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如果没有了包容这个伟大的情感,世界还会完整吗?和平还会存在吗?和谐与幸福还会和我们在一起吗?不会的。
包容是一座让我们远离痛苦、愤怒、绝望的丰碑,也是如何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及准则。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因出身不同、环境不同、经历不同、习性不同、觉悟不同、心境不同等等原因,大家都会有不同的弱点、缺点,都会有不同的看法、心境,相互之间难免会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关键是我们自己去如何处理、如何对待。
男人和女人相爱在校园,她下嫁他,这是现代版的七仙女下凡。
女人的父亲是那所大学所在地的政府显要,母亲是一家研究所卓有成果的研究员。而他呢,是一位农民的儿子。中国农民的儿子拥有什么,谁都知道。
但是她却死心塌地地跟了他,她放弃亲情和前途到了他的家乡,分在一个乡村中学里教书。他们很满足,最重要的是她安心现在的生活状况,两相厮守,不慕浮华。
由于他的工作出色,又是县里惟一的名牌大学生,很快便在教坛上脱颖而出,短短十年内,从教导主任、副校长、教育局副局长、局长直到县长,一帆风顺。
当县长那年,他才39岁。对于丈夫的升迁,她感到宽慰,觉得自己当年没有认错人;而他也感谢妻子在他最需要爱情的时候给了他最需要的。
但身在官场的他却常常身不由己,每天都有对付不完的应酬,好在她对此毫无怨言。
一次酒醉后,一位崇拜他日久的靓丽而年轻的女人主动为他献身。事发后,他诚惶诚恐,觉得对不起自己的妻子。但当这一切都神不知鬼不觉的时候,男人的血性便又被那个靓丽的姑娘点燃。在妻子出差的那段日子里,他默许了那个近乎疯狂地爱他的姑娘上门同床共枕。
终于,他们偷情的场面赤裸裸地暴露在了提前回家的妻子面前。妻子没有大吵大闹,而是微笑着放那个姑娘走,并且关照她不必太紧张,说着还帮那个吓得脸色铁青的姑娘理好零乱的衣裙。
偷情的姑娘走了,她却沉默了,从此不再单独和他说一句话。只有当他的下属来时,或是女儿在家时,她才会和他说话,而且显出十分恩爱的样子。别人一走,她就又变成了“哑巴”。
其实他挺后悔的。他知道自己之所以能有今天,妻子的爱是一个最重要的条件。他是爱她的,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耻,他跪在她的面前,苦行僧式地向她忏悔请求她饶恕。他这样的努力坚持了12年。12年中,他为此熬白了头发,生理机能也发生了改变。但是无论如何,妻子就是不说话。
12年后的一天,妻子第一次主动开口和他说话,她说:“我患了乳腺癌,医生说现在部分细胞已经扩散,我时日不长了。”他听完,泪如雨下,他抱住她一遍遍地问:“为什么不告诉我,咱们可以找最好的医院去治呀!”
他把妻子送到了医院,但一切都已为时太晚。妻子弥留之际,对他说:“现在,我承认我错了,这些年,我不应该这样对你。我死以后,你就再找一个合适的女人,一起过吧。”男人嚎啕大哭。
女人死后3个月,男人也去世了。他患的是胃癌,一年前的一次体检中发现的,但他也没有告诉她。他临死前对女儿说了一句让女儿莫明其妙的话:“你妈妈原谅我了,我死而无憾。”
后来,他和她的一位医学专家朋友对他们的女儿说:“你爸爸和你妈妈的病,都是因心情长期抑郁造成的。假如你妈妈早一点儿表现出她的宽容,事情也许完全是另一种结果……”
如此不幸的结局,主人公的朋友道出了根由,而人间又有多少这样的悲剧。你想做一个幸福者的人吗,那就做一个有包容心的人吧,因为包容是幸福者的风范。
著名思想家波普曾说:“错误在所难免,宽恕就是神圣。”用一颗伟大的包容心去宽恕一切,是人类的一种美德。宽恕的本身,除了减轻对方的痛苦之外,事实上,是在升华自己。因为,当我们宽恕别人的时候,我们反而能得真正的幸福。假如我们看别人不顺眼,对别人的行为不满意;痛苦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一般人说:“我恨你”。但是你恨对方,对方也许并不知情。因为不知情,他也不会少一块肉,或有任何损失,反倒是自己的内心,因为有恨而一刻也不得平静,痛苦不已。因此,我们要了解,恨是世界上最愚痴的行为。
惟有懂得包容别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佛陀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的快乐,是希望从别人身上去获得,那会比一个乞丐沿门托钵还更痛苦。
幸福不是别人可以给我们的,而是要由我们自己来解脱,自己来超越。想要得到幸福,就不要太过敏;太过敏的人,对周遭的一切都太在意了,那就像自己拿了好多条绳子绑住自己一样,真是自找麻烦。
佛陀告诫弟子们:比丘常带三分呆。”就是训诫弟子们要大智若愚。假如,自己觉得修养没那么好,没办法轻易宽恕别人,有一个办法,就是看到不喜欢的人就远离,不要跟他亲近。远离恶缘就是这个意思,如果自己无法自主时,就要先断恶缘。
包容是一种幸福,能够包容别人是一种幸福,让别人心存感激更是一种幸福!因此,幸福要先学习从包容别人而来,包容是升华自己的本源,两者相辅相成。
7、包容是慈爱者的风范
包容是一门学问,学会包容的人,就学会了生活;懂得包容的人,就懂得快乐!这门学问,是来自内心“慈悲喜舍、善良仁爱”的自然流露!
包容是一门艺术,它不是你随随便便可以得到,可以舍弃的东西。它是一种精神的凝聚,它是一种善良的结晶,是人性至善至美的沉淀!包容的人一定有一颗慈爱的心,这颗心来自于阅历和沧桑。如果阅历很浅而又未曾经历过沧桑的人具备宽容精神的话,那他无疑是因为具有一种不争的人生态度和一颗慈爱的心。
二战期间,一支部队在森林中与敌军相遇,激战后两名战士与部队失去了联系,这两名战士来自同一个小镇。
两人在森林中艰难跋涉,他们互相鼓励互相安慰。十多天过去了,仍未与部队联系上。这一天,他们打死了一只鹿,依靠鹿肉又艰难度过了几天。可也许是战争使动物四散奔逃或被杀光,这以后他们再也没看到过任何动物。他们仅剩下的一点鹿肉背在年轻战士的身上。一天,他们在森林中又一次与敌人相遇,经过再一次激战,他们巧妙地避开了敌人。
就在他们自以为已经安全时,只听一声枪响,走在前面的年轻战士中了一枪——幸亏伤在肩膀上!后面的士兵惶恐地跑了过来,他害怕得语无伦次,抱着战友的身体泪流不止,并赶快把自己的衬衣撕下包扎战友的伤口。晚上,未受伤的士兵一直念叨着母亲的名字,两眼直勾勾的。他们都以为熬不过这一关,尽管饥饿难忍,可他们谁也没动身边的鹿肉,天知道他们是怎么过的那一夜。第二天部队救出了他们。
事隔30年,那位受伤的战士安德森说“我知道谁开的那一枪,他就是我的战友。当时,在他抱住我时,我碰到他发热的枪管,但当晚我就宽容了他。我知道他想独吞我们的鹿肉,我也知道他想为了救他的母亲而活下来。此后30年,我假装根本不知道此事,平时也从不提及,战争太残酷了。他母亲还是没有等到他回来,我和他一起祭奠了老人家那一天,他跪下来,请求我原谅他,我没让他说下去。我们又做了几十年的朋友,我宽容了他。”
一个人能容忍他人的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傲慢无礼、狂妄无知,但却很难容忍他人对自己的恶意诽谤和致命伤害。但惟有以德报怨,把伤害留给自己,让世界少一些仇恨,少一些不幸,回归温馨、仁慈、友善与祥和,才是宽容的至高境界。
慧能大师是终南山一有道高僧。寺旁有一少女,与仇家之子相恋,暗结珠胎,足月后生下一子,其父责问是谁的儿子,此女被逼不过,又怕心上人吃亏,就随口说是慧能大师的。其家人把新生儿送到庙中,并对慧能大师百般羞辱;慧能大师什么也没说,就把孩子抱入庙中,把同道的冷嘲热讽当作耳边风。为了使新生儿活下去,他每天下山为孩子找奶吃,任人们往脸上唾口水,毫不在意,只当是自己的孩子一般。后来两家和好,相爱的年轻人终成眷属。两人至此才说出真相。女家很不好意思,人们知道真相后,纷纷为慧能鸣不平。大家一起上山向慧能大师表示歉意。慧能大师什么也没说,把已经会走路的小男孩交给小两口,就进庙去了。大师的无言,不正是一个慈爱者的风范吗,这不也是对包容一词的最好注释吗?
惟宽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载物。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日月称其明者,以无不照,江海称其大者,以无不容。受伤战士安德森从战争对人性的扭曲,人求生存与母亲团聚的天性上原谅了他的战友,依然与想杀害自己的人做了一生的朋友,这需要多么宽广、多么仁慈、多么博大的胸怀啊!
或许我们没有安德森那样刻骨铭心的深切经历,或许我们没有他所体现的那种精神境界,但至少我们可以从中受到启迪,我们的生活需要宽容。愿我们都像安德森那样有一颗包容心,拥有包容就会拥有永久的快乐和幸福。