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当代中国经济1000问
7535100000006

第6章 发展规划(6)

丘陵地区一般指在海拔500米以下、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的起伏不大、坡度和缓、顶部浑圆、连续分布的圆丘状地貌集群。丘陵是山地久经侵蚀的结果,在地貌演化过程中,丘陵是山地向平原过渡的中间阶段。从构造上看,丘陵所在地区一般地壳抬升缓慢;从气候条件上看,一般在温暖湿润地区丘陵分布较多。根据起伏高度,相对高度小于100米的为低丘陵,100~200米的为高丘陵。丘陵地貌在陆地上分布很广,我国是个多丘陵的国家,全国丘陵面积有100多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1/10还多。我国这些丘陵地区,气候条件较好,人口稠密,经济比较发达,适合农耕、林业等多种经济综合发展。

何谓社会主义新农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或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综合反映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具有全面性。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一个村镇建设的问题,而且是一个村民发展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建设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包括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交通、人民生活、社会治安和社会保障等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有机统一体,是社会综合发展程度的标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过程,具有动态性。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形态的表现形式,必须反映时代特征,因而其衡量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时间的变化、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现有基础上进行的,具有层次性。不同地区由于历史、环境、基础的不同,建设的速度和目标也各不相同,所以各地反映的新农村在内容上、程度上、要求上也有所不同,模式也不可能千篇一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集体经济不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具体内容,而且也是兴办社会各类事业的基础条件。

所谓“新农村”应该包括五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小康社会“新农村”的范畴。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建设和谐社会、小康社会息息相关。

“泛珠三角”包括哪些地区

“泛珠三角”又叫“9+2”,“泛珠三角”计划是指沿珠江流域的广东、福建、江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9个省(区),加上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在内的11个地区合作,共谋发展。这些地区直接或间接地与珠江流域的经济流向和文化有关,且在资源、产业、市场等方面有较强的互补性。“泛珠三角”所覆盖的“9+2”里,制造业广东最有名;服务业港澳最有名;农业大省有广西、湖南、江西,还有资源大省贵州,互补性高,这样带来的利益就很大。“泛珠三角”同时覆盖中国经济最发达、次发达、不发达地区,覆盖的层次多,所以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意义很大。

如何发展高效生态经济

发展高效生态经济是以发展高效生态经济和绿色产业为主导方向,实行保护性开发,加大环境保护与整治力度,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保护好草地、湿地、动植物繁衍和栖息地等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好生物物种多样性;规划好不断增加的后备土地资源的开发模式,按照现代化大农业的要求,走大规模、高科技、机械化、综合性、生态化、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经济。在“十五”计划中,黄河三角洲、三峡库区等被列入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区域。

何谓多极增长发展战略

多极增长发展战略是指在中西部地区选择几个省、市或地区或流域(如长江流域),重点开发和建设,培养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的发展战略。这一战略在2003年全面提出,从理论上吸收了梯度理论的某些思想,从实践上也考虑到了中西部地区存在产业的或地域性的经济增长点这一事实,从现实上考虑到中西部地区只有走非均衡的发展之路,实施重点突破,才能从整体上推动其区域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发挥自己的优势。

什么是梯度发展战略

梯度发展战略是一种建立在非均衡理论基础上,以效率优先为基本指导思想的区域发展战略。这一战略在理论上有两个特点:一是承认地区发展非均衡的现实,强调遵循由非均衡到均衡的客观发展规律;二是强调集中资金和资源实行重点发展,同时,在地区间形成产业结构转换的连续关系,从而使产业空间分布与地区经济互相联系,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相结合,经济发展与产业政策相适应。改革开放初期,在邓小平“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战略思想指导下,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即由均衡发展向非均衡发展转变。其中心指导思想是以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作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启动力量,按照效率优先的原则,从投资信贷政策、财政税收政策、外贸外经政策到体制改革政策等向东部沿海地区倾斜,让东部地区先发展起来,然后再有秩序地发展中西部落后地区,即采取“梯度发展战略”。

三峡工程是现阶段国内最大的工程吗

三峡工程是在长江上游建造的集防洪、发电、航运、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水利工程,全称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它位于长江西陵峡中段,坝址在湖北省宜昌市三斗坪镇,是现阶段国内最大的建设项目。三峡工程始于1918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中提出的治理开发方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勘测、设计、研究,1958年将其正式提上议事日程。1986年,国务院重新论证三峡工程建设。1991年三峡水利枢纽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得通过。1992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关于兴建三峡长江工程的决议》,并授权国务院选择适当时机组织实施。1994年12月14日正式开工。1997年11月8日实现大江截流。2003年6月10日,三峡工程水位达到135米,成功蓄水100亿立方米。2006年6月6日,三峡大坝坝前最后一道挡水围堰成功爆破拆除,三峡大坝全面实现挡水功能。

西电东送是西部大开发的骨干工程吗

西电东送是指开发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将其输送到电力紧缺的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京、津、唐地区。这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作出的重大决策和标志性工程,也是西部大开发的骨干工程。根据规划,“西电东送”形成三大通道:一是将贵州乌江、云南澜沧江和桂、滇、黔三省区交界处的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的水电资源以及黔、滇两省坑口火电厂的电能开发出来送往广东,形成南部通道;二是将三峡和金沙江干支流水电送往华东地区,形成中部通道;三是将黄河上游水电和山西、内蒙古坑口火电送往京、津、唐地区,形成北部通道。

西气东输是中国施工条件最复杂的管道工程吗

西气东输是指将塔里木和长庆气田的天然气通过管道输往上海的输气工程。工程于2002年7月4日全线开工,2004年8月3日全线贯通,9月1日全线通气,10月1日全线投产。管道西起新疆轮南,东至上海市白鹤镇,途经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线路全长约4 000千米,投资约435亿元人民币,是中国目前距离最长、管径最大、投资最多、输气量最大、施工条件最复杂的天然气管道。这一管道直径1 016毫米,年设计输量120亿立方米;全线采用自动化控制,供气范围覆盖中原、华东、长江三角洲地区。

西煤东运有哪几条运输路线

西煤东运是指中国西部地区煤炭向东部沿海地区运送。山西、陕西、内蒙古西部是煤炭生产基地,产量大,外运量多。“三西”煤炭东运主要由铁路运输,并且集中在北、中、南三大运输通道上。北通道有大泰、丰沙大、京原3条铁路,约承担西煤东运总运量的55%。新建的神木-黄骅铁路也是西煤东运的主要线路,煤炭在黄骅港转海运。中通道有石太铁路,约承担西煤东运总运量的25%,大部分经石德铁路转青岛港海运。南通道有太焦、邯长、侯月和南同蒲铁路,约承担西煤东运总运量的20%,经新菏兖日铁路从日照港转海运。

何谓西部大开发“三楔战略”

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设定北部(陕西)、中部(四川)、南部(贵州、云南)三条线路,向西打入三支“楔子”,作为西部大开发的主攻方向。“三楔战略”是在综合考虑西部经济、政治、地理、资源、人才、科技、教育等各方面状况后作出的战略选择,是一种均衡相结合的战略,是优先选择和确定若干重点省份和城市,优先设计、优先投入、优先发展,实行重点开发,抓住重点,然后发挥重点区域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的战略。

柴达木模式提出有何现实意义

柴达木模式是由政府引导企业构建网状工业链,逐步实现资源利用“吃干榨尽”,利用循环经济模式,发挥良好的生态与经济效益的一种模式。中国四大盆地之一的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境内,盆地面积约占全州国土总面积的7876%。柴达木地区矿产资源人均拥有量和总丰度居全国第一,矿产资源综合优势度更位居全国前列。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石油资源的勘探和开发靠的都是掠夺式资源开发模式,资源浪费十分严重,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污染。为实现可持续发展,2005年,提出了这个柴达木模式。

西部生态工程具体内容是什么

西部生态工程是指为改变西部地区水土流失、风沙严重危害的状况而制定的一组工程。它包括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环京津地区防沙治沙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天然草原植被恢复建设与保护工程、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七大重点生态工程,其中以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和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的风沙干旱区两个区域为建设重点,以遏止西部生态不断恶化的趋势。

西部荒漠化、石漠化如何治理

荒漠化指由于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各种因素造成陆地表面的土壤层土质恶化、有机物质下降乃至消失,从而造成表面沙化或板结而成为包括沙漠和戈壁在内的不毛之地。荒漠化治理就是针对不同地区荒漠化形成的原因,采取适当的植物治理措施和工程措施来改善土壤层土质。目前,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2万平方千米,大大超过全国耕地面积的总和,其中98%集中在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涉及18个省、自治区。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就开始注意土地荒漠化的治理,80年代以后又启动了长江、黄河和严重沙漠化地区重点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开展了荒漠化综合治理。石漠化即石质荒漠化,主要指在西南岩溶山区,人为活动使当地原有的森林植被遭受严重破坏后,地表裸露的泥土大部分或全部被雨水冲走,只留下连片光秃秃的山石,远看仿佛是石头组成的荒漠。石漠化治理就是通过生态治理、农田建设、岩熔水开发利用等多种方法,改变石质状况。目前,我国石漠化总面积已有1051万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四川、湖南、湖北、重庆和广东8个省(区、市),并集中分布在贵州、云南和广西3省区,尤以贵州省最为严重。2001年,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将加快西部地区石漠化治理,搞好生态系统恢复工作,列入了“十五”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再次强调要加强植被保护,加大荒漠化和石漠化治理力度。

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主要有哪些城市

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是陇海(兰州-连云港)线西段和兰新(兰州-新疆)线沿线的经济区域的总称。它东起陕西潼关,西到新疆阿拉山口,全线总长2 500多千米。2001年3月11日,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这一提法。轴线上的主要城市有西安、兰州、乌鲁木齐、渭南、咸阳、宝鸡、天水、金昌、张掖、酒泉、哈密、吐鲁番、昌吉、奎屯、石河子等。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沿亚欧大陆桥,以陇海兰新铁路、连云港至霍尔果斯公路等交通干线为依托,发挥西安、兰州、乌鲁木齐和呼和浩特、银川、西宁等中心城市的枢纽作用,充分利用其经济技术基础较好的条件,支撑西北地区的开发。

西部环北部湾经济圈具有怎样的地理优势

2004年,中国、越南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公报,提出建设“两廊一周”构想,即“南宁-谅山-河内-海防-广宁”和“昆明-老街-河内-海防-广宁”两个“经济走廊”和“环北部湾经济圈”。环北部湾经济圈地域上包括我国沿海的广东、广西和海南3个省区和越南的部分省份,介于东亚与东南亚之间,是重要的海上交通枢纽,已逐渐成为沟通我国大陆、中南半岛与东南亚诸岛国的重要通道。这里海港条件十分优越,海岸线漫长,有多处大型深水不冻港湾;这一区域还是海洋石油天然气的富集区,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矿产资源和海水化学资源。

南贵昆经济区总体发展思路是什么

南贵昆经济区是以南宁、贵阳、昆明3个省会城市为经济中心城市的经济区域,位于广西、贵州、云南三省区,是西部开发“二带一区”重点区域之一。这一经济区内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广西拥有西部唯一出海大通道,云南面向东南亚和南亚,拥有建成陆上通道的条件,方便连接东南亚、南亚、部分东亚。2002年7月颁布的《“十五”西部开发总体规划》对这一区域作了详细规划。总体思路是:加快南贵昆经济区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大力发展交通、商贸、旅游等产业,改造提高机械、电子、航空工业;加快利用水能、有色金属、磷矿石、煤炭等资源,建设西南地区水电开发和东输工程;积极开发热带、亚热带生物资源。

东北振兴要实现哪“三个对接”

“三个对接”是指:一是搞好基础设施对接,二是搞好产业和项目对接,三是搞好政策对接。“三个对接”是在2005年“两会”期间由一些代表提出的。他们认为,按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求,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不应该只包括东北三省,应把内蒙古的东四盟市纳入进来。内蒙古要积极呼应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就必须做好“三个对接”。2005年,国务院“振兴东北办”正式启动了东北三省与内蒙古东部盟市地区经济一体化课题研究。

我国统筹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布局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