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当代中国经济1000问
7535100000010

第10章 发展规划(10)

“四位一体”农贷模式即“龙头企业+担保公司+银行+农户”的贷款模式。由龙头企业成立一家专业的担保公司,来担保和其关系紧密的农户向信用社或农行的贷款,降低银行、信用社风险,贷款给农户发展生产。这一农贷模式由北京大学教授林毅夫和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汤敏于2005年提出。

扶贫移民开发计划是什么

为了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特困地区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中国政府在实施“三西”建设之初就提出了“水路不通走旱路,旱路不通另找出路”的指导方针,鼓励和支持条件恶劣的贫困农户通过移民搬迁、异地开发的方式,开辟解决温饱的新途径。此后,中国政府在历年扶贫开发的有关文件中明确提出:在缺乏基本生产和生活条件,确实找不到其他路子的少数特困地区,要实行异地开发搬迁扶贫。并规定:移民搬迁的贫困人口除享受扶贫开发的优惠政策外,各地再制定出相应的具体政策措施,提供各种优惠条件,确保搬迁一户,稳定一户,解决一户温饱。中国的扶贫移民开发按照群众自愿、就近安置、量力而行、适当补助四项原则进行。

技术密集型农业的特点是什么

技术密集型农业是指技术装备先进,较多采用现代科学技术从事生产经营的农业类型。其特点包括:农业劳动者的科学知识水平较高;用于农业的投入较多;广泛应用科学技术成果和先进经验,技术密集的程度与生产过程中的机械化、自动化成正比,与手工操作的人数成反比;在协作联合和农工一体化的基础上,实行生产的专业化、集约化、社会化。为了提高农业的效益,应该充分利用植物性产品,运用一切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插入中间环节,进行深加工,对植物产品实行多次利用;科学地组织劳动,生产过程组织严密,应用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一道道工序紧密相连,形成一个生产体系,从而极大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随着农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对农业资本投入的提高,中国农业将逐步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

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是指把建立在直接经验和手工工具基础上的农业转变为以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生产手段和管理方法为基础的社会化农业的过程。根本目的是大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增加农作物的产量。从这方面来看,把现代科学技术运用于农业生产,实行科学种田,实现农业生产技术科学化和集约化最为重要。但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农业现代化的具体做法有所不同。中国农业现代化必须按照中国国情,开拓出一条有利于生态平衡、节能、低消耗,能满足人民生活和社会需要的道路。

如何实现农业机械化

农业机械化是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力手工劳动的过程。即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中大面积采用机械化作业,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过程。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主要内容包括农、林、牧、副、渔等部门生产过程中的各项作业机械化、产品运输和加工机械化以及农业基本建设施工机械化等。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是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主体。加快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既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措施,也是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水平的重要条件,对于巩固发展中国农业基础地位,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发展节能型农业机械

按照节约型社会要求,要实施大力发展节能型农机的战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通知》,对农业机械化的节能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通知要求“推进交通运输和农业机械节能,加快淘汰老旧汽车、船舶和落后农业机械,开发和推广清洁燃料汽车、节能农业机械”。其后,农业部发布了贯彻《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通知》的实施意见,对建设节约型农业作出了总体部署。现代化的农业是一个节约型的农业,同时也是一个用“油”的农业。国际原油价格的居高不下和国内市场柴油价格的持续走高,必将对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产生深刻影响:农民养机用机的积极性将会下降,先进的机具及耕作技术得不到推广、应用;大量农机具闲置,有效资源得不到利用;牛马犁重新出现在田间地头,生产力严重倒退;缺乏农业机械标准化作业的支持,农产品品质将大幅下降。当前,发展节能型农机应做好降耗、增效、环保三方面工作,通过发展节能型农业装备把高耗农机的能耗降下来。如通过发动机的进一步升级换代,便可达到减少农机的废气排放、降低能耗、增加单位生产效率的目的。

农业机器人在农业中有哪些应用

在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农业人口较少,劳动力不足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基于这种情况,农业机器人应运而生。农业机器人包括:代替农民种植、浇灌、除草、施肥、收割、储运的种田机器人;代替人养鱼、养牲畜、挤牛奶、剪羊毛的畜牧机器人;代替人伐木、整枝、造林的伐木机器人;代替人进行收获果实,分选果实的收获机器人等。使用机器人有很多好处,比如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解决劳动力的不足;改善农业的生产环境,防止农药、化肥等对人体的伤害;提高作业质量等。现在已开发出来的农业机器人有:耕耘机器人、施肥机器人、除草机器人、喷药机器人、蔬菜嫁接机器人、收割机器人、蔬菜水果采摘机器人、果实分拣机器人等。农业机器人和工业机器人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农作物的形状、大小、色泽、成熟度千奇百怪,而且农作物易受损伤,作业又大都在室外,机器人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中作业极为不易。

精确农业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结果吗

精确农业是指在准确的时间和地点,对农业生产进行精确的投入和管理,最大可能地减少各种浪费,以获取最高的产量和最大的效益的生产方式。它追求的是最佳效果、最低价位,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结果。技术支持主要是3S(GPS,全球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RS,遥感遥测系统)集成,这种农业技术体系是信息技术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综合应用的体现,其核心是实时测知作物个体或小群体或平方米尺度小地块生长及疫病的实际情况,进而确定针对性的农业措施,在取得最优效果和付出最低代价的同时,减少污染,保护生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工厂化农业发展状况如何

工厂化农业是指在相对可控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现代高科技、新设备和管理方法,采用工业化生产,实现集约高效经营,追求合理投入与最佳产出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一种全面机械化、自动化技术(资金)高度密集型生产,能够在人工创造的环境中进行全过程的连续作业,从而摆脱自然界的制约。工厂化农业有利于增强环境控制能力,提高农业生产的工业化水平,实现集约高效经营和促进可持续发展。从国内的生产实践看,目前其主要的表现形式是在温室内种植蔬菜、花卉等园艺产品。工厂化农业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发展工厂化农业,可以安排大量就业。从“九五”时期开始,工厂化农业受到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视,发展迅速。

何谓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是指在人们生活需要不断增长的同时发展起来的人为可控环境保护设施下的农业生产。目前已由简易塑料大棚、温室发展到具有人工环境控制设施的自动化、机械化程度极高的现代化大型温室和植物工厂。由于其投入高的特点,设施农业在具有高附加值、高效益、高科技含量的设施园艺领域发展迅速,栽培主要对象为蔬菜、花卉和果树。近年来,设施畜牧养殖业也逐渐发展。中国设施农业的发展也以超时令、反季节生产的设施园艺作物的发展为主,且发展迅猛。

农业区划有何意义

农业区划是指按照农业地域分异规律,划分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农业区域的活动。农业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季节性,因而成为空间形态变化最明显的一个物质生产部门。农业的地区差异,大至全世界,小到一个地方,都有其形成的历史过程。农业区划反映这种地域差异,对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因地制宜地进行农业生产布局,提高农业生产水平起指导作用。农业是个复杂的生产系统,因而农业区划也是多部门、多层次和多目标的。从横向来说,有农业自然条件区划、部门区划、技术改革区划和综合区划;从纵向来说,自上而下,按大小不同的地区(地带),划分一个符合实际又适合要求的等级系统,如农业地带(农业区)、农业亚地带(农业亚区)、农业小地带(农业小区)等。中国1981年编制的《中国综合农业区划》,按照全国农业地域差异,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等许多方面论述了农业现状和改革措施,提出了区划的分级方案,以指导各地依照本地区的条件,逐级进行区划,使全国农业形成符合客观实际的、科学的生产系统。

如何发展“公司+农户”组织形式

以公司(经济实体)、企业、科研单位、各类农民技术或专业协会为龙头,以系列化的社会服务带动农村千家万户进行商品生产的方式,是农村中一种新的企业化生产的组织形式。这些经济实体往往拥有农村地域性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个体不具备的资金、技术、人才、设备等方面的优势,可以满足农民家庭经营的需要。农户不是在行政命令下参加这种组织,而是由于经济利益所吸引,自愿地参加组合。组合的结果不但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而且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层次,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技术文化素质,有利于农村政治、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公司+农户”的基本特征是:以农户生产为基础,充分发挥农民群体的生产规模优势,不强调生产组织的集约化程度;有从良种供应到产品销售的一整套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有企业化的组织者和较完善的组织形式,保证农户专业化生产的有效运行;有明确的经营方向和利润倾向。这种企业化的组织形式,经营性商业性越强就越具有生命力。

农产品加工业通常包括哪些行业

对农副产品进行粗、精、深加工,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的产业,是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中国的统计标准,与农产品加工有关的行业有12个,分别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加工业、纺织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和橡胶制品业。

基本农田有何特征

基本农田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并不是所有耕地都是基本农田。一般而言,只有那些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耕地,才视为基本农田。基本农田保护实行全面规划、合理利用、用养结合、严格保护的方针。其特点包括:基本农田是为了满足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而必须确保的耕地;基本农田的布局、数量和质量要求等,由各级人民政府通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来确定;基本农田一经依法划定,长期不得占用。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确实需要占用的,必须报国务院批准,并必须按照占补平衡的要求,落实新的基本农田补划任务,以保证划定的基本农田数量和质量不至于减少和降低。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耕地,都是基本农田,必须加以严格保护。

什么是农田生态系统

农田中人工栽种的农作物与农业环境之间所构成的生态系统称为农田生态系统。农田气候、土壤构成了农田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环境,生产者的主体是人种植的各种农作物,其他生产者有杂草等,消费者主要有害虫、害鼠、害鸟、蜘蛛、蛇、鼬等小型动物。人与农作物的关系是人以农作物为食,人是农作物的消费者;另一方面,人是农作物的培植者和保护者。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其主要特点是人的作用非常关键,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

农田小气候有利于作物生长吗

农田小气候是指农田贴地气层与土层同作物群体间的生物过程和物理过程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种局部气候。它由土壤温度和湿度、田间空气温度和湿度、贴地层与作物层中的辐射和光照、风速和二氧化碳浓度等要素组成。由于农田不同的农业耕作措施、不同的作物和作物群体动态变化的影响,农田活动面的状况和各项物理特性不断改变,导致局部辐射平衡和热量平衡各分量的变化,从而形成各种不同类型的农田小气候特征。一定的农田小气候形成后,作为农作物生长的环境条件,又会反过来从而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可降低化肥对环境的污染,不但减少投入,还能提高产量,更重要的是提高作物品质。绿色肥料的问世和推广,是肥料使用史上的一场革命。

如何调整种植业结构

种植业结构是指种植业内部各类作物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结合形式。根据不同需要,种植业结构有多种划分方式,常见并应用较广较多的是按用途把种植业结构划分成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绿肥作物、园艺作物等。在各类作物内部还可进一步细分,如粮食作物可进一步划分为小麦、玉米、谷子,等等。由于各类作物用途不同,随着社会需求的发展和变化,对它们的量和质的需要会提出不同的要求,进而推动其内部结构的变化和品质的提高。

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比例关系如何

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比例是指农业内部的一个重要比例关系。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棉、油、丝、糖、菜、果、药、杂等。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存在相互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粮食生产是各项经济作物发展的基础,只有吃饭问题基本得到保证,经济作物才有可能较快发展;反过来,经济作物的发展对粮食生产也会起促进或限制作用。正确安排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比例关系,应掌握以下原则:在保证粮食生产有必要增长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的生产;无论是发展粮食生产或经济作物,都必须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适当集中,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不搞一刀切。

何谓保护性耕作关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