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当代中国经济1000问
7535100000031

第31章 市场经济(5)

自然垄断是指这样的一个行业,它的大规模生产优势使得只要一家厂商就能以比几个厂商共同生产还要低的成本生产出整个市场的需求量。这些行业通常是由政府经营的,它包括电力、天然气、电信、交通运输、自来水等一些公用事业部门在内。自然垄断主要是为了发挥大规模生产的成本优势,若多增加一家厂商将会使平均总成本大大提高,则整个部门的收益必然下降。自然垄断部门通常由政府经营或认可,以免损害公共利益。这是因为:如果厂商都积极竞争,可能造成经济资源的巨大浪费。假设厂商通过勾结的方式避免价格竞争,消费者同样会遭到垄断价格之害。若厂商都避开这类竞争,消费者又会缺乏一些基本而必要的服务。

寡头垄断的特点是什么

寡头垄断也称寡头独占,指少数厂商对市场供给某个行业的大部分产品从而对该行业实行控制的市场情况。其特点主要有:寡头垄断厂商为数很少。每一个厂商的生产能力相对于市场规模来说是巨大的。厂商之间既钩心斗角又相互依存。设立了阻止新的竞争者进入市场的障碍。在寡头垄断条件下,价格并非市场供求自发形成,而是由少数寡头垄断者通过协议或默契制定的,一般确定之后比较稳定。寡头厂商在产量上也没有确定的均衡,它们要先推测竞争对手的产量,然后根据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利润最大化原则来确定自己的产量。无论从短期来看,还是从长期来看,寡头垄断厂商一般都能获得超额利润。

双头垄断的特征是什么

双头垄断又称“双边垄断”,是指一个行业只有两家卖主(或两家厂商)的市场类型。双头垄断的重要特征是:这两家厂商相互独立,一家厂商调整其产量或价格,必定会引起市场的变动,也就是影响到对手的销售情况,从而引起对手的反应,反过来影响到首先进行调整的厂商。这就是说双头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依存关系。由于很难确定对手的反应,双头垄断下的厂商所制定的产量和价格的政策效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双头总是力图把价格、产量变动的次数减少到最低限度,以避免竞争的不利后果。1838年,法国经济学家古诺提出的双头理论是早期双头垄断的代表,它假设双头都意识不到相互间的依存关系。张伯伦的双头理论则是后期理论的代表,它假设双头都意识到相互依存关系的存在。双头垄断下的厂商价格主要是相互达成协议或默契,以制定一个共同价格,限制产量或瓜分市场。双头垄断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是很少见的。

如何理解集中度

集中度是反映市场结构特征的指标。一般来说,根据市场集中度的高低将市场结构分为竞争型、垄断型和寡头垄断型。寡头垄断型还可分为竞争性的寡头垄断型和协调性的寡头垄断型。衡量集中度大体有两种指标:一种是绝对集中度指标,即在规模(如以销售额为依据)上处于前几名的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或在某一百分比(如占60%)的市场占有率之内的最大规模企业的数目。绝对集中度指标难以看清产业内全部企业的规模分布状况。另一种指标是相对集中度指标。日本产业组织经济学家研究了集中度和产业增长的关系,认为:产业的增长将使集中度下降;反之,产业增长的停滞将促使集中度上升。集中度对产业停滞的反应要比对产业增长的反应更敏感。也就是说,产业停滞对促进集中的影响比产业增长对降低集中度的影响更为鲜明。只有在出现高增长率时,产业的增长变化才可能成为降低集中度的决定因素。

何谓市场份额

市场份额也称市场占有率,指一家厂商在市场上的销售总量中所占的比例,表明厂商营销的商品对市场的覆盖程度。市场份额高,说明厂商在市场结构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也表明该商品有较强的竞争力。对垄断市场而言,保持较高的市场份额是寡头垄断市场中厂商的一个重要目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企业,无论是公有制企业还是非公有制企业都应把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份额作为经营管理的重要目标。

市场均衡是怎样的经济状态

市场均衡是指市场经济中处于市场中的相互对立、相互矛盾的经济现象之间矛盾的暂时缓和,对立力量暂时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例如,供给和需求是一对矛盾的概念,当供给和需求相等时,相互之间的对立就暂时消失,使市场供求关系处于平稳的状态。市场均衡可以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范围和不同的市场过程中加以说明,因此,市场均衡按照它所涉及的经济现象的不同类别,分为市场局部均衡和市场整体均衡。按照均衡状态存在的时间和过程,分为市场静态、市场短期均衡、市场长期均衡;按照市场在地域空间上的覆盖范围,分为地区均衡和全国均衡;等等。市场均衡既是经济运行表面上呈现出来的一种现象,又是经济分析的一种方法。在经济分析中,当假定或暂时不考虑一对矛盾对立双方的力量时,可以在比较纯粹的理想状态下研究其他的经济问题。比如,当供给和需求相等时,供求对价格波动的影响就为零,但这时价格仍然可能波动,可以以此来研究价格的有关问题。

什么是市场疲软,它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市场疲软是指商品销售不景气、相当大部分产品滞销的市场供过于求现象。市场疲软有消费品市场疲软、生产资料市场疲软和消费品、生产资料同时发生市场疲软三种情况。市场疲软还可区别为总量疲软和结构疲软,后者是指由于生产不合比例引起的部分商品供过于求导致的市场疲软。消费品市场疲软与生产资料疲软产生的原因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形成消费品市场疲软的原因很多,如居民将用于生活消费的货币转为储蓄,预期物价将会下跌,因而持币待购;产品结构不合理、不适销对路;消费品质次价高;居民消费心理的变化等,都可能引起对生活消费品购买的减少,到一定程度时就出现市场疲软。生产资料市场疲软的主要原因是投资减少,压缩基本建设规模和技术改造规模,信贷紧缩,导致企业的支付能力降低,企业之间拖欠贷款或者流动资金不足,从而减少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形成生产资料市场的疲软。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投资减少,也会间接地对生活消费品市场带来不利影响。市场是商品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中间环节,只有商品流通顺畅,保持正常的运行,整个国民经济才能健康地发展。如果出现市场疲软,说明经济运行中的某些环节出了问题,应分析产生市场疲软的原因,对症下药,进行治理和整顿,使其恢复正常运行,以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市场保护的内涵是什么

市场保护是指人为地对市场的干预所产生的对市场具有维护性的行为和结果。市场保护可以在两个层次上使用,也就是说它具有两个方面的内涵。其一是指国家或社会团体对市场的整体保护,即维护市场交易的秩序,制定和颁布市场行为的规章制度,打击和禁止各种不合理的市场行为,以保证市场的健康运转和市场功能的顺利发挥。其二是指国家或社会对市场中某一种产品的生产、交换和流通的保护。例如,在参与国际市场经济活动的过程中,国家通过关税或非关税措施保护国内的幼稚产业和幼稚产品,以防止其被国际上其他国家的同类产业或产品排挤出市场。即使在国内市场上,国家也通过各种措施保护幼稚工业和幼稚产品的成长,以促使其迅速成熟和发展。

强强联合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吗

强强联合是指两个优势企业联合,把各自的优势结合起来形成更强大的实力。通过大企业之间的联合,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研究与开发,最终扩大市场份额;同时,通过强强联合,不仅有利于优化国内的资源配置,还能够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使之在世界强手的挑战面前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强强联合的措施选择:一是加快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在结构调整中促进企业集团的规模扩张。对于那些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应当支持和鼓励他们进行强强联合,使企业集团的规模得以更迅速地扩张。二是以推进股份制为契机,融合多种所有制力量,促进企业集团的规模扩张。三是选择若干企业集团作为国家授权投资机构的试点,开辟加快发展我国大企业集团的新途径。四是抓紧培养能够胜任大企业集团经营管理工作的高级人才。五是政府要对企业集团加以积极的扶持和引导,并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快大企业集团的成长。强强联合是一种企业行为,它表明了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预示着联合后企业竞争实力的增强、市场份额的扩大、赢利水平的提高。但从深层次看,世界各国大公司的合并,强强联合的背后隐藏着更为深刻的政治动因,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相关国家的全球发展战略。

什么是强弱联合

强弱联合是指总体实力强的企业与总体实力较弱但有某一方面的优势,如人员、技术方面的优势或者品牌方面的优势的企业之间的联合,以实现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形成较强大的实力。通过强弱联合,强企业吸收了弱企业的长处,以强带弱,使自己变得更强。

弱弱联合是否有利于优势互补呢

弱弱联合是指两个总体实力都不强但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某方面优势的企业之间进行联合,以形成很强的实力。通常所指企业的强弱,是就其总体而言的,但不可排除某些弱企业也有自己的强处,劣势之中有某一方面的优势。比如,或者是人员、技术方面的优势,或者是品牌方面的优势,或者是场地、厂房方面的优势。通过弱弱联合,弱企业之间优势互补,形成整体实力变强的效应。

兼并、联合的形式有几种

兼并是一个企业购买其他企业的产权,使其他企业失去法人资格和改变法人实体的一种行为。它有四种形式:一是承担债务式;二是购买式;三是吸收股份式;四是控股式。企业兼并一般要经过下列环节:通过企业的直接洽谈或企业产权转让市场确定被兼并企业;对现有被兼并企业的现有资产进行评估、清理债权债务,确定资产的价款;兼并企业与被兼并企业订立兼并协议,被兼并企业报请政府主管部门批准,兼并双方按照协议实施兼并。联合不同于兼并,兼并是优势企业“吃掉”劣势企业,企业的产权随之转移;联合是企业在人、财、物、产、供、销等方面实现了不同程度的“统一”,联合各方的产权并没有发生让渡和转移,联合体的核心企业,只是取得了紧密层、半紧密层和松散层企业的生产经营权,联合体内企业的法人资格依然保留。从范围上说,参加联合的各方是平等的,而兼并多在优劣企业间进行,双方是不平等的;从作用上说,联合作用有限,主导企业很难左右一般企业,而兼并有利于实现优势企业从根本上改造劣势企业,但社会化分工协作又较联合逊色。

兼并、破产有何异同点

兼并、破产是指在市场竞争机制作用下,某些企业由于决策失误、经营不善或产品不适销对路以及过度扩张等原因致使企业产权丧失或让渡于其他企业。企业兼并与企业破产既有区别又有共同点。相同点是被兼并企业与破产企业都存在产权丧失。不同点:破产必须是企业作为债务人不能按期清偿债务,并达到破产法规的有关规定,被依法裁决为破产;而兼并是一个企业吞并或吸收另一个企业法人的资产,实现产权转移,导致被兼并企业伴随着兼并过程的完结而最终丧失法人资格。企业兼并的资产的丧失是在被有偿转移的情况下产生的,而破产企业的产权的丧失是以其资产履行债务责任而形成的。因此只有在产权不仅丧失,而且被转移的情况下,才能叫企业兼并。破产是市场经济中的法律现象和法律行为,而兼并是市场经济中的企业间的经济行为。在目前我国市场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都不完备,相关法律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健全的情况下,“规范破产、鼓励兼并”、“多兼并、少破产”方针也就成为必然的现实的选择。企业兼并能全面直接调整经济结构,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对经济发展影响巨大。我国目前正处于转轨时期,为了加快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就必须推行企业兼并和适量破产。

为何不能搞“假破产、真逃债”的整体接收

“假破产、真逃债”是指某些地方以接收破产企业的全部职工为名,搞假破产,搞“破产解困”,“破产”企业的产品不变、班子不换、机器不停、职工不减,至多是改换门庭,便堂而皇之地甩掉了企业原来的全部“债务包袱”的一种行为。这种做法导致一些企业借废债而“新生”,然而,它们“新生”之后,机制没有转换,技术没有改造,产品没有更新,事实上根本不可能起死回生,更难在市场上找到一席之地,只能靠吃冲销国家银行资产的“好处”而暂时勉强维持,最后还是继续亏损下去,因此,国务院进一步明确不能搞“假破产、真逃债”的“整体接收”。

破产机制的几个基本特征是什么

破产机制是指在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时,由法院强制执行其全部财产,公平清偿全体债权人,或者在法院监督下,由债务人与债权人达成和解协议,整顿复苏企业、清偿债务、避免倒闭清算的法律制度。破产制度具有几个基本特征:破产程序中的债务人已无清偿能力,无论自愿与否均不能对全体债权人完全、公平地履行义务,因而必须以破产方式解决。破产制度的本质作用,就是在债务人丧失清偿能力的情况下,保障债务的最终公平清偿。破产程序是对债务人全部财产与经济关系进行彻底清算执行,在作出破产宣告的情况下,它终结债务人的经营业务,并使其丧失民事主体资格。

破产整顿应具备哪些条件

破产整顿指债务人为履行和解协议、清偿债务,在法院及和解机构的监督主持下,制定并实施企业整顿方案中的各项措施,使企业扭亏为盈、复苏经济的行为。整顿必须具备的条件是:债务人与债权人达成和解协议。整顿的对象只限于被申请破产的企业,并且被申请破产的企业是否需要整顿由该企业的上级主管部门决定。法院的认可。法院裁定认可和解协议,公告中止破产程序,意味着许可整顿,并且法院对和解协议的执行,以及企业在整顿期间财产状况是否继续恶化进行监督。上级主管部门认为需要进行整顿,应当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3个月内提出整顿申请,并对该企业进行整顿,整顿期限不得超过两年。

破产债权包括哪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