服务、咨询与调查、广告服务、知识产权服务、职业中介服务、市场管理、旅行社、会展、包装、保安、办公服务,等等。我国服务业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已显出经济增长“瓶颈”的制约作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十一五”期间,要规范发展商务服务业。具体措施包括:拓展和规范律师、公证、法律援助、司法鉴定、经济仲裁等法律服务;发展项目策划、财务顾问、并购重组、上市等投资与资产管理服务;规范发展会计、审计、税务、资产评估、校准、检测、验货等经济鉴证类服务;支持发展市场调查、工程咨询、管理咨询、资信服务等咨询服务;鼓励发展专业化的工业设计;推动广告业发展;合理规划展馆布局,发展会展业。

绿色革命的内容是什么

绿色革命是指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在发展中国家兴起的以推广农作物高产良种为中心的农业科技革新运动,以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无污染农业的发展。前者称为“第一次绿色革命”,后者称为“第二次绿色革命”。在第一次绿色革命中,各参与国家大规模引进与推广抗倒伏和适应性强的矮秆、高产小麦和水稻的优良品种,并围绕良种特性改进灌溉、施肥和喷洒农药等技术,促进粮食大幅度增产。绿色革命的兴起,使农业取得了重要进步,极大地提高了粮食作物的产量,对解决世界粮食危机起了重大推动作用。进入80年代以后,由于滥施化肥和有机磷杀虫剂,对农业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使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有所下降,甚至危及人畜健康。与此同期,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及其在农业的应用上取得了进展。1990年,世界粮食理事会第16次部长会议正式提议在发展中国家开展第二次绿色革命。新的绿色革命着重解决无污染农业的发展问题,借助生物技术、基因工程、遗传学的新成果,培育抗病、抗旱、抗冻、抗热、抗盐、抗病虫害的新品种,发展生物固氮技术、无土栽培技术,生物克隆技术、生物防治技术等。

绿色食品须使用专门标志吗

绿色食品是指无公害、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绿色食品须使用专门标志。在我国,绿色食品标志是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批准注册的质量证明商标。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产品,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如其产地必须符合相关的生态环境标准,其种植和生产必须符合相关的生产操作规程,最终产品必须符合相关的质量和卫生标准等。

什么是绿色邮件

绿色邮件又称“溢价回购”、“定向回购”。当一家公司受到敌意接管威胁时,通过私下协商,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从单个股东或者某些股东手中购回其大量股份的做法。这种做法的目的在于消除大股东或其他试图接管公司的人的敌意接管威胁。

何谓绿色住宅

绿色住宅是指用各种无毒、无污染、对人身无害的建筑装修材料兴建的,同时配有较好的小区绿化环境的住宅。

怎样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农业为基础,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延长农业产业链,形成区域主导产业,实行农工商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经营方式。实质是将农业生产与服务、加工、销售等环节结合起来,通过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形式,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农产品商品化和服务社会化,逐步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内外贸、农科教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农业产业经营能极大地节约生产资料的消耗,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一条有效途径。

如何发展城市地方产业

城市地方产业是指满足城市输出产业的需要和城市居民日常活动需要的产业。为保障和支持城市输出产业的发展,要相应建立与之配套的产业门类,因为许多产品和劳务,如果在同一城市内进行生产、交换,可以节约社会成本,降低生产成本和销售费用。同时,城市作为相对独立的经济活动区域,必须有维持居民基本需要的产业门类的发展。因此,城市的地方产业必不可少。一般来说,一个城市有什么样的输出产业,就要求与之相适应的配套产业和市政服务业的发展。输出产业有多大规模,就要求劳动力和城市居民以及为之服务的地方产业有多大的规模。如一个矿业城市,矿产品要向外输出,就要求运输业的发展;矿业机械需要修理和配备零部件,就要求机械修理和机械制造业的发展;矿业公司、运输公司和机械制造公司等因某些经营上的需要,则要求相应的行业,如金融业、信息业、邮电通信业、建筑业、办公用品等行业提供产品和服务;为满足这些公司的员工和一般市民的消费需求,也要求城市加速发展零售商业、饮食业、生活服务业、文教事业、卫生保健事业和消防等行业。如此,这个城市的输出产业——矿业带动了整个城市的地方产业的发展和整个城市经济的增长。可见,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中输出产业是动力,地方产业是保证,两者之间要协调发展、相互推进。

我国城市产业结构是怎样的

城市产业结构是指城市各种产业的划分及其比重。由于城市之间分工的形成和发展,各个城市都有特定的产业门类,同时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也会发展一些一般性的产业。一个城市特定的产业门类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城市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就是要根据具体城市的优势(包括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市场优势、资金优势)及国民经济范围内城市体系的分工,选择城市特定发展的产业部门作为城市发展的龙头产业,形成产业优势;同时配套发展相关产业以及满足城市自身需要的一般产业,使这些产业之间形成合理的比例关系。城市产业结构常常也指城市的三次产业结构。第一产业主要指城郊的农业,它主要为城市提供粮食、肉、禽、蛋、奶、水产、蔬菜和水果等副食品以及部分工业原料。第二产业指各种采矿业和工业。第三产业是以提供劳务为主的产业,为第一、第二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为居民的生活服务。三次产业结构是城市很重要的产业结构,表现为:①三次产业的发展推动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第二产业的发展使城市转变为以工业为基础的近代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又使城市进入信息时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的多样化,第三产业对城市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②一些城市的性质直接由第三产业决定,如旅游城市、外贸城市、商业城市、科技中心城市和信息中心城市等。③三次产业结构决定着城市的就业结构。④三次产业结构决定着城市的空间结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对空间、环境、土地的要求是不同的,因此三次产业结构决定着城市空间的分配、结构和布局。根据三次产业结构的发展来规划城市布局才是合理的城市规划。

城市就业结构主要表现是什么

城市就业结构指城市劳动力在城市不同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主要表现为劳动力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之间的分配比例,以及在各产业内部的分配比例。可见城市产业结构直接制约着城市的就业结构: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就业结构发生影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城市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因此城市的就业结构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在第三产业就业的劳动力的比重不断上升。②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化对就业结构发生影响。由于每个产业中的各个部门的自动化程度、劳动组织形式、具体生产方式各不相同,不同产业门类的发展对不同素质的劳动者的就业发生影响,不同的产业门类所容纳的劳动力的数量也各不相同,因此对就业结构也产生影响。③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的发展对就业结构发生影响,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能够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

城市聚集经济形成机制与特征是什么

城市聚集经济是指城市中资源相对集中、经济要素和经济活动相对密集的一种经济状态。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城市聚集经济的结构特征是不同的。

农业时代,城市聚集经济的形成机制和特征是:城市集中了掌握土地的特权阶层、富裕人口、政府官僚机构,通过行政和赋税聚集了大量财富,从而形成稳定的、超过乡村消费能力的庞大的消费市场,以此吸引手工业及商贸活动;城市的军事防卫和扩张保证了城市的安全,促使经济要素和经济活动向城市聚集;城市非农业人口的聚集及流动人口的集中,为其出现创造了稳定的市场条件;城市的地理位置和通过行政控制而建立的交通网络,聚集更繁荣的商贸活动;城市商业、手工业和初级制造业的聚集,刺激同行之间的技术更新和对先进技术的接受,城市中的教育机构能够为技术创新提供知识积累,而市场为技术传播和交流创造机会;城市人口聚集产生规模化的市政基础设施。

工业时代,城市聚集经济的形成机制和特征是:高度专业化和分工细化,增加了经济活动的交易费用和信息费用。城市的空间聚集有利于降低交易费用、运输费用和获取信息的成本,城市中的法律制度和机构也为降低交易成本提供了社会和制度条件;经济要素、经济活动的聚集及其规模化,为建设大规模基础设施创造了条件,因此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得到不断的发展和改善,所产生的聚集经济效益又吸引更大规模经济要素和经济活动的聚集;扩大经营规模、追求企业内部的规模经济,导致了固定资本和生产要素的密集投入,城市地价的上升也导致生产要素在土地上的集中投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聚集、厂家和消费人群的聚集为技术成果提供了更多的商品化的机会,推动了技术创新,城市的扩大、基础研究和教育的发展也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基础;自由就业人口的迁入、公共生活设施和教育设施的完善,降低了厂家选择劳动力的成本。大量的就业机会、基础设施、福利制度、教育、卫生、治安、社区服务使家庭能够享受到与城市聚集和规模相关的种种好处,又推进了聚集。工业时代的城市聚集,也带来了环境质量恶化、衰退、拥挤、失业等城市问题。

在信息经济时代,不断发展的计算机技术、数字通信技术正在实现广泛的信息数字化和计算机网络化,这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信息而非实物形式的交流,来满足经济活动和经济要素的需要。产业活动逐步摆脱对实物资本、货币资本和一般人力资本的过分依赖,而更多地表现为对知识和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依赖,从而降低经济活动对空间聚集的需要。城市的聚集经济将摆脱空间的集中,而向信息中心、知识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资本市场中心的方向转变。

什么是城市输出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